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05 13:10:32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华】师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读后感1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愚者和圣人,一个人总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不够完美的方面,只是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个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
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点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呢?我们是否就该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诺诺,对他的思想观点照搬不误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成了韩愈在文章中所反对的“官盛则近谀”了。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过于绝对化的。我们对于圣人的思想和观点也要客观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从。例如,孔子对从事耕作的劳动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们就不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对农人那种大地般淳朴、宽厚和善良,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一次,六岁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击出的水花说:“看,它们在跳舞,还唱着歌儿呢!”我为她能触发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语句而惊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对她的那份纯真放射出的亮丽真的望尘莫及。
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师说读后感2
通过阅读文言课文《师说》,并且通过译文的理解,我有了很多感触,也深受启发。
《师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就连圣人也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不懂的时候,就应该不耻下问,不要觉得问别人好像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师说》当中的一个核心句子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说,但凡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的存在。按照最新的翻译来说,就是只有一定领域空间的地方,就有这个领域的能手。
是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奥秘无穷,领域繁多的。尽管一些人在一定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可是在其他领域毕竟存在生疏不懂的地方。当面临了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候,就要懂得去请教其他领域的能手。而那些士大夫非常保守昏庸,而且好面子,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可是他们正因为耻于下问正一步步成为废材庸才,他们最终难逃遭淘汰的命运。
总的来说,《师说》绝对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领悟其中真意。
师说读后感3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口头表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说课”我找到了其有关书籍《幼儿教师说课手册》进行探索,从中我读懂了“说课”是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教育活动的,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算活动的浓缩,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活动重点和难点上的突破,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说课想象空间圈较大。一定要根据内容理解给自己赋于一些基本思想。
2、说课时间比较紧,一定要准备好各领域课程的框架,目标明确。
3、说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才能感染你的听众,但同时也要针对自身注重扬长避短。
4、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可多谈谈幼儿在学习中可能碰到的苦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5、在说课时,要注意将现代化的电教器材组合在说课里,刺激听者,使说课更加生动,从而渠道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说课该注重的`各方面,总的来说,就是要有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说读后感4
我看过的书有好多,比如《十万个为什么》、《马丁的早晨》、《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中国寓言故事》……可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成语故事》,虽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能让你明白许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急脾气的人想让禾苗快长大,他每天都到田里看,嘴里还不停的说:禾苗禾苗你快快长大,早点让我吃到香喷喷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长高了吗?说干就干,他一直忙到太阳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诉了妻子,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妻子听了忙跑到田里一看,吃惊极了,只见禾苗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是只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错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忽然一只兔子撞死在了树桩上,农夫高兴极了,捡起兔子回家饱餐了一顿,从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过来撞死。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他也没见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农夫的田里长满了荒草,颗粒无收。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就在那等将是一无所获。
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我看了许多遍,但是还是很喜欢看,并且保护的很好,我会让它一直陪着我成长。
师说读后感5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哪3个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个能成为我的老师。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强一点或几点。《师说》是韩愈写给一个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欢读古文,六艺经传样样都会。韩愈想鼓励他,便写了《师说》一文。韩愈在《师说》中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能称为“老师”的,不分贵贱,不分长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是这样,老师是负责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能同时拥有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师”。因此,老师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称他为师。比如孔子,他的老师有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这么高明的“圣人”也有这么多老师,而他的`老师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这么高呀!
现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问同学,也可以问老爸老妈,有些关于电脑的问题,同学们向我问过;有此奇怪的问题,我也告诉过老爸老妈。
所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师。
师说读后感6
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如果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
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间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确是这样,不管是谁,都会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做的.数学智力题,有些连博士生都做不出来,就算你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也不会熟悉到字典里的每个字。人们的学问远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老师无处不在,却往往被忽略,甚至耻笑。巫医、乐师和那些工匠们,经常互相学习。而那些士大夫们,自己没有学问,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还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听起来好像老师的标准都是他们定的!
老师,可以是各个方面的传授者,却有人以向那些人学习为耻!
师说读后感7
“少时不懂读书,懂时已是中年”,近年翻书时常有这样的遗憾。这里,绝无倚老卖老的意思,且所谓“懂”也只凭个人的感受,或许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边一些好学的年轻学子积极投入书海,那种求知的获得感以满溢在脸上的微笑展现出来,总能勾起自身曾经的'求学岁月。
《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给弟子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近日得幸再读《师说》一文,思及个人成长历程,感慨颇多。
少时读唐代大文豪韩文公《师说》一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其开篇之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近日辅导儿子作业,老师刚刚教会他“一”字,看他作业组词写着“一天”,其中“一”注音为“yì”(第四声),印象中“一”的读音只有“yī”(第一声),于是赶紧叫儿子拿来字典,翻到“一”字,最后落实老师此处有误,怎么办,跟儿子说老师教错了吗?
其实我最开始内心是认为儿子没有认真听讲的,找来字典确认儿子做错了,而后儿子确实说是老师教的,我立马打了电话给老师确认,询问他是怎么教的以确认儿子是否有错,当得知老师给到的答案为“yìtiān”,而后再将自己查字典的结果告知,并将字典的内容拍照发给她,老师对此表示了感谢给予她的纠错。第二天听儿子说老师已纠正,对于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衷敬佩。
今天记录这一细节,以此告诫吾儿,学习上就得较真,方能有所作为,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
【师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师说作文04-26
师说作文05-02
师说作文05-20
师说原文及翻译04-29
师说说课稿01-18
《师说》读后感06-19
师说读后感03-05
师说读后感10篇04-08
师说读后感7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