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01-09 19:04: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2
一场没有演讲稿、没有PPT的激情演讲震撼了会场的300多位教师们。崔跃松老师的演讲以他艺术的掌握、心理学的学习、知识的渊博、独到的见解、人格的魅力、超强的记忆力等,使得老师们佩服、折服,获得现场全体教师多次热烈的掌声,我们每位教师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师德教育。
崔老师围绕《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师》为主题谈论了一系列有关师德师风的独到见解。怎样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师,崔老师送给大家三个字,分别是:“品”、“爱”、“能”。
一、“品”:教师的一流体现在品,尊严、自由、名声。
崔老师例举了很多实例指出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能伤害孩子的尊严,做一个有品的教师,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做一个有品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最重要的是传道,要让孩子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由,不可在小时候养成品行问题,长大了会丢了自由。而名声就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才是师德师风的保证。
二、“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事业。
正如崔老师的一句话:“吃不饱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吃饱饭时却有无数烦恼”,这是一个浮躁、急躁、甚至暴躁的社会。我们不能掌握我们的命,但是能掌握我们的运。“希望是火,失望是烟,人生路上一直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人生虽有不如意,但也要爱自己、爱生命。当然也要做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孩子、爱别人的父母、爱同事,爱身边每一个人。崔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为人处事的“四二二”定律。四项基本原则:当面尊重、背后赞扬、好事想着、坏事帮忙;练就两样本领: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高兴;吃下两样东西:吃苦、吃亏。爱别人要从身边做起,作为教师更要从对学生的点滴关爱做起,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能做到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的。人生就一万多天,有人只是过了一天而重复了一万次而已。有的人一辈子暗淡无光,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让我们的生活精彩就要爱我们的事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三、“能”:比实力、比才干、比能力。
教育工作者如何体现自己的“能”,崔老师说:“班主任就是领袖,而不是领导”,什么叫“领袖”?我想就是做学生的偶像吧,你不用扯着嗓子喊,你不用大发雷霆,学生就会跟着你走,因为他崇拜你。当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能”的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成功人的标志是具有“三头”:笔头、口头、领头,而成为成功人的途径是读书、拜师、见世面。我们每位老师都应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文学、业务水平,要身体力行地学习。不登泰山怎么知道泰山的雄奇、险峻,教师应有丰富而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崔老师的报告,带给我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启示。现在的教育要交给孩子什么?是知识吗?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我们应教育学生做有品的人,做有爱的人,做有能的人,这不就是有学问的人吗?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我们在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还记得最后崔老师送给全体老师的一段话:“要想一个人快乐,那就做梦。要想一家人快乐,那就做饭。要想一群人快乐,那就做东。要想一辈子快乐,那就做事、做人。”努力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师,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今天吕老师让我们写关于爱的故事,我想来想去,写爱的教育吧。这本书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给讲两个故事吧!
每个故事都有爱。接下来给你讲两个故事——父子情深和陪护“爸爸”。
父子情深讲的是一个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朱里奥。朱里奥的.爸爸非常辛苦,他的爸爸要养活全家人,很不容易。他的爸爸不仅干正常的公事,还联系公文来抄写,经常抄到深夜12点。朱里奥的父亲写字大大方方,可是500张公文才有3里拉。“好辛苦啊”我自言自语地说。朱里奥看见爸爸很辛苦,就请求帮爸爸抄写,却被爸爸拒绝了。
朱里奥知道爸爸抄到12点才睡。父亲入睡后,朱里奥悄悄下床,来到父亲的书房,模仿父亲的笔记抄写,字条已有160条了,可以换1里拉了,他高兴极了。回到了房间里。他一连写了好几夜,父亲都没发现。有一天,朱里奥心烦意乱,碰掉了一本书,他非常害怕,直到没有声音,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可这是父亲已经站在他背后了,他的父亲看了一下朱里奥,突然恍然大悟。他的父亲把朱里奥带到他母亲面前,父亲把经过对他的母亲说了,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朱里奥一连熟睡了几个小时,当他睁开眼时,看见爸爸在他旁边睡着。这是朱里奥这几个月来第一次睡的这样安稳、香甜。
有一个少年他叫——西西洛,西西洛每天都给“爸爸”整理枕头或被子,倒水给“爸爸”喂药,西西洛把杯子送到“爸爸”的口边时,“爸爸”脸上似乎掠过一丝微笑。
有一天,西西洛看见有一个人提着包袱走了进来,这个人是西西洛的父亲,父亲看了看床上的病人,对西西洛说:“走吧!今晚赶到家还来得及!”西西洛望了望病人,说:“爸爸,我已经守他5天了,我们明天再走好吗?”“你留下来,我先回家,给你妈妈报个平安,”父亲说。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我们身边有许多爱,让我们去感受。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3
前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拜读了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青年,从小就被卖到戏班子,受尽了虐待。一次,戏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机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同坐在二等舱中。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毅然地把这些钱愤怒的扔了出来,并高吼到:“我不要说我们国家坏话的人的东西!”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这样的爱国者。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忍辱负重,含冤而死;边防叔叔,为了领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国边境的侵略者;多少体育运动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者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向上。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以爱国英雄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时应体现在爱人民,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爱祖国就一定要为祖国而奋斗,是自己具有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本领,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书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读《爱的教育》,有泪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
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 。。。所有爱的内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动丰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
这是一本学校生活的书,新学期,这本书一定要成为我们班孩子们首选的爱的教育的引领者!书中的某些闪光的人物,一定会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应该会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期待着爱的教育,会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4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5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
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
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
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
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6
初三第二卷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爱”,有着纯洁的友谊,有着海峡两岸的血缘亲情,有着强烈的师生恋,有着同学间的亲情……下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借《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在课余时间又看了一遍。
《爱的教育》是用一个初三学生日记的风格写的。它每天都在讲述小英雄安利柯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有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师生情。爱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弥漫在我们周围,却不被我们注意到。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活。看了《爱的教育》,更确定爱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最让我感动的是月度故事——《小抄写员》。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有很多孩子的贫穷家庭的故事。他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复印文件。小苏利欧看着父亲早生白发,就想帮父亲复印文件,多赚点钱。但是因为父亲不同意,他每天都要半夜起来偷偷帮父亲抄。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很多,但是因为长时间睡眠不足,小苏利欧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回家也没精打采。爸爸很生气,反复骂他。虽然小苏利欧受了委屈,但他还是帮父亲干活。直到有一天父亲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感到非常内疚。
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感动,被小苏利欧的实力所感动。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不仅努力学习,还默默为家人分担心事。即使被骂,他也默默忍受。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他也想过停止复制,他知道这是永远行不通的。但是一到十二点,有一种力量促使他去做。不做就像从家里偷了几块钱。这是什么力量?是责任感。
“穷孩子早当家”,苏里奥从小就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负担。多么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用父亲的骂帮父亲抄,是一种力量。为了看到爸爸的笑脸,他宁愿默默咽下眼泪和委屈。如果是我,他肯定会气得跟爸爸不干了。苏里奥的责任心和实力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爱情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情、师生情、爱国,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爱情就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爱抚着你的身体;爱情就像一杯清水,总是滋润着你的心;爱情就像田野里一条无尽的小路。野花盛开,需要随时发现采摘。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爱谁就活着。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7
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把它放在一边,其间也偶尔翻动过几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每位老师在假期中认真研读《新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并完成一篇读后感。迫于形势,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为什么要读书?
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身体的发育和精神的成长。吃饭,是身体发育的必需;读书,则是精神成长的必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其精神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
书那么多,我该从哪里读起?
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书是越来越多的,古时候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还算得上是夸张,如今则早已超越这个程度了。面对浩如烟海并且层出不穷的书,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呢?其实,没必要为此而烦恼。世界上的饭菜种类也是无止境的,每天也还有各种新花样出现,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茫然,也绝不会因为饭菜太多无法选择就不吃了。其实,就算饭菜种类再多,我们日常吃的其实还就是十余种而已,其他的,不过偶尔品尝罢了。吃饭,有家常菜;读书,也有家常书。吃饭,吃来吃去,主要还是大米、面条、蔬菜和水果;同样,读书,应该以基本的典籍为主,经典应该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主要读物,其他的尽可能涉猎即可。
读了不少书,感觉不到有什么用,还要读吗?
吃了一顿饭,吃得再饱再好,也还是要吃下一顿的。你不能因此而说,我上一顿吃的没有用,正是一顿又一顿的饭,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最终成为身体发育和保持活力的营养与能量。读书也是如此,读了书,除了读的时候感觉有意思,也许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阅读,不断地吸收,它们也将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的心灵所吸收,逐渐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变革。人长大了,并不是因为哪一顿饭的作用;精神成长了,也并不是因为哪一本书的作用。
我读了不少书,可是别人说这些都是垃圾书,这问题怎么看?
首先,就像世界上有许多垃圾食品一样,的确存在着许多垃圾书。垃圾食品再美味,终究是有害健康的;垃圾书再有趣,也终究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尽可能地远离垃圾书,否则,书读得越多会越蠢。
其次,人的口味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你最爱的臭豆腐可能是别人最讨厌的“垃圾”,你最喜欢的书也有可能是别人看不上的垃圾书。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也要有自己的坚守。当然,正如吃饭要都尝试各种口味,我们读书也是,也应该尽可能多去见识不同种类、不同品味的书,见多了,判断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就不容易被坑了。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8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生活确实彻底得被翻转啦,从什么都不懂的初级父母渐渐成长着。但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仍然觉得书中的乔治老师在爱斯基摩人的天地里所经历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小说,它向人们诉说着在一个被世人快要遗忘的角落里,在一个白令海峡小岛上的尤皮克学校里,乔治老师用他的爱和超群的智慧带领着十多个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务,他不仅改变了这群孩子的学习态度,更加翻转了他们的人生足迹!
多么伟大的乔治老师啊!正因为看到它的介绍,我才申请阅读的,可是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却发现由于是翻译版,也许由于我的浅薄,我的知识面和我的理解力有限,我的读后感也许会很无力度,我只能说这个故事确实很令我感动,看到最后乔治老师与学生们历尽千辛万难终于获得全国冠军时,我不禁泪眼婆娑,他们真是太不容易啦!我为他们鼓掌!
这本书是乔治老师的回忆录,直到二十年后他仍然为孩子们的点滴而动容,他把他们形容成上天派来的天使!可是他第一天来到学校却遇上了一群奇葩的学生:他们不喜欢白人也不喜欢学习,他们上学就是为了打篮球。但是乔治没有放弃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孩子们,他用他的独特教学方式一点一点得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马歇尔经常上课在把玩篮球,他预言乔治撑不过五天,结果老师的一句“因为我特别。”令波尼说:“也许,你能撑过一整年。”乔治发现到了体育馆男生动作敏捷、精力充沛,运球、转身、投篮都行云流水,其实这些孩子一点都不笨,他们已经差不多是成年人啦,他们有着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本能和狩猎能力,可是大部分的老师都觉得这些孩子是不能教的,其实是因为他们无法走进爱斯基摩人的心灵深处,而乔治做到啦!
乔治老师居然请他的学生教他打篮球并且付给他十五美元,他用汽水的奖赏调动了课堂气氛,他融入到爱斯基摩人的家庭里,与他们的父母成为好朋友,帮助孩子们参加“未来问题解决”大赛,他一点点得将孩子们的自信心调动起来,期间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他甚至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前往各自的考场,而用“贿赂”的方式,给他们蛋糕、饼干、爆米花和玛丽调好的水果酒。孩子们走进了考场,里面堆放着餐盘、点心、纸杯,而不是铅笔盒圆珠笔。而他的女儿梅雷迪思在父亲的影响下也继续忍受着当地人对她的不公平,因为她爱他的父亲,更高兴能和爱斯基摩人生活在一起,学习他们的文化。
乔治告诉墨瑞他们:“头脑风暴不是你们的强项,它和你们的文化正好相反。你们的思考既实际又精准,它必须那样。在冰上它是真实的世界,很少允许犯错的空间。”他强调沟通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乔治不仅要跟孩子们一起努力克服学术上的难题,帮他们想办法引导他们走进科学的.殿堂,还得说服那些对爱斯基摩人存有偏见的白人,他为了这群孩子的未来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啦,不惜忍着病痛陪着他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当孩子们遇到情绪问题时,乔治背对着他们说:“你们永远不会有下一次的机会啦,你们不是来这里忧郁和像豆荚那样枯萎在旅馆游泳池里。你们不是来这里找妈妈的,你们是来代表爱斯基摩人来跟全国的聪明人竞争来的!”借此激励墨瑞这群孩子。他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情绪失控,这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的,乔治他做到了,他没有高高在上,因此他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
这本书很感人,乔治老师创造了奇迹!真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像乔治这样好的老师啊!而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向乔治学习,学习他的友善和智慧,读懂孩子,让你的孩子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9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0
儿子读三年级了,读的书越来越多了,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看书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境理解比较肤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比较深刻,年纪尚小的他确实无法理解。其实,说来也惭愧,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这些年来不断地要求所教的孩子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但自己却很少看书,那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只是了解书名、作者,其他一无所知。
从儿子、从自身角度考虑,半个月前,加入了儿子的阅读行列。我们会各自选择一本书,挑选一个时间段,坐在一起静静地看,看到有趣处,也可以停下来先讨论一下。等各自看完以后进行交换。当两本书都阅读结束后,利用一起骑车上下学的路途或者空余时间一起聊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孩子的理解或许有些肤浅、孩子的语言或许有点稚嫩,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经历、感悟去帮助他理解, 丰富他的语言。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反馈的过程,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孩子阅读是否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母子俩头凑在一起,各自翻看着一本好书,彼此间的情感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
希望每天都能让我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1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2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语言和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社会实践、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穿越实践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几只小鸟分别衔着“11—9、17—9、13—9、12—9、18—9、15—9、16—9”等算式,旁边分别有几座房子,上面标有“4、3、5、8、2、9、7”这几个得数,要求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这个案例“小鸟没有家怎么办”中,我理解了数学的工具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把“15—9”的内容与自然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画画与计算巧妙搭配,快速给“小鸟找家”。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进行了一次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的家园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让课堂渗入环境保护意识,充满人文性,情感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上完这节课后我又适当给同学们留了一些“小鸟没家怎么办”的家庭作业,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完成,一来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感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知识水平能力,二来可以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
第二天早晨到校,孩子们见到我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作业交给我,连平时最不愿意做作业的留守儿童王康佳也把他的作业交来了,我仔细地翻看着每一份作业,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们做的太好了。其中好多留守儿童的作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完成的,有的.爷爷奶奶在孩子的作业纸上还给我留了言,大概意思是:老师,感谢您用心培育我们的孩子,这样的作业形式孩子们太喜欢了,从来没见过孩子对作业有如此高的兴致,希望您以后多留些这样的家庭作业,这样即使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不用操心孩子的学习了。
看到这些,我的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吗?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4
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动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倪美英老师在序文中提到: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靠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1-05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2-07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12-17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12-17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2-07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2-08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十篇03-17
有关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8篇03-20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合集8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