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04-18 18:29:0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5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

  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后勤分会读书活动现场

  湖南省结防所工会组织的“我读书给你听”活动,从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职工共读一本书,共同创作一本有声书,为世界读书日打CALL。

  今天的《我读书给你听》是来自后勤分会的《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于丹<论语>心得》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

  读《于丹<论语>心得》,能帮助我们解读当今社会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2

  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思而后行,毕竟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已经太晚了,因为一切都成为了定局,无法挽回,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在《论语》中我们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君子,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说真的,我很欣赏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3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4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5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6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校长太了解我们的需要了,拿到这本书,便顿时觉得爱不释手。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7

  《论语》我以前只是非常粗略的看过,对于其中的含义自知甚少,只从局里每个科室发了一本《论语》后,我认为真的读了几遍,真的感觉到;

  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论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不长,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死而不学者網。”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才是最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爱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关键在于比较方法要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我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8

  在xxx报告中,增加国人的阅读量,向我们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去学习,增强国人的文明素质的大背景下,我学习了《论语》、《弟子规》、《诗经》《增广贤文》,这些古典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感受。特别是《论语》,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被孔子深深感动,更为他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精髓所折服! 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读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为文明礼仪传播留下流传痕迹。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成长期,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发扬光大,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

  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定要勤学善悟,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孔子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

  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并“学以致用”。

  二 是要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由己推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是要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

  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9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0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不明白其中所含的意义,而今天听到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才知道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劝导。

  于丹教授从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我们详细的解读了《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天地之道中,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而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用了一个字”恕”来解答,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所以说真正的圣人不会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论语》告诉我们,为人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其实,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年不衰,就在于它对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孔夫老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的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还是以后的幸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即便是今天,人民还是希望自己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

  于丹教授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要踏实地做人,认真地工作,以诚相待的交友,才能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便利服务、微笑服务。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

  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与他人凡事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较方法是否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2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3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习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4

  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5

  《于丹谈论语心得》一书讲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虽然社会上褒贬不一,但批评大多是学术上的,我觉得于丹说《论语》,给我很大启发。他围绕各样的心态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讲了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使我受益匪浅。

  一、怎样面对遗憾

  故事一:一个小女孩曾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妈妈应牙病引发心脏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请来牙医。正当医生准备手术时,她却死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无论是谁总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然后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为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结果不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长期耳鸣。

  读了这本书,豁然开朗,今后我要

  1、接受这个事实。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课用具,少说话。

  4、多学习,多动脑,提高自身竞争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钟。

  6、多锻炼。

  生活中要多运用90/10法则,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内心就会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会得。

  像这样富有这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论语>>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读了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强人格修养。这样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样交友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师益友间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离不开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为人要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为人诚恳,诚实,还要见闻广博。我想这与其说是交友之道,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只有做这样的自我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不正直,诚实,对别人无所帮助,只考虑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别人的甚多。给予别人的甚少,别人是不愿与你为伍的。更谈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事可以但决不会长久。要交上好的朋友还要有辨别能力,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则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讨你高兴以便获得个人私利。对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久而久之使人飘飘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当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赞同你、支持你,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中伤,甚至咒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别后是鬼。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时悔之晚以。对这种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应该揭开其伪善的面目使其昭示无处容身。

  “变佞”之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谈。巧舌如置却不学无术脯内空空。我们能做到对其了解。敬而远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不是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难时能给你帮助,但不求回报。快乐能与你分享。痛苦时又能与你分担;犹豫时能帮你选择。冲动时又能及时制止;得意时能给你忠告。失意却不会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时能给你坚强,委屈时能给你安慰。苦闷时能为你排解。寂寞时能听你倾诉,烦恼时能为你开导,迷惑时能为你指点,失误时又能直言规劝。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识是一件幸事,会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使你得到一种心灵快乐。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如: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读一遍,就会有心的感悟,今后在与大家分享!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2-26

读论语心得体会05-10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11-21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5篇01-29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3篇04-19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4篇03-08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4篇)03-08

读论语心得体会15篇05-15

读论语心得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