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更新时间:2023-12-16 18:45:35 炜玲 黑龙江高考 我要投稿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欢迎阅读与收藏。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经过90年的建设与发展,哈工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国际知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哈工大的专业优势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
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化工学院等21个院(系),学校还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86个本科专业,149个硕士学位点,82个博士学位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5名,其中,工科重点一级学科数量仅少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2名。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89人,教授936人,副教授120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9人(其中2人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博士生导师925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
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学校2016年科研经费18.92亿元,科研经费连续6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哈工大取得了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大型地面太空模拟装置、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故障诊断系统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发射“试验卫星三号”,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467公顷,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尝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哈工大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化、开放性的学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办学。改革开放后哈工大的国际影响更为深广,并与美、英、法、德、日、俄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8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哈工大积极参与了亚太大学联盟、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哈工大还是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哈工大参与并主导了澳大利亚8所精英大学联盟(Go8)与中国九所大学联盟(C9)的合作。2016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俄罗斯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联盟的成立,
为两国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现在哈工大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60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长春、王兆国、宋舰叶选平、邹家华等;也有共和国将军李继耐、胡世祥、李元正等;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百余位大学校长和80余位两院院士毕业于哈工大。也正由此,哈工大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放飞着理想和希望。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如今哈工大人正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抒写着新的壮丽诗篇。
工大校史
艰苦创业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0.5-1928.2时期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1935.3时期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1935.3-1945.8时期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1945.9-1949.3时期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黄金时代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建国时期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中国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中国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该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工大新生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人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
学苏样板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
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哈工大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该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
1957年苏联专家 回国前合影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原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并入哈工大。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9年11月,入选“985工程”,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建设部重点高校,和哈工大同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同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07年,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同年,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三方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3年4月,首批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4月,市校签署办学协议,共建哈工大(深圳)。5月,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筹备举办的本科教育;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与哈工大本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在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筹备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校园风景
2017年6月,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2月,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揭牌成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年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常务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9月,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2月,入选2020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21年5月,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11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6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正式揭牌。
2023年1月12日,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6月10日,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8月10日,黑龙江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暨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9月9日,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发展大会在哈工大博物馆举行。11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集成电路学院揭牌。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5月,哈工大图书馆已拥有传统型馆藏320万册/件,电子图书172万种,数据库的总数量为136个。其中:文摘数据库12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6个,中文数据库18个,中文电子书5个,外文电子书20个,多媒体资源13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18个,检索系统和分析工具2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图书馆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本校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馆藏文献信息已形成与学校院系设置相适应的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综合性资源体系。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ATH)、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国国内外检索数据库列为刊源期刊;2002、2005年连续荣获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6、2008、2014年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2013、2014、2015年荣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AJ等著名检索数据库收录,同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2年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材料科学与工艺》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美国材料文摘》(MA)、美国《工程材料文摘》(EM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国国内外重要期刊数据库收录。
《生物信息学》自2003年起入选如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7~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
此外,哈工大还主办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管理科学》、《建筑管理现代化》、《节能技术》、《电脑学习》、《公共管理学报》、《中外企业家》、《环境社会学(内部交流)》等科技类、社科类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关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区别06-15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几本03-24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积?03-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几本?03-28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积04-26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积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区别03-16
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排名06-18
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