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03 12:57:41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方案经典【3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才培养方案经典【3篇】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第一部分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社会需求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

  园林专业社会需求不断升温的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绿色”意识在迅速增强。中国现代城镇的快速建设虽已历时二十年,在“量”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其“质”而言刚刚起步。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园林绿化不断被大众和各级政府所重视,有效推动了园林城市、生态城镇、花园式工厂、社区和公司的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则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因此,对城镇环境建设的重视,促使众多园林公司、绿化苗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展望未来的趋势——园林专业人才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加大对城市绿化、沙漠化治理等绿色过程的投入力度,亟需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园林技术人才,填补市场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缺口。但反观青海省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开设园林专业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尤其缺乏对园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农林人才则对一线技术岗位缺乏兴,导致出现人才断层。园林公司、绿化苗木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只能雇佣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农民工,造成整个园林行业技术工人专业技能欠缺、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因此,亟需在中职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注重园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园林企事业单位输送苗木花卉生产、植物景观设计施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缓解目前青海省相关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第一线工作人员。 (三)业务工作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门、城建部门、花卉生产企业、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从事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及花卉的培育与养护、花卉艺术加工、盆景制作及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与防治的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

  园林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划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经分析研究,园林专业业务范围涉及园艺技术人员、园艺作物生产人员等4个职业小类,

  涉及花卉园艺工、盆景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12个岗位。

  (一) 知识结构与要求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的基本知识。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 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结构与要求

  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的基本技能。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 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 掌握盆景制作与插花技艺的基本技能。 具有园林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 技能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

  平。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校企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按照园林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园林专业实际,课程体系由文化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修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两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就业领域。

  四、教学组织与运行

  1、采用多媒体教室,通过边学边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练习的学习步骤,达到学必用,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定期课堂测验。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融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4、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模拟仿真、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通过结合青海对园林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交替提升”模式,即“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大模块、四个环节,始终坚持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其中一个核心即是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构建起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条主线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专业认知”、“ 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教学与实训”三大课程模块,按照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实现了单一课程内乃至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穿插、融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顶岗实习基本要求

  顶岗实习环节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是学生步入职业的开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与顶岗实习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的企业有健全的规定制度及基于职业制度及基于职业标准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能真正地领悟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兼职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主要实习任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职业素质综合能力,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

  七、资格证书

  1、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2、通过花卉工、绿化工、植保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两门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中级工技能证书。

  八、学生毕业要求

  1、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2、思想品德合格。

  3、至少获得双证(毕业证、专业岗位技能等级证及特种行业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教务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教务处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教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教务处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各学工处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教务处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教务处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教务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稳定率。

  (2)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技能鉴定、在岗培训等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四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4、配套的改革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5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及实务基础,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操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具有分析和处理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国际商务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

  3.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

  4.了解涉外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的.惯例与规则及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政策;

  5.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基础会计、统计学、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函电、国际项目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电子商务模拟、国际商务管理案例、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五、基本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七、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模块。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提高课程包括思政、外语、计算机、数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学生在基础课程修读完成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选择修读。拓展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A类)、人文科学与艺术(B类)和社会科学(C类)三个课程模块;学生也可以将学校开设的非本人主修专业的任何课程作为自己的通识教育选修拓展课程。

  (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双语)、组织行为学(双语)、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国际商法、企业战略管理等。

  (五)专业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商务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物流、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管理案例、国际经济法等。

  (六)专业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英语口语、世界经济概论、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创业管理、WTO通论、国际电子商务模拟等。

  (七)特设课程

  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

  八、专业特色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学科建设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厚基础、宽领域、重应用、高技能”的培养目标,重视发挥双语和外教全英文授课优势,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有管理知识和沟通技能,具有善于利用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

  九、就业去向

  20xx年至20xx年,已有600多名学生毕业,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15%的学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就业领域涵盖政府、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系统的涉外部门和内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管理和咨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