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

回答
爱扬教育

2022-03-14

  • 相关推荐
“斯大林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的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扩展资料

  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此前尝试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大致从1928年开始废止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之为的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当时执政党高层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获胜,随后展开了三大运动: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

  这三大运动的前一项是目标,后两项是配套措施。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代领导人认定,只有建立大工业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斯大林也是抱着这种信念搞工业化运动的,所以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高速度;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三是采取行政手段。

  可是搞工业化需要资金和技术,这个难题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自力更生都是必须面对的。根据先进国家的经验,一是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资金,二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当时苏联要采用前者势必费时费日,国际形势也不允许,所以资金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因为随着工业化运动展开,大量投资用于重工业,消费品生产不足,无法从农民那里换到粮食,要安排相应的轻工业生产又要占用资金,只能让农民为国家工业化缴纳“贡税”,这样就必须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全国农业经济纳入计划体系。

  以便于国家从农民手中得到所需粮食和农产品,于是在1929~1932年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的特点,一是时间短;二是行政命令开路;三是消灭富农。在农业全盘集体化体制下,国家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价格,以此达到积累资金之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生活严重扭曲,日常生活物资匮乏,城乡关系、党群关系出现紧张,有呼声主张对现有工业化运动进行调整。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办?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不愿意放弃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的方针与做法。

  于是发动大清洗运动对于党内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进行镇压。结果是,反对的声音被压制下去,工业化继续保持原有高速度,可是对执政党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对的也镇压了不少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与走资派。同时“大清洗”也使苏联的工人和底层农民地位提升起来。

  以上三大运动,它们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彼此存在紧密内在联系,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