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1 09:55:29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精选)春节习俗的作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习俗的作文1
春节到了,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我们坐时光机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为什么过年不叫“过日”或是“过喜”?也许,大家头上都满头问号。
这也是由一个故事引起的,不,应该说是一个传说。从前,天庭有一只怪物,有鹿角、虾须、鹰爪、蛇身、鱼鳍,这只怪物到处兴风作怪,吃人、吃兽,人见人怕,兽见兽躲,天庭把它锁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来,神仙们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兽,谁见了它就倒。终于有一天,人们发明了烟花,红对联,红纸。除夕之夜,人们放着烟花点着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红家具,红对联。这时,“年”来了。可是,红色刺的它睁不开眼睛,火把烤着了它的尾巴,对联搞的它满身都是,人们见它怕红色,使用红家具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点烟花,搞的它头咬尾巴转圈。年气愤的回到了天庭,人们就叫这一天过年,有时也叫春节。
春节大家都会包饺子,吃年饭,有时,一些较有钱的人家里,还会回老家。
我现在在湖南过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戏的人来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卖对联,对联也是象征幸福美好。春节大家都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也会去包饺子。
东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了首,晚辈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比较后全家吃饺子,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饺子有硬币,吃到的诸事顺遂。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家里小狗过生日;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初十六,回归清淡;年初十七,春节落幕。
我们湖南人,先是去先辈坟上祭祖。除夕,一定会吃鸡鱼肉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公鸡,炖到后,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到后,上面撒满红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鱼千万千万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点东西后,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对了,春节父母亲朋友家人都会给小孩子红包,压岁钱,传说是除夕络绎年的,年就不吃小孩子了。
除夕家宴菜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人一般人家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猪肝,猪心,猪肚制品,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为三蒸,三糕,三丸。
占岁。旧时民间进入新日初几日的天气占本年年成。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八日为谷,当日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阳,所主之物不昌。
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花生,苹果,瓜子,糖为主。
春节,你快乐吗?总之我很快乐。我们要把春节传下来,它是我们的骄傲!
春节习俗的作文2
我的家乡就在苏州,乡俗和大家熟知的也差不多,与众不同的是每年我们十几家亲戚会从四地赶来,聚在平江小巷的老宅中。那是一套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些子孙共有的老“别墅”,在这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边,流水潺潺,小桥雅韵再加上青石板的画意,在这样一个有韵味的小巷里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是我每年盼望着的。
随着爆竹声声中,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新鞋,门口贴上了大红福字,奶奶总说:“一年里,独这一天要穿得体面,来年阿,好福气喲!”走在小巷中,皮鞋在青石板上发出有节奏的“嗒嗒”声,心跳的节拍也跟着这声音,一起一伏,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来了。心情极舒畅,看着旁边别有江南韵味的老宅脚步也就更加轻快了,嘴里也轻轻哼着小曲儿。每当路过小桥流水边时,总不由得坐在栏杆边,看着那缓行游船,雅韵小桥、清清流水,感受着轻风在发丝中拂过,我喜爱迎面来的一阵清凉。走进小巷子里,远远看见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们坐在那聊天,自己也远远的就开始打招呼。这是我们家过年的序之曲: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喜欢一来就搬个椅子坐在门口将这一年中遇到的欢乐事儿、烦心事儿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又方便迎客,在第一时间里将比较真心的祝福传递给我们,这几年我爸爸这一辈的叔叔、姑姑们也加入了聊天大军聊聊自己在事业、生活中的各种事。这一序之曲就像一首新年的前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在这动听的前奏乐中,我们就开始了新年的第一天。大人们聊天,我们小孩子呢就会去巷尾的小店购买各种各样的小鞭炮,类似“狗尾巴”、“五角星”一类,而拜他们所赐,我每年的新衣服上都会留下这纪念这欢乐时光的永恒的“烙印”。
吃午饭前二、三个小时,我们就会回到屋里去。干嘛呢?当然是去吃瓜果拼盘了,但与往常不同的.是,我们会将壳随意吐在地上,谁吐得越多,预示着事业的兴隆。等人差不多都来齐了,总会有人适时地叫上一句:“发红包啦!发红包啦!”每每别人给我红包时,都会说一些表示祝福或表扬的话,自己听着啊,心里别提有多乐呵了。这时候你就要数着了,谁受到的表扬鼓励话比较多,来年学业肯定上一个台阶,这虽然有些不科学,但这会给自己一个暗示,一个鼓励就瞬间化作为前进的动力。午饭过后,由于好多亲戚一年没见了,大人就喜欢围坐在一起搓麻将,小孩就聚在一起玩游戏。在时尚都市强节奏生活下,偶尔能在小桥流水的环绕中有这种慢生活的体验。这样有纯朴民风的除夕。怎能不天天殷切盼望着呢?
美好的日子总让人觉得短暂,入夜了,以往安静祥和的小巷一改平日的环境,大家一起走出屋,来到小桥上一起观看烟花大宴,这就像给漆黑的幕布上添上朵朵艳花,色彩夺目的朵朵烟花,无论是水中倒影还是天上美艳,都让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呢。因为“烟花放一放,心事忘一忘”嘛!
这就是我们家小巷里的除夕夜,风俗呢没有什么新颖的,但却别具风味。让人过后总会回味一整年,毕竟对于还是小孩的我,每年能在小桥流水相伴,烟花爆竹辉映,亲朋好友团聚······这已足够充斥我的内心了。那一个,让我神往的平江小巷的除夕……
春节习俗的作文3
尽管很多地方过年的风俗各有不同,但是正月初二这天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天,嫁出门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古称“回门”“归宁”等,天津人俗称之为“姑爷节”,河南叫做“请新客”,新客就是新女婿的意思,广东、山东等地俗称“迎婿日”……,尽管叫法不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家,夫婿要陪同这一点大致是相同的。
过年习俗千差万别,为什么这一点却惊人的雷同的呢?这让我很是纳闷,于是上网查找了资料,网上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第二种说法是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初二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第三种说法是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要和夫家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其实何止是丈母娘,初二这一天,新女婿还是村里所有人期待的风景,找乐的焦点。在我的家乡一带,就有“打女婿”的.风俗。新女婿第一年上门,好酒好肉好规格的招待好,酒足饭饱之后,准备告辞回家,不成想家门外面一帮小年轻正在“恭候”呢,新女婿一露头,就好一顿拳打脚踢伺候着,新女婿猝不及防,又不方便还手,往往被打的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再斯文的女婿也难以保持形象了。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就更有热闹可看了,新女婿们在雪里泥里被追打的躲躲闪闪、踉踉跄跄,跑一步跌一跤,满身泥满身水,引起围观者一阵阵的哄笑和戏谑,在村民眼里,这可比电视电影上的“武打大片”还要生动有趣的多。新女婿们当天的表现,会被村民们津津乐道很长时间,成为过年期间亲戚们的主要谈资和笑料,表现“突出”的,有可能多年以后还会被人翻出来嘲弄一番呢。
假如夫妻感情好的,媳妇通常会向新女婿们透漏一二,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会提前给“打手们”打个招呼,让他们手下留情,不至于让新女婿过于出丑;倘若夫妻感情不好,不知道有这种规矩,新女婿们不但出尽洋相,还会结结实实饱受一顿皮肉之苦,带伤挂彩回家去也是常有的事儿。在出村口的时候,新女婿的“残存形象”就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尺子,一目了然,如果恰好有同时结婚的几对小夫妻,谁家对媳妇好、谁家对媳妇不好,那可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这场武打大戏,只会在新女婿第一年上门时才会隆重上演,如果年年如此,恐怕女婿们以后就不敢上门了。
据说这种规矩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原因已经无法考证。窃以为这是娘家人保护自己女儿不受欺负的措施吧,因为古代妇女地位较低,在婆家常受欺凌,所以在结婚第一年先给新女婿一个警告,提醒她媳妇儿还有娘家人撑腰,不要太过分哦。
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毕竟,作为女性,娘家人是自己一辈子的靠山嘛。
春节习俗的作文4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又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巴中市,我们巴中人和大部分川人一样。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 通常在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巴中地区“大年”新的四大主题:团圆
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我们“巴中人”最浓重的年味。 在我们四川巴中地区,新的习俗是:每年春节三十上午都是我们最忙的一天。大人、孩子都在家里忙着打扫卫生、贴福、贴对联.
春节三十晚上,大人们更忙得不亦乐乎,都又在在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过了午夜十二点,每姓三辈内的人口都要聚集到辈分最高的长辈家里一起吃年夜饭了。有时,也邀请邻居的长者或孤寡的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飘香的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鸡,表示年年积福多多。
吃完团圆饭还要守夜。到了午夜12点,烟花飞上了天空,祈求上苍给予平安;放鞭炮,祈求上苍保佑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了凌晨1点,还要迎福,把好运都迎来 春节,真正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我们家乡人俗称“过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汤团、腊肉、香肠等品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
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酒、
叶子烟(烟叶)但如今已经改成了超市出售的香烟等如许的礼物。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 春节期间,另一个热闹的日子是“元宵节”,家乡人早上吃完了“元宵”后,结队去户外娱乐,乡村里有民俗的舞蹈,城镇里有舞龙等大型表演,晚上有“元宵灯节”。
正月十六是“登高节”,这天全家人带着食品都到郊外的高山上去野餐一天,娱乐一天,这就意味着“大年”过完了。
春节习俗的作文5
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正月初二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们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古称“惠门”、“归宁”。天津人称它为“古野节”。这就是所谓的“请新客人”。新客人意味着新女婿。广东、山东等地俗称“迎女婿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家,婆婆要粗暴地陪着这个。完全相同的。
过年习俗如此不同,为何如此惊人的相似?这让我很不解,于是上网查资料。网上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民间认为已婚女儿过年不能回家。过大年初二,才能回到娘家;第二种说法是,过世的祖先在年底从天而降回家享受祭祀。因此,已婚妇女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和大年初一。祖先享受祭品后,将在大年初一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天堂,二年级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定在旧社会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在农村。如果你违反它是不尊重的;(第三种说法是正月初一是年初,嫁出去的女儿泼的水是嫁出去的丈夫的人。一家人团聚,回娘家自然不方便本命家,所以一般在正月初二回到本命家。
俗话说“婆婆见女婿,越看越有意思”。其实,不止是婆婆。大年初二,新来的女婿还在村子里,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风景,热闹的焦点。在我的家乡,有“打女婿”的习俗。新女婿第一年回家,美酒佳肴,待客标准。吃饱了,准备告别回家,很难想象屋外的.一群年轻人在“等待”。新女婿一出现,就拳打脚踢等着他。新女婿猝不及防,不便反击。他经常因为尴尬和丑陋而被殴打。一百个,就算是温柔的女婿,也很难维持他的形象。尤其是下雨下雪的时候,观赏起来更加热闹。新女婿在雪地泥泞中追赶,躲闪,蹒跚,跌跌撞撞。跌倒,浑身泥水,引起围观者阵阵笑声和戏谑。在村民眼里,这比电视剧和电影里的“武侠大片”生动有趣多了。新女婿那天的表现会受到影响。村民们议论甚久,成为过年亲戚们的主要谈资和笑话。那些表现出“杰出”的人,多年后可能会被嘲笑。
夫妻关系好的话,儿媳一般会向新女婿透露一两个,让他有心理准备,也提前跟“打手”打个招呼,让他们手下留情,免得让新女婿太为难;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新女婿不仅会出丑,而且要坚强,吃一顿有血有肉带伤回家是家常便饭。出村时,新女婿的“残像”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尺度。一目了然。如果碰巧有几对年轻夫妇同时结婚,谁对儿媳好,谁对儿媳不好,就可以形成。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这部武侠剧只有在新女婿第一年回家的时候才会上演。如果每年都这样,恐怕女婿以后也不敢回家了。
据说这条规则是很久以前传下来的,原因无法考证。我假装这是娘家为了保护女儿不被欺负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经常在婆家受欺负,所以新女婿在结婚第一年就受到警告,以提醒儿媳和娘家。支持,不要过分。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毕竟,身为女人,娘家是她一生的支持者。
春节习俗的作文6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腊月二十三仿佛吹响了春节开始的号角,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在除夕之前,我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一尘不染,然后购年货、蒸花糕、贴花花……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春节,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习俗的作文7
比如说人们很吃晚饭的时候,会放鞭炮,这也是有含义的,在那个时候要驱赶叫——“年”的怪兽。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响声,一听到巨大的`响声和见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还用力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为十二点是财神到来的时候,为了欢迎财神,大家就也会放鞭炮啦!
说到过年,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就是——压岁钱啦!这也是有来历的:“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前看着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
家里的门画贴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家中贴的是关于福的门画,大家都会把它倒过来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来,而“倒”和“到”谐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写着福的门画倒过来贴啦!
过年初一到初五做的事也不一样:初一这天,不能把鸡、鸭、鹅、狗放出来,至少得圈一天,不挑水,不扫地,忌动针线,忌打碎东西,万一打碎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一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扔入井中,口念“岁岁平安”就没有事啦,煮饺子碎了,要说“挣”了;吃大蒜时,要称“义和菜”;初二时,日落之时要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初三下午“送百神”,又称“圆年”。平常人家把除夕请出的先神神位祭拜后送回原处。商家供的财神牌位要祭拜到初五。
春节的习俗的来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春节习俗的作文8
春节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团圆饭……最开心的,还是收压岁钱吧?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呵呵,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压岁钱的来历,是一个传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晚上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岁”。
有一对老夫妇。年老得子,疼爱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就不让孩子睡觉,给了孩子八枚用红纸包着的铜币给孩子玩。孩子把铜币翻来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妇还是很担心,就守在孩子床边。半夜,一阵妖风吹开门窗,也吹灭了灯火——“祟”来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正快要摸到时,枕边的八枚铜币突然冒出金光。“祟”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逃走了。天亮后,老夫妇把晚上的经历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给孩子用红纸包着的八枚铜币,叫“压祟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压岁钱”。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欢吧?但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传说在古时候,森林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当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楼上去躲着。“年”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就是不见一个人。“年”气得大吼。这时,一个人家的竹楼着火了,竹子“噼里啪啦”地响。“年”给吓着了,赶紧逃回森林。
躲在竹楼上的人发现了。“年”走后,他赶紧告诉大家这个秘密。于是,就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门边总会有春联。那么,为什么要贴春联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当金鸡长鸣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就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春节的习俗大家都知道了吧?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春节习俗的作文9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人千般努力,却终不成功;有人平常庸碌,却好运连连,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有些事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会因不常见面而忘记,在我心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晚上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坐在一起吃年饭,桌上有我爱吃的鱼丸子,姐姐爱吃的糖醋排骨,还有哥哥爱吃的红烧鱼。吃完年饭后,我和哥哥、姐姐开始放鞭炮和烟花了。
家家户户过春节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令人期待的元宵节来到了。早晨清脆的噼里啪啦声将我从梦中吵醒,新的`一天又来到了,这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一天。元宵节必须要吃汤圆哦!白白胖胖又香又甜。
在我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顿时忙碌起来。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子也出来做生意了,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
新年到!新年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指间流沙。冬姑娘速速离开,xx年即将向我们微笑地招手!在即将离开的xx年里,拥有过欢声笑语,也拥有过伤心的泪水;拥有过灿烂的阳光,还拥有过清晨的露珠;...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街街巷巷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彩灯明亮,老老少少爽爽朗朗,人间处处华章奏响,你来我往传递祝愿,幸福快乐感受新春。
今天是大年三十,白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晚上我们全家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边吃边聊天,有说有笑。大年初一,我一早起来就对爸爸妈妈说:“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工作顺利,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春节习俗的作文10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家乡安庆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九就开始除尘。除尘就是清洁污垢,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扫墙壁上的灰尘、擦窗户……
过春节当然要买年货。超市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巧克力堆成小山,一袋袋饼干摆放的整整齐齐。我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东西一包包往购物车里放。不一会儿,购物车就装满了,妈妈拉着我回家,可我还意犹未尽。
到了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开始贴对联了。爸爸站在凳子上,把旧对联撕下来。我在底下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递胶,一会儿递剪刀,一会儿又要递对联……不一会儿,我和爸爸都累得满头大汗了。终于,上联、下联、横批都贴好了。顿时,大门焕然一新。
我大声读道:“万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吉星高照”话音刚落,爸爸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一本正经地讲道:“对联又叫门对,它对仗工整,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汉族特有的形式。读对联时应先读上联,就是右侧的,再读下联,就是左侧的,最后读横批。贴对联时也按这样的'顺序!应该是这样读: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我不仅学会了贴对联,还学会了对联的读法。
“吃年饭了!”随着奶奶喜悦的语调,我们一家人围坐到了桌边。
“哇塞!今晚的菜好多啊!”有清炒芹菜、红烧鲢鱼、红烧鸡块、圆子汤…… 妈妈给我夹了一块红烧鱼,嫩嫩的、滑滑的,可好吃了!我又尝了一块红烧鸡块,鸡肉酥滑可口。热腾腾的圆子汤香味扑鼻而来,我盛了一碗,汤味非常鲜美,圆子也香滑无比,一碗热乎乎的圆子汤喝了下去,心里立即涌出一股暖流。听奶奶说这些菜还都有寓意呢:芹菜寓意做事勤勤快快,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红烧鸡块寓意大吉大利,圆子汤寓意团团圆圆……
听奶奶说完,我连忙拿起杯子向爷爷奶奶敬酒:“爷爷奶奶,我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吉大利!”爷爷乐呵呵地说:“好好,也祝你学习进步。”我又开始敬爸爸妈妈:“我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长大一岁了,现在懂事了!”年夜饭,我既吃到了美味的菜肴,更吃出了团圆和快乐!
大年初一是安静的,大人孩子基本都呆在家里。但初二又热闹起来了,家家忙着去拜年。我早早地起了床,爸爸妈妈也拿好礼物,准备去外婆家拜年。我们来到外婆家。门开了,我赶紧说道:“外公,外婆,新年快乐!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感觉好像年轻了许多。外婆更是容光焕发,马上把红包塞进我的口袋,转身就去抓糖果,抓瓜子,忙得团团转。
这一整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外公外婆也忙碌了一整天,他们虽然有些疲惫了,但心里一定是快乐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春节习俗的作文11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春节习俗的作文12
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侧耳倾听,新年已经迈着脚步走来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春节,称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民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是我国比较重要、比较隆重节日,据记载,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剪纸也是我国比较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比较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较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然后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
春节人们通常会贴春联,增加喜庆,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周代悬挂在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节里的一些习俗可真有意思,比较后,我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习俗的作文13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为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历史大国肯定有不少关于“春节”的传统与习俗,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学习一下吧!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那我们当然就要除旧迎新了。而除旧迎新当然就少不了“扫尘”了!在我国古代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民谚。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我们扫完了尘,就来说说过年时我们小朋友最高兴的事情吧——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我们收完了压岁钱就来看看过年时最令我们高兴,最惊险刺激的事吧——呵!呵!放炮喽!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哈哈!同学们看完了春节的习俗了解了春节的习俗,那就让我们过一个时尚而又不失传统的“中国年”吧!我在这了祝大家:“Happy Chinese New Year !”
春节习俗的作文14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呐喊着。不经意间。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不经意间,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逛庙会
拖着沉重的步子终于来到这美丽山村的小镇上。老远就听到了叫卖声。走近一看,傻眼了,眼前满是姹紫嫣红穿着艳丽服饰的人们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动着。既然来了,当然是冲啊。“老板,这中国结怎么卖啊”“这个,这个好看着咧,买个挂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很便宜,五块一个。姑娘买几个吧!”“便宜点吧,老板四块一个怎样,我买四个,大家都发财吗!”“好了,卖你,下次再来!”“老板,来几串冰糖葫芦!”“好咧,冰糖葫芦好看,红似火,来年一定红红火火!”“小哥,夹几片臭豆腐试试!”“欧可,臭豆腐,十里飘香。”
庙会上,你不仅可以购物,品尝小吃,各取所需,热闹非凡。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到独具民间风情的说书和皮影戏。说书先生穿着大红棉袄,绘声绘色的将古典名著给你娓娓道来。时喜时悲,时紧时松,引得观众满是喝彩。皮影戏我还是见头回,挺有趣的。几个小人儿互相叫嚣着,时踢腿,时鞠躬,像是在给予观众们道祝福一般。
庙会上的一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吃年饭
一波未来,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未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一,年年有鱼—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是合家团圆的`汤圆;预示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特制的大团桌上,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鬼则草草的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见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来,干杯,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好,我也祝你恭喜发财,干杯”。“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来越结实”!“我祝你事业有成,年年有余”。;团桌上,干脆响亮的酒杯声预示着来年的兴旺。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灿烂。
饭间,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拜年
吃完饭,七点一过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动了,三五个大人一桌麻将,一桌牌到凌晨。而小孩则二三十人一起结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从那桥的小道的开端一路走过穿梭在丛林的小屋中间,打着自制的小灯笼,走过一家,一个接着一个的道来“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那么这一家便会拿来大袋的糖果,依次发给每个小孩,顿时,他们脸上就洋溢着像阳光般灿烂温暖的笑容。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许愿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的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春节习俗的作文15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04-24
春节的习俗作文05-29
春节习俗作文05-28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10-11
春节习俗作文11-19
春节的习俗作文11-19
春节习俗作文11-19
春节习俗的作文11-19
春节习俗作文11-19
春节习俗的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