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12 11:27:39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汇总4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设计方案(汇总4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设计方案 篇2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设计方案 篇3

  建立家具行业的现代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系统的市场竞争策略和管理手段。以下是“城市家具方案设计构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小到果皮箱、交通标志,大到公交站台、城市照明设施等城市环境设施,都将融入市民的智慧和创意。城市环境设施是指在主要大街人行道上设置的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等,这些都是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服务设施,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家具”。用“城市家具”这一名称来概指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定义虽不太严密,却别有一种令人倍觉亲切的语感。

  简介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相当于一个以地域空间为限的大家庭,若将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们所共有“家具”来理解,按照人类工程学关于人类行为与"人-物-环境"系统中的界面关联研究视点来说,城市家具与公众的关系十分密切。

  1999年4月至10月间,中国美院和德国基尔美院进行了一次"城市家具"系统开发设计的课题研究。本次实践活动由中国美院的赵阳副教授和德国基尔美院的迪特.茨姆尔(Dieter Zimmer)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分别带领学生在杭州和基尔两地进行设计研究。中德十位学生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按照工业化生产的规律来进行开发研究,表达了他们共同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他们希望使用者能够直接从城市家具中受益:这些城市家具将为人们提供休息、躲避风雨的地方;帮助人们在城市结构中辨明方向;使车站的外形更加清晰可辨;使城市环境更加有序;使人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别强调的是设计应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环境,谋求"人-物-环境"系统的和谐。这样,城市的空间才可能更容易为城市居民所接受,从而为市民和城市融为一体做出贡献。

  设计理念

  在展出的所有城市家具系统设计的方案与模型中,他们不同思路的设计却同时持有一个相同的设计理念: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重视物的功能效应;二、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环境、谋求“人—物—环境”系统的和谐。

  设计要求

  人性化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设计师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残疾人的需要等。

  其次,要求设计师熟练把握人机工学等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如垃圾箱的开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们抛掷废物,太大则又会使污物外露,既不雅观又孳生蚊蝇,同时还要考虑防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洁工人清理等。

  再次,设计通过调动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创意、优化方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城市家具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还要体现其装饰性和意象性。城市家具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大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城市家具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安闲,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设计原则

  “城市家具”的设计应该具生态性、经济性与文化艺术性。从本质上讲,“城市家具”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现代“城市家具的形式和风格趋于生活化、环境化的同时,更具亲和力。一件好的“城市家具”设计作品更应该将艺术、技术、文化和设计巧妙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需求。德国设计师曾提出了设计的`三原则“适用、美观、经济”但笔者认为现在的设计还应该突出地域化原则。

  ⑴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性观念,是产品设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导思想。人是城市户外环境的主体,环境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城市家具”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行为科学,细部设计要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应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使人们活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从而实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整体的户外生活品质。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体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原则是“城市家具”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随着“城市家具”设计的不断深化,“城市家具”不再只满足单一的使用功能,而是同时将几种使用功能融于一体。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实施“城市家具”的功能,降低建设成本,挥设计的综合效益,还可以增强美感,塑造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

  ⑵ 整体化原则

  “城市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变革而变得越来越密切,与整体环境和谐、协调是“城市家具”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立与整体环境相融合的观念有助于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对“城市家具”进行系统化设计。因此,“城市家具”的设计要从整体的观念出发,结合“城市家具”不同的使用功能,确定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造型、色彩、材料和尺度,使这些设计要素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相协调。在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经系统化处理,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加以诠释,对景观环境意象加以突出刻画,使得环境景观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整体环境更加统一。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成的元素,其设计在景观环境有关元素组合的整体结构下,可以结合环境氛围的不同要求,利用其形式、色彩和质地等设计要素进行特别的处理和安排,使局部的景观环境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成为显眼的定向参照物——城市景观环境的“记忆”,为整体景观注入新的生机,使之具有特征和个性。城市家具与室外空间环境合于一体,相辅相成,表达出其设计的深思熟虑,严格且完整的整体环境意象。同时,由于城市家具效应作用的提升,将使室外空间环境更具有宜人、简洁和内涵丰富的特征。

  ⑶ 生态化原则

  “城市家具”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以及安全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考虑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加工制造技术,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在提倡建设生态环境、生态居住区的今天,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崇尚简洁意识已成为人类人们的共识。因此,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艺术创作和处理使作品的外观呈现材质特有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特别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家具理应提倡环保、生态、节能、自然。比如在城市中设置分类垃圾箱,便于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回收利用。另外,一些垃圾箱本身就可以设计得非常环保,绿色外形,选材经济,设计精美,安装简单。还可以在家具上就环境保护和表现自然的主题进行专门的创作与研究,使城市家具成为宣传生态、节能的形象大使,时刻提醒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⑷ 地域化原则

  城市家具的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场所的内在精神,一方面为人们创造理想的户外生活空间,另一方面更应该体现出整个城市的风格特色,向使用者有效地传递环境信息。由于每个城市所处国家、地区和形成年代的不同,城市风貌呈现出多样性。生活在其中的人总能感受到城市特有的风韵。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要与城市的风貌一脉相承,要与地域文化相吻合,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因此进行“ 城市家具”设计时,必须尊重地域特点,尊重城市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性渗透到公共家具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文脉和场所感;将历史感渗透到公共家具中,将使城市景观不丧失历史气韵,并继续发展历史。

  由于城市的形象与文化的差别,在设计中把城市特色因素加入到城市家具设计中,把城市家具设计得富有地域特色,更有利于展现城市风貌。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将乡土材料结合进去,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也对被占用的地表进行了部分的生态补偿。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应在符合形式美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保护城市历史传统——风格、地域特性。城市家具的设计元素可以从城市中传统的样式、地方风格、材料特征和城市色彩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城市“原型”中去发掘,使城市景观环境发展的连续性内在结构和本质秩序得到维护与完善,赋予城市景观环境新的生命,使其本身成为传递地域特征意象,反映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吸纳新文化的精神和能力的载体。

  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⑴系统性:

  产品的系统性是城市家具的设计应该采用系统设计的思想,把整个设计纳入到一个系统里来,由一个基本构件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扩展系列,这样不仅在面貌上消除了零乱的感觉,而且在生产上也便于组织管理。这些产品通过一些共同点,就是由基本形体(元素)组成的设计语言在产品上的出现,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系列的产品。这一元素在产品上的运用需以功能为基准,不是为了无谓的装饰,而是为了达到特征的统一,即合理运用元素中的形体。

  将城市环境中必备的各种功能设施(如指路标牌、照明街灯、道路围栏、候车亭、垃圾筒、电话亭等)纳入“城市家具”这一概念进行系统化设计,使这些不同的功能设施之间建立一种有情有序的关联,于“美”于“用”两个方面都大有增益,不失为提高城市景观水平、改善环境设施功能效应的一项良策。

  但是,就中国现行市政管理体制来看,或许由于这些不同的功能设施分属于各个不同的管辖部门而使得这类系统化设计在目前还难以实现,然而,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富有人性关怀的“城市家具”系统设计必将为城市整体规划职能部门所认可并采纳。

  ⑵合理性:“城市家具”系统设计重视“系统效能”。在造型设计上执著于创建最合理的单元结构,并探求可灵活组变的多元联构。其设计思路导向是:单元标准件生产、多元化组合应用。

  从展示的设计方案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一个最基本的造型单元(一根立柱,包括柱身、柱头、柱基)的结构设计开始,思考如何最巧妙地利用现有常规建材的材形,组建最合理的结构。他们所追求的“合理”,不仅包括耗材要少、构接巧妙、接点安全牢固、具有多向连接延展的可能,还要求组装便捷、置换方便、利于废弃维修,等等。总之,在这“合理”的定义标准里,现代工业设计的经济原则、便利生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人类工程学的设计原则无不尽含其中,充分显示了这是一次具有先进设计思想指导的、高水平的设计实践活动。

  ⑶延展性:在我们了解“城市家具”系统设计的种种效能追求中,或许还应该特别强调一下“延展性”。从一根立柱的结构设计开始,到应用这种结构去组建构筑道路围栏、照明街灯、候车亭、公共座椅、垃圾容器等等,是一种造型物象上的变化延展;而组装便捷、置换方便的性能特点,不仅有利于废弃维修,同时还提供了另一种变化延展的可能性:所有不同的功能设施由于采用了相同的支架构造,无须整体拆除,便可实现增减、迁移,或是功能改造。总之,这种可延展性不仅方便于现在,而且接轨于未来,给人留有相当大的余地。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城市家具”系统开发设计执著追求的目标———“合理的结构”事实上也是一种“富有生气的结构”。它不仅具有物性概念上的牢固,还兼有时空概念上的耐久。

  目标源出于理念,理念基于认识。《中德“城市家具”系统开发设计作品展》在展示一项项富有新鲜创意而又切实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同时,向人们完整地表述了一种关于优化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建基于对现实的认识、翔展于对未来的思考。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插叙的写法。

  2、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精读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主问题策略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模式】

  启导激趣──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进程及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观察及思考 启导激趣 互动提问。 听取;谈经历;初步感受。 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提出主问题1:讲讲发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视、指导、鼓励 速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班上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插叙的写作方法。(训练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精读感悟 提出主问题2:

  我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爸、我、万芳……)

  巡视引导。

  评价激励。 分组小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评价人物;笔记;朗读展示(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认识人物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态度和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提出主问题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请谈谈怎样做才能更好处理这件事情?

  点评、激励。

  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亲情与友谊的关系,培养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叙) 交流

  羚羊木雕 万芳和“我”换裤子(形影不离) 沟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 和谐

  =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7-30

(精选)设计方案12-04

【经典】设计方案01-04

设计方案(经典)11-25

[经典]设计方案11-22

设计方案(精选)12-26

【精选】设计方案12-19

设计方案[精选]12-20

活动设计方案01-05

设计方案【优秀】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