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心得
更新时间:2023-04-09 16:37:19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地理学习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学习心得1
喜欢一门学科是学好它的关键前提。无论是哪一科,只要你喜欢,对它有兴趣,那么,你上这节课就会觉得特别的轻松与愉快。在这轻松与愉快中,认真去听是必要的。
地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留意身边的景物,如天气、气候,再与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发现很多,了解很多。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白云是怎样形成的?为何会有四季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前、现在、未来是怎样?善于思考,善于联系会让你学得更好。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科目方法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内容有所不同罢了。认真去听,善于去想,把握好课堂上的40分钟,会使你事半功倍。注意平时要复习,结合实际来复习。你不必一字不漏地记着,你只要知道,明白那一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它就行了。
记住,无论哪一科都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是最为根本的。
地理学习心得2
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索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慨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啊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地理学习心得3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
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这一丁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明显的增大很多,对于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是会广纳接收并且也能好好的运用。
地理学习心得4
这学期上了陈朝萌老师的《物流地理》一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通过老师的课程,我也体悟到很多的道理和学习方式。使我感受良多。
在他的教导下,我最大的感受是,陈老师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溶化学生心头的冰霜,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听了陈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传统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成人的思维来备课、上课,“把自己清楚的‘说给’学生清楚、明白”,学生被动学习,而且不会有创新思维。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发展学生的终生成长为理念,完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开发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教师装作什么也不明白,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而陈老师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发了一张张案例分析给我们,让我们讨论并上台发言,这一举动,不但锻炼了我们演讲的能力,总结的能力,还让我们努力克服怯场的不良习惯,为了全组,我就得做好充足准备。
在我看来,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看到陈老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陈老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陈老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知识并理解他们。
课堂上一个寓意深刻的实例,如孪生姐妹竟有妹妹比姐姐还大一天的怪事;一个耐心寻味的设问,“如向西越过一百八十度经线时期一定要加一天吗”;正午站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人的影子是否永远朝北”: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假如向比邻星打个电话,八年半才能听到回音;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如对哈雷彗星发现过程的描述;加上教具、图表、照片大合理使用;陈老师过硬的基本功,课内外幻灯、录像的放映;教室楼道地理图片和地图大布置等等,这些学习情境的设置,能使我们沉浸在地理情境之中,情随境生、情缘物发,使我们不仅在情感上同时在美感上也受到熏陶,产生满足感、回味感、维持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情绪。
地理学习心得5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我认真参加了六门课程学习,在论坛上积极发帖和回帖,与同学开展热烈交流,撰写并提交学习心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学故事。老师精心编写的网络教材、专题讲座、案例展示和评析、思考与活动、参考资料,内容详实,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设计案例,应用性很强。网络在线学习方式以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这短暂的一个多月中,我学到一些基本常识并由此深化,体会和感触很多,本次培训对我教学有很大帮助,
第一,我意识到,作为地理教师在研读义务教育20xx版地理课程标准时,首先应该知道课程的性质、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熟悉课程的设计思路,在分析、研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时,需要注意紧扣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条红线,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突出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X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起始自然段的一段文字进行了改写和充实,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践与创新,不仅是地理学习的两大重要环节,又是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实践是深化地理认知的需要,是把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联结起来的途径。创新是地理知识在运用层面上的重组,是地理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意,是思维活动在地理价值判断中的升华。
第二,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回答问题、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辩论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方式或过程。广义的“地理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地理学习活动和课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回答问题、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辩论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是学生除了被动听课以外的各种学习活动。 地理学习活动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动”,包括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脚走。二是“生动”,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动”和学生主动的“动”,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发现问题,在动中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应注重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注重活动设计,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为提高地理课教学的效能, 教学策略的运筹超越了那些具体方法,属于教学原则性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加强调了方法的选择及优化组合。课堂组织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因素,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以下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从组织策略、提问策略上,对地理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1.运用组织策略开展探究学习,扩大有效的参与
课堂组织策略涉及教师角色的认定、课堂活动的控制、交互模式的选择等。课堂组织策略成为课堂有效管理的保证。
地理探究学习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科学问题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和科学意义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地理探究学习指以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探究技能掌握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为目的、以一定的问题为导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教师指导下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反思评估和表达交流等探究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由高度科学思维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的过程,获得切身感受,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课时“东南亚”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学案:
在航海游戏中选择不同的线路:
在东南亚大洲大洋地图中已标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波斯湾、红海、非洲东部、好望角的海上航线,并设置任务:
①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西洋的航海活动。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浏河)出发下西洋,到达红海。
②日本横滨出口一批汽车到地中海的希腊。
③波斯湾的石油运往中国上海。
④印度孟买的棉纺织品出口到澳大利亚悉尼。
⑤达累斯萨拉姆港有一批铜矿运到日本大阪。
首先,教师请学生用彩色笔描画不同的航线,在学生们感受到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要道地位之后,灵机一动,要求学生讨论:
问:郑和下西洋返航时,从会东南亚带回一些紫檀、鸡翅等木材用于压船舱、稳重心,被苏州的能工巧匠加工成红木家具,会不会对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会产生不利影响?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补充的20xx年中国主要石油进口来源国和石油进口量列表整合后进行问题设置:
为了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能源专家首先建议,俄罗斯和中亚等地区石油资源也较丰富,所以……
环保人士认为,小汽车太多污染太重了,雾霾天气对健康不利,所以……
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生从表格和材料阅读和讨论中,明白了除了海上输入石油,还有管道运输,后者受南海争端的影响小,有利于中国的石油安全。另外,选择绿色出行,多坐公交,发明用于替代的新能源。
可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把握新教材知识联系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控制课堂活动,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建议选用两种课堂组织策略:
①指定轮流参与。这是课堂教学中促进讨论的一种技巧,每一堂课指定一个小组参与讨论。通过轮流参与的方式,给每个人和每个小组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为了确保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活动,教师可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纸记录参与活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记录自己在上课讨论时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情况。这样便于教师掌握课上有多少同学真正参与了活动,有多少学生被忽视,以便调整自己教学。
②表演训练。为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可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或答案。表演训练让学生使用所学术语、信息进行有效的表演。例如在教“巴西”这一课让学生扮演印第安人,描述迁移农业的过程和弊端;从不同的身份去体验生活,效果较好。教材中可设计表演的题材广泛、渗透了文化素质,包括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真实性于一体。地理课上,小组活动中常有些角色需组织男女学生共同扮演,如: 扮演导游介绍苏州美食,分析鱼米之乡的农业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扮演巴西卞卡一家人,直观说明混血种人的形成;扮演澳大利亚农民,反映其农业地带的特殊分布。教师可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布置角色表演任务,可分小组活动,这种经常性的人人参与的角色表演可在广泛发动学生基础上获得与那种为了公开课需要,浮于热闹的表演形式有迥然不同的结果。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组员们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通过竞争选拔,使一些才能出众的学生发挥出潜能,脱颖而出,参加校内外拥有更广阔空间的活动。
2.选择提问策略,实现有效的调控
提问作为最常见的课堂交互活动。问题的种类,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估,以及对回答过程的控制,决定提问的成功与否。不同问题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各有要求。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问题有难有易、等待时间有长有短、反馈方式各式各样,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提问的质量。提问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准备有效的问题。
有效的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反,如果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学生只能做出十分简短的或不恰当的回答,那么,提问就一定存在问题。
例如:在新课教学时,如果教师提问:“泰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米饭?”,学生会感觉难以入手,因为提问指向不明。因此,建议教师明确条件,这样提问:从自然和人文条件上说说东南亚人选择种水稻是什么原因?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也可便于清晰顺畅地获得信息。
可见,有效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要求回答者运用其思维机制进行回答,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答复,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问题发人深省,需要回答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有效的问题意思明了、具体,为回答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能够引发活跃的课堂对话,照顾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理解力;能够运用学生的语言,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要求学生能够在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组织学生推论、概括、解释给学生提供机会加深其对材料的理解。
②问题设计的方法
首先,多问挑战性问题。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巴西的热带雨林中会大面积种植水稻吗?通过与东南亚耕地较少,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文条件展开对比,以明确不同区域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上的差异。
其次,问几个能够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提问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避免一次性问答现象,增加学生的参与。
再次,提问与学生经历有关的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当所谈论的话题为学生所了解、所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经历范围有关时候,学生就会感兴趣,参与意识也就会增强。如:让学生展示自己拍摄古老的山塘街上的各式屋顶照片,观察分析苏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地处湿润区的特征。
此外,提问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学生比较喜欢发散性问题,而不大喜欢聚合性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增加发散性问题的比例。如:郑和下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有何不同?
③过程调控的建议。
这是指保证提问过程顺利进行的方法技巧,主要有注意全方位、提问不主动的学生、转移和诱导等。提问时,教师首先应面对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面对自己说话,从而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之中。将提问的问题应按由易到难,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顺序排列,体现出层次性。班上有的学生比较腼腆,有的学生容易走神,有的则可能做小动作。有针对性地提问可给以腼腆的同学机会,唤回走神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的同学,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注意到提问不主动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参与。
当被提问的学生不能回答提问,教师可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当被提问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希望教师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师马上将机会转给其他同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转移和诱导:调整自己的问题,给予提示,帮助被提问者找到问题的答案。
地理学习心得6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1、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这次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接受,头脑几乎成了知识仓库,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强调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从学习评价的方向来看,“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只有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完整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有了一个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新课程的评价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5、《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本质上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采取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理学习心得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本周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前两部分内容:前言和课目标,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内容总结如下:
一、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
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的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地理学习心得8
从小就向往着远方,向往着那一个个或清丽或旷远或古老或优美的人间乐园。每次看到风景秀美的图片或纪录片,都恨不得马上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当学校把选修课的资料发下来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旅游地理》,依然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放的九寨沟的实地拍摄,当时就深深地沉醉在那如梦似幻,缥缈悠远,不能复制的美景中,那盈盈的绿水如一条条裴翠带子,难怪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人间仙镜,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因此,对这门课程更是产生了及大的兴趣。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他那精湛的专业知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xx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旅游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又兼备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内涵。当前正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太平盛世,自然也是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时代青年,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果对我们祖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甚了解的话,那就有愧于一个中国人,有愧于一个新时代人!
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广袤的国土空间,不仅使我国拥有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多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形成提供了广阔载体,而且广大的沃野良田、众多的江河湖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中国地理的总轮廓是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低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的交叉分面,以及喀斯特、丹霞、山岳冰川、干旱荒漠千姿百态的特种地貌类型,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貌结构。与此相应,还有许多大河发源于高山,流经平原,穿越盆地,切穿峡谷,蜿蜒流淌于平原之上,使本来变幻多奇的中国山水名胜,更增添了种种神秘色彩。
中国气候的地域结构特征也极为复杂,我国南北热量差异大,自北向南依次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热带和赤道带9个温度带;干湿状况从东南向西北,大体上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干湿区;不少山地因相对高差大,气候有明显的垂直特征,往往具有“山下百花山上雪”、“一日居然四季同”的现象。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不仅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而且形成了多种旅游气候环境,使得旅游者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获得各种适宜休闲度假的'理想气候环境。
其次,我国多姿多彩的陆地水域同我国辽阔的海域,共同构成了我国极富活力的水域景观旅游资源。
同样地,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有类型多种,种属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多特有种以及受人类影响深刻的特点,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物资源,而且有美化,香化,绿化环境的功能和观赏功能,也孕育了极富活力的生物环境资源。
我国也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并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高度发达的人类历只文明也及民族大家庭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我国人文地理环境中富有活力的景观,为广大旅游者所向往。
中国旅游资源有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历史古老、风格独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季节性明显、地域性强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的特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祖国如此美妙的景观深感自豪。
短短的几个星期的先修课,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真希望它不要结束得这么早,我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不会因为这门课不开了而丢弃对于旅游地理知识的探索和兴趣,我会一直把它作为提高自己修养的终生学科。
地理学习心得9
我非常荣幸能于20xx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参加国培计划高中地理班的学习培训,每天上午八点至十一点半、下午二点半到五点半学习培训,每半天中途只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其中10月30日到z县考察了z店北京人遗址和石花洞岩溶地貌,我写下了33页的听课笔记,另外在听讲的过程中写下了34个我的思考,通过培训以及和教师、学员的交流,收获丰富,感受深刻。
上课时发言
一、更加感受到我们学校的办学优势。
一是办学思想科学前瞻。我们这次学习的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困惑,如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高考成绩,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他们普遍认为二者是矛盾的,顾此就失彼。其实我们学校已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即为了“学生三年后和学生三十年后"的发展,我们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教育,所以从办学思想上我们学校就已走在了全国中学的前列。
二是办学行为比较开放。一所学校要全面发展就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交流,很多学校过分或只注重考试分数,甚至依据小数点后面的几位把教师进行排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比较好,既重视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性地看待,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三是校本选修课程有特色。很多学校就是教必修的课程,或者准确地说就是为了高考而教学,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学校开设了二、三十门选修课,我校观星会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时,他们都十分地惊讶,无法相信。
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地理班学习心得
指导观星会学生活动(夜景)
二、自己的教学素质提升
一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听评课的方法,了解到评课者应该由授课者、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等组成,其实评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授课者;另外对一堂课的评价还有课堂观察,说具体了,课堂观察就是教学过程中对很多元素定量的分析,给评课时提供量的数据。
二是扩大了交流。这次培训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一线优秀教师,我们课堂上都积极发言,课下和食堂里交流的都是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我们为了交流方便,建立了公共邮箱和QQ群,以便在学习中和以后进行交流。
三是提升了技能。比如我学习了如何利用word绘图,这为我命制原创试题和命制高水平、高清晰度的图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武器;学习了PPT课件遥控翻页,观摩了电子白板的使用,也初步了解了可视化地理教学的内涵。
四是感到自身和国家标准、和国内优秀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加强学习。比如深入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一个教师不能只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渊博的知识,更要养成及时总结、积累资料的习惯。
我还应钻研地理教育专业本身,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计划研究中图版、鲁教版、人教版、和湘教版四种教科书,尽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还要借鉴国外的地理教材,看看它们在一些地理问题上的.见解,购买最新的《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地貌学》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小组讨论
三、我的思考
为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建设一个录播课的专用教室,录播教室由专人管理,老师和学生在录播教室上完一节课后,走出教室就可以拿着本堂课的教学光盘,在办公室和家里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和找出本堂课中哪些做得较好,还有哪些不足,哪些问题设计得太深了,哪些又太浅显了,可以大大改进教师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为了教师上课时能方便地操作课件,可以为每位教师购买一个红点遥控 器,这样教师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都可以控制电脑,实现对课件的操控,极大地方便教学。
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对老师的培训有待加强,既可以请专家、也可以请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的老师来讲,这样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包括PPT、fLAsH和woRD这三个软件必需进行相应的培训,如何制图,制试卷,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都需要进行培训,这样教师才能做出更好的课件,制出更美的试卷,既利于教师的成长,也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五年来,我一直和退休的熊老师等一起指导观星会的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天文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天文观测的技能,所以我想参与到学校天文台的建设中,提一些自己的构想,尽早地学习和使用好新的天文台和天象馆。
地理学习心得10
经过一个学期对物流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
之前还没有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物流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于“物流地理”。
特别是做了物流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我了解到了我国的运输发展状况,了解了运输布局和一些基础设施。
这门课程还很好的与实操结合在一起,每当讲到重点的时候,老师都会布置下去在相关的地图上标明重要的港口、航线等等。课上老师的讲解加上课下的地图实践操作,真的是学会了不少。以前不会看世界地图的,现在也知道了四大洲五大洋的位置了。
在不久之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盐田国际。平时也只是听师兄师姐及老师在口中提到,却未曾近距离的了解它。有幸能有这个机会去到盐田港参观,实属一次宝贵的经验。
自1994年开港以来,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已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港口。经历十多年的发展,盐田国际年吞吐量从1994年的1.3万标箱增长至20xx年的766万标箱.货量快速增长,促使盐田国际加快了扩建工程的建设步伐。扩建工程完工后,盐田国际占地面积将增至344公顷,拥有集装箱深水泊位15个,岸吊及龙门吊设备也分别增至71台和286台,盐田国际将以更加高效的码头操作服务于华南地区进出口商。
1994年7月20日,盐田国际迎来第一艘靠港集装箱货轮马士基的“阿尔基西拉斯”号,这是盐田国际的开始。在20xx年10月15日,世界最大集装箱货轮“艾玛—马士基”试航盐田,该船全长397米,载箱量达到11000标箱。当天盐田国际首创调配十台岸吊同时为其作业,在不到8小时内完成装卸了6421标箱,10台岸吊整体操作效率达到545.41吊次/小时,盐田是其在中国大陆停靠的唯一港口,这是盐田国际的光荣事迹,并且盐田国际还创了两个记录。盐田国际之所以现在有那么好的成就,不光靠它的硬件设备先进,注重人才的发展,视人才发展为世界级码头的重要目标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参观盐田国际的时候,经由上次参观妈湾、赤湾的参观之后,也有了少许的认识,对一些港口的机械设备也能粗略的说出他们的名称了,我想这就是一种进步。在没有亲身参观之前,老师讲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类似样离、图片之类的东西,虽然看到图片上的东西能知道叫什么名字,要是真正见到了也不一定了叫出那些机械设备的名字来。如今不同了,由于是自己亲身的体验,也看到过真实的机械设备,所以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机械设备的名字也能牢牢的记住了。这又是我获得的宝贵的`知识。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基本的,也就是说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要想进盐田国际,或者其他诸类的码头公司,这一丁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老师能教给我们的也只是学习的方法而已,最重要还是要靠我们平时的努力。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物流地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下,我已经建立了对港航这个专业的兴趣,我认为不管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明显的增大很多,对于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来说也是会广纳接收并且也能好好的运用。
这次参观我的感受远远大于上次参观妈湾、赤湾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是第一次去所以觉得很新鲜,好奇心也是很大的,在看设备的时候找不到门路来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这次参观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盐田港还发了类似杂志的宣传给我们这些“小师弟”看,最重要的是还能带回来,这样就可以更加详细,更加仔细的了解盐田港。
多亏了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见识外面的世界,谢谢老师开了这么一门对专业如此有帮助的课,要是能有机会多能出去外面见识见识,那就更好了。
地理学习心得11
在这学期学的所有的专业课里,我最喜欢的,收获最多的都是在《物流地理》这门课上。一眨眼,这门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心里充斥了不舍……
刚一听说要开《物流地理》这门课的时候,我是对这门课又爱又恨的。恨,是因为我在高中时的地理基础就不扎实而又不得不学;爱,是因为我想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了解我们世界,至少,我觉得一个中国人最起码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地理状况。而《物流地理》这门课正为我们提供了渠道。
还记得老师第一次布置下来的作业是让我们买三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广东地图。一时间我就慌了,一个不懂地理的人拿着这三张地图该怎么办啊?但是,在接下来的每一节课里,有老师的耐心讲解再加上我对地理的兴趣,我开始相信自己真的能学好这门课。
每一次老师布置我们画地图时,我们都会开玩笑说,我们要去“趴”地图了。之所以用这个“趴”,是因为我们的空间范围有限,而地图却很大张,所以我们才起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所以每次老师布置了作业后,我们都会找个“空旷”的地方,静静地去画地图,静静地领会每一块地方的神韵。“趴”在地图上,我们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原来我们国家是真的那么辽阔,原来我们世界是那么宽广。我们完成了一次作业后都会有种打胜仗的感觉——我们又成功占领了一个领域,所以我们都变得特别容易满足。人,不是应该要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吗?
在《物流地理》这门课上,我接触到了全新的专业知识。五纵七横,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园,物流中心,保税区,航区,航线……一个个专业名词出现在课堂上。在课下,我们则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名词背后更丰富的内涵。也是因为在这门课上,我们知道了原来我们与其他地方的差距是那么大的。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新闻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我们只知道深圳很好。是的,深圳确实很好,但是要知道还有更好的其他城市,其他国家。
在我国已建成了五纵七横的公路运输网,并且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公路运输目前存在设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和缺少市场信任体制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我国有大面积的内陆和适应发展中长距离运输能力的特点,改进基础设施和交通法规向高效率、高效能、低耗费、低排放的方向发展。水运运输能力大,投资省,能耗和占地少,成本低,适宜于中长途大宗散货的.运输,在对外贸易中占85%-90%;我国水运运输系统的基本框架是“两纵两横”,两纵指京杭运河和沿海地区,两横指长江和西江。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及开发潜能。我国的水运资源丰富,东部濒临四海一洋,外通全球,江河湖泊众多,源远流长,正因为如此我国拥有八大水系和一条南北纵向的人工河,为水运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同时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港口和主枢纽港,分区域港口的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航空运输速度快,舒适性好,建设周期短,是大城市间和和边远地区长途客运和特种物资运输的重要力量。我国的航线网络结构形式主要是城市对式和辐射式,多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呈南北分布,并且我国的国际航线是亚太地区航空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民航只占整个交通运输方式总量的0.55%……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带来很多外面的世界;在课下,我们则更主动去了解关于我们专业的资讯。
我们的经济还有待发展,是因为物流设施的不完善。利用国际多式联运则可以实现低运费、高效率的国际贸易方式。因为国际多式联运的优点,国际上对国际多式联运会越来越重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为国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我国物流系统与之适应,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性,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带来了更大需求。是因为有《物流地理》这门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去港口参观,一直是我们最最期待的事情,在11月6日,在老师的多方协调下,我们终于来到了盐田国际,这个我们一直想到的地方。在盐田国际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国际化水准。盐田国际的装卸设备已具备了世界级水平,这个公司已经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盐田国际的事业不仅仅在中国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他拥有一百三十几个港口的股份。盐田国际的航线范围广,装卸效率高,服务管理质量好,在参观之后,我们也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企业而自豪。
在盐田国际这里,我们跟几艘万吨级的船舶的距离是如此接近。马士基,韩进,超巴拿马船型,这些平时只能在课堂上提及到的,我们在那天都亲眼目睹了他们的“英姿”,这些巨大的船舶出现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还有让我们钦佩的是坐在40米高空中的集装箱装卸操作人员。坐在40米漏空的高台上,要对准托集装箱的车把集装箱准确地放在上面,这需要胆量需要技术,这种技术人员不正是我们深圳紧缺的技术性人才吗?
经过这次的港口之旅,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港口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港口实际性操作的知识,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我们能来港口参观老师肯定是要吃不少苦的,但是老师为了让我们能有最直观的最深刻的渠道吸收专业知识,老师是一句怨言都没有,只是她一个人在默默地付出着……我要在这里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在大学期间像刘老师这么用心、耐心的却实没有几个。从上学期的《船舶概论》到这学期的《物流地理》,这教材对我们来说都是太难了,再加上我们的专业知识面不够,学起来确实有点吃力,但是老师没有嫌弃我们,而是耐心讲解耐心给我们分析,直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懂为止。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都看在心里。是因为有老师的努力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让我们相信自己。
通过《物流地理》这门课,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感谢刘老师的辛勤付出,你带给我们的知识将是终生受用的。
地理学习心得12
要学好地理,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它感兴趣,只有对它感兴你才会想要学,才能把它学好,所以大家一定要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必须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听课效率要高,然后在课后注意巩固,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力求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还有考前猜题,复习时要注意课本中"例如"后面的.知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记图,记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清每一种图,千万不可张冠李戴,记图首先要记清最基本的图,如世界地图的大概轮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图等;其次是结合课本上的图形解释加以理解。
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这一节时,要注意课本上每种气候类型的图,要学会根据图判断出是什么类型的气候,并熟记其特点和成因。并根据判断气候"三步曲"来判断,第一步:"凸向定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来确定半球北半球向北凸,南半球则反之。第二步:"温度定带",即每月最低温在15℃以上的为所有热带气候类型;最低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还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低温小于0℃为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第三步:"降水定型",夏季多雨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个人认为记图就要达到给你一个知识点,你能马上想到有关的图形,或是给一个图,能马上想起有关知识。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地理的方法,仅给大家作个参考,希望会对你们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地理学习心得1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例如,《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影响农业的诸多要素一一厘清,并条分缕析。而因为知识面的限制和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多数学生只把这节内容作为理论课来学习,对其认识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空洞概念。因而感觉枯燥乏味,兴趣索然,难以理解掌握。学习这节课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学生理解、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或是结合乡土地理的案例,如焦作地区的山药种植作为素材,借助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以达到厘清要素联系、落实生活体验、自主探究的目标,从而落实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主体体现,积极自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鼓舞。”兴趣是意识的“内动力”,它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满腔热情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算是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自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提升课堂的效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品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其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目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如:课前展示、问题探究等。教师设计好课堂环节,学生分析问题,表述观点,动手演示,小组讨论、总结发言。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有效并且高效地进行。创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学生乐学会学,课堂和谐高效。
总而言之,教学实践中,应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们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落实主干核心知识,注重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应用,把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际的应用于地理学习中,将地理学科特色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关注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等,真正地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习心得14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人文,地理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地理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什么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它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为此,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不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广义的则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社会性是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区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地相关以后,在一个更高地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地理学习心得15
一、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二、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七、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八、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九、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十、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地理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地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3-21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02-04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篇11-23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6篇)11-26
高考地理难度 高考地理难吗08-19
地理单词01-30
地理回答09-14
高中地理湖泊形成的原因 怎样学好地理08-20
巴西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特征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