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照亮留守儿童精神世界
更新时间:2022-06-16 13:46:51 小学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爱照亮留守儿童精神世界
关爱工作要以留守儿童为本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的新机制,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张旭东
临近年关,留守儿童问题又拨动了社会的心弦,如何帮助他们的父母尽快返乡与之团聚,对于我们这个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确实是一件大事。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约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学习辅导(53.8%)、和父母在一起(50%),明显高于对于生活学习用品(34%)、了解自我保护知识(31.4%)、钱(22.4%)、课余或假期参加各种活动(20.7%)等的需要,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和父母在一起的需要压倒其他所有需要。
留守儿童的成长不仅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还直接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自2004年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农村“三农”问题,唤起了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意识与热情。中央财政先后投入100亿元,帮助西部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捐赠帮扶活动。这些关爱行动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为主,对于促进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仅有物质帮助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关爱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过程中,更多地把他们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对留守境遇以及关爱行动的感知、调适与行动的能力,给予他们的各种支持符合社会的期望,但未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期冀,这使得关爱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留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笔者的调查访谈中,一名小学留守男童经常回忆因为和爸爸争夺电视遥控器而挨打的经历,因为“那也是一种幸福”;另据媒体报道,安徽一名9岁的留守男童因为听说父母不回家过年而自缢;四川一名12岁的留守女童纵火烧毁邻居家的房屋,只因为她觉得“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这些极端事件表明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被严重忽视。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进而导致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消极情绪的爆发,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畸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事关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上调研和事实启示我们,关爱工作要以留守儿童为本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的新机制,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家庭是解决留守儿童情感需求问题的关键,亲情的慰藉是无法替代的,所有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都应以促进亲子关系为核心目标。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给留守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抚慰与支撑。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外出的一方要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方式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让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政府对这方面的工作推进重在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通过立法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控制和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多方面探索监督和确保留守儿童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满足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
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也是各机构、组织参与关爱行动的助手、载体和协调者。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信任和爱护留守儿童,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特点,深刻把握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政府应加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师资建设,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加大对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资源注入的同时,推动学校自身继续加强师资培训。
社区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要载体。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提供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育社区留守家庭互助小组、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等组织,吸纳热心村民共同开展关爱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社区归属感,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呵护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立体式关爱网络,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
【用爱照亮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相关文章:
关爱留守儿童的标语02-08
关爱留守儿童口号02-19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02-15
关爱留守儿童的句子11-02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11-05
留守儿童的活动总结02-05
留守儿童活动总结01-14
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总结01-31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02-01
留守儿童策划书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