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过年春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3-01-02 19:19:28 兴亮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柳州市过年春节习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对过年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州市过年春节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州市过年春节习俗

  市区活动:

  赏花

  每年的2月,柳州的园博园都能看到一片郁金香的花海。

  园博园种植的15万株郁金香已经将开未开,品种多达16个,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从市里面去3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

  除了郁金香,还能在雀儿山公园看到各品种的花儿。

  展出的花卉品种有瓜叶菊、羽衣甘蓝、石竹、西洋杜鹃、银叶菊、三色堇、百合、小丽花等共近10万株,成片播种大波斯近8万株。

  放烟花

  在官方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时段,可以尽享烟花炮竹的“盛宴”

  拍下烟花璀璨的瞬间,留下新年的纪念。

  看彩调剧

  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的彩调剧,在广西城乡流传已250多年,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时尚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彩调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不如趁着这个春节,去柳州文庙看一场有可能即将消失的彩调剧吧。

  此外,在龙潭公园、君武森林公园,还有游园、庙会、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想远离城市的喧嚣

  到农村去过一个“原汁原味”的春节

  不妨看看各县有哪些好玩的?

  融水苗族自治县

  来融水,一大波新年活动将把过节气氛拉到最高!

  热闹坡会

  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七,融水各乡(镇)、村屯都有坡会,“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坡会大多数在春节期间举行。

  人山人海

  芦笙踩堂

  今年的苗族系列坡会活动的亮点多多:除了常规的大型芦笙踩堂舞表演、芦笙比响、山歌、侗歌、苗歌演唱比赛、斗鸟、斗马、斗鸟之外,坡花选美、民族服饰展示、百名芒篙闹新春、“打同年”将是最佳看点。

  美丽“达配”

  翩翩起舞

  精彩绝伦的斗马

  坡会狂欢夜

  芒篙送“福”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怡好是各族群众婚嫁迎娶,走亲访友的高峰期,苗族的送亲、送年饭、走妹坐夜、打油茶等等异彩缤纷的传统礼俗将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鹿寨县

  在鹿寨县导江乡长垌村龙母屯中,600多亩山楂花已盛放。

  沿着幽静的水泥乡村小道,一路蜿蜒,立春过后,满山的山楂花已盛开。

  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花不醉人人自醉。趁着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踏春赏花,寻觅一种花香扑鼻的自然情怀,好友相伴。

  在这里,山楂花一树树、一簇簇,如诗如画,如梦如醉!此外,还有游园、民俗游行、山歌会等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等着你。

  三江侗族自治县

  如果你来到三江,赶上一场当地的婚礼,就能见识到这些有趣又新奇的民俗。

  偷新娘

  结婚还要“偷新娘”?这样奇特的婚俗,就在侗族百姓的婚礼中上演。

  除夕夜,偷新娘。新人登记结婚后,按习俗,新郎还不能把新娘接回家。要在除夕之夜,新郎们半夜悄悄迎娶,然后燃放鞭炮庆贺,称为“偷新娘”。

  新娘挑水

  新娘要在正月初一这天,从婆家出门挑水亮相,这标志着新娘正式成为了新郎及其村寨中的一员。办喜酒当天全天新郎家设宴,可参观哦。

  新娘回门

  “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这时新郎不得随行的,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红猪、酸鱼、酸鸭、糍粑、糯米及米酒等),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新娘回娘家。

  柳城县

  柳城县知青街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错落有致的老房子、显示时代烙印的“毛主席语录”、从巷中延伸至码头的青石板路和古韵十足的洛崖码头,现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过年期间,这里还有各种绝活表演。

  融安县

  在融安乡镇的春节文艺汇、山歌表演,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春节拜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坦洲镇在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坦洲镇在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铯”、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

  广西柳州过年的风俗

  三十晚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十五放花灯,三月三在农村有歌会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采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采铯羽毛,肩上披挂采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采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铯,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柳州有什么习俗?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铯糯饭,染采铯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采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采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柳州市过年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05-11

春节习俗07-25

过年习俗08-24

过年习俗08-24

山东过年春节的习俗12-27

山西春节习俗01-10

天津春节习俗03-10

福建春节的习俗02-23

甘肃春节习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