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什么为中心的城镇化
2022-06-19
- 相关推荐
扩展资料
做好城镇化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战略谋划、蓝图引领、统筹长远、分步实施,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无序乱为。人口城镇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才能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好的规划能给城镇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城镇化战略规划能够降低城镇化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防止产业结构雷同,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体方案不明确、城镇化战略规划不完善、城镇化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等问题,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要对城镇土地开发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等进行长远规划,并将其与阶段性规划相结合;同时,在建设上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循序渐进,确保城镇化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让更多的居民定居城镇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两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要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部署中,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过得体面、有尊严,有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真正实现人口城镇化。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管理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城镇为主要载体和人口聚集地的现代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特征的风险社会。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效地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管理创新,必须努力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的转变,必须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坚持规范履职、文明执法,善于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城市管理难题顽症,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促进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因此,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既要关注城镇规模的扩大,更要在此进程中保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一个紧密型结构的社会载体,显其张力的是城市经济活力、文化内涵、社会文明和谐等等。与此同时,城镇化还是社会结构调整与进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追求生活方式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实质上是对城镇化发展的统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