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11-25 12:24:1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合集】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1
不知从何时起思想品德课教学在“马列主义的灌输中”走过了一段路程,思想品德课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小副科,形象不佳——枯燥无味,流于说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情况呢?或许是因为过去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关心的问题不能通过政治课得到解决;教材的编写也不够人性化,总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改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身边事引理论,寓理论于实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作为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如何应对新课改,让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所改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众观世界各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十分重视“人文性”和“渗透性”教育。它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也没有强调政治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富有人情味,学生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样就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初中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
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
第三,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第四,将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与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高度重视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衔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现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了原来的一些框框,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内容: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3)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4)知道每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6)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7)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
(8)知道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
(9)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
(10)懂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1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平等意识;
(12)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如删去了“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将它放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4)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5)了解教育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迸化,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6)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10)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7)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1、教材观念新。
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成长规律作为依据,选取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选取学科知识中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加以渗透和整合,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诸方面都能够获得均衡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2、教材结构体系新。
从“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和社会等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知识,统筹设计教材体系结构,注重不同内容的相互渗透、螺旋上升,使思想品德课程成为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
3、教材的呈现方式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一种全新的德育教材的呈现方式。每册书分为若干单元,单元下面设课,每课书都设计“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但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4、教材构建的学习评价方式新。
根据品德课程的性质更加注重行为的评价,力图建立一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认知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体现“知行合一”的课程性质。每一课中均有评价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学习结果等的评价;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有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或指导,也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5、教材版式设计新。
教材图文并茂,版式新颖,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审美要求;插图数量多,照片、漫画及色彩配合得当,使教材应有的严肃性及亲和力得到很好的统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及其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课教学应该有新思维。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只有置身于学校素质教育之中,着力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灵魂、人文素养、能力品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意见。
在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如下四点基本要求: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我们教师上课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努力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科学思维、学会整理知识,鼓励和培养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教材的学习,不是以掌握学科概念为目的,而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用来提高中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能力、提高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必须强调,这里丝毫没有削弱知识传授的思想,恰好相反,我们认为,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文化熏陶学生,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生们才会拥有一定能力、养成一定素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知识,而是怎样获取知识、怎样对待知识。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权威之下的被动学习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反思、批判。从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到学习方式,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都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教学活动将情感因素作为优先设置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德育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以知识作为丰富情感、发展能力的支撑,努力实现知识的传承、迁移和发展。
教学活动的特点不在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转变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在学习中、讲授中、讨论中、辩论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学习评价中,做理性的组织者、积极的参与者、智慧的引路人。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对学生宽容、鼓励。加强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讲课时要充满感情,要以理激情,以形激情,以境激情,以行激情。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就显得为迫切。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之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当前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根据课程的需要定量渗透,适当扩展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穿插现实生活内容,做到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在数量上可以适当,在质量上要精彩,不能脱离教材。
教书是我们的事业,育人是我们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能力,更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大胆实践,努力创设个性化的新课堂;增强责任意识,尽显个人智慧,努力做一名新形势下的中学优秀政治教师。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2
根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市教培院的统一部署,20xx年8月28、29日海口市小学品德新课标培训班在海口市四个培训点同时举行,来自全市的专兼职品德教师、各区教研员近两百人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旨在全面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进一步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全市品德教师专业发展。
一、本次培训工作主要内容:
1、《版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修订说明》由符影、胡卫华、林秀霞、符永存、陈玉棋、王晓俐等老师负责,并结合课堂教学案对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推进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
2、结合《20xx版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和《20xx版品德新教材分析》做具体教学实践培训的是xxx,xxx等老师。
3、观看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案例的视频,并听取有关专家的评课。
4、参加培训的老师交流培训心得和体会。
由于上级领导和各教研室的的重视,各个培训点的精心安排,使得本次培训获得圆满成功。参加本次培训的老师来自全市的专兼职品德教师、各区教研员近两百人。在本次培训中,每位培训者认真负责,每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珍惜这次机会,按时参加培训,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切实做到学有所获。这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促进了我市全体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为提高我市的品德教学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省外专家的精彩报告的录像资料,有省内一线教师的实践分享,有精彩的课例,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有学员的独到见解。我们的培训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20xx年8月29日晚上19:30~22:30,由市区教研员、省级培训者分别主持,在网上集中研讨并拓展研讨范围。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通过这次比较全面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好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品德教师,既要有学科知识的把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又要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常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还要不断收集整理当今社会新的教学资源来充实,而且要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胜任品德教学,才能使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必须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第三、作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师,应准确把握本门学科的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
两天的培训学习,我们对新课标的了解更加透彻:
1、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2、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3、在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荣辱感、知耻心、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并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在书中的教学建议这一部分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详实。提供的教学方法也更丰富、更明确,可选择性更强。
第四,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总之,通过这次对品德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让我真正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次培训很实用。我们会将培训学习积累的智慧和热情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整理学习收获,充实成长博客,发出自己的声音,关注省、市品德网络学习,关注品德课程,关注自身的成长。 通过这次培训也使我对今后的品德教学工作更加充满信心,还促使我不断加强自我反思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们的学生,才能与学生共享到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02-11
小学品德培训心得体会04-10
思想品德培训心得体会05-08
小学品德培训心得体会11篇04-10
学习培训思想品德心得体会范文05-06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6-17
学习思想品德心得体会03-15
思想品德教育心得体会02-28
培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