杜甫的《登高》原文
2022-04-08
- 相关推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扩展资料
原文注释
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曲。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摹仿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著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环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筛选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翱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画了一副“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异常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宛若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宛若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点。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驰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域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宛若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巨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雄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包蕴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巨;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逐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深重地抖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巨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故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巨,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显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朴素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