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更新时间:2023-03-06 16:04:38 王娟 诗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李白的写景诗,诗中着重描写了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环境,表达了作者淡泊与高洁的情怀,同时隐含着作者找人不遇的失落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作者李白戴天山念书时,有一次上山访问道士,却没有遇到道士的情况,于是,以诗记录了自己的行程和所见所感所闻。其原文如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解释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翻译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简析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后世评价

  1,清初王夫之评此诗: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唐诗评选》)

  2,清末吴大受评此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阅读理解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9.(6分)①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相关文章:

道士和和尚的区别08-13

怀才不遇的诗句02-18

天山天池宣传口号02-18

戴头盔安全标语11-02

访秋阅读答案大全03-04

天山北坡降水多的原因09-08

戴口罩的单词怎么写07-07

戴明环pdca指的是08-24

戴是独体字吗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