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过年春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3-02-13 10:41:27 松涛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包头市过年春节习俗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包头市过年春节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包头是个移民城市,过年的习俗是跟着各个移民发源地的习俗走的。昆都仑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东北人居多,青山区是河北和京津地区的人居多,习俗也是跟着这些地方走的。但是受到老包头东河区的山西人影响比较大,很多的习俗也跟着“入乡随俗”了。
我是东河的,就说说东河区。东河区是老城区,是最早的包头市的形成地,所谓的鹿城,最早就是指在东河的转龙藏一带。呵呵跑题了,由于最早的包头(包克图)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塞外小镇,是走西口的山陕行商带动繁华的,所以包头的习俗里山西和陕西的习俗遗留最多影响最大,其实和全国的习俗一样的是都是从腊八就开始准备了,这一天要腌“腊八蒜”吃“腊八粥”,正式地开始准备年货是在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升天)开始计算的,这一天要吃当地特有的“麻糖”(一种麦芽糖,俗称“二十三吃麻糖”)祭灶,然后就要开始采购年货了。其实最早的采购早就开始了,刚进入腊月,东河的几个主要的人流集散地就到处是摆摊卖春联、糖葫芦、大小百货、风车、还有一些廉价衣服、简单工艺品的人,大商场里就更是“人潮汹涌”了,对酒就曾经在一家超市的收银台排过将近一个多小时的队。民俗说“二十四扫房子”民俗里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吃麻糖,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刀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基本上是各地尤其是北方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现在的初一没有以前热闹了,街上的各种游乐的项目也少了,但是拜年的人是超多的,街上的的士都很难打到。然后的几天大家都是走亲访友,也没有什么别的有意思的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人人都涌到街上看“红火”,所谓的红火就是指大街上各单位和自发组织的扭秧歌活动,主要内容和山西差不都,最好看的还是“台阁”和“脑阁”。
老北京春节习俗是什么
过年为什么叫“过年”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说到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准备鸡肉外,还要准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为的就是能准备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因为要取漂亮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另外,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三十晚上闹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春节逛庙会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老北京春节的那些忌讳
1、忌说“破了”
这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煮饺子,可是咱老北京家里必不可少的节日项目之一,可是您煮饺子的时候一定要顺时针的搅动,取一年顺顺利利之意,要是逆时针或者瞎搅和那可范忌讳。另外,万一饺子煮的火大了,可千万不能说“破了”,得说“挣了”,寓意着您新的一年挣钱。
2、忌“吃药”
老辈儿们说:“初一不吃药,吃药病不好。”为的也是图个吉利,不能新一年的开端就吃药不是,不能预示着这一年都吃药不是?
3、忌“扫地,倒土,泼水”
古人认为:这地下的尘土和水是金钱的一种变现,所以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土和泼水,那样是散财的变现,大年初一这么做这一年都会散财。当然了,您要是觉得地上尘土多,还是可以适当扫扫的,但是可别倾倒出家门,在屋里找个地儿堆着等过了初一再倒。
4、忌“动针线”
相传这针线呀代表龙的筋骨,初一要是动了针线,挑了龙的筋骨,那还了得?
5、忌“打碎东西”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要是刷碗,洗盘子或者拿点什么玻璃的,瓷的东西可一定得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咱老北京人认为这样破财破运,预示新的一年不吉利。万一要是打破了东西怎么办呀?还真有个补救的方法,您呀,找张红纸把这碎东西抱起来,念叨两句“碎碎平安”,等到初五再把碎东西扔了就行了。
6、忌动“刀剪,”忌“杀生”
初一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什么都得图个吉利,您想想您要是这天动刀剪,或者杀生,那多不吉利呀,这可预示着血光之灾,所以一般来说,这天什么剪指甲呀,剁菜呀都不要进行,在三十儿的时候把要吃的东西准备好。
7、忌“不吉利的话”
春节吗,家家户户都要讨个吉利,不管算不算迷信,有些不吉利的字,如:“杀,死,输,病”都是不能说的,有的家庭为了讨吉利春节期间连梨都不吃,要吃苹果取平平安安之意。
8、忌“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可别叫谁谁赶紧起床,这样被催促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总被人催促着做事情,这可不好!
9、忌“洗澡,洗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洗澡,洗衣服,这样会将一年的财运和财富洗掉。
【包头市过年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05-11
过年习俗08-24
过年习俗08-24
春节习俗07-25
山东过年春节的习俗12-27
春节的习俗大全,春节的习俗有哪些02-21
春节习俗大全,春节习俗有哪些02-21
春节习俗的作文09-24
过年的习俗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