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
更新时间:2022-05-10 12:14: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
美国作家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供您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我想在这个时候来回忆两个男孩的故事。阿米尔放一只有玻璃屑的巨大菱形风筝,哈桑咧着兔唇在后方傻笑着追,天真正直得没有一点瑕疵。一场风筝比赛过后,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受到了几个孩子的殴打,而阿米尔却因为胆小而留下了一生的悔恨。阿米尔明白哈桑受到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凌辱全然是为了保护自己——阿米尔少爷,而那个躲在墙后的性格懦弱的少爷是注定不会上前帮忙的。阿米尔感受到了良心上的巨大折磨。痛苦万分之下,他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鼓起勇气,回到故乡,在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面临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与更艰难的抉择。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我想说的这两个男孩是《追风筝的人》一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他们就这样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种族不同、地位悬殊,少年的心是贴在一起一同跳动的。从阿米尔离开阿富汗到美国,他就开始不断地成长。父亲权威的轻易堕落,父亲的不治之症,哈桑的噩耗……一个一个的灾难在阿米尔年轻的心上发生着,磨砺着他向着更坚强的方向努力生长。而在成长路上,他拥有的是接受一切沧桑的巨大勇气。只有拥有这,才会对苦难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会对大是大非有所触动,会对任何美好有所发现。这两个男孩,终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学会了原谅,完成了救赎。
我羡慕他们的友情,可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现在没有玩伴也不必感到孤寂,现在的我多么想拥有一颗明澈的宽容之心。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都会引起我心头不快:父辈的多话,被我理解为无聊;他人的个性,被我理解为张狂;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被我理解为虚荣。我眼中的世界曾被蒙上灰色的纱罩。读完这两个男孩的故事后,我想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沧桑,对世界的理解顿时发生了改变:父辈的多话是为了调剂平淡的生活,更是为了融洽亲子关系;他人的个性与朋友圈的分享都是别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谈不上对与错的,与其背地里生出不满,不如坦然接受。在阅读《追风筝的人》一书的同时,我的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年少的我不一定经历过大风大浪,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走自己的路。可书中的经历是如此宝贵,值得学习与借鉴。我一路上都在成长,在身体长高长壮的同时,为人处世也应该带上历经沧桑后的谦逊平和,阿米尔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对眼前人的珍惜与理解。他人是好是坏不由我决定,我应当好好把握这一份沧桑与宽容之心,望向世界的眼神从此便格外明亮。成长路上,这两个男孩影响着我。有你们,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看了一小半的时候,我觉得我会看到一部人权意识的觉醒史,可是看到后来,我觉得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的灵魂的自我告白。
我试图讨厌拉米尔,确实我也不喜欢,但是却无法否认那就是自己很容易就做出的一些选择。我有什么资格指责他。
书里有句话说“我”在很多方面上实在比不上妻子,同是贵族,幼年的妻子教她的小女仆认字读书的时候,我却在那片草地上嘲笑哈桑的无知,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我想在这里我为自己找到了理由。
在阿富汗因为种族的不同,所以哈扎尔人生来就低贱,他们只能忍气吞声。政权交替 统治者变更 哈扎尔人还是可怜的哈扎尔人,君主制时他们被普什图人当做仆人,被嘲笑,当共和制时,他们甚至不被允许存在。种族等级显然不公,却身处其中,毫无办法。女性地位也是一样。读来生气,伴着深深的无力。但哈桑的灵魂何其美丽。
拉米尔带着自己深深的自责和内疚终是为了哈桑的儿子回到喀布尔,也顺利从阿塞夫手里夺回索拉博,似乎历尽波折一切都明朗起来。虽是被迫,却在那个好不容易找到希望的小男孩身上又踢下了一脚。致命的一击。看到最后部分我一直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再让他受苦了,他的父亲哈桑还有他,就像个诅咒,相似的经历似是而非地重合在两个人身上。真的不想再索拉博像哈桑一样悲惨收场,至少,至少能让拉米尔顺利索拉博去美国。成全这一家三代的悲剧。
幸好幸好,最后还有那一只风筝。算是悲剧最后的一点点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此书是我之前在网站买东西时被广告推送的,因为被书名所吸引,于是便买来看,最开始好奇题目,作者为何要起这样一个题目,猜测是关于梦想的励志类书籍或者是回忆童年的书籍,看过之后发现其实信息量蛮大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关于一个话题的书籍。
整本书讲述了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那种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
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于是便有了一个政治背景--阿富汗战争,同时阿米尔得到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
整本书中可以读出一段人性的救赎,可以读出亲情、友情、汗水、血水、欢笑、背叛等,将人性演绎了出来,犯了错就要用一辈子来救赎,感觉作者暗指发动此次战争的人要用一辈子来去救赎、愧疚。正如书中前面一页中有一句话写到: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天上的风筝在天上飞,地上的人儿在地上追。”你不担心路途艰险,为“我”你已千千万万遍!
对于这本书最初的印象,要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那时闲来无事,对于图书馆的书籍也毫无兴趣,就想上网淘点自己喜欢的书。当我在网上看到这部书的封面时,就不觉的沉溺在自己的回忆中。回忆倒不是什么风筝啊什么的,而是在落日中奔跑的那个少年,在火烧云的映照下显的那么真实又虚幻,熟悉又遥远,使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童年时光。最终由于囊中羞涩,遗憾的与之失之交臂了。直到前段时间我还是放不下这么一段童年梦境,于是果断买下了它。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在那个种族动荡国内形式一片混乱的年代,作者将信仰,亲情、友情、爱、恐惧、赎罪,淋漓尽致的融进了两个小男孩的生命中,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故事起因要从十二岁的阿米尔的懦弱无能说起,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十二岁的作者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一条小巷,小巷里面是他的好友“哈桑”,正在遭受着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凌辱。阿米尔面对这个为他挺身而出无数遍的异族仆人却无动于衷,之后还设法赶出他们一家。作者认为这种不愉快的记忆都可以被时间遗忘,但是他错了,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他始终都在窥视着那条阴暗颓圮的小巷。
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无需多言,风筝大赛、阿米尔命令哈桑吃泥、哈桑的不计前嫌、哈桑对儿子的教导、哈桑为保护主人旧宅英勇牺牲……书的前半部分描写的细致入微,感情充沛,而后半部分的情节设计不免落入俗套。但书中真诚的情感是其他作品中最稀缺的。
此书除了在文学上的艺术价值之外,奠定了全书重要地位的要数政治和宗教,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阿富汗,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人们是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这个地区的。本书用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阿富汗的一切,使人们了解并关注这个国家,这更是难能可贵的。
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话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俊便说过有同样意思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这是作者著书的一种态度,只想呈现最真实的阿富汗和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故事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不是吗?
【图片源于网络,本文由爱扬教育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05-17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04-2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范文03-21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追寻心中的风筝06-19
无辜的风筝,拉扯最在乎的人06-21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06-2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5-28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6-19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9-2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