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16 11:35:42 秀雯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精选33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精选33篇)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

  今年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自行前往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地度过。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心潮澎湃。在参观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牺牲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作为退休干部,尽管组织上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没有变。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保持晚节,在支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

  前几天,我和爸爸去了军事博物馆,发现里面有一个因去年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而建的一座展览馆。恰好我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不是很了解,求知的欲望使我拉着爸爸走进了展览馆。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1950年发生的,当时由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精良,相比之下当时的志愿军装备就差远了。展览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双方的武器比例对比:志愿军武器的比例条细得成了一条线。我想,既然志愿军的装备这么差,他们是如何做到没被打败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啊走,来到了抗美援朝的几大著名战役介绍前。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金城战役中的金刚川。当时美军三番五次地来轰炸志愿军搭建的.军事要塞——一座桥,但志愿军也毫不示弱,你们炸我们就修。一炸一修,桥最终也没被炸毁。我觉得志愿军真有耐力,面对敌人的屡次轰炸,仍然坚持不懈地修桥,不嫌累不嫌烦。

  接着我又走到了一堵墙面前。墙的正面写的是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的死亡人数:竟然高达19万多人!左右都是英雄(牺牲或者立大功)的姓名。其中,我看到了特级英雄(英雄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黄继光的介绍:为了让大部队冲过,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看到这儿,我被深深打动了。为了整个集体,为了胜利,这些烈士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英雄”的称号实至名归,因为他们的出现,战争才有了结束的希望。同时,我也觉得战争太残酷了,有战争才会有英雄,我宁可不要英雄的出现。

  1953年7月,双方签订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在敌我装备实力悬殊这么大的情况下,志愿军还能坚持到最后:是他们努力拼搏的劲儿、有血性有志气的精神;是他们的智勇双全和必胜的信念!

  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3

  一场战争,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几多生命;几多生命,承载着几多鲜血。一场辉煌的战役,却是用鲜血与生命所换来的。

  踏进展厅的大门,就被陈毅、粟裕等将军的雕像所吸引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雕像来铭记的。而雕像的存在,只是在我们的心中为他们增加了几分重量。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虽然高大,但远不如在我们心中的形象高大。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接下来的几个展厅。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有如身临其境。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力量的悬殊,无疑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争我们能否打赢。事实证明,我们赢了,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着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我们漂亮得赢了。望着墙上铭刻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虽然素昧相识,但依然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经过盘旋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实战模拟战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火涌起的场面,接着传来了烽火齐鸣的炮火声。满地的`子弹壳,远处河里炮火炸起的水花,广播里深情地讲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激烈的战场,偶尔传来的一声炮火声,不禁震得我们胆战心惊。革命先烈是凭着何等的勇气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

  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迈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4

  回到安徽这个故乡,我又游览了高山、浮雕、小桥、流水,令我大饱眼福。这天,我来到烈士林园,参观了红军纪念馆。

  来到纪念馆前,便看见一尊毛主席的雕像。他神情庄重,目视远方,像是在思考国家大事。

  踏进馆内,一座巨大的雕像映入眼帘。石雕刻了三个红军叔叔,他们神态严峻,像是准备进行一场生死大战,又像是准备迎接敌人抹满鲜血的斩头刀,令人肃然起敬。

  继续往里走,便看见拟真的红军奋斗画面。第一幅的几个红军指战员在寒冷的冬天,借着微弱的灯光,在研究地形,准备明天的战斗。红军叔叔的肩上只披着一件薄薄的外衣。我突然领悟到了红军的艰苦,也猛然间想到想到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的意境。

  第二幅是两个红军叔叔在战斗的画面。他们的脸上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他们怒视前方,手挺机枪,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他们张大了嘴巴,奋力拼搏,我似乎听到了他们震耳欲聋的吼声,看到了魂飞魄散的敌人。像这样的画面,我曾经只在电视和电影上看见过,但这馆内不计其数。这些战士虽然只是用泥土做的,但是栩栩如生。

  来到展馆的`尽头,这里陈列了许多红军用过的武器。有刀,有枪,还有鹰爪一般的武器。这些武器上面一定沾染过敌人的恶血。如果他们有生命,一定听过敌人撕心裂肺的嚎叫。

  这次纪念馆之旅,让我回忆到了那个受尽屈辱的中国!敌人虽然凶恶,但红军叔叔毫无惧色。那些牺牲的红军英雄真的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等我有了后代,我要把红军叔叔艰苦奋斗的精神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让孩子永生不忘中国的耻辱、敌人的凶恶、牺牲的英雄!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5

  本周四下午,单位组织第三党支部部分成员集体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地方,但这一次参观后,我对它的认识有了加深,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晒热血"的精神再次给予深深的敬意!

  该纪念馆内主要有两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展览,两个基本陈列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专题展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览》和《湖北咨询局史迹陈列》。

  虽然旧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物质生活非常简陋,武器装备也跟不上武装需要,但是革命前辈们却时刻不忘历史使命与革新的紧迫性,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志同道合战友们的互相配合,硬是掀起了这一伟大的`起义。由此可见,物质平乏并不可怕,只要意志坚定,富足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与灵魂充满能量,让我们的行为具有无穷的爆发力!它指导着我们的步伐,向着前方不断前进!

  站在伟大领导人孙中山的铜像前,回头看一眼"红楼",有种沧海桑田之感,讲解员那仿佛身临其境的介绍让我似乎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不畏炮火,只希望将革命旗帜插上高台的雄壮身影。岁月匆匆,光阴流逝,辛亥革命起义早已随着历史洪流远远流去,但革命者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党员的心中,并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生命虽逝,精神不倒,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优秀作风与光荣传统,为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不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6

  看完邹越教授叙述的一些真实的故事,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后,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使我懂得了老师和父母亲对我的付出和期望。

  邹越教授说了一个故事,结论是一句话:" 现在读了书,将来会有用的。听了这句话我知道,只有读书,才是你的出路。

  邹越教授叙述到只要世界有爱时使我想起了一件另我永远也忘不了的事。那是在倾盆大雨的雨天过后,天上挂着美丽的`彩虹。突然,一辆汽车像奔驰地骏马一样飞奔而来,马路上还有未干的雨水,汽车冲过来时把雨水洒向人行道上的小女孩身上的连衣裙和电话亭。我以为她会拿纸巾把身上的雨水擦干,没想到她却拿纸巾擦电话亭上的雨水。我过去问她为什么擦电话亭上的雨水,她说:"别人打电话时会开心一点的."我说:"为什么要让别人开心呢?"她说:"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爱,只要有爱就会有回报的."后来有一辆汽车跑过来,原来是刚刚那汽车。车主说要赔她一件衣服,小女孩说了声谢谢,不用了。汽车走后,小女孩对我说:"你看,这就是回报."

  只要人人都有爱,这个世界一定充满爱。正如小女孩所说只要有爱,就会得到回报。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7

  今天,妈妈带我参观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开始了红色之旅。

  下车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副大浮雕,上面写着鲜红的大字“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随后,我们进入了展厅,里面排放着许多革命时期的文物,收录着许多革命时期的事迹,展示了中共革命前辈的照片。走到展厅中间,映入我眼帘的是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纪念游船。南湖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湖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的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自此“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共产党先驱们与农民一起,走向辉煌时代。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墙上的几个大字“黄埔军魂,闪耀坡里”吸引了我。1928年1月中共九都杨支部书记杨耕心参与坡里暴动。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山东最早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对鲁西地区和全省武装斗争的开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里,许多革命志士为抗击反动军阀统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英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满怀崇敬心情缅怀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深深哀思。

  短暂的参观活动虽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我们应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追寻先烈的足迹,继承先烈的精神,为了让中华民族傲立于民族之林,让中国雄踞于地球之上而不懈奋斗。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8

  小时候,爸爸经常给我讲平津战役的故事,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例,而作为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我知道战争是可怕的,会牺牲好多人,我想了解更多并且想要深深记住它的'不平凡。

  这一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尊重之心,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

  走进大厅,我一眼就看见了毛泽东主席的雕像,爸爸讲这是《走向胜利》五位领袖的铸铜雕像。毛泽东主席身边有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他们目光坚定,仿佛早就知道战争的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是一名少先队员,这个时刻只有敬队礼才能表达我的敬仰之情,我情不自禁地让妈妈为我留住此时此刻的光荣。

  我和爸爸妈妈继续参观,在一间充满红色气息的展厅里,发现好多展牌上的照片都是我很熟悉的建筑物,有天津美术学院,有中山公园,有望海楼教堂,还有屹立在海河三岔河口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其中,最神秘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觉悟社”,觉悟社旧址就在我学校附近,原来我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辈们流血、流汗和奋战过的地方。

  正要准备结束这一天的参观时,我发现自己竟然与同来参观纪念馆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们偶遇了,我崇拜军人,是他们在和平年代给了我们最大的安全感,我向往长大后可以成为他们,我抚摸着自己胸前鲜艳的红领巾,紧张地说不出话来,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激动,主动走上前去和解放军叔叔打招呼,而且不时地望向我,好像在说着什么。原来爸爸早看出了我的小心思,邀请叔叔与我合影留念。

  “红色之旅”结束了,我会铭记历史,展望未来。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些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9

  早就听爸爸妈妈讲过那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今天亲眼目睹了先烈们的雄风。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七个苍劲有力的金字“渭华起义纪念馆”,像红军战士的精神般震慑人心,让人肃然起敬。在纪念馆开放式的公园内,有一个太极状的.大湖,一条石阶把湖一分为二,显现出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湖旁的柳树已经黄了,但细看之下,它们却顽强的绿着,像烈士一样眺望远方。一组雕像屹立在柳树旁,那是几位战士手举红旗,指领战士们向前冲的动人场面。看他们的眼睛,饱含愤怒,恨不得一下子冲上去把敌人撕个粉碎,大有一种不打退敌人决不罢休的革命精神,让人感慨万千。

  进了展厅,赫然映入眼帘的是红军向前冲的战斗场面,旁边还有一句激志昂扬的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烈士们的鲜血前进啊!”我顿时热血沸腾,好像置身与和敌人拼死的撕斗之中,当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人”的血腥话语,把中国搞得血雨腥风。红军当时武器极为简陋,多以大刀、戟为主。就靠这样简陋的武器,打退了强大的敌人,真是让人敬畏。

  革命旧址处有见证历史的巨龄古树,它有600多年历史了,目睹了整个革命过程,是历史的见证。还有一口英雄井,敌人把毒打至死的烈士投入井中,使这口井有了英雄的色彩。

  离开烈士馆时,我再一次回头注目,山顶的烈士塔巍然入目,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再见,烈士们,革命的火种化为坚定的信仰,你们用生命去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也将成为坚定的信仰,催我向上,催我努力。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0

  还记得去年清明节那天,我们去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

  通过实验东路,我们来到了千秋广场。一进广场,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刻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有的背着腰,弓着背,随时可以给敌人来个沉重打击;有的爬上城楼,浮雕左右还有着革命烈士的雕像,他们表情庄重,有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我从他们那嘴角露出的一丝微笑,仿佛是在为看到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而兴畏吧!

  我们通过西边的小路来到了纪念馆的院子里,那儿花草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苍松翠柏格外的绿,他们象征着烈士们与天地共存的正气。纪念馆顶上有着一个红五星。面对正门,有一个大屏风,正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反面写的'是什么呢?

  走进纪念馆,我们先来到了西厅,里面有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墙,这仿佛象征着烈士们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柜台里有他们的事迹简介。

  走进正厅,我才知道,后面写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墙上有这遗像和照片,但会大部分是遗像,少部分是照片,还有些是人们根据映像画出来的。

  走进东厅,我看见了烈士们的遗物,粗糙的工具与已经变成暗红色的血衣,我看到这,好像可以看到革命烈士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战斗、吃饭。

  走出烈士纪念馆,我想:革命烈士们为我们将来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1

  秋高气爽,芦苇飘香。太湖岸边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静静地在湖边守候着这方滋养太湖儿女的土地。这天,我们来到这里,追忆那年烽火岁月。

  站在上楼的台阶处远眺,晨雾下的太湖一望无际,远处的青山影影绰绰,更远处似乎隐隐约约矗立着三五栋摩天大厦。吴老师告诉我,那是他的家乡。山色与碧波、蓝天融为一体,令人心静。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80多年前的这里,还见证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烽火岁月。在纪念馆的.第一部分,我们手持答题卡和笔,认真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仔细看着展板上的文字,寻找着任务卡上的答案,细细聆听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走着走着,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土坯房,凑近一看,桌上还有情报和电报器——原来这是隐蔽在芦苇荡中的联络站,专门用来传递敌军消息的。最令我震撼的是“冲山突围”,江抗的战士们在食不果腹又被日本鬼子追杀的内外交困中,隐蔽于芦苇荡内,以针刺的芦苇为食,经常被蚂蟥咬得体无完肤,可依旧坚持突围,最终取得了胜利。听后不禁心潮澎湃。

  第二展馆,没有了讲解员的讲解,只能靠自己寻找答案,我们找呀找,“快过来!”哎?谁在那儿叫?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同学找到了任务卡里一道难题的答案啦!

  走出馆区,重又回到现在风光优美的太湖景色,我们在山坡上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纪念馆上空。夕阳西沉,天渐渐黑了,回去的路上,路灯亮起,宛如明亮的长龙,似乎在不息奔腾……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当年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换来的幸福安定。我们更应好好珍惜,把握现在!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怀着(悲愤)的心情,来到了受降纪念馆。

  来到受降纪念馆时,我们先去了千人坑,在那里有在受降大屠杀中死去的人,我们在那(观望)了一会,便通过地道来到了受降纪念馆。

  刚走出地道,就能看见一口大钟悬挂在天井上,墙上写着四个大字:警钟长鸣。走过这口钟,就来到了展馆的入口,进入展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展台,里面陈列着需多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有八路军的头盔,八路军的枪和缴获的日军装备,还有那时的货币和杂物,子弹,还有许多当时的报纸。

  走完这个展厅,就来到了场景馆,那里有日军向街道中播撒病毒的场景,向火车站投放炸弹的情景,有八路军和日军交锋的场景等。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在一座海岛上,弹尽粮绝的八路军正在对抗着登陆的日军,双方每一秒都有人倒下,八路军们毫不畏惧的.射杀着敌人。

  在场景馆后,还有一个事件厅,里面记载了日军侵华的各种行为,走过事件厅,我又来到了影视厅,在那里播放着一段纪录片,有抗战时期亲身经历者和抗战时的历史事件,还有日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走过这些馆,我又来到了受降厅,在那里,日军签署了撤华协议,上缴了所以武器,而现在,它以蜡像的形式展示给我们。

  日本永远打不败中国,邪恶永远打不败正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3

  柔和的微风如同孩童稚嫩的小手贴在我的脸上,好柔软,好舒服。天空中,湛蓝色的背景中,飘渺的白云追逐打闹。草丛中,毛茸茸的小草上,同学们或躺或坐或站,所有人都在享受着这惬意的一下午。

  我和同学们坐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放肆的聊着天,远处几只风筝在翩翩起舞,这时一只燕子风筝迎面朝我们袭来,刚想着躲,它却落了下来,她的主人是一个带着眼镜的女生,她惊呼一声,赶忙把风筝拾起来,重新放飞,可是风筝好像故意为难他似的,总是飞不起来,女孩着急了,一次又一次的想把这顽皮的风筝抛入蓝天,可是却总是无奈,也许是这个女孩不够执着,也许是这个女孩没有耐性;很快她便携着那个风筝独自离开了。正当我们都沉浸在这风筝的悲哀中时,邵逸凡忽然惊呼一声,随即,其他3人也都叫了起来,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什么事,一只巨大的风筝就擦“头”而过,“啊”我发出了一声惊叫。捂着略有疼痛的头部,一群损友竟然还哈哈大笑起来,唉,被呀!

  快乐的时光悄悄过去了一大半,我看了一眼手表,已经3点15分了,我拖起邵逸凡,一起去参观一下纪念馆内部,刚走进内部,我们就被纪念馆恢弘的气势吸引住了,展馆正中间,是周恩来总理的全身雕塑,凝视着周总理,透过那一双栩栩如生的眼睛,我好像看见了总理正在为我们祖国的人民担忧,担心我们会吃不饱,穿不暖,会遭受其他国家的'欺负;望着那白色的雕像我好想看见了周总理正在视察全国;正在询问老百姓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处。看着那散发着爱国之情的雕像,我想说:“总理,您放心吧,现在的中国正在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得都很快乐,我们都很感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沿着楼梯往上走,同学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对周总理充满了钦佩之情。走到顶楼,我们趴在露台上,俯视远方,望着那一片片一片片的绿意,我顿时感到浑身舒畅,在期中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每个人都绷直了脑子里的那根弦,生怕一个不注意就会断裂。也许只有在这惬意的绿意中我们才能释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夕阳渐渐落下,天空中的云儿也玩累了,它们都静静的躺在天空这个温暖的怀抱中;时间渐渐过去,同学们也玩累了,我们都静静的等待着回到那个属于我们大家的怀抱中。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4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人来到楚州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离得很远,就看到了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庄严肃穆。爷爷告诉我,那是主馆。进入主馆,我们看见了周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他面容慈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凝视远方。听讲解员阿姨说,这个雕像有7.8米高,象征着周爷爷走过的78个光辉岁月。

  出了主馆向北,就是附馆。附馆里陈列着许多周恩来生平用过的物品。墙上展示着周不同时期的照片,仿佛在像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这儿,我知道了周一生生活简朴,为国家为人民日夜操劳,一生奔波忙碌,

  接着,我们到了西花厅前。周的.铜像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在那儿照了许多照片。

  最后,我们又来到周恩来工作生活的地方西花厅,逐一参观周曾用过的物品。

  参观结束了,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我告诉大家一句话,千千万万要铭记,这就是周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5

  在上个周六,我们小队参观了雷锋纪念馆。

  首先在校门口集合,然后我们坐着汽车去雷锋纪念馆。在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很快便到了雷锋纪念馆。我们一进入雷锋纪念馆,步入眼帘的是一尊栩栩如生的雷锋雕像,他微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走进第一个展厅,展出的.是这座雷锋纪念馆的来历,原来是一位李克孝老爷爷为了弘扬雷锋精神,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建造了这座雷锋纪念馆。再走进去,我们看到了很多雷锋叔叔的珍贵照片、遗物,还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的手迹、历史照片等等珍贵文物,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雷锋叔叔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雷锋叔叔写在日记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是啊,你是否坚守在自己生活的岗位上呢?我们每个人都该想想。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6

  二月,春光明媚,碧空如洗,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敬佩之心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这是一栋鹅黄色外墙的民国建筑物,在喧闹的老城区里特别显眼,原来是中山大学校本部的旧址,是鲁迅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当走进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家具摆设非常简朴。二楼是鲁迅先生曾经居住的卧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床是用两条板凳支起的两块木板,一顶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麻布蚊帐用竹竿撑着,床上放着白布枕头和蓝花布面的被子,十分整洁、朴素。其次,靠近窗户的地方放着一张很多抽屉的书桌。书桌已经磨损得看不清是红色还是黄色。书桌旁边还放着一个藤书架,上面摆满了用线装订好的书本。这些都是鲁迅先生使用过的物品。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记得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其中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童年。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蟋蟀、蜈蚣、蝉,真有趣。同时,我还看到了陈列厅里对鲁迅先生的最高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走出纪念馆,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021年是牛年,作为一名小学生,既要学习前辈们“孺子牛”甘于奉献的精神,也要练就“拓荒牛”创新的勇气,更要有吃苦耐劳“老黄牛”的坚持不懈。向鲁迅先生学习,在学习的路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奋勇前进,我为之努力着。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7

  今天下午,我参观了铁人纪念馆。

  一进入宽敞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大雕塑。那是当年参加石油会战的人们,那是技术人员和工人阶级代表一同前进的景象,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铁人——王进喜爷爷。旁边还有铁人当年说过的两名话,"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这两句话,激励了当年那些会战的工人努力工作,都有了今天的大油田,才有了大庆今日的发展!

  进入第一个展厅,这里描述了少年王进喜的经历:"四岁带着眼盲的父亲四处讨饭,十岁去给地主放牛,十五岁被抓到玉门油矿当童工,后来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他终于被解救了出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工人。

  在第二个展厅里,生动地展示了他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再现了铁人曾经住过的干打垒、再现了铁人怎样和工人们一起人拉肩扛运钻机、再现了铁人和群众一起用脸盆传递雪水打油井。铁人的事迹数不胜数。

  第三个展厅是他得到的荣誉,讲述了他是怎样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到生病去逝。毛主席、周总理、还有邓小平爷爷都接见过铁人。还有一段铁人在发生井喷事故的.危险关头,奋不顾身地跳下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排除故障的珍贵影相。

  还有第四个展厅里装满了怀念与忧伤。好多当年和铁人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十分怀念他,才能说出他当年的感人事迹。

  走出纪念馆后,我黯然神伤,原来王进喜爷爷真的少活了二十年,铁人四十七岁就逝世了,为了中国的石油工业,为了中国的人民,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8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顶着炎热的太阳去参观了茅以升纪念馆,我和茅以升爷爷的像合了影,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茅爷爷是桥梁专家,我们杭州的钱江一桥是他亲自设计的。沿着人行道走一走,你就能看出大桥已经上了岁数,桥墩上和护栏底部,弹痕随处可见——它被大规模炸过三次。现在钱塘江大桥日通行汽车超过一万辆,火车超过150辆。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茅爷爷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爷爷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

  经过5年的努力,茅爷爷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他还亲自设计了南京长江大桥! 茅爷爷的丰功伟绩一次次激励着我幼小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我一定要努力学好知识,长大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74岁的钱塘江大桥上依然还是汽车、火车来来往往——茅爷爷您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大师!

  让我们都携起手来,做一个爱国爱民爱和平的中国人!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19

  在很早的时候,爷爷告诉我常熟有位历史名人——翁同和,他是两代皇帝的老师,知识渊博,是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他是我们常熟人的骄傲。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翁同和纪念馆参观,去感受一下浓浓的'书香气。走到巷口,那里竖着高高的状元坊。听爷爷说,清代常熟出了六个状元,翁家就出了两个,真令人佩服。

  踏进高高的门槛,就感觉到这里的屋子古色古香,高大威严。走过门厅和轿厅,我来到了最有名的綵衣堂。綵衣堂总宽十五米,进深九架共十五米。梁上及斗拱都有彩绘或雕饰,案有浮云、仙鹤、游龙等。我这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 “雕梁画栋”。看着这些精美的雕刻,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那时的工匠真能干!綵衣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綵衣”两个字包含着孝敬母亲的意思。巨匾是由江苏巡抚陈銮题写,很是珍贵。

  除了綵衣堂,纪念馆里还有双桂轩、思永堂、柏古轩等。院里青砖灰墙,古朴典雅,古树郁郁葱葱,苍劲有力。我一进一进地参观,仿佛看到了翁同和在这里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的样子。最吸引我的是翁氏一门的书法艺术展。翁同和认为写书法应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除了有高度的艺术修养,更要心正,心正则笔正。他写的字用笔流畅,力透纸背。我想:他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小时候一定下了不少苦功。

  走出纪念馆,我还回了回头,那重重敬意将永远记在心间。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0

  机电工程系全体党员老师及学生党员代表于23日到唐山乐亭李大钊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正午时分从机电中心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李大钊纪念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三个展馆,共九个专题,让每个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李大钊先生的求学经历,以及对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次参观学习,让所有人接受了党的洗礼,就是要认真学习李大钊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踏实工作、矢志不渝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1

  暑假里,妈妈带我去临清参观张自忠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在外面有一个很大的湖,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非常好看。湖旁边有几个老人正在垂钓,小孩子拿着水枪到处喷,我们站在湖边,欣赏着美景,觉得自己仿佛走进这美丽的画面。

  妈妈告诉我:张自忠纪念馆包括五个部分,有序厅,生平事迹,雕刻展示,书画题词和音响播放展厅。沿着湖边小路直走,就看见立着许许多多的石牌,原来都是给张自忠先生提的词,其中有冯玉祥,朱德,彭德怀,等名人。我不禁纳闷:是怎样的人物值得大家那么敬佩呢?我怀着好奇心,走进序厅。他生于1897年8月11日卒于1940年5月16日,是一位国民党将军,也是唯一牺牲在前线的高级军官。他每次去打仗之前,总会写下一两封书信,如果活着回来了,就会把书信撕掉。最后的.两封信,他也没能活着回来,他的书信展览在纪念馆。他在世时,曾说过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毛泽东主席曾为张自忠亲笔题词:尽忠报国。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在妈妈的催促下,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但张自忠将军的爱国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2

  今天,我去了莱芜战役纪念馆,那里有很多沉睡已久的英雄和战士,因为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人民为了缅怀他们才把他们的骨灰放在了这里。

  在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具雕像,那是伟大的陈毅元帅。想当年,陈毅元帅带的兵团战无不胜,并取得了莱芜战役的全面胜利,为祖国的`早日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可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步入展览馆,里面陈设着各式各样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字资料和备战用品,有老红军用过的小推车、战刀、枪等军用品,也有一些莱芜战役时期的电文资料。展览馆里详细介绍了莱芜战役的战争情况和有关战役的一些资料。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全景画室,里面图声并茂的描绘出了莱芜战役时的情景,解放军战士在奋勇杀敌、敌人在拼命逃跑,到处充满着烈火和硝烟。

  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以报答烈士们换来的幸福生活,不让前辈的鲜血白白流失。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3

  这周星期五的下午,幼儿园的小朋友要在八点三十分随着家长到中共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集合。四岁的小表弟竟然非要哭喊着让我和9岁的表弟陪他在一起玩。小表弟的爸爸妈妈要上班,于是,外婆带上我们三个坐出租车来到了纪念馆门口。

  走进门口,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有几面红旗在随风欢快地飘扬,原来是幼儿园的老师在那召集小朋友和家长集合。小表弟便欢快的跑去,他在妮妮班,我们便排在相应的班后面。看到了众多的小朋友们,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时候,也是这么快乐,还有点傻乎乎的。可这表弟,活泼得很,不是东跑一下,就是西蹿一下,特别是外公外婆来接他的时候,跑得特别快,他们追也追不上,小表弟不但不等外公外婆,反而还不时的回过头冲他们大笑:爷爷奶奶真笨,追不上我吧?

  过了不久,待到全班到齐了后,我们便排队走进了纪念馆。雕塑的四位革命先辈映入我的眼帘,那动作,那神情我不知怎么去抒写,怎么去形容。我们随着最前面的阿姨到左边去参观,她一边来讲说身旁的图,物的故事,那些有名有姓的烈士;那些军用的武器;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那些反围剿的.那些历史故事仿佛就在我眼前发生

  参观了一圈后,当我们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使我们不得不眯了半天,广场上扬着一面面小红旗。哦,是老师叫我们又要集合了。老师们准备带我们去周围爬山,由于外婆在纪念馆追小表弟追累了,便让我们带他去。这一爬,小表弟竟然精力十足,和那9岁的大表弟赛比起来了。小表弟真让人不省心,见一直跑不过大表弟,就开始跺脚生气地哭喊:哥哥等我。,大表弟只好无奈地回来等他

  一路上,既有小表弟的欢声笑语,也有小表弟的淘气无奈。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4

  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华罗庚纪念馆参观。

  刚跨进大门,我一眼就看到了伟大的华罗庚爷爷的铜像屹立在大厅中。四周鲜花松柏簇拥,显得他是如此的慈祥与智慧。他双眼炯炯有神,仿佛要告诉我们一些走向成功的秘诀。好吧,让我来探索。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来到二楼,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华罗庚爷爷生活工作的情景。我惊奇地发现,角落里有张轮椅,忙问爸爸是怎么回事?“华爷爷家里太穷,初中毕业后他就没有办法上高中了,后来在王维克老师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任职,”爸爸顿了顿,“他在这年得了伤寒病,左腿就残疾了。”原来,苦难真的会成就英才啊!我突然想起在一楼华爷爷的铜像是拄着拐杖的。当年,华爷爷就是那样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一瘸一跛地踱进清华大学的校门的吧?

  接着,我们参观了华爷爷生前的一些用品,有手表、手杖、万能尺、书信、明信片原件之类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爷爷的手稿!他的`字迹是那么的认真,真没想到呀,华罗庚爷爷——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工作、学习会是如此的认真、严谨,要是我,面对这么多草稿,恐怕早就借着“没时间”“没关系”之类的话语潦潦草草地“鬼画符”了,而华爷爷……再看看那些手稿,内心的崇敬与愧疚交织着。

  在纪念馆内边走边看,我意外发现,华爷爷原来是自学成才的!自学啊!没有人逼迫,没有人指点,完全靠自己的毅力,艰难可想而知!但是,华爷爷坚持下来了,成功了!哦,叫我们这些一路都有优秀教师陪伴、指引的人作何感想!我们,欠缺的,不就是自觉,不就是坚持吗?读着纪念馆内爱因斯坦写给华爷爷的一封信,我真是感慨万千哪!伟大的爱因斯坦,称华罗庚“为数学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源泉!”

  回家的路上,我恍然大悟,原来,大人才是这样诞生的!你,悟到了吗?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5

  今天,我们来到渡江胜利纪念馆。

  刚进入渡江胜利纪念馆的范围内,我们本想一鼓作气冲过去的,但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桥。我们从桥上往下看见了一艘小火轮,火轮上清晰地写着“京电号”三个大字。

  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红军战士过大江的壁刻。随后我又看到了一些武器、的军服、公文箱、公文包……。再往后走,是一幅画,画中描述了红军在长城战斗过后的景像。旁边有一面墙,中间是个不规则的洞,有些砖上还闪着彩光,像刚被炸开似的。走过墙壁我们看见了一幢幢豪华的房子,再往里走是一条小巷,小巷里站着几个红宫战士拿着一条条幅,条幅上与着“天亮了”这几个字。顺着小巷往前走是一幅红军登上总统府的画像,样子很壮观。我们继续向前走去,我很快发觉,直到现在,我们一直走着的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接着,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大。最后一个类似电影院大厅的场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注:但不像电影院有那么多椅子,而是一条台阶,直到下方。)走到一半,我们又看见了一幅画,整幅画面都是红色的,就像是被鲜血染红的战场。随后我们看见了红军用的.有一定杀伤力的武器。过了一会儿,我们重见光明。有的同学小声的说:“终于可以出去了!”但导游向另一边的楼梯走去。但这趟走得很值,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我们再次见到光明,因为刚才,所以对此没抱太大希望。但是导游走向了大门。就这样走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啊!渡江胜利纪念馆记载了我们革命祖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6

  这个星期天,新华小记者组织同学们去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车上,大家唱着歌,背诵着周总理写的诗……撒下一路欢声笑语。

  到了那里,大家井然有序地下了车,跟着导游走在雪松大道上。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纪念馆周围三面环水,占地40万平方。主馆高26米,象征周总理做了26年总理;51级台阶,象征周爷爷51岁时做了国家总理。

  一进入主馆,就看见一尊周总理的汉白玉雕像。他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握着书卷,面容慈善,目光炯炯有神,凝视着远方。

  出了主馆,向北来到了附馆。馆里陈列着周爷爷生平用过的许多物品,有他穿过的'西服、帽子、皮鞋,还有一辆越野车……墙上展示着周总理不同时期的照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他12岁时,校长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时,他郑重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今天的参观,我更加敬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了。我也要像他一样,从小认真读书,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7

  我们天长小学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个月去一次名人故居和博物馆,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乡——杭州,以后为建设杭州出一份力。

  当楼校长宣布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启动时,我们一个个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第一次活动的行程。

  我们先来到离学校最近的名人故居,也就是马寅初的故居。

  马寅初的故居很大,蛮气派!他在世上活了101岁,对人的生命而言,这可是个大数字。

  来到一楼,我们看见了他的一个个荣誉证书,我知道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不是吗?!在二楼,我看到了马爷爷曾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还获得北京大学唯一一位名誉校长称号。

  我在二楼还看到了他以前的家具,那台老式台灯,看起来完好无损。在他活的101年里,在腿脚不好的情况下,还坚持锻炼:每天他身上都会带50粒豆子,每走一圈就从左口袋中拿出一粒豆子,把它放到右口袋里,就这样每天咬牙坚持走下50圈,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也许这就是他能活到101岁的秘密吧。

  在这儿,还有琳琅满目的他的自传,我还不停的用笔记下书名,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一本叫《新人口学》的书。

  在抗战时期,他得罪了蒋介石,但他还依然不畏困境,威武不屈,奋力抵抗,成为一名众人皆知的民主战士。

  这一次活动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代宗师——马寅初,给我留下了一次美好的记忆。我也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越办越好,让我们更多地探索身边的事物,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8

  去年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去鲁迅的故乡——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

  旅游车在鲁迅纪念馆对面停下了,我们一家也随其他游人的涌流,挤进了纪念馆的陈列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翠柏环绕的一座高大的鲁迅塑像,神态端庄,令人肃然起敬。陈列厅展出了许多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珍贵的手迹和实物、书刊及鲁迅的著作等。

  正当我看得入神时,爸爸妈妈拉了我一把,原来,导游和其他游人们都去参观三味书屋了,我也连忙高兴地跟了上去。

  书屋正中悬挂着题有“三味书屋”四个大字的匾额和松鹿图。书房中间的方桌、木椅,塾师授业和客人歇坐之处。窗前壁下有一张学生自备的桌椅。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上面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是鲁迅当年因为多做了点家务,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后刻下的,以此来勉励自己勤奋学习。

  看着这个“早”字,我眼前浮现出鲁迅少年时代学习的情景:每天清晨,人们还未起床,三味书屋就亮出了灯光。鲁迅在屋里便开始捧书本自学了。

  走近一个橱窗,只见里面摆着五颜六色的.贝壳和漂亮的羽毛。好像是鲁迅少年时的农村朋友送给他的。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少年润土”,我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图画:在无边无际碧绿的西瓜地上,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带着银项圈。他手拿一把钢叉,正向一只猹刺去……

  这次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立志救国的报复、勤奋好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29

  今天下午,我们全家人来到楚州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离得很远,就看到了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庄严肃穆。爷爷告诉我,那是主馆。进入主馆,我们看见了周总理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他面容慈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凝视远方。听讲解员阿姨说,这个雕像有7。8米高,象征着周爷爷走过的78个光辉岁月。

  出了主馆向北,就是附馆。附馆里陈列着许多周恩来生平用过的物品。墙上展示着周总理不同时期的照片,仿佛在像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这儿,我知道了周总理一生生活简朴,为国家为人民日夜操劳,一生奔波忙碌,

  接着,我们到了西花厅前。周总理的铜像显得格外醒目,我们在那儿照了许多照片。

  最后,我们又来到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的地方——西花厅,逐一参观周总理曾用过的`物品。

  参观结束了,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我告诉大家一句话,千千万万要铭记,这就是周总理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30

  在上个星期五的上午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张骞纪念馆。老师带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去了解这一位古代伟人的成长足迹,去聆听他的爱国。刚刚来到纪念馆的时候,我们走进了张骞的故居,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仿清晰的门楼。在门楼的顶部刻有张骞纪念馆这五个大字。而且在门前还有两只特别威风的石狮子在大门守着。光是看到这一幕,我就感觉了这座纪念馆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笼罩在其中。当我们走进大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对面的墙壁上刻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这句话其实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一生经历去印证了这一句话。当我们穿过墙壁来到了院子里面,院子里面有一棵年代久远的树木。这棵树木是银杏树,银杏树的树干非常的粗,起码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够围住一圈。穿过院子,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座占地约为两千多平方米的两层式的小洋楼。通过这座建筑物,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既有哦我们民族的元素,也有一些来自欧式的风格。其实这也能够体验出张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并且积极汲取西方先进知识文化的一种特点。在大厅的中央还屹立着张骞的半身铜像,这座铜像的张骞穿着西服,戴着领结。

  他的眼神望向着西方,似乎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通过实业来达到救国的目的。纪念馆里面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也为我们讲述着张骞这位为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传奇人物。张骞的一生创办了四十多家企业,三百多所学校,这是一个非常震惊的数字。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31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能够忘记历史。要知道,我们国家在近现代遭受了许多的磨难,比如说南京大屠杀,还有九一八事变。在前不久的时候,我在家人的带领下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的纪念馆。当我们刚走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的时候,在大门的左手边有一个大钟。听说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个都会被敲响十寸下一开始我不了解为什么会敲响这14下。后来经过查阅资料之后才得到相关的答案。

  后来我们跟着导游的步伐来到了里面,导游也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历史的事情。刚进去的时候,导游就跟我们说,日军在东北地区辽宁省沈阳市打响第一枪,在1931年的9月18日夜晚十时20分左右,按照计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九一八事变,但是具体的发生日期根本不知道。然而在发生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前几年,也就是在1928年的时候,日本人更是对沈阳的铁路进行轰炸,当时奉军首领张作霖大帅也是遇难者。张作霖大帅遇难之后,他的儿子张学良就继承了他的帅位。

  随后几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在接到中央指令之后对中央发出了命令维护更是采取了不抵抗的`指令。要知道,当时在东北三省的东北军有几十万名军人。可是正是因为这种不抵抗的指令,让我们国家的东三省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面逐步被日军所蚕食。这也为日军以后全面侵华提供了非常丰厚的物资。而且日军还在东三省进行了一些病毒实验。在这里面,我们国家的老百姓成为了受难者。现在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的,可是这种幸福的生活却是许多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所换来的。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32

  前几天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了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当我来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的时候,我的内心被深深的所震撼到。抗日战争纪念馆是我们国家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它的坐落地点是在北京西南的宛平县城内。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全国人民全民族团结一心奋力抗战的过程。在那种危机时刻,中华民族无以至抵御外敌的团结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所敬佩,更是值得我们所学习。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也唯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团结力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我相信,也正是因为这种团结的精神,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源泉。随着我们逐渐的参观纪念馆,以前在史诗上出现的那些英雄人物,比如说杨靖宇,左权。张自忠这些一个又一个熟悉又崇高的名字映入我们的眼前。在灾难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英雄人物来引领人民的进步和发展。我还记得当左权将军牺牲的时候,年仅37岁,他当时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东北抗联将军杨靖宇牺牲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在杨将军的身体里面发现他的胃里面竟是一些枯草树皮。

  全身没有一粒粮食,没有剩下一颗子弹。像这样的人物,在抗战时期总是有现出许许多多。有的人被载入史册,有的人也默默无名。可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换回来我们如今的今天,正是因为他们前赴后继的勇气,才让我们得以发展起来。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我们正在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理性地将爱国主义发扬光大。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篇33

  3月23日,春寒料峭。我们学校六年级全体师生乘车来到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和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下了车,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纪念馆大门上邓小平爷爷题写的六个镏金大字:“周恩来纪念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排队来到了主馆。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是啊,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主馆呈四方形,内八角。据讲解员介绍,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总理精神普照中华民族。

  主馆内部分为三层。底层为陈列厅,里面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品,一段段影像资料,充分展示了周总理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在其中一张名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天色灰蒙蒙的,长安街上总理的.灵车渐行渐远。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臂上缠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个个泪痕满面。总理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这样一位高风亮节的好公仆,人们怎能不怀念他!

  接着,我们又来到周恩来铜像广场。眼前的这尊铜像,高达7.8米,它寓意着伟人走过的78个光辉的岁月。周围的青松翠柏将铜像衬托得更加伟岸肃穆。你看,总理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远方,仿佛还在思索祖国的今天和明天。

  继续前行,来到仿西花厅。这是个四合院,也是周恩来总理当年会见外宾、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总理的办公室、卧室等。朴实无华的办公桌、窗帘、毛毯、家具……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静静地见证着总理艰苦朴素的一生,两袖清风的一生,清正廉洁的一生。它们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抬眼,看到西花厅外种植着几株梅花。寒意未消的春风中,花儿含笑怒放。哦,这冰清玉洁的梅花不正是总理的化身吗?

  当我走出纪念馆,回望那洁白如玉的纪念馆建筑时,仿佛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我耳畔回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