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

更新时间:2022-02-14 08:13:41 活动总结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7篇)

  在一个有趣的活动结束后,相信全是满满的感恩与回忆,收获与经历,你会有什么样的总结呢?那么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7篇)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1

  一年中,在教研室和教育信息中心的领导和关心下,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落实,规范教研管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年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和交流,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同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制定了教研工作制度,并组织教师拟定教研计划,活动方案,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出勤记录、活动纪要。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交流体会,说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用理论指导教学,锤炼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本学期继续以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练兵课为主,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切实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为了做好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本校进行了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推荐一位教师参加,比赛内容主要是评课、说课、软件使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并同时请专家、教师共同评比,最后评出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比赛。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撰写教学论文,分别参加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教学设计论文18篇,选出7篇优秀教学设计论文送市参赛。同时在今年12月19日组织教师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共有五名教师的论文获奖。

  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把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途径的研究,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参加《信息科技》和社《中小学生学电脑》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了做好参加“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观摩活动”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利用“五一”期间加班加点赶制课件,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比赛期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比赛点,安装课件,调试服务器,尽最大限度的排除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参赛的四堂课都能顺利的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以科研为先导,积极鼓励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参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形态研究》的研究,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大量的.教学软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以web形式展示在“教育信息网”上。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明确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网络瞬息万变,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让教师了解网络的最新动态,掌握网络的最新技术,组织全区网管人员利用暑假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网管员培训,主要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为校园网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强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组织教师整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购置、研发、共建等方式,迅速丰富网络资源,并将上传至“西河中学网”,为各校全面地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坚持“寓教于乐”,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教师、家长服务的宗旨,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继续做好“西河中学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还不定期进行改版,以保持网站的吸引力,保证高效、快捷、安全、畅通,让星星网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家长的百宝箱,教师的好帮手。

  为了迎接市领导对我校信息化实验学校的评估验收,,对学校进行自查。查看相关的材料,实地查看校园网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组织教师加班加点进行改进。先后组织教师到各楼房进行安装设备、调试服务器、制作学校网页,使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市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的验收工作,并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

  四、搭建信息的舞台,走进多彩的世界。

  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强调从多角度看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本学期开展了以下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并将收集的信息以web形式发布。从中使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展示了才华,体验了成功。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拓展其学习的途径和空间,以互联网为媒介,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作个人主页,并上传至“星星网”。使学生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现代化的人,迈开了成功的一步。

  走出教室,走向实践,于10月1日开展了“‘祖国—生日快乐’数码大行动”,使学生充分利用intel公司提供的数码设备,当一回小记者,上街采集国庆欢庆的场景,并将其进行加工处理制作网页发布在互联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intel培训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在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培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乐园。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挖掘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本学期有78名同学参加了省奥林匹克电脑绘画比赛,有一名同学获省一等奖,四名同学获二等奖,10同学获三等奖;有三名同学参加了省奥林匹克程序设计比赛,一名同学获三等奖;有二名同学参加了华南地区计算机操作应用比赛获二、三等奖。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落实《纲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子课题,并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立项。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在全省8个市(区)级实验区和40多所实验学校三轮实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实验教材的研制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新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同时还需要以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形式,把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既可以采取跨领域的综合主题方式融合各项内容,也可采取两两结合方式,整体设计和实施。本课程的基本构想是把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整合,力图实现对信息技术传统内容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突破。

  课题组旗帜鲜明地提出,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要作为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进行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一般训练,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信息技术教育局限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层面的弊端,由原来的“专业教育”取向,转变为“大众文化教育”取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应21世纪信息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渗透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从广义上看,要从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狭义上讲,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以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这种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把综合主题、综合项目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的实践活动,将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课程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信息素养的各个层面展开。

  二、课程学习的新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课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两方面要求,统筹考虑课程的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责任感;形成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题组认为,在培养信息素质方面,上述两类目标的指向完全一致。将课程内容编排为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任务(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在任务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选择主题方面,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要求,将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目标。

  为此,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主线,安排了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广泛涉及到科学探究、社会探究和认识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三大领域,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这些内容既包括了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考察实践、社区公益服务),也包括了生活学习(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亲身参与和社会实践,注意照顾到与本年级学科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也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便于融入信息技术有关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了与信息社会关系密切的综合主题,遴选出培养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伦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内容,如:信息社会的未来、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和应用、遥控与传感、电脑与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和电脑病毒等等。

  三、信息技术学习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教育是本课程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究任务,突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思想,即:用计算机来学习,而不单纯学习计算机。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工具。

  过去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无论是教学理念、内容编写,还是学习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沿袭传统计算机教材的编写模式,片面注重传授知识和操作要领,忽视对学生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传授知识课程的不同点是,传授知识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知识进行,学生是“先学后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产生对计算机工具(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必须提倡知识时代“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用什么就学什么,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因此,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按照任务(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融入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训练。例如,在课程单元《我国的桥梁》设计中,以语文课《赵州桥》为创设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文献,发现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桥梁,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务;继而让学生学习使用浏览器上网,边干边学,在网络中去寻找桥梁,达到了解因特网是通向信息海洋的“桥梁”的目的。

  目前,许多普及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如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所见即所得条件下的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幻灯演示、网络浏览技术等等,其入门的“门槛”较低,为小学生的“干中学”带来了可能性。课程设计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教材讲授过多过细,以致成了“软件说明书”的弊端,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问题空间,把扩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内容大多根据软件或者硬件功能,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学期或者学年为阶段,进行各模块的教学。这种大模块、整体化的学习思路仍属于专业教育的范畴,较适合于成人,对于小学生却不太适应。本课程则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按内容分层,组织为知识单元,并分解为不同等级的模块,然后,分散在不同年级的综合主题研究中学习,逐步加深,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新模式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探究”模式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创设学习环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课程单元,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元化的评价和评定方法等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模式,课题组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优秀探究学习范例的方法,如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Intel未来教育、7E学习模式、Big6主题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种较为规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模式。

  1、学习单元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学习单元”的概念下,统筹设计编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每一“学习单元”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为了便于操作,学习单元的内容编排是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主题任务,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发布、信息评价和信息应用等。每一年级的主题任务都分布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逐步从单一主题(小任务)向综合主题(大任务)发展。例如,小学三、四年级必须初步熟悉和学会计算机入门的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主题探究的联系点和结合点,以“小任务”的方式(如单一性的“收集信息”)设计学习内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逐步增强任务的综合性,以“大任务”的方式(如综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达信息”)组织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综合应用已经学到的信息技术。根据不同主题任务的需要,对各年级“学习单元”的时间进行整体安排,分别规划每一单元所需的课时。

  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充分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每一主题都便于帮助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学习内容。

  2、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单元”分别由“基本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与交流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有机衔接构成,在小学高年级,还增加了“扩展(或延伸)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主线是“基本探究”→(“扩展探究”或“延伸探究”)→“评价与交流”;其支线是“信息技术学习”,各类活动的组织结构参见图(略)

  “基本探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包括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要素;与一般主题探究的区别在于,该活动从主题选择到实施过程,都尽可能地考虑到运用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各种研究任务。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为“基本研究活动”的需要服务;当课程单元进展到其他活动阶段,也需要有该活动的学习支持。也就是说,课程单元的主题需要用到什么就学习什么,让学生在“干”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它同样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任务驱动”而不是“内容驱动”。它既是本单元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探究过程,用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电脑和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照顾到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推荐的6大模块分布,注意电脑网络技能的衔接,使知识逐步建构成为系统。

  “扩展探究活动”或“延伸探究活动”供小学高年级选用。扩展(Expand)探究即:发现本主题新的应用。包括利用以前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完成新的探究过程,寻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设计实验,从而加深对主题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视角应用和扩充概念。延伸(Extend)探究即:使概念进入其他的内容领域。包括:从本主题的研究领域中,发现与其他领域相联系的概念或新的主题,建立概念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在高年级增设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考虑增加主题的综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题探究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又可以包含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扩充和延伸。

  “交流与评价活动”将集中进行本单元总结性的表达、交流和评价。评价和交流的内容既包括主题探究,也包括信息技术工具学习。本活动根据不同单元任务的需要,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与交流,对学生动手动脑“做”的表现进行“过程评定”,对以“长作业”方式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及对在全班范围组织的表达交流活动进行表现评定等。评价采用了多元评价方法,如表现评价、实作评定、档案袋评定与量表评价,既有质性评定,也有量化评价。此外,借鉴Intel未来教育“作业模式”的思想,表达、交流和评价也在全部活动中分散安排,并在课堂内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视为一种“作业”,都是为完成总任务所做的工作,要求他们随时进行组内交流和自我评价。

  3、活动模块

  每一活动均由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主扩充学习的空间。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保持了大体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同一类型的学习活动都设置某些共同的“基本模块”,以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如:在“基本探究活动”中,各单元都设置了“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和“资源模块”等基本模块。所有模块均采用儿童化的名称,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宝藏”、“跟我做”、“试一试”、“我们都很棒”等。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也保持了一定灵活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各类学习活动都可以根据本单元内容需要,自行设置一些特殊模块,对名称和内容不作统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动”外,其他活动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块。是否设置某一模块,根据内容需要来决定。

  五、课程编排的新体例

  课程的编写体例即学习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在编写体例方面,本课程探索了一种新的学习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其文本表现为一种“学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材”,以利于学生和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而不是用来组织常规教学。

  课程教材打破了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传统体例和编排模式,文本内容包括:活动指导书、阅读材料、探究记录本、课堂作业簿、评价手册、档案袋索引、资源导航和其他有关项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指导书”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成长记录。

  教材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分别开发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农村版的探究主题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广义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编排;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设备条件较差的现实状况,以选修方式设置了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为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

  六、课程实验的新经验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的研制,是以课题研究方式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设计和编写质量,课题组组织了以省级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部门的专家牵头,以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特级教师为核心的总课题组(主编组),精心组织框架设计,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然而,课程编制是否应该吸收广大教师参与,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中小学教师通常被人称为“教书匠”。作为一种“工匠”,他只能执行那些不从事课堂教学的人所建立的教学理论,他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传递一般性的课程知识,判断某部分学生是否学到了这些知识。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把教师和学生排斥在课程教材改革之外,会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师生对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也会影响到课程制度的创新。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课程编制的“集体审议制度”,其目的就是确立教师在课程创新中的地位。应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材的编写、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

  为此,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8个实验区近40所实验小学的教师参与了课程编制的全过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教师协作研究的有益尝试。各学校都选择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子课题组,分别承担不同学习单元的设计、编制和实验工作;广大教师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从框架构思开始,边设计,边实验,反复修改和完善,撰写出研制报告和实验报告。总课题组专家在各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写和多次调整,以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材编写的质量。这种全新的研制方式,不仅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编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为课程的实施培训了骨干力量。

  研制一套创新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深感力不从心。衷心期待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共同做好这项开创性的课程改革工作。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3

  一年来,我校在县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以促进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远程教育运用为目标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学生信息技术课

  由于学生原有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差异,班容量较大,及学校的现有条件,使上信息技术课的难度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信息教师积极努力,认真备课、科研,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课程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落实上做了一些尝试。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死”和“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学生“等”“靠”“要”的思想极为严重,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通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努力,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校还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强调从多角度看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本学期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并成立了“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从中使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的

  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展示了才华,体验了成功。

  2、为了方便全校学生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时间,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浏览信息,网上学习,我们对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指导学生上网学习,搜索学习资料等。

  二、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1.做好新理念下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本学期一方面教师认真总结前一轮新教材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形式共同分析新理念、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和听课后,都力争写下个人反思,总结经验与问题,促进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

  2、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

  本学期,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本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

  我们深信:网络应用与课程整合能从根本上提高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阶段中,我们充分利用

  学校的硬件设施、网络教学资源,协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的研究。

  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20xx年x月,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被确定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又提供了新的途径。投入使用三年来,我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又投入经费,将学校的计算机连入互联网,连通局域网,同时还把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资源互补。目前,接收设备工作状况良好,可以在每周5天的接收时间里,接收到示范课、同步课堂、信息技术课等。这些课程的播放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参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充分显示了远程教育技术的优势。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对教师进行了光盘播放教室的使用、远程接受室接受资源的培训、课件制作的培训、校园网使用等相关技能的培训,编制电脑使用注意事项,全面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顺利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但到目前,我校还有部分教师对培训的认识没有到位,对培训重视不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这也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路漫漫,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4

  工作思路: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电脑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我校的网页版主,进而培养信息技术特长生,同时也为学生自身的学科倾向提供活动空间。

  兴趣班活动情况:根据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选拔相结合的原则,兴趣班由20名学生组成,本兴趣班共开展了15次教学活动并参加了朝阳区的计算机竞赛活动。

  兴趣班的组织与教学进展情况: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为将来的竞赛作好准备,教学内容有幻灯片制作、电子报刊设计、软件表演:

  幻灯片制作:主要涉及有关软件使用技巧、版面布局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电子报刊设计:学习使用word编辑软件的技巧,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应用在网页编辑及制作上面。

  软件表演:学习成语接龙、巧巧板、天女散花等软件的使用技巧,为参加比赛做准备,兴趣班的大部分的同学参加了5月份的比赛,成绩还未传达,同学们自我感觉良好。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我认为不会太理想。

  经验总结: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内在驱动力。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本兴趣班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因特网的强大威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完后立刻应用于自已班网页维护上,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完成了老师交给的班级网页的制作维护工作。

  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习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高年级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同学们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兴趣班的活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学生的自制力问题,有的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总有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借机会上网聊天甚至玩游戏,造成不好的影响。其二,学生视野不开阔,不善于从大量素材中选择合用的素材,制作手法不够大气,配色所需的美术功底也欠缺。

  因此,对于今后的兴趣班活动,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兴趣班活动质量:

  1、加强管理。约束学生的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行为,高效应用兴趣班时间。

  2、与美术老师配合工作。在适当的时候请美术教师讲授有关色彩搭配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觉,提高美术功底。

  3、加强学生参加比赛的应试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举行班级之间的软件表演赛,小报制作比赛。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5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6

  12月23—24日,在市二小举行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说课、讲课活动。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有21人,分别来自各个“汉之星”的实验学校。年龄结构年轻化,参赛教师都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自己良好的一面。从整体上来看,在以下方面做的较好。

  1、能突出“说课”的特点。一直以来,老师们对于“说课”与“说教材”概念模糊,关注点出现偏颇。这次的说课,参赛教师都能对“说课”这一形式有清晰的认识,说课的环节也符合要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听者对一节课的设计一目了然。

  2、关注对教材的'研读。在说课时,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能深入对教材进行研读。特别是有的老师不仅着眼本课的教材,还能一点带面,纵横研读,找出本册教材,甚至其他册教材与之想关的内容,找出联系点,发现不同侧重点。使之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

  3、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本次活动中,明显的感觉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还能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说话练习、仿写练习等,把学与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4、课堂增量意识强。增量阅读进行到今天,增量的意识已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参赛老师都有适度增量的意识,每位老师都力争在一课时与汉之星结合,完成要学的内容,有的还在学完后进行一篇同主题短文的增量阅读,进行了阅读的拓展与延伸。课堂的增量意识使课堂更高效。

  从本次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汉之星的运用受限制。一些老师对汉之星的相关知识及运用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对汉之星的运用受限,仅仅能让学生对某些生字进行编码、查一些文中不懂的词义。

  2、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够。在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于“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如何与语文教学结合研究的不够,把汉之星的运用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不能发挥其助推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的作用。

  建议:

  1、端正思想认识。对于实施“汉之星与语文教学结合实验”的一些单位及老师还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其实际意义,行动上有所落后。因此,还需要参与实验的学校及教师认真研究汉之星系统,发现其对语文教学的帮助点,对汉字传承的作用,认真进行此次实验。

  2、寻找结合点及结合途径。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各实验学校及教师要根据汉之星的特点,找出它能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一些“点”,然后研究“这些点”在教学中怎样能服务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如何设计能使汉之星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不同的年级,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哪些不同的要求。

  只有参与此项实验的教师沉下心去,研透“汉之星教学平台及系统”,找到了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受益,使汉字传承多一条渠道。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7

  新课改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次培训中提供了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课程,如word、ppt、excel、电子白板等工具。

  根据培训结果,可知自己在计算机与教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计算机的灵活运用方面还不够好。信息技术如果运用的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的接收量。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信息化环境、信息化资源库等方面都比较丰富,也给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坏境。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给学生视觉冲击。偶尔也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面做练习与答题。备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备好课很重要。备教材与学材。教材是备课的资源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网络、报刊、书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标准和三维目标,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要善于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学材。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有可能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方面会遇到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遇到不懂得向前辈请教,或者上网通过查资料看视频进行自学。其次,还有不太会的可以去参加计算机培训。再次,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总结02-16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总结03-29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总结12篇03-01

信息技术教研组活动总结02-21

信息技术自我总结04-06

信息技术教学自我总结04-05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04-06

信息技术教研工作总结05-25

信息技术组工作总结05-24

信息技术工作个人总结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