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过年春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2-10-24 11:01:17 钟澄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源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源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仅供参考!

河源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

  " 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 新年期间,河源各县区的大街小巷里,都能听到喜庆热闹的新年歌。

  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开启新年,河源各地有许多传承至今的老习俗、老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有些传统正在慢慢消失。

  元日:河源人的 " 汤有 "

  年初一,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元旦,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天,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元日,明、清称元旦。从 1912 年起,公历 1 月 1 日被称为 " 元旦 ",农历的年初一再不叫 " 元旦 " 了。1914 年 1 月,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改称农历大年初一为 " 春节 ",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年前的各项送神迎神等习俗,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开始轻轻松松地享受新年的明媚阳光。

  有人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睡,午夜交子时,全城鞭炮大作、烟花四起,照亮新年的夜空,新的一年便到了。近年来,为了空气清新和考虑安全等,政府下令城市不准燃放烟花炮竹。

  明清时,不守岁的人们,五更即起,焚香,放鞭炮,开门迎新年。

  在清代的永安(今紫金县),元旦即年初一,人们都食素,无贵贱,都一样整肃衣冠,到县庭拜贺,然后互相拜贺。年初二,以牲仪飨祖。元宵节时,到处挂花灯、鸣鼓乐。

  年初一开大门时,连平人是很讲究的,要选好最吉利的时辰,烧早香,点茶,摆果贡,然后各家各户放鞭炮,简直没个停歇时候,就看谁放得多。街上还有许多活动者,舞龙、舞狮、舞春牛、唱大戏,热闹非凡。

  河源人开大门,不挑时间,只赶早,一到零时,就大门大开,鞭炮齐鸣,极其热闹。在大家族里,得由族中长者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唱念:" 开门大吉,大吉大昌!" 那声音悠长悠长的,小辈们听了,既觉得吉祥,又暗暗感受到来自家族与先祖的神秘力量,对家族更加认同。厅堂、灶堂、大门、二门、小门等,都要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

  年初一都得早起,传说起得晚这一年不会顺利。

  在原河源县和和平县等地,年初一是吃素的,但有些不爱吃素者,就早上吃一餐素的,晚上仍吃荤。有些人家更会变通,只用一个斋菜——南丝腐竹作代表。

  旧时,河源人在年初一早上吃素前,要吃 " 汤有 "。在河源话里,汤丸之 " 丸 " 字,与 " 完 " 同音,那个 " 完 " 字兆头不好——末代皇帝溥仪在登基仪式上,因为年龄太小,坐不住,旁边的载沣安抚这个焦躁的小男孩:" 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文武百官认为这是暗示大清国快完了,有不祥之兆。所以河源人坚决不上这个当,把 " 汤丸 " 叫成 " 汤有 "。寓意甜甜的汤有,开启一年甜蜜的生活。

  河源城中已故耆老马史,曾撰文描写当年河源有钱人家是这样供奉祖先的:有钱人家,在厅堂上插上几枝桃,设先人神位,摆上茶水、果饼,点着长明灯(茶油灯),烧柏树香——人们将砍下来的柏树,再砍成一小块一小块晒干,点着火后,会散发出一股香味,直到元宵日才撤去,这叫 " 订年 "。

  要吃上新年的第一顿正餐,必须先给祖先和神灵奉上新年第一餐,同样得吃素,并不因为他们身份而搞特殊,只用糖果、年糕和南丝、腐竹(又叫水竹)之类,不再用三牲。再给祖先烧上元宝香烛,然后就可以回家吃饭了。

  新年第一餐,有南丝腐竹、金针、茨菰等。

  年初一给长辈拜年

  几十前年,年初一这天,河源人一般不喜欢出去拜年,多在家里与家人闲聊,小孩则与邻居小孩一起,在厅堂或门前放纸炮、小烟花等物。近些年来,河源在年初一也是 " 楚楚衣冠贺道途 "、 " 几日拜春娇客到 ",以便利为要。

  年初一拜年是极讲究的,尤其在人口多的家庭,就算是个小孩,并不仅是接收利是(又作 " 利市 "、" 利事 ")那么简单。

  拜年,从自己家里的老人开始。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在父母的带领下,先给祖父母拜年,再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在旧时,给长辈拜年,得先拱手,再三跪三叩头。行了礼之后,利是才能到手,跟利是一起来的,是长辈说的许多吉利话。

  穿戴一新的大人带着小孩先到长辈家中拜年,鞠躬行礼,给长辈送上利是与老人爱吃的小吃,和小孩一起祝长者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等,长者便给小孩子回礼,发回个小利是,祝孩子们学业进步,也祝晚辈在工作和生活中顺顺利利。辈分高、年岁大的长者,在年初一这天是最忙的,晚辈们络绎不绝地登门拜年,笑语喧哗,虽然可能会因为有太多第三代、四代孩子而记不全他们的名字,但老人家看了,尤其欢喜,觉得枝叶生、物繁茂,子孙满堂。

  平辈间会带上礼物相互拜年,给小孩发利事,说许多吉利话儿,但忌问病、忌讨债。

  " 来,把只利是仔你,等你今年利利是是,顺顺利利 ",这样的话,随时都能听到。翻译成普通话,是这个意思:" 来,给个小红包你,祝你今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

  小孩子拿到利是最开心,同样开心的还有玩具店主。过年这些天,小朋友手上有了钱,又没全数上交给家长或存起来,就会去买点 " 心头好 "。我还是个儿童时,拿到利是,就到北直街十字路口一个老太婆开的玩具档,买了一把白色的塑料大刀,当时大概是看了《大刀王五》或《七侠五义》之类的书而喜欢上这些玩具的。

  舞狮:龙凤呈祥

  旧时,在大年初一,城里乡里的舞狮队或舞龙、舞凤队,会到城中拜年。若看见门楣上悬挂有红包的,就知道这户人家或这家门店有意纳拜,狮子队就进门叩拜,尽力舞动一番,然后摘取红包 " 吃青 "。有些人有意考考舞狮的功夫,故意把红包和柏叶挂得高高的。接纳了舞狮的,也会接纳龙、凤队表演,叫 " 狮凤报安 "、" 龙凤呈祥 "(马史《河源民间节日旧习俗趣谈》)。

  时至今日,醒狮队已经减少,仍在坚守传统的上城北门马屋的国辉醒狮队,年初一到元宵前,几乎天天都有 " 演出任务 "。

  今日河源人基本上没有 " 飘色 " 的记忆,以为 " 飘色 " 只是佛山、番禺一带的民间艺术,其实百年以前,河源也有 " 飘色 " 活动。

  年初一的禁忌

  年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很多小动作和言语,都会被视作一年的兆头,所以,在这一天最要紧的是说吉利话,象征一年都顺顺利利的。

  年初一不能说不好的话,一不小心说了一句半句的,马上再说句吉利话来 " 补救 "。小孩子口无遮拦,说了不好的话,或做了错事,大人也不会打骂,童言无忌,轻声细语教育一番便是。

  若是打个喷嚏,那也是不吉的,得赶紧嘟囔一句:" 大吉利是 ",或 " 发财到尾 "。有说顺嘴的,到了秋冬,打个喷嚏,也要追加一句 " 大吉利是 "。

  年初三,送穷鬼

  年初二开始吃荤,年前忙活许久的炸猪肉、发财圆蹄,这个时候已炖得够烂够香了,一家老小,早早地大快朵颐一番后,继续走亲访友,互道吉利。

  年初二常为家庭或家族团聚日,龙川的 " 年初二,祭祀用荤,父子兄弟崇饮为欢,名曰团年 "。连平的初二日为团年节,各族姓携壶聚饮家祠。

  年初三又叫 " 穷鬼日 ",一早起床,全家人就要大扫除,将年初一、初二积攒下来的垃圾全部扫光,名曰 " 扫穷鬼 ",边扫边念叨 " 穷鬼出,富人入 ",扫得越干净越好。如果地上还留些纸屑瓜壳之类的,就会被视为 " 穷鬼 "。

  " 穷鬼日 " 是不去别人家的,不然会被视作穷鬼。如果一定要去别人家,得先把那人叫出门外来说话。现在有了微信和电话,很多事情不必当面说了。

  连平县将初三日称为 " 送穷节 ",把垃圾杂尘土盛满箕,再把扫帚放在箕上,放到岔路口,焚香驱之。

  龙川人在年初三时,各家各户扫除厅堂污杂,挑出屋外空地置之,谓之 " 送穷鬼 "。有的人还把垃圾送到远远的野外河边,点火焚烧,还要放串鞭炮,让 " 穷鬼 " 抱头鼠窜而逃。

  和平人在年初三时讲究 " 穷鬼 " 之说,一般不串门。

  不串门就不串门,咱们村仍旧有好玩的。每年大年初三,东源县漳溪畲族乡都会举办 " 捕鱼节 "。村民说,此活动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寓意 " 年年有余 "。

  很多地方在年初四时,女人们带着猪肉、年糕之类的吃食,回娘家走亲戚。

  各地元宵活动传承百年

  年初五之后,仍是非常热闹,尤其在元宵节及前一天,各地都有许多传承上百甚至数百年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有的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00 多年前的雍正年间《连平州志》,就有连平上元节(元宵节)做花灯的记载:" 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

  年初十至元宵,龙川人则舞狮子、斗牛,行乡人傩礼(驱除疫鬼的仪式),夜则讲故事以赏元宵。

  春节期间,和平县城的保甲,会装扮古人故事迎神,四乡老幼观者,多以麻豆面撒之,以散疫气。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各家各户悬灯于门,鼓吹饮酒,儿童扮狮子龙灯到人家庆贺春社。大人则农家 " 轮流坐庄 ",买猪肉等物事祀社合拜后聚饮,以祈年丰。

  在原河源县,元宵节就更热闹了。清代廖鸣球在《竹枝词》写道:" 连天箫鼓闹城东,结彩争迎天后宫。淡扫娥眉青掌扇,盘龙高髻小鞋红。"

  这里说的是 " 天后巡游 "。" 上元十一夜起,各神庙及街里张花灯,嬉游歌舞至十七夜止。" 元宵前后,河源人看戏剧,赏花灯,逛庙会,观神像出游,倾城随 " 天后 " 热热闹闹地到了正月尾,年才算过完(关于原河源县天后巡游详细报道,可登录河源网搜索)。

  东源上莞新轮村的 " 追龙 " 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为陈公寨内陈氏新生子孙花灯节,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晚上为火把游行,从陈公寨途经上莞街、李白村、新民村,直达陈氏祖宗堂,沿途约三公里,甭提多欢欣热烈了。

  东源县灯塔镇高车村自清朝宣统年间起,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晚上,村里张灯结彩,村民舞动自制的香火龙走家串户,香火光在幽暗的山区里,像一条条欢腾的火龙。

  如今,除了传统的习俗,爱玩爱热闹爱创新的河源人,还形成了许多新的春节风俗,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许多游园、赏灯猜谜、文艺演出活动,已成了新老河源人过年喜闻乐见的节目。

  关于河源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

  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

  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经过彻底

  客家春节的习俗与饮食风俗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视春节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客家人为了过年会最很多准备工作,一般九、十月份就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到了冬至,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初十后享灯以及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河源市过年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05-11

过年习俗08-24

过年习俗08-24

春节习俗07-25

山东过年春节的习俗12-27

春节习俗的作文09-24

福建春节习俗02-07

山西春节习俗01-10

天津春节习俗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