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
更新时间:2022-04-26 23:37:17 两会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
“两会”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而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2017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下面由yjbys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一】
经过仔细梳理,一幅“图”、一条“路”、一道“题”、一场“仗”、一颗“心”、一个新阶段、一个新时代等7个“热词”入围。“这七个‘热词’不仅总结提炼到位,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标’”,“之所以这些能够成为热词,既体现了民生之关切,又反映出了发展之重要,从这些热词里,我看到了施政所向”……从网友的热议、点赞声中,足以看出大家对于这7个热词的认可和肯定。而在这些两会“热词”中,笔者对一幅“图”、一条“路”、一道“题”、一场“仗”感受更深,在这里,一股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在彰显。
这股力量,源于发展的高度自信。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各项任务异常繁重。中国的经济该如何实现稳中向好发展?中国这艘巨轮该驶向何方?如何引领人民阔步迈入幸福的庄大道?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还是李总理所说的“‘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只要努力,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的讲话,无一例外,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科学研判、认真分析后所作出的结论。此次两会,一张“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一条“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道“题”——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明确我国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方式,都源于高度的发展自信。
这股力量,根植深深的为民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的根基、血脉、力量都在于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已经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委的执政常态。但是,受客观条件、基础设施等制约,我国还有不少群众生活贫困,如何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与他们一道入幸福的小康之道是当前我国一项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到2020年使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的承诺掷地有声,从去年下半年层层立下“军令状”彰显脱贫决心,到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详细阐述“战术”,再到设立考核“指挥棒”引导各级官员全力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布局紧锣密鼓展开。一场“仗”——打响扶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彰显出深深的为民情怀。
我们期待,这股“中国力量”能够积蓄、迸发,谱写出未来我国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关注民生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的核心议题,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这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将去年党的“六中”全会确定的“社会新政”执政纲领转化为国家措施和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会议批准以后,扩大行政给付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在法律上被确认为政府的主导职能。随之,行政组织体制、职能权限配置、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救济及其相关的立法都将作出必要的调整。
而对上述内容进行的行政法调整,也就是构建我国“社会行政法”的过程。所谓社会行政法,就是以政府维护公平正义职能为内容的行政法类型,其核心概念是公民的社会权和其他公法受益权利以及政府向社会提供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行政给付行为。结合“两会”对民生高度关注的精神,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社会行政法也将提供一种崭新的行政法结构和制度。
首先,要加强对集体受益权的保护并完善公共事务行政决策机制。行政给付的主导方面,是政府提供普遍持续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它首先要满足的是公民的集体受益权,在行政活动上则体现为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公共决策。例如建立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医疗和体育等公共设施,或者设立资助科技开发和增加医疗保险国家支出的公共项目,这些都是政府面向全社会提供的持续性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措施。而社会行政法保护社会集体福利权的制度措施,主要是引入社会公众和利害关系群体对公共决策过程的参与制度,进一步来说,是通过参与主体、参与程序和参与者意见对行政决策的约束力形成社会行政法的基本制度框架,达到依法行政的目的。
同时,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分为绝对集体性受益和相对个体受益两大类。绝对集体受益是无法分解为个人的受益请求权,例如提高饮用水和空气的环境保护标准,提高食品的健康和安全标准,规定学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公众文娱节目的公德水准。就此而言,社会行政法应从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以民生为导向,不断提供日益完善的制度框架,重点是规范行政机关的给付执行,如给予农民的国家补贴,行政法将严厉禁止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以公共名义实施的.截留行为;对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行政法上规定建立相应的行政支付体制,使有当地户籍但在异地就学的学生能够切实受益。
还要完善保护公法受益权利的法律监督和权利救济制度。传统上,对于普遍性社会集体利益的行政法保护,主要形式是国家机关、公共机构和社会舆论的法制监督。法律程序性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无论是行政诉讼还是行政复议,都没有延及对普遍性社会集体利益争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将起诉人资格严格限制在自身利益的直接相关性上,因此,有关公益行政诉讼的呼吁不绝于耳,例如关于国有资产和环境保护的行政案件,却没有得到决策机关的回应。这就意味着行政机关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政策的行为,是可以脱离司法制约的行政机关专有权利。虽然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程序的行政法规规定引入听证等公众参与机制,但是公众参与意见对行政决策并没有法律性的约束效力,也没有对参与权的司法保护机制。这种情形不能适应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给付义务的需求,它将使行政机关的社会给付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办好事”、“做实事”的随机性便宜措施上,而不是稳定持续的行政职能和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所以,应当在继续完善对行政活动法制监督制度的同时,扩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制度宗旨。它们不但要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个体权利提供保护,而且还要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社会集体权益纳入保护范围。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应当成为社会行政法纠正行政违法的重点。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每年的三月,是两会召开时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盛事,代表委员纵谈国是,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召开两会,意义重大。如今,代表委员已经陆续抵京,他们肩负着民意,携带着沉甸甸的议案、提案。国事连着家事,国计关乎民生。老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代表委员的目光聚焦之处,也是亟需政府着力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
日前,两会调查显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前十名分别为:养老保险、反腐倡廉、调控房价、贫富差距、司法公正、就业问题、医疗改革、民主监督、教育公平,二孩政策。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这些恰恰也是代表委员所关注的焦点,这在议案和提案上的集中呈现可以佐证“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法。立法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立法法则是规范国家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立法提出了新要求,立法成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一子”,对于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立法法的修改具有完善法律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包括法律与改革新举措之间的关系急需协调等。因此,必须对现行立法体制加以完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并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渠道,也是通过分配正义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法律准据的过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法律的“立改废”是凝聚共识、推动改革和法治的统一体现。宪法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神圣的立法职责,人们期盼代表们为人民用好权,群策群力提出真知灼见,立良法,保善治,让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总之,今年的“两会”的代表们讨论的焦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这也就体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国家对民生的重视。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作用和全国政协的协商、监督作用在不断地完善和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保障工作将不断改善,意味着中国国家职能将不断人性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进步和发展。今年“两会”的召开,将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的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的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的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表”,更是老百姓的“暖心剂”。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怀揣议案、提案聚集首都,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盘点过去,勾画未来。代表、委员们应是代言民意的化身,议案、提案中也应饱蘸民生问题,在老百姓眼里,两会承载着老百姓的民生期待与厚望。
谈及民生,不外乎房价、教育、物价、看病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从各网站的调查看,广大网友无不以超越以往的关注民生姿态期待两会召开。这种期待发自内心,两会必然关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总理和网友对话时说的话,生活得有尊严就要让普通民众免于生活窘迫的决心,要过得幸福、享受尊严,就必须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层面着手改善民生,通过制度的完善以靠近关怀冷暖的目标,这显然是当今两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譬如房价,这是当下最焦点的问题。房价的持续走高,畸形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房奴”,背负的沉重的生活包袱。2010年,9.58万亿信贷投放更是引得房价出现了罕见暴涨,“蜗居”成为年度热词。房价的畸形走高显然违背民意,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给中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很多网友寄希望于两会成为房价走势的拐点,希望国家出台物业税,靠公共的力量干扰畸形的市场价格。靠税收的力量能否勒住“脱缰”的房价,实际效果尚不得知,但希望国家靠行政的力量,把拉动内需和平抑房价的.矛盾解决好,杜绝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地制造并出售“地王”,房地产商依靠财力大肆攻城掠地、跑马圈地现象,却实实在在是百姓的呼声。
还有教育问题,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让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也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受教育权是百姓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引发了一些列的矛盾与纠纷,“富二代”与“贫二代”的受教育不公平现状呼唤政府依靠政策的出台,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首次面世,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届两会,围绕《纲要》,力促教育公平,提倡教育家办学,打破潜规则、斩断利益链,去除学校行政级别以及如何应对和改善困扰多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自然也会成为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
民生问题的焦点还有“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百姓生活的沉重话题。拉动内需的引擎之一在于扩大消费,如果不治愈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忌惮于“一病返贫”的老百姓终究不会从容消费。新医改方案在去年4月6日正式公布,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新的医改方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相信这也是代表、委员代言民生的重要议题。
此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改变现代产业工人“农民工”待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改革,带来深刻教训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卷,都需要“两会”期间展现的新规划来作答。两会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片段和缩影,承接去年,展望明年,虽然仅有十几天的时间,但对于广大代表委员来讲,却是厚积薄发的几天,凝聚着过去一年的艰辛付出,也规划着新一年的未雨绸缪。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提交议案、提案,但更重要的是,大量更具成效的工作要放到现实的调查、思考、追踪和落实上,毕竟民生的改善不能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会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以贯之的重任。近年来,议案的办结率、提案的采纳率持续上升,民意的诉求已不再停留在程序上的完结上,更体现在以两会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民意落实上。所以说,两会本身所承载着的民生期待,绝不是停留在两会本身,更重要地落脚到两会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价值和效能。这更是令人关注和期待的。
【2017年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五】
两会的进程是我目前积极关注的大事,身为预备党员,能够成为正式的党员是我的愿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党组织的帮助和教导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当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要肩负起民生的责任,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就必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年学习两会心得体会【5篇】
2.2017年党员学习两会心得体会
3.机关干部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017年
4.工人学习2017年两会心得体会
5.2017年基层干部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6.2017年教师党员学习两会心得体会
7.2017年公务员学习两会心得体会范文
8.关于党员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9.2017年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10.2017党员干部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3月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精选篇】】相关文章:
全国两会精神解读02-25
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全国两会精神传达提纲心得体会06-16
全国两会精神和内容心得体会,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04-28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大全06-18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01806-18
2018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