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11 13:59:53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名著读后感【荐】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读后感【荐】

名著读后感1

  我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名著《瓦尔登湖》读后感2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两年半的时间,进行身心与自然的触碰,思想与万物的摩擦,他所洞察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最贞洁的花海。

  梭罗所敬仰的是生于自然,用于自然。在整本书的开始,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朴实的文笔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尘世中,应该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去生活,而不是被现如今城市,农田的生活环境所禁锢,工作日复一日,耕地年复一年,从这一代,传给下一代,使日后的人们永远被土地禁锢,永远被工作束缚,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在梭罗看来,在这样纷争的环境中,只有进入自然,去聆听内心的话语,去感受万物的和谐,通过雨声来洗刷沾满自己身上那尘世的污秽,用孤独去深思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不仅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但是他从不去打扰森林中原本的主人,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慧,用耳朵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盛典。并且将商人们的贪婪,自私,予以抨击,为了利益流量,将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他们关心的只有每日的收成,也仅有这个。

  梭罗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一种心属自然的向往,一种整洁而淳朴的生活。海子在生前身上总会带着这本书,在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对那样对纯洁生活的渴望,正因为感受太深刻,对现代环境的厌恶,对朴素生活的渴求,使海子与死神慢慢靠近。

名著读后感2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名著读后感3

  红楼梦是体现了贵族的没落,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前途的,都是走向衰落,,爱好大团圆的中国小说中并不多。

  我要感谢续写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曹雪芹,但他让黛玉死了,管她怎么死的,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的弱女子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遇到,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的来的,生活更加的.实际,最终,红玫瑰变成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大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也许黛玉会和宝玉幸福生活,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全部的思念,深深地爱着这个男人,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怀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恋的黛玉,反而象个失恋的女孩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个地方,不然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黛玉的不多,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还要别人保护,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败了歌干净。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惨吗?

  我一直怀疑宝玉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家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他的理想坍塌了,,他的思想其实全部靠家庭,他的家没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多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逃避。

  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饭吗?穿着破衣,甚至是要依靠别人,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带来巨大的负担,黛玉还会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离家出走,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爱情是很短暂的,至少这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名著读后感4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我们青少年成长的小说--《羽毛男孩》。这本书是由英国作家妮奇·馨娜写的。故事的主人公住在英国一个临海城市,12岁的罗伯特是班上最倒霉的男孩,他长得一副弱小的样子,还总被同班一个叫尼克的同学欺负,被起难听的绰号,他的父母也离婚了,虽然他们似乎仍都爱着他,但爸爸已经有了新家庭,事实就是如此。

  我喜欢《羽毛男孩》中的每个人物,因为馨娜奶奶把他们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了。我喜欢的人物有:瘦弱的罗伯特,因为他勇敢;凯儿,因为她可爱;爱捉弄人的尼克,还有--爱说故事的凯瑟琳,奇怪奶奶的艾迪丝等等。每个人物都有特点,所以我喜欢。

  直到有一天,在在学校推行的一个与赡养院老人们的互动活动中,他认识了艾迪丝,而这个似乎患了重病,总有些神经兮兮的老太太开始就告诉了他一个地点,并且让他一定要去。那是孩子们中间流传的、镇上有名的恐怖之地废弃房屋“机会之屋”。传说中,曾有一个以为自己会飞的男孩在那里的顶楼坠落而死。罗伯特虽然沉默寡言,蛤对承诺却出乎意料的执着。他慢慢地明白原来在屋里有一个能采ji火鸟羽毛并能做火鸟羽毛的宝贝。他一定要缝制一件用火鸟羽毛做的衣裳,艾迪丝老太太才能找回歌声。可是,要稀有的火鸟衣必须要ji齐几千根火鸟毛才行,但他并不气馁。在机会之屋开始他的冒险之旅。

  我很欣赏罗伯特的勇气与勇敢;想想看,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完全可以使一个大人打冷战,但罗伯特还是去了。

  《羽毛男孩》不只是一个小男生如何摆脱被同学欺负的境地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少年的心灵成长、寻找自我的小说。寻找生命中能够让自己飞翔起来的羽毛,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决不退让,决不放弃。它的故事情节轻松又紧凑,读起来紧张刺激,却又很感人。它用富有喜剧感手法描写了少年的勇气、记忆、朦胧的喜欢与改变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力量。被国外媒体评价为“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的作品”。

  有时我会看得仿佛身在其中,以为自己就是罗伯特,每走一步都是提心吊胆,因为这里实在是太黑了,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不测,但是他朝着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凭着他那股绝不退让,绝不放弃的精神终于获得了成功,并且他的这种精神还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前欺负他的孩子王尼克也跟他和好,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罗伯特道歉,这一刻罗伯特流下了热泪,他重新找到了自信,从此,不在人家面前抬不起头,而是更多的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作为一个与罗伯特同龄的我,也要向他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不离不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绝不退缩,绝不放弃,寻找自信,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名著读后感5

  这两天,我读完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先介绍一下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阴险的司马懿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煮酒问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 况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很是英明神武,让我不经想起了鲁迅的:“多智而近妖”。刘备也是,的确让人感觉有些虚伪。写的比较好的,反倒是张飞,十分霸气。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我认为曹操才是真英雄。不过《三国演义》把他往坏处写。这应当与当时的时代有关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分有野心。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三国演义》里的尔虞我诈诸类等等,写的很好。也难怪有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后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最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远会被一片烂灿的阳光所照亮。

名著读后感6

  读了《夏洛的网》,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友爱永远是无价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住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然而,威尔伯未来的命运却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威尔伯只能悲痛绝望地接受这命运了,好朋友夏洛却坚信它能救小猪。它吐出一根根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这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小猪终于得救了。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感动这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美好品质更让我感动。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种宝贵的财富叫友谊,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要是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将会是多么地孤独呀!但是,威尔伯的一生却是那么地幸福,因为它有一个成天陪伴它,而且为了救它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朋友,威尔伯注定不会孤单。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友情。一只蜘蛛给威尔伯的第一感觉是恐怖的,但是孤独很快就迫使他对夏洛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异常惊喜地发现夏洛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威尔伯歇斯底里的“我不想死啊,我不想死啊!”的哀号中,夏洛那一句坚定的“你不会死的,我救你”,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为了这个承诺,夏洛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其中,直到死亡的那一刻,她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这种友谊是单纯的,只有朋友间无私的关爱与生命中纯粹的友善。当现实中已经严重缺乏这样的感情的时候,这个故事无疑感动了读者的心。每个读者大概都在羡慕着威尔伯有个夏洛,夏洛有个威尔伯吧。 夏洛的一声“再见”,伴随着曾经的蛛丝随风飘散。他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张夏洛的网。 这本书恰好写了一个在一年中发生的故事。农场的四季,如人生四个阶段,悲欢尽在其中;浓墨淡彩,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最后,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悲剧和戏剧都已过去,只留下平淡的,无尽的人生。 严肃的生命,严肃的死亡,农场的四季,犹如纷杂人生,繁华和喧嚣终于落幕,只留下平淡的现实。对于夏洛来说,死亡不是一个可悲的结束,在这样的死亡中,夏洛得到了永生。善良的一生,有意义的一生,便是永恒。 友情是光,它将永远存在,不但让生命更有意义,还给你生存的勇气。 所以说,没有威伯,夏洛的网就不会那么独一无二的完美;没有夏洛,威尓伯永远也不会闪光。友谊的意义及价值也就在这里。

  夏洛的网还在织,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童话的美好,也给我们新的思考。 有学者这样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读过《夏洛的网》,另一种人正准备读《夏洛的网》。 它所讲述的故事不只是童话,而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最严肃的杰作。

名著读后感7

  合上那薄薄的书,似乎做了一场悠远的梦。梦中一个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点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仿佛此时的我完全的进入了主角,无法自拔。

  眼前浮现出那个小镇,淡淡的墨绿色画出那重峦叠嶂,画出那小桥流水。丹红点缀出山花满野,灯笼朵朵。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这就是张可爱的山水画,朴实的湘西人就是这画中人。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有序。能够看出沈从文先生对这个古老的小镇的喜欢,对那里朴实乡情的喜欢。

  也许我能够步入这个小镇,人们在我身旁流动。不知所措在喧闹的人群中穿梭,回过头,那个皮肤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只山头黄麂,很快的,又跑的没影了,无处去寻她。耳边传来幽远的.歌声,似乎牵引着我,走出闹市,窜入竹林。

  一条小溪横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响。远处,一座白塔渐渐挣脱竹林的束缚,映入我的眼帘。下头是一座竹屋,门开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虽然不急,但还是有点宽。对岸仅有一条空空的渡船,显得那么萧条。但我明白,那里,有个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风雨交加,也许她不会虚度年华,也许一切会趋于平静。刚刚萌生的感情念头,或许还会经历几番曲折,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一切,什么都不复存在了,生于朦胧,死于朦胧。

  遥遥白塔,在我看来就是对翠翠天真无邪的守护,默默地给予她祝福。它是老船夫和翠翠一齐的回忆,然而似乎相同的命运被寄予在了老船夫身上。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它也一齐坍塌了,也许是它不愿看到翠翠的泪水,他把泪水会把它水泥铸的心融化。旧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与那少女一齐等待远远眺望。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何时才能回来。

  大佬二佬,就像是双子星的宿命,他们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而这美丽的小溪浸润了土地也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没有因爱生恨的俗套,兄弟两得知对方的心意后,没有勾心斗角,强抢强夺,却是谦让着,祝福着。他们相约山头斗歌,向姑娘表达自我的爱意。二佬一开嗓,大佬就放弃了。他默默地转身,不想让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离开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却没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终溺死在茨滩中。随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热情也一齐沉入了深不可测的茨滩。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眼前浮起一层烟雾把一切都掩盖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现实,离开了那个作者刻意营造的桃花源。那幽远的夜莺之声却还依然萦绕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风顺,也许,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这是一首真爱的颂歌。文章始终笼罩在一片用文字营造的缠绵与朦胧中。

名著读后感8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张角兄弟揭竿而起,于是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在此形势之下,各地豪强或为自保家园,或为称雄一方,纷纷建立地方武装,这就形成了各路豪强的割据之势。中国大的地,群雄逐鹿,各霸一方。

  为镇压黄巾军起义,东汉朝廷在全国招兵,在幽州地面也有了招兵公文,这就引来了一个大英雄刘备。这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算起来也是东汉王室的远方直系子孙。他虽然目前沦落民间,以贩麻鞋和织席为业,却胸怀大志。他身长七尺五寸,颇有龙子风采。刘备擅使一对双股剑,足智多谋,特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他见到招兵榜文,便与意气相投的新教朋友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在桃园里结拜成兄弟,(桃园三结义)刘备为长兄,关羽、飞依次为弟。三人决心投军杀敌,报效国家。二弟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擅使一口重七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擅使一只丈八蛇矛。兄弟三人勇武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投军后立下许多战功,还救出了被张角击败的董卓。但因刘备地位低下,只当了个小官,击退黄巾军后,他们弃官归乡。

  宫廷内宦官专权日盛,朝政日乱,人民怨声载道。各地战乱又起,刘备又带二人复出,因为平定渔阳之战有功,刘备被封为平原县令,有了一支自己的人马。

  不久之后,汉灵帝死,幼小的汉献帝即位。几番争斗之后,朝政大权又被奸相董卓把持,董卓骄狂残暴,引起众官的不满。曹操是一位颇有心计的人物,他刺杀董卓未成,设计出逃。曹操在陈留带起一支兵马,推袁绍为盟主号召天下兵马共讨董卓。在曹操讨卓檄文的'号召下,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直逼洛阳,刘备兄弟也在其中。讨董大军兵临城下,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出城迎战,连杀盟军数员大将。这时,关羽打发神威,温酒斩华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即出战时温好的酒都还未凉就提华雄的人头而归。

  董卓见华雄被杀,亲自领着十五万大军应战,他的义子吕布骁勇善战,武功天下第一,众诸侯无人能敌。紧急时刻,张飞、关羽、刘备三英雄合战吕布。(三英战吕布)迫于形势,董卓放弃洛阳,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各路豪强占据洛阳后,长沙太守孙坚寻的一枚传国玉玺,便心生异念,找个借口返回江东,已图霸业。袁绍听说后大怒,联合荆州刺史刘表半路截击孙坚,从此孙坚与刘表结怨。各路诸侯也各怀异心,不久便各自散去。曹操投扬州,袁绍到关东。刘备仍回平原县当县令。此后割据一方的枭雄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多有枭雄战死。此时董卓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因美女貂蝉与吕布发生冲突,吕布杀了董卓,但董卓的旧部杀回长安,吕布抵挡不住,逃出关外投奔袁术去了。

名著读后感9

  初读《悲惨世界》是在近六年前,只是连环画式的压缩版本,我记得当时我反复看了三四遍,哭得一塌糊涂。

  现在终于拿到了一百多万字的原著,我花了十天的时间才阅读完,有感于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了以下的分析:

  维克多·雨果不愧为名作家,本书的人物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性格,各种遭遇,几乎展示了整个法国社会,是法国那个时期的人物画廊。围绕中心人物冉阿让,各种人物的经历,心态各有不同,但都符合在革命时期的特点,因此人物虽多,却不繁杂。

  当然必须得谈谈中心人物。在冉阿让的身上,时时透出悲惨的气息,从苦役犯到市长再到逃犯,冉阿让的命运在那个悲惨的世界中,无法依靠法律制度,也只能如此吧。

  从冉阿让开始,纵向来看,即是他的一生,这是贯穿全文得主线。他的灵魂深处,始终存在着邪恶与正义的对比与冲突:一方面,他是因为一块面包而进监狱,成了19世纪的.苦役犯;另一方面,主教的事迹和教诲让他震撼,主教几乎是作为神的形象在他的记忆里。就在他从苦役犯变成市长以后,得知商马第即将作为他的替罪羊而被判刑时,他的内心矛盾极了,然而,自我保护的意识首先让他在英雄主义面前退缩了,同时,他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复活”,换出那个承受不白之冤的人。两种思想僵持不下,以至于在法庭上他的头发全白了。当他知道他即将失去珂赛特,而抢走她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时,他面前同样有两条路:任他自生自灭。他在刚开始甚至为这一想法而窃喜;或是救他,不让珂赛特伤心。犹豫了许久,最终正义占了上风。他内心所受的痛苦煎熬更贴近常人,毕竟”但丁在邪恶之门前驻足,徘徊,最后离开,而我们最后走进去“,所以他真实,即使和现实存在着时间,地点上的对比,他也会被接受。

  从横向来看,围绕冉阿让的众多人物,善恶分明,善的代表如主教,恶的代表如德纳第,对比分明,而在他们的一生中,前后命运、遭遇也大多不同,存在着类比,吸引着读者的视线。在冉阿让就任市长之前,有人认为他只想发财;他有钱后,人们又认为他是个野心家;他放弃了市长头衔和十字勋章,又被认为是投机钻营的家伙。“随着地位的提高,上层社会要他。这个市的布置整齐的大厅的门,当他还是个手工艺人时,对他当然是关闭的,现在对这个百万富翁,却是大开特开。”他逐渐胜任了市长的职务,人们尊敬他,但一旦得知他从前是个苦役犯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抛弃了他。不到两个小时,他所做的一切善事都被遗忘了,他只是一个罪犯。这只是一个小城市中无知的市民的心态。认识的改变,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悲惨世界。冉阿让的命运具有必然性,这些众多人物如众星捧月,丰富和完善了冉阿让的形象。

  合上书后,在我的脑海中,所有人物依然那么清晰、棱角分明,感谢雨果,他像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用他奇妙的刻刀,重现了19世纪法兰西的芸芸众生的生活,让我们从另一侧面去探索人性,了解法国。

  他真的属于全世界。

名著读后感10

  我很喜欢读英国作家福笛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个寒假我又一次拜读,被文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而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深深的感染了。从而受到启迪。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主人公鲁滨逊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孤岛,独自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 从中我看出了鲁滨逊是那个时代的创业者。鲁滨逊在荒岛为生存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毕业了有的自己创业,自愿报名当自愿者,去偏远的西部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有的大学生却依赖自己父母的权势留在了条件优越的城市,怕苦怕累,还挑三拣四。而这样的人,早晚会被时代的潮流而淘汰。像曹慧宇,大学毕业就去偏远的贵州山区教书。没有教具就动手制作,还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们买文具;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中国第一条京张铁路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开凿隧道时,随地形设计出不同的开凿方法,具有新意识的挑战精神;香港九龙集团的总裁张茵,从捡破烂开始创业,最后荣获20xx年度十佳创业奖;电脑工程师比尔盖茨;亚洲金融大户李嘉成都具有挑战精神。只有像鲁滨逊那样面临困难敢于向自己挑战,向社会挑战才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代先锋。

  在我们小学生中,也要面临着挑战。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会有几分傲气。每天上学都是家长开着奔驰、宝马接送。而山村里的孩子勤勤恳恳总能为家里减少一些负担,早晨公鸡刚刚打鸣,他们就早早地背起书包步行十几里路赶往学校。这一比,我们城市里的孩子都无地自容。小学生面临成长的挑战,大学生面临人生的挑战。虽然性质不同,但总算是殊途同归。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些村民都住在一个大洞里,生活十分简朴。那里的房子都没有屋顶,是因为他们在洞穴里生活要吸取足够的阳光。而那里是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学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凳子搬到那里,老师一边讲,学生们一边记。学得那样认真,听得那样专注。他们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看到这里,我被他们的话感染了,这么小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挑战精神呀!

  当我读到鲁滨逊被野人威胁和船上发生叛乱,鲁滨逊再次面临挑战,他选择了勇敢,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船长。二十六年后鲁滨逊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国。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知道了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而是坎坷充满荆棘的。要勇敢的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正确的抉择人生的道路。

名著读后感11

  于连纵观他极其短暂,却充满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能够做出很多批评,是个小私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杯具;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的牺牲品等等。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固然没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向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的社会背景所造成的,而是来自他内心的更深处的矛盾本质。时间已经给了作者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批评,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待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引领我啃完这本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提高到对一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人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是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锁上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的描述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于青年冲动下追求幸福“英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青年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感情,实际上时被毁于病态的法国社会。

  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是取决于他自我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岁当上大司令,或者当上年薪千万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职责”;他要挤进上流社会,甚至真的以为是个大贵族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

  其实,于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若放下尊严表示屈服。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红点黑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能够象征于连追求人生的好处,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我存在真正好处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取:退避或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杯具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好处。我们不难发此刻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的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道路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之后就应在制定一个计划。

名著读后感12

  这本书读完了,我了解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利益,亲情本应当是纯洁的,不应当夹杂着私心杂念,高老头名义上是无私的父爱,却也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所以导致女儿应对金钱,能够忍心舍弃父爱,拉斯蒂涅为了金钱放弃了朴实,没有了真诚,有的是利益熏心的骗局。感情和亲情有时对于我们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对于利益熏心的人来说,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忘记了亲情和感情的存在。人人都说社会是肮脏的,在金钱的面前,任人唯亲的蛀虫大有人在,为了涨工资,为了更好的生活,出卖自我的灵魂作交换,拿着用谄媚换来的金钱和地位当做炫耀的资本,不明白是可怜还是可恨。满嘴的仁义道德,见不得人的事情又做了多少呢?

  扪心自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提高,未来的经济靠的是实力,做一个有职责感,有使命感的学生,而不是做一个被眼前利益丢弃自我的梦想的人。高老头的遭遇可悲可叹,却又是自食恶果。拉斯蒂涅虽有志气,却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抵抗诱惑的意志,终究是沦为金钱的奴隶,令人扼腕叹息。时代在发展,思想也应当得到净化,净化人心,才能取得长远的胜利。

  感激《高老头》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自我所处的位置,坦然的应对生活的磨难与苦痛,牢记高老头与拉斯蒂涅的教训,不做令社会所不容的事,既是对自我的负责,也是对学习的负责。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老朋友推荐的,它算是一本心理类的书。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仅有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却忽略了自我。

  它主要讲述了名校毕业生的女白领若菱在生活中经历的起起伏伏,以及她与一位老者的对话,由此教我们去探寻内心深层的自我,让我们逐渐去了解认识内心更存粹的自我,让我们离最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近。

  在书中,作者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去讲述,并切实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经过团队性咨询,个别的疗愈,或者是练习体验的方式来帮忙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一步疗愈自我的内心。无法预测未知的自我,只能用自我的勇气解决当下的问题,期待未知的自我和生活。遇事时,多看看自我,从自我找原因,认清最真实的.自我。以往修的一门心灵修养课,教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未知的自我。

  其实,无论在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自我消失的问题,当碰到问题时,就得应对,处理,放下,解决。”如果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我的勇气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时候,不一样的人应对问题,想法不尽然一样,但一样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够克服自我的怯懦,提起勇气解决问题的。期望看到这些的你,亦能如此!

名著读后感13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后来,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名著读后感14

  《水浒传》是中华文学的瑰宝,是四大名著之一。从文学上说,施耐庵用词恰当,想象丰富,如对好汉的着装描写,对风景名胜的描写,对打斗场景的描写,着实让人佩服。从人物上说,一百单八位好汉各个侠肝义胆、替天行道,武将武艺高强,军师有勇有谋,好汉的忠义令人学习。从历史角度,抨击了北宋末年,皇帝无能,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引发各种农民起义的现象。所以说,《水浒传》是一本很好的书。

  因为北宋末年朝廷的x败,也就有了宋江这伙的起义,这也就为全书作了铺垫。整个书从好汉入伙到石碣聚义再到受招安平四乱,最终两败俱伤,而奸臣们则渔翁得利。

  好汉们绝大多都是受政治压迫而被逼上了梁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林冲了,林冲误入白虎堂,发配到沧州后,烧了草料场,杀了陆虞侯、富安等三人。这时的他走投无路,只好上了梁山。有的好汉是主动投靠,如孙新、顾大嫂;还有朝廷降将,如:关胜、呼延灼。还有的是被好汉们用计引到梁山,如:卢俊义。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标把他们团结起来。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尽忠报国,建功立业,惩罚那些贪官,让人们都过上好日子,也让国家太平,不再发生贪官迫害人民群众的事件。

  义就是正义,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论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有三种做法,一。上报官府,这样宋江就能封官行赏;二。不管这件事,这样自保;三。就是通风报信,这样晁盖也许保了命,但宋江就要受刑。宋江选择了第三种,这就是义。一个人,在面对法(生)与义时,必然要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但如果选义,选忠义、义气,那就是一个大英雄。古人舍生取义的人很多,如:文天祥、岳飞。他们不怕死么?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第九十五回,李逵、武松、鲁智深被俘,李逵叫道:“若是黑爷爷皱眉,就不算好汉。”鲁智深、武松、刘唐骂:“我这几个兄弟头可断,这几条铁腿屈不转的。”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义”。日本侵华,抗美援朝,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刘胡兰的义举,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部《水浒》显出英雄信念:替天行道,杀退朝廷官兵;

  一部《水浒》展示英雄气概:侠肝义胆,为民打抱不平;

  一部《水浒》现出英雄本性:同甘共苦,聚义梁山水泊;

  一部《水浒》写出英雄精神:勇往直前,征讨江南淮西。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名著读后感15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