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30 18:14:59 观民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攀登者观后感(通用2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攀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攀登者观后感 篇1
今天和家人一起去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着实被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我们在1960年已经登上珠穆朗玛峰了,但是由于摄影机丢了的缘故而没有拍到珠峰顶。这使的我们虽然登了顶,但是没有被国际上承认,这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遗憾。于是在1975年,国家又一次组织登山活动,这一次大家充满信心,一定要让全世界的人民知道中国人的`决心。于是在这一年我们中国人又一次成功的登上顶峰。在这期间,攀登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大风暴,遇到强气流,遇到雪崩,但是中国队员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最终又一次成功登顶,使得观众们热泪盈眶,为中国人感到自豪。
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有许多想法。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不仅如此,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无比强大,为了祖国而争光,为了祖国而奋斗。我们中国人不怕任何困难,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努力奋斗,拼搏,这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攀登者观后感 篇2
今天和朋友一起走进了电影院,很久之前就想约要来看一看攀登者,吴京的出演仿佛就是票房保障,之前在网上看了徒手攀岩的纪录片,不知这个电影会以怎样的形式记录。
影片一开始就讲述了方五洲一行人历经雪崩登上了珠峰,影片中为了救队友方五洲放弃了摄影机导致他们攀登珠峰不被国际认同,后来1975年他们重新攀登了珠峰,经历了两次失败和一些同志的牺牲,最终获得了成功,重新测量了珠峰的高度。
除了攀登珠峰本身的.伟大意义,它的象征性更令人动容,就像国家从重建到富强,一路上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突发情况,一步步拾级而上,抗过一次又一次风暴,解决一场接一场的危局,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壮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那份坚韧与勇气是长在我们民族根骨里的精气神。而片中的这些攀登者是最佳的代言人。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所有苦难,付出的辛劳和牺牲,都在五星红旗飘扬在珠峰顶时,成了永载史册的光辉,足以激烈后人挑战自我,冲向有形或无形的“世界之巅”!
有些事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攀登者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和我的同学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要去攀爬珠穆朗玛峰!
攀爬途中遭遇雪崩。把用来拍摄登顶证据的摄像机扔了。虽然最后爬上了珠峰,但没有人去拍下这个证据和历史的时刻。外国人甚至怀疑我们的真实性。所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在十年后我们重新组织了登山队。当年有三位登山成功的英雄,也重新归队。经过5年的训练,中国人再次攀爬。虽然过程途中也经历了雪崩与大风。但队长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机会。就带着队员奋力向上爬到达顶峰。在1975年中国人实地测量出了,真实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发现很多人热泪盈眶。尤其是在最后登上珠峰,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我开心的流泪,自豪的'流泪。最后,我们所有人都想电影屏幕中的国旗敬了一个礼,为他们的顽强精神感动!
攀登者观后感 篇4
假期,我观看了电影《攀登者》,他们不畏寒冷、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1960年,他们在食物匮乏、气候寒冷、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从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在登山过程中,先遣队长不幸遇难,他在临终前,把登山的艰巨使命交给了下一任队长方五洲。方五洲带领队员们,没有食物就用雪充饥,没有梯子就搭人肉梯子。队员曲松林因为怕鞋上有冰太滑,又担心冰镐刺伤队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赤脚搭人梯,把脚都冻伤了,不得不截肢。在攀登途中,他们遇到了好几次雪崩,他们都顽强地生存下来。最后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登上了珠峰山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高高的山顶。
他们这种牺牲小我、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攀登者观后感 篇5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登山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故事。虽然看这部电影时我有些害怕,但我却很感动很自豪,真想大声喊出:中国,你真伟大!
1960年,中国的三名攀登者登上了珠峰,其中一名叫曲松林的攀登者后来截了双脚。因为攀登者的`鞋子都带有刀锋,在攀登最高峰时,他们搭成了人梯,为了保护同伴,曲松林在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脱掉了鞋子。最终他们登上了山顶,遗憾的是为了救曲松林,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承认。
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可以登上珠峰,1975年他们又开始了登山行动。李国梁为保护相机,为保护同伴,牺牲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方五洲等9名登山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最高峰,并测量出了准确的高度:8844.13米。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共同维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光荣!
攀登者观后感 篇6
今年的国庆节即将到来,而在国庆档将有多部电影上映,也是竞争激烈。在这其中,有吴京出演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一部就是《攀登者》。相比之下,《攀登者》更为大家所关注。
电影《攀登者》由吴京、张译、胡歌和章子怡等主演,有了这些实力派演员加盟,这部戏自然是看点很多。不过,这部戏多少受到了题材的限制,使得一些人并不看好其票房。
对此,吴京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出演这部戏就像《流浪地球》那样,主要还是重在参与,其实只要参与了这个过程,自己也就值了。可见,对于这部电影的票房如何,吴京本人还是很有信心。
最近,这部戏的国际版预告曝光,据说将在北美和英国同步上映。吴京在转发时,还以“攀登,用实力说话”给自己打气鼓劲。
很多网友看了新的预告后,认为吴京的确是与众不同。此前的《流浪地球》一开始也不为大家所看好,但上映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以至于跻身于票房前几名的.行列,更被誉为开创了科幻题材的历史等等。
此次吴京主演电影《攀登者》,虽然主要将攀登者的事情,相信依然会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票房和口碑还是会有很好的保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攀登者观后感 篇7
挑战不可能,看夏老先生登珠峰43年终于在69岁戴双假肢登顶成功有感。
执着、真心真的是“可怕”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它们的威力有多大可以激发你多大的潜能,“夏老说,这毕竟是我一直奋斗的目标”。著名的'登山者乔治·马洛里曾在别人问他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登山时也说过因为山就在那儿。人总要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一次才不白走这一趟(这是我家朱一龙老师说的)。
43年来,夏老遭遇了截肢、癌症,风暴、地震,可这些都不及他的决心。夏老用自强不息,一撇一捺写好了一个人字,那么我们呢?你热爱的是什么?你又有什么目标?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人总要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献身一次才不白走这一趟。所以你还等什么,别说明天要怎么怎么样就做好今天吧!
攀登者观后感 篇8
攀登珠峰与核试验对于人类发展并没有起到推进作用,把它们放到一块来说,发现它俩有一共同点:人活着便是为了挣口气。
这口气太难挣了,为了这口气太多人牺牲,太多妻离子散,太多太多。但是他们有退缩吗?没有。很多人看到有吴京在的电影,就觉得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没有错,有多了解中国的过往,必然会爱中国更多些。而且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是人性,人性即能黑暗到一定地步,亦能光辉到一定境界。
中国是一个在苦难中壮大的国家,拿命搏才有今天的辉煌。人会不惜命吗?不会,但他们知道有比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国际上最后采用了中国标准,用命换来的数据,终于把这口气给挣着了。
脱离历史背景,单看这部电影,如此选材,必然得与恶劣天气对抗,假如单单是要宣扬所谓的爱国主义,大可以选择相对舒适环境的题材,唯有这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吸引着这帮拥有赤子之心的人,这珠峰精神,不就是中国精神吗?
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傲立世界,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登顶队员这样强大的灵魂支撑。我们的国家没那么完美,但又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呢?有问题,去解决,去完善。
最后,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
攀登者观后感 篇9
珠峰放在现在也攀登不易,更何况是那个时候。看到第一次因为没拍照而不被承认,心里可惜又愤恨。而后来一次次攀登,经历了亡失败,到最后的成功登顶,这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给后人踏出了一条道路啊。一部很不错的主旋律电影。
片子还是很不错的嘛,尤其是彩蛋!哈哈哈!如果感情戏分再克制点,就更完美了!毕竟是让来完成任务的.,不是来表演节目的。60年代,在一切条件都艰苦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登顶了!那会儿我们自力更生,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后来,我们要发展的更强大,要向世界证明我们可以!就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力量的认可和支持!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中国人不放弃的精神!不放弃每一个队员,同时保证完成任务!为什么要登顶?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未来的。
攀登者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自己来到了电影院,看了一场名叫《攀登者》的电影。
电影刚开始就是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第一次来到了珠穆朗玛峰,攀登这座海拔最高的山。走到了一半,队长不能坚持下去了,把队长给了方五洲,方五洲带着队员,爬上了顶峰,当时为了救队员,把照相机弄丢了,结果没有证据,苏联不相信他们爬上了珠峰,还说他们骗人,经过了15年,他们还是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爬上珠峰,承认这是自己的山脉,又爬了第二次,但还是没有人爬上。
最后,方五洲就剩下最后一次机会,要是窗口没了,就爬不上珠峰,但他们坚持不懈,死了也要保护好照相机,要是没了照相机,就没有了爬上珠峰的证据。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后爬上了珠峰,插上了五星红旗。
中国人才是最强大的,即使别人有再先进的武器,我们的.勇气也会战胜武器,取得最后的胜利。
攀登者观后感 篇11
今天上午看阅兵,下午看《攀登者》。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对于登山队能集体作战登顶珠峰,对于五星红旗能在地球之巅飘扬,是十分骄傲和自豪的。
攀登者观后感 篇12
电影一开始,爸爸告诉我:“他们正在爬珠穆朗玛峰”就在这时遇上了雪崩,老队长永远埋在了登珠穆朗玛峰的半途中,在新队长方五洲的带队下经过千辛万苦只有三人于1960年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此刻多么令人激动!遗憾的是由于雪崩弄丢了摄像机。没有留下登顶的'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世界认可。
15年之后中国再次组建了登山队,方五洲再次任队长,这次遭遇了10级大风暴,气象专家徐缨迷路,方队长找徐缨受伤,登山一度陷入困局,李国梁任新队长,带领队员登山再遇强风暴,李队长牺牲。
国家气象局报告登山最佳窗口期已过,徐缨却提出根据她们对气象检测研究今年还有最后一次登山窗口期,经过讨论决定,方队长再次带队员登山,在气象专家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英勇的登山队员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终于在1975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向全世界宣布了珠峰的新高度8843.13米。
通过这部电影使我认识到:不管做任何事,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向前,就一定能够成功!
攀登者观后感 篇13
看完了《攀登者》,这是一部好电影,它让我对吴京和张译的喜爱达到了一个新高,因为他两人在电影里特别好地展现出革命年代中国赤子身上的那种韧性和狠劲儿,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不服就干”。
这是一部不怕被剧透的故事,因为影片基本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情况,1960年,出于维护国家荣誉,中国登山队在队长阵亡的情况下坚持作战,一名队员甚至不惜以废掉自己十根脚趾为代价,帮助全队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在登山过程中,由于遭遇雪崩,摄像机遗失了,没能留下登顶的证据,这件事让中国在国际登山界十几年抬不起头,而之前生死与共的登山队员们也因为这事互生龃龉,渐行渐远。
15年后,中国登山队终于等来了雪耻的机会,三个曾经托付生死而又不能原谅彼此的老队员们和一群热血激昂的新人一起抵达了珠峰大本营,他们要为祖国洗刷冤屈,重新登顶,这就是《攀登者》要讲的故事。
吴京和张译在演员里并不以英俊著称,但他们身上始终有股实干家那种朴实亲和的`气质,影片中两人表现张弛有度,举重若轻,张译饰演的角色拖着队友尸体回营大哭时,我听我身后有人小声哽咽说:“给我张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京,很多年前,吴京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那个在阴暗的小巷里被甄子丹乱棍打死的黄毛杀手,现在一转眼,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百亿影帝,当我在荧幕中看着吴京一步步登顶时,我觉得那不仅仅是他饰演的角色在凛冽的逆风中前行,更是他本人在一步一步地顽强向上。
片尾字幕升起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素质。
我一边跟着鼓掌一边就想起电影里引用的那句名言,有人问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登珠峰,马洛里说:“因为它在那。”然后他就踏上了登顶之路并永眠于群山。
有未经证实的传言声称马洛里一定登上了珠峰,因为他之前许诺,如果登顶成功,他就把自己深爱的妻子照片留在那里,几十年后,当马洛里的尸体被发现时,人们并没有在其身上发现妻子的照片,因此有人据此认为马洛里之前一定是成功登顶了。
马洛里是否成功地把自己的挚爱留在珠峰之巅目前依然是个谜,然而,中国的攀登者们却毫无疑问地在珠峰上留下了他们的挚爱,那是他们勇气与牺牲的回报,一面飘扬于世界之巅的五星红旗。
攀登者观后感 篇14
今天和好姐妹一起看了影片《攀登者》,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课本里就知道我们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也知道世界各国无数的登山者都以能登顶珠峰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把它作为自己攀登和征服的目标和至高无上的荣誉,那时候就在想,能登顶珠峰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大英雄!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登顶珠峰何其惨烈!
影片通过上世纪60年代中国登山队员们面对珠峰天险同心协力、并肩作战的攀登过程,在体现冲顶珠峰的极度惊险与命悬一线紧张感的同时,也展现出队员们之间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战友情。而影片中吴京、张译两大队长联手率队抵抗狂风、雪崩等珠峰险情的惊险动作戏,以及震撼的特效场面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仿佛和他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场生死时速的考验,演员表演的丝丝入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影片画面震撼人心,是一部高难度、高水准的影片。影片的摄影、道具真实可信,人物化妆造型逼真自然,和所处年代很吻合,毫无突兀之处和违和感,很具历史画面感和冲击力,为影片增色不少,是一部让你情不自禁随着节奏和画面一起跳动、没有时间停下来,也不想漏掉每一个镜头来观看的电影,让你自然而然地和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一种和要他们生死与共、患难相恤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是流淌在我们中华儿女血液里的,从来不容改变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影片中每个攀登者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正是他们铸就了华夏民族的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优秀品格和不畏艰险、不言放弃的民族魂,这些用生命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这部影片是近年来屈指可数的令人振奋、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鸿篇巨制,集艺术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身,极具爱国情怀和震撼力!一部好的影片真正能体现一个整体团队的创作水准,在这部影片中显得格外突出,是一部创作水准高、各部门配合天衣无缝的作品,在当今中外电影制作中堪称独树一帜、令人拍案叫绝!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与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拉旺罗布饰演的杰布三位登山队员,顶着暴风雪用身体做人梯,攀爬几乎垂直地平线的陡峭雪坡,险象环生、极度惊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还有一些镜头,例如方五洲雪崩中拼死营救曲松林,在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尽显两人的兄弟情谊;气象学家徐缨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想着登山队员,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咳血直至献出宝贵生命;年轻的登山队长李国梁在千钧一发之际,割断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同伴,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的生命;面临急剧而来的雪崩之际,方五洲临危不惧,凭着坚强的信念和临危不乱的果敢,使队员们九死一生、化险为夷......影片中,动人的画面不胜枚举,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仿佛自己已经和攀登者融为一体,定格在生命里了......
据1975年参加攀登珠峰的中国登山队员桑珠、夏伯渝前辈的口中了解,1960年中国第一代登山队员用身体搭建人梯并最终登顶珠峰,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的最高处,也让75年的登山队员再次冲顶珠峰时,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闻名世界的“中国梯”。而也正是这架“中国梯”,在33年间托起了1300多名世界登山者的登山梦想,见证了中国登山队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攀登精神。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威武!
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需要攀登,正如生活中都会面临种种挑战,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勇敢的攀登者,在默默攀登着属于自己的高峰,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生活中,人性的考验和人格的历练无处不在,愿你我都是强者!
攀登者观后感 篇15
今年的10月1日,正值祖国母亲71岁生日之际。我再次观看了电影《攀登者》,仍然让我震撼万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攀登者》讲述了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的遗憾,1975年有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的纪录片。同时证明了“世界上如果有奇迹,那一定是中国红”的真理。
攀登珠峰的途中,“最强攀登联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队员们多次命悬一线,但他们更在危难之际团结一致、奋力抵抗,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挑战人类极限,展露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最强攀登联盟”也历经了无法预料的磨难。有一次发生了剧烈的雪崩,雪崩像巨浪一般向登峰队员席卷而去,当突击队员紧急向后撤退之时,后方突然裂开了巨大的山间缝隙。眼看雪崩袭来,队员们就要被吞噬淹没或坠入山谷,登山队员冒着生命危险纵身一跃……整个影院的人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片惊呼。
其中最震感我的一幕:在珠峰的第二台阶上,一名队员氧气瓶脱落,不巧砸在了李国梁的头上,李国梁当场昏厥,跌落峰坡。和他系在一根登山绳上的队员,一同滑向了山坡下的悬崖。队员们无数次奋力的用登山镐砸向峰壁,总算在命悬一刻之际停止了下滑。那时,李国梁的整个人还悬挂在峰崖,眼看绳索已经支撑不住了,李国梁自己为了不拖累队友,将手中的摄像机传给队友,割断了自己的'登山绳,顷刻间,坠落悬崖,壮烈牺牲……我为他默默流下了眼泪。
在经历了艰难险阻后,队员们终于成功登顶珠峰,让中国的国旗飘扬在珠峰峰顶,测量出珠峰新高度为8848.13米。整个影院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我想:攀登者把五星红旗插上珠峰的那一刻,奇迹中国红声明全世界。
最强攀登联盟的“攀登精神”是一种坚持、一种挑战、一种超越、一种……更是一种使命。它赋予我们前进动力的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祖国,祖国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把最强攀登联盟的“攀登精神”融入生活,不惧困难,向极限挑战自我,攀登属于自己也属于国家的“峰顶”,让“奇迹中国红”永恒于世界。
攀登者观后感 篇16
今天下午,我和弟弟还有爸爸去丹尼斯四楼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攀登者》。
里面讲的是1960年三名男子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为了救队员的生命,他们没有把照片给拍下来,外国人嘲笑中国人,不承认中国人登上了珠峰!他们又一次登山是在1975年,他们登了两次,但是都没有成功,第三次去了北坡登峰,去了九名队员,他们历尽重重困难,终于成功登上了顶峰,把五星红旗挂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8848.13米,他们为祖国争取了荣誉。
通过观看《攀登者》我们的先辈为祖国的荣誉努力的奋斗,甚至牺牲了生命,我长大以后也要为国争光。
攀登者观后感 篇17
九月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新浪的活动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电影真的'很好看。讲述了建国后我国第一只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真实故事。队员的艰辛抗压能力不怕牺牲不怕吃苦 一心要证明中国人的能力。让世界人认可中国的壮举。都是我感动的。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很到位。
国庆三部曲第一个打卡的就是攀登者,作为90后,感谢导演和演员们将历史重现,观影的时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看到中国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征服珠穆朗玛峰,十分感动。整部电影,故事线与情感线相结合,十分不错。最终登上顶峰飘起国旗时,更是令人难忘。最后,要好好夸一下张译的演技,太强了!
攀登者观后感 篇18
看完《攀登者》之后想明白一件事,看电影之前的心理预期其实很重要。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这个项目心里会存有质疑,比如导演李仁港能否胜任?吴京是否会变成“珠峰战狼”?几位年轻演员是否会拖后腿?这样大体量的冒险片究竟能否很好地调动观众的紧张感?
质疑声太多了,多到一提到《攀登者》就会先入为主地想到这不会是一部烂片吧?但实际看完影片后,会发现其实影片的完成度要比预期好很多,而且在不经意间会收获到一些意外的感动。
感动主要来自于电影中的两段感情线,之前《攀登者》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是一部登山题材大片,会展现壮丽的珠峰风光和惊险的登顶之旅,没想到编剧阿来在重新解构史实的同时,还讲述了两段含蓄克制的爱情故事。
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是影片的重要线索之一,两个人其实很早就应该在一起,却因为一句说不出的话,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徐缨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我们之间隔着一座山,而这座山就是方五洲想要攀上去的那座珠峰。
登顶珠峰是梦想,但在无形中也成为了方五洲的枷锁,他一直不敢将“我想娶你”这四个字说出口,就是因为有这桩心事未了,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会因为心中的阴霾郁郁寡欢。徐缨明白方五洲的心意,所以愿意等下去,可惜最终两个人还是遗憾地“错过”。
这其实也和父辈那种内敛、含蓄、不善表达的情感有关,他们毕竟不是当代人,很难将情爱挂在嘴边,在把祖国争光放在人生首要目标之后,儿女私情只能放在后面,这种情感倒有点像《战狼》里冷锋对龙小云的感情,吴京在角感上的把控明显比之前进步很多。
李国梁和藏族女孩的线其实设置的比较常规,但是这一对实在很养眼,井柏然拿着相机站在人群中拍照,确实会令情窦初开的藏族女孩芳心暗许(不过旁边的胡歌也不差啊)。藏族女孩在表达感情上明显热烈地多,李国梁暗暗拍下的那一张张女孩照片也令人感动。
到了最后,这两段感情都因一方的离世而告终,李国梁的牺牲还好,徐缨最后的吐血虽然已有铺垫,但还是有些突兀,这里离世的时间点再调整一下会更好。即便如此,方五洲和藏族女孩登上珠峰顶替离世的爱人完成梦想时,还是会令人内心泛起一阵酸楚。
《攀登者》很可贵的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线索交代的都比较完整,尤其是心理变化的诠释,把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并没有因为是主旋律影片就过于突出角色的伟光正。胡歌这条线索也值得再充实一下,比如他在山下养伤时的感受,不过限于篇幅可能确实来不及细讲。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曲松林这个人物,一是张译演的确实好,全场演技最佳称号当之无愧;二是他有几分扭曲的心理确实能令观众有一个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一开始很多人可能会对他有些反感,但当明白了他对于摄影机的执念和残疾的悔恨,会不自禁地同情他。
吴京在映后曾经透露,和张译喝酒的那场戏正好赶上自己的生日,两个人真的是喝了很多之后才开始拍,拍了五条每次效果都不一样,好到导演一时不知道该选哪一条好,看来好的演员真的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张译的表现确实值得观众更多的掌声。
在献礼片的命题作文下,李仁港算是做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不仅可以为自己一直以来遭遇的争议扳回一城,同时也算是把动作、冒险等商业电影类型元素融入到红色电影中,像他和林超贤、陈可辛等香港导演,越来越能找准内地观众的情绪G点。
比如影片中登山遇到的几次灾难,节奏感掌控的很好。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刚驻扎的'帐篷被大风吹起的戏,从尾声的真实影像中可以看出这是真切发生过的一幕,经过特效的诠释,确实产生了非常震撼的视听效果,演员们拍这部戏,想必也吃了不少苦。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越是拍的艰难,背后那些真正的登山英雄就越可敬。影片记录历史的意义远大于其商业娱乐性,两次攀登是特殊年代的壮举,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了解的历史事件,但如果这部电影不提起,只怕很多人还不了解这群了不起的英雄。
现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我觉得当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可以唤起大众对于原事件的好奇,从而进一步地了解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感动的故事可能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中,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来重新唤起。
总的来看,《攀登者》的完成度还是可以的,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由于比预期好,所以可以给出一些鼓励分和惊喜分,在国庆档的几部影片中,也处于比较扎实的位置。电影上映后,相信很多人会对电影中的部分创作者和演员印象改观。
最后想说的是,近年来的主旋律影片都慢慢走上了以小见大的道路,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我们有太多像珠峰英雄们这样值得歌颂的故事等待挖掘,只是看编剧和制片方们是否有慧眼找寻到这些珍贵的故事,并将它们影像化。
相信只要坚持这个思路,主旋律影片会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欢。
攀登者观后感 篇19
根据网上的资料,章子怡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没有现实原型的。但是既然章“导师“肯“屈尊“参演这部男人戏为主的电影,那她就必须是女一,既然是女一,她的戏分就必须要够重,于是加戏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爱情贯穿了这部以攀登珠峰壮举为主题的冒险剧情片的始终,各种关于男女主爱情的细节首尾呼应。只看首尾部分,估计会让有的观众产生恍惚看了一部爱情片的感觉,登珠峰仿佛成了爱情的铺垫。所以大部分时间里节奏紧凑、特效也完全合格、充满紧张刺激之感的一部优秀冒险电影,在井柏然扮演的角色不幸牺牲后,突然就节奏大乱。加戏,加戏,不停地加戏,章子怡的大特写一下占了很多篇幅,几次剧烈咳嗽,拖着病体坚持工作,直到最后的咳血仿佛恨不得向银幕前的观众大喊:“看,章导师的演技碾压一切!“为了显示女一的重要,她必须拖着病体爬到危险的北坳,一大堆气象组非登山专业的组员必须陪在她身边,跟着她冒险。当她最后“必然”地牺牲了的时候,拖了大半部影片的.情话在登珠峰最关键的时候倾倒而出,把快要登顶的紧张和兴奋感冲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一部冒险剧情片被章导师的“戏“降格成了一部主次不清的遗憾之作。年到四十,脸庞经过岁月和别的修饰已经十分洋气而瘦削的章导师,早已不是《我的父亲母亲》里那个笑容天真淳朴、穿着厚棉袄的小女孩了。
但这部电影里她偏偏还要从少女演起,用她在《我是演员》得心应手的固化演技刻意去演清纯和温柔之感,当吴京的“小胖妞”一出口,我就知道她演砸了。到底是角色服务电影,还是电影服务角色,章导师在凭借《一代宗师》拿奖拿到手软后,仿佛是迷失了。不仅在《我是演员》里把舞台硬生生变成自己的,这次还来嚯嚯一部国庆献礼片。真希望有如果,如果章导师没看上这部电影,如果她没有来掺和一脚,这部攀登者应该也能成为中国冒险剧情片的一个里程碑了可惜,没有“如果”。
攀登者观后感 篇20
都在说吴京、章子怡和张译,但是我想谈一谈胡歌和成龙饰演的杨光。
这是一个有遗憾也有希望的支线故事。
《攀登者》里主线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七五年,是杨光第一次作为国家登山队成员攀登珠峰,把睡袋让给了丢失行李的藏族队友,结果却牺牲了自己的双腿。而他之所以对于登上珠峰满怀执念,是因为他可能有不适宜登山的遗传疾病,为此他的父亲对他满怀愧疚。
所以,他想证明给天上的父亲看,父亲给他的,是一个健康完整的躯体。
从世俗角度来看,杨光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只要希望还在。
像方五洲说的那样,攀登是“登山者的天堂,普通人的地狱”,但普通人遭遇登顶失败和截肢,意味着人生就此沉寂。
反过来,普通人和攀登者的区别就在于此。杨光最终不仅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还付出了更多艰辛努力,最终登顶成功。
于是,他也成了《攀登者》里最好的注脚。
我在微博上看到说,胡歌在接到进组的邀请时,离开机只有半个月。
尽管如此,但是他依然毅然决然接下了这出戏。
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海拔6000米以上的登山经历,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启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看到一块写着“继续走”的石碑,那是下山过程中不幸遇难者的临终遗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话刻在了石头上。
毫无疑问,胡歌一直想将生命里的这段体验融入自己作品里。直到《攀登者》的出现,才真正圆梦。
从最终成片效果来看,胡歌真的有用心琢磨,将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与他们身上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在谈论关于攀登的话题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眼神里都闪耀着光芒。
他的表演更像是从内心出发,再发散出来。我觉得,在胡歌的定义里,杨光不是“失败的英雄”,而是“永不言败的英雄”。
在悲壮、艰苦之外,我想,胡歌演绎出了《攀登者》里最宝贵的东西,乐观与希望。
为了同伴登顶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杨光,尽管当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他登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峰顶。
片中的主角方五洲,是在十五年后再次登顶;但杨光的原型夏伯渝却足足等了四十三年才真正登上珠峰。
夏伯渝因为当年和杨光一样的遭遇而截肢,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件事——登顶珠峰,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在2018年5月成为了第一个靠双腿假肢登上峰顶的攀登者。
影片开头的蓑羽鹤,是世界上最小的鹤,体长只有76厘米,但是它们是唯一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鸟类。
最渺小的,往往也最伟大。
其实对于出品方上影集团来说,《攀登者》也有更高维度上的期望。
曾经的上海电影,可以说是国产电影最开始起步的地方,许多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人,履历都少不了“上海”二字。
但是,有些东西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比如责任,比如担当,如果这次能够找回来,真的挺好。
希望以后,国产电影能够有更多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 篇21
首先,非常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立意:老一辈攀登者为了”中国高度“,坚守使命与责任,完成珠峰测量任务,并为后续登顶提供条件。《攀登者》是一部对”使命“诠释很到位的电影,“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是什么,是使命”,这句话一直自我看电影之初便在我的脑子里面打转。从电影初次进入方五洲的回忆,我便被带入这种玄妙的感觉,当面对暴风雪,方五洲临危受命接受初代队长的嘱托继续登顶,全程三位队员没有交流,配合默契的将眼前的任何一个困难给解决,这个时候言语反而是多余。我猜想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已经没有精力去交流想法,计较得失,估算困难,只知道我需要向前冲,用最直接的办法不断爬山,虽然不知道还有多远,但需要一直爬下去。影片三人登顶的时候说:前面没有路了,都是下坡。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登顶成功,自豪和欢喜才爬上每个人的心头。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想起人生中的那座山,其实也是望不到山头,但我们需要不断向上爬,哪怕是凭本能也需要不断的行动,最终当我们登顶的那一刻,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感觉。
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没有虚席的大影厅内没有发出很嘈杂的声音,以至于差我三排的女孩子吃薯片的声音都是一清二楚。大家也没有交流,我想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对于电影中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感到困惑懵懂:为何不畏生死呢?在1975年那几百个国家队员和工作者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一种工作的心态将此次登顶仅仅认为是一次冒险。从全员试验便能够看出,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尤其是没有见过冰山暴风雪的人是很容易杯弓蛇影,被自己想象中的困难吓死的。如果没有”使命“来纯化队员思想,令众人脑子里面只剩下”登顶“二字,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的。
其次,《攀登者》传达了一种传承的思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攀登本身便是一种传承性的运动,前人探索的路,需要后人不断的打破,同时为了后人提供登山经验和资料。从1921年英国第一次登山开始,登珠顶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以及登山者不断重视的一件事。中国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成功登顶,但这次登顶没有受到国际上的认可,主要愿意是夜间登顶,没有留下登山影像资料,还有一个社会原因是,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中国在面临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前提下,扛下了苏联的外债,利用五年的时间归还上世纪对苏联的欠款。所以影片国家登山队在没过多久便解散了。经过十年的动乱,中国在1975年是经济大复苏,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鼓舞国人信心,再次启动珠峰登顶计划。这次走的路线以及整个方案都是第一次登顶所留下的,同时这次登顶,留下了“中国梯”,影片镜头在中国梯上停顿的几秒钟,那种令人自豪的念头持久不息。
最后不得不说,《攀登者》更加强调的是精神和动作,对于一些年代的,历史背景的知识过于缺乏。当方五洲收到来自国家的命令传唤时,自己还在吃着看起来非常有近期感觉的买条,我在想,对于当时的生活已经好到这种程度了么?不过一切都需要去考证,不管怎么样,在观影过程中,我唯一的感受是,影片很优秀,不舍得眨眼,最后结束也很不舍。登山队员登山描述除了经典镜头,没有那种漫长的一步一步攀登的展示,我有时候在想,登山时候,最令人害怕的不止山体上突如其来的风暴,还有那渺无希望的惯性步伐。
攀登者观后感 篇22
今天是10月1日,为了庆祝祖国七十岁生日,我和爸爸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因为没有拍下顶峰的照片,所以,苏联人怀疑我们没有登上顶峰;为了证明中国登山队能登上珠峰,国家组织第二支登山队伍,他们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终于把中国的国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上。
大家可能觉得登上珠穆朗玛峰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这种事情在电视上见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吗?
登上顶峰需要四个阶段:北坳,大风口,冰裂缝,第二台阶。到达北坳时,才是真正的开始,天气寒冷,风向不定,突击队队长常五洲就是在北坳为了救战友而弄伤了胳膊。当到大风口时,突击队遇上了十级大台风,当时,巨大的岩石都能被刮跑,而突击队员们就是这样随时能被刮跑的情况下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到了冰裂缝,地上的冰裂缝全部被雪覆盖,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直到冻死。挺过了三个阶段,就迎来了最大的困难:第二台阶。第二台阶最大角度为70度,如果遇上台风或雪崩,就会被刮跑,或者被雪淹没,那时候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突击队队长就是在那里牺牲的'。
我很佩服攀登者的勇气,他们不畏严寒,不畏困阻,遇到了台风和雪崩,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一战胜了困难,因为他们背负着祖国对他们的期望,因为他们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攀登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攀登者观后感 篇23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起旧时的故事,说那时的狼烟四起,说那时的颠沛流离,说那时满心满眼的慷慨就义,他总挂在嘴边,与祖国的关系是要时时刻刻的相依为命。中国发展得太快,老人家嘴里的那个时代我总是恍惚的感受着,曾经的苦难太模糊遥远,以至于坦然享受着如今的安稳显得有些轻浮。
《攀登者》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为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它展现在观众眼前的震撼的场面,更是它背后英勇厚重的珍贵历史。它毫不费力的把我从天上拽下来,实实在在的踩在这土地上,很少有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像现在这样,想站在人潮里振聋发聩的大喊一句“中国万岁”。
“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儿问题,我们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电影里有太多朴素却深刻的对话让人动容。海子说:要有最朴素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可如果不是和家国大义相关,也就只是镜花水月的无病呻吟。电影希望传达的不仅是老一辈人为了领土、为了家国、为了理想的拼搏,更是想传达一个信念给当下时代的后辈年轻人们,先有国而后有家,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无关乎票房,无关乎回报,《攀登者》不能算作一部谋利的商业片,单就是这其中大腕演员们为了影片内容的不辞艰辛赴汤蹈火,说利益就侮辱了它的意义,这浮躁尘世物欲横流,总归还是要有人去撕开虚伪的面罩,赤裸的`走在人群里,让周遭看看真实,看看这温润厚实的朴素世界。而越是简单的,越是美丽的动人心魄。不是英雄努力坚持,而是因为努力坚持才会成为英雄。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患难之中的真情是这世间最珍贵的明珠。勇敢的人,即使在日噪声靡的庸碌里,也不会消磨坚韧善良的心。队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共同进退,为了他人着想的敢于牺牲,慷慨就义,这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世代相继的传承。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登山设备极其简陋、后勤保障极其简单的情况下,我们的登山队冒着生死风险,登上珠峰之巅。方五洲(王富洲)裹在身上,无论在什么艰难的情境下都没有放弃的五星红旗,那双已经冻得麻木的手把那旗子深深的插在雪峰的山顶上,我的心里也有一只手在和他一起用力,那已经不只是一面旗子而已,它代表着中国的领土,身后站着13亿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应当是勇敢无畏的攀登者。
珠峰意味着什么?那是数千万年间陆地板块不停撞击堆叠起来的世界屋脊,那是无数人心里的圣地,那是寸土必争的国家领地啊。《攀登者》演绎的历史,那是让我们挺直腰杆的勇气、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国家啊,如何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振臂高呼!
《攀登者》的成功是注定的,因为爱国情怀是深深的烙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的,我的信仰就是我的国家。我爱这锦绣河川,我爱这巍巍高山,我爱这满目疮痍里奋力站起的崭新中国。
所谓之生,毋宁遂于心;所谓之心,无不护于国;所为之国,必无所畏于死。
攀登者观后感 篇24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虽然也有惊心动魄的镜头,比如,《相遇》中,高远返回实验室,紧急操作制动系统,几秒钟之内,压力表的数值由将要爆表恢复到正常。但是,更多的场景,比如街道、医院、家、出租车,甚至广场,都是我们熟悉的,我们就生活在其中的。
而《攀登者》展现的场景却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去的珠穆朗玛山。
因此,看的过程很震撼、很揪心。
看完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任和怀疑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位勇士,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被西方登山界的一些人质疑,也被一些群众和学生质疑。甚至有人用石块砸碎方五洲工作的锅炉房的窗玻璃,喊着“什么登山英雄,骗人的。”
这时候,方五洲他们的领导说了一句特别暖心的话:“我们的强大和成就,不需要他们的承认。”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当国家气象局已经宣布“不再有窗口期了”,方五洲相信徐缨带领的气象组的预测结果、相信科学。徐缨相信方五洲一定能带着突击队抓住机会成功登顶。
正是他们彼此的信任,才铸就了这次成功的基石。
二、换位思考与感同身受
1960年登珠峰时,为了救曲松林的命,方五洲扔掉了摄像机。为此,曲松林恨了方五洲15年。
1973年他们再次在登山队见面时,有一番对话。
曲:换了你,你会选择保命,还是豁出命也要保住摄像机?
方:我会豁出命,保住摄像机。但是,如果你是我,你会看着我去死嘛?!
曲:无论如何,我也要保住摄像机,留下影像证据。
1975年,曲松林作为副总指挥,为了登顶,不顾气象学家徐缨的劝阻,不惜让突击队与十级暴风雪交锋。
当年轻的队长为了集体、为了保住摄像机而牺牲的时候。
曲松林才体会到方五洲当年的心情,抱着方痛哭,说:“我错了,我全错了。”
15年后,他才明白:为了祖国,为了登山事业,自己的命可以舍弃。但是,战友的命,无论如何,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呀!
所以,世界上实在难以有“感同身受”。只有有了真正相同的经历,可能才会有类似的.真切感受。
就像我看着电影里的登山英雄们在暴风雪中,一直在想:他们也不是钢筋铁骨呀,也是血肉之躯呀。他们在风雪中多冷呀,被风吹得撞在石头上多疼呀。
可是,他们到底多冷、多疼,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与我们不一样的时候,只要没有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线,就算我们怎样不理解,也尽量多包容吧。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此刻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充分的准备是通向成功的第一要务
1960年,三个年轻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们为了登顶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他们在苏联接受了长时间科学的训练。
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为此,他们整整准备了两年。严格、刻苦的训练,充分的后勤保障,当时最先进的实时气象保障。
可是,到了气候严峻、气象瞬息万变的珠穆朗玛峰,还是失败了两次,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最后,为了提供准确的窗口期的时间,气象组上到尽可能高的地方,突击队在暴风雪中先冲到第三台阶,等暴风雪过去,再进行最艰难的最后一段的登顶。
就这样,才成功了,测到了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拿到了登顶的360度影像资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人为什么要登山
人为什么要登山,而且,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世界最高峰?
电影里,虽然路途遭遇雪崩与狂风等瞬息万变的天险难关,但登山突击队依旧以血肉之躯和险境抗争,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
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几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为了让世界承认“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中国人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第二个答案是:登顶珠峰,勘测出属于中国人的“中国高度”。
第三个答案是:要告诉在天上的父亲,我很好,我想让你感到骄傲。
无论是哪个答案,都让人敬佩。敬佩他们永不服输、永不言弃;敬佩他们战胜自我、挑战极限。
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或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或为了父母兄弟,又或是为了自己,找到了某种使命,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勇敢地去做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成败,这一辈子,都值了!
攀登者观后感 篇25
在开始写之前,我又去做了一点功课,为什么要登山?
当被学生问到,登山能解决吃饭问题吗?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说:“几亿人就只想着吃饭问题,那我们民族又能有什么出息?”
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理解。是为了探索自己的可能,可能到达的高度。
印象深刻的还有他说的一句话,他说:为什么登峰对他来说是天堂,对别人来说就像是地狱。
我想到了改变,思考,也许还有其它的可以代替的词语。
这部电影是和老大一起去看的,担心她会看不懂,也许这需要过程,反正也不需要她来总结写观后感。她也问我为什么要登山,我觉得我的这些理解,她可能还不会懂。
我只是给她提了一下,之前给她讲过的科比的故事,对她说:我也说不清楚,但这让我想起来科比,他为什么要那样要求自己去练球呢?
再升华一点或许也可以这样去想,人既然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还要攀登,创造,热爱,探索更好的自己?
挑战自己的极限,到达更高的高度,做自己卓越的领导者,到达你自己也不知道但却是你应该到的地方。
除了这些,还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在隔十多年后,第一次相聚向方五洲敬酒,先说感谢他,当初他们三个人登山在第二台阶他滑落下去,队长方五洲在紧急时刻没有伸手去抓曲松林递过来的相机,而是抓住了他的手,救了他一命,这也导致了后来因为没有影像资料,不能证明他们三个人登顶。
第二杯酒他又说恨他,为什么不去接相机。队长方五洲说,再重来一次,他还是会救他,因为生命更重要。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地方。
十多年后,国家重新组织的登山队新队长李国梁也是在登山途中,自己滑落的时候,选择把相机递出去,自己隔断绳子滑下山崖,此时当作为副总指挥的曲松林把李国梁的尸体拉回来的时候,抱着方五洲大哭。我觉得那一刻,他可能才真正明白队长为什么救他。
我觉得自己能理解的也很浅,但我喜欢电影里这一个地方的态度:生命更重要。
攀登者观后感 篇26
三十号,母子去看巜攀登者》后,孩子说这部被喷的最多,因为感情戏太多。
我对他说:可能如你所说,可是在我的脑子里并没有留下太多这种印象,因为在观影之前,我没看过任何影评,而你看过一部分。
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的相信差评,然后在观影过程中去找证据进一步认可。所以观影前最好不看影评,只看介绍。因为影评是别人的观后感,看了以后再去观影容易被别人牵着走。观影后再去看别人的影评,对比自己的感受,这样才会更客观的评价一部电影。
另外,看一部电影,如同读一本书,你只需“我取”,“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关注打动你的,对你有用的其它的不要太在意。
孩子说:可是电影不是书,有人看到问题就应该提出来,剧组才能改进,才能拍出更好的电影。我对他竖起拇指,然后跟他谈了我的观影感受受。
观看影片阅读文章,没有人能准确完整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学习队员们为了梦想永不放弃的精神,虽然登山队解散了十几年,但他们没有放弃锻炼,国家需要,一封信便又聚在一起,虽都已人到中年依然能胜任。当有参训人员质疑训练科目没人能在三分钟内完成时,方五洲一言不发,脱下外套,三分钟内完成了全过程。
学习他们为了确保成功,做足准备,曲松林留在原来的营地十几年,分析天气情况,做了大量记录,甚至能倒背天气歌。
学习他们的隐忍精神,被误解时,方五洲没有抱怨,从一个优秀的登山队队员下放成锅炉工,他在哪个位置都认真做自己的事。
学习他们的'合作精神,每次登山都制定详细的方案,各部门都尽职尽责,为了共同的目的密切配合。
学习年轻队员勇敢担当,勇于磨炼自己的精神,李国梁说:你们这代人总是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站了出来,我们年轻人不锻炼,什么时候才能从你们身上接过这重担?
我想我们普通人看电影,除了娱乐,就是能从中学到东西,所以更应该关注正面,淡化瑕疵,我很庆幸自己什么也不懂,所以感觉收获颇多。
儿子听了说:俺也是。哈哈,这小子幽默是与生俱来的。
攀登者观后感 篇27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在藏语中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光辉、神圣。
珠穆朗玛峰终年被皑皑白雪所覆盖,最低温度会达到-50℃左右,而最高风力将达到8级以上!无数年过去了,多少人要想要去征服它,为了登顶,又牺牲了多少年轻的生命。
整个观影过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珠峰那恢弘的气势及绚丽的电影特效,而是一代代登山人那执着的信念和舍生忘死的使命感。
第一次登顶,八名登山队员遭遇雪崩,仅有三名队员幸存。其中一名队员的左脚因为被冻而导致肌肉坏死,不得不切除了半只脚掌……但遗憾的是,虽然这次他们登顶成功,却并没有被国家认可,因为他们在雪崩中丢失了摄像机,没有留下有效的证据。看到这里,我真的为这些队员感到难过和不值,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任务失败不意味着彻底放弃,登山队大本营决定:等待下一个窗口期,进行第二次珠峰登顶计划。
但是,在执行第二次珠峰登顶计划时并不顺利:傍晚,十位登山队员在北坳遭遇了罕见的8级风暴,导致一名医生的右腿被水烫伤,一名队员的双腿无法正常行走,甚至连他们的帐篷都被吸走了!
可是大本营坚决不放弃登顶计划,无论队长怎么劝说都没有用…我再一次地哭了,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他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由登山队的摄影师带领九名队员进行这次登顶行动,依旧不顺利;当这支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二台阶时,身为队长的摄影师被一个从天而降的氧气罐砸中了头部而滑下了山坡,其他同伴为了救他竭尽全力的拉住了他身上的绳子,可是摄影师身为队长不想连累伙伴们,因此他割断了绳子,坠崖身亡。
当大本营会长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简直后悔极了:这都是自己的错,如果不是他这么倔强,就不会让这么多的队员牺牲了。
虽然他伤心欲绝,但是登上珠峰的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的背后是民族的期盼、是代表我们亿万中华儿女寸土必争的信念与决心。于是他再次任命登山经验最为丰富的方五洲为队长,带领余下的七名队员继续艰难前行,誓要完成这一次登山计划。
怀着祖国的期待,这支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在登顶珠峰骄傲的喊道:“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了!”
随着这一声声欢呼,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照耀的是八颗骄傲的中国心,照耀的是不屈的中国魂……
【攀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09-02
攀登者的观后感11-18
《攀登者》观后感09-03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11-04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11-06
攀登者观后感集合03-03
攀登者观后感精选15篇12-06
攀登者观后感(精选15篇)11-28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5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