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10 07:55: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说实话,我并不十分喜欢这一类翻译的名著,毕竟在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东西是另一种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这样艰难晦涩的文字,即使是小说也给人的理解带来重重的困难,不用说是这些超出我们的思考范围的内容了。看下去才发现,这些结论也只是适用于书的前面部分,之后的部分还是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围的。
那样幽居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生活还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作者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怀着他的`质朴纯真之心去挑战那种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面对现今的金钱社会,梭罗勇敢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文明是多么污秽的东西!文明人似乎是比野蛮人要高等级的动物,却依旧过着为了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和过得更舒适而努力的生活。文明人也不过是更有经验,更为聪明的一些野蛮人。文明人甚至还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衣和高档的住宅而负债累累,而并未能去享受生活本身。文明人理应上升到更高级,更升华的生命中去。
我想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与大自然万物的爱。但是我想这样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一定是孤寂的安静的,毕竟终日面对的是那些来自大自然的朋友。不过这样安静的环境更能够给人带来非常深刻的思考。面对着潋滟的湖水,在安静中他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所需,然后静静地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文字也带给了我思考,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太过矫揉造作了呢?
当然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对动物的描写,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
在最初看瓦尔登湖时,我就迅速地联想到《鲁宾孙漂流记》。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及其相似的。然而,《鲁宾孙漂流记》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瓦尔登湖》却是作者的亲生经历。我更为这样义无反顾的涌入大自然的行为而动容。
我想若是在黄昏,太阳弱弱的光辉,照在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三口安静而又和谐地倚靠在一起,静静地交谈,一起看着嬉戏的松树,慵懒地看着水面上捕食的水鸟。踩着秋天的落叶,采摘黑草莓、野栗子、酸山梨。就着冬天温暖的炉火,卧在厚厚绒絮的摇椅中。如果真的是这样,我生命里的空间实在装点得完美无憾。
尽管瓦尔登湖跟我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不过这样的一本书,在我们浮躁以至于无法认清自己的时候,再次地打开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的心灵重回宁静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愿,今后的岁月,是触手可及的简单,带我真诚的前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被人们赞扬并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
是的,尘世间所有世间之人都追求着金钱,荣誉,地位,认定获得它们即为成功。然而,生活这本大书千变万化,何曾有固定的形式?平凡而普通的人把生活写成一本小说;然而,我们也能像梭罗一样,把生活写成一首首音韵和谐的小诗,或是一篇篇笔调优美的散文。
社会制度在发展,但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的影响。曾经,人与大地那么亲近,曾经,人多么自由自在。我们裹着朝阳的光芒出门种作,披着落日的残霞回家休息。自我是多么完整,生活是多么随性。但是,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要求。人们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往都要要更多,且更迫切,而为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必须组建出一台效率极高的机器——社会,每个人都要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零件:医生专门负责医治病人,机械工专门负责组装各种机械……这样一来,人就被零件化了,人硬生生整了一个个器官,来组成一个巨大的人——社会。文明的效率,由于分工,的确提高了,但人还是原来完整的人吗?
这,对于梭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处于社会之中,就必须接受“零件化”。所以,便只好悄悄走到一片可以与社会分离的地方,一个人,处于别人不依靠我生存,我也不依靠别人生存的状态生存。而这片安置着心灵的`宁静,整个人,自里到外自人格至双手之独立与完整的神圣土地,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
为了人的独立与完整来,只是顺道欣赏自然,可《瓦尔登湖》中依花大量笔墨来写自然之景,笔调同样都十分清丽,营造出朦胧而高远的意境,具有很浓的浪漫色彩。为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却红尘中的纷纷扰扰,遇见最最纯粹的“我”,认识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虽说意志与表象同为世界的两面,但毕竟表象是通过意志才到达我们主体的。如果天天疲于奔命,总是看着人情百态,只会忘记自己的神圣,终日浮于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劳,忙着逐名逐利,便会失去人性中最高洁的品性,使对自身意志的感知渐渐麻木。
我们其实可以拿梭罗与陶渊明作个对比。陶渊明是因看不惯世道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但我们从他的《桃花源记》仍能看出,他于社会的理想。梭罗则是为保全自己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来到瓦尔登湖,他从未有过隐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间的想法,他也未曾对社会有过理想。二者首先于社会的看待姿态有很大不同,陶渊明为社会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终未忘记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终未放弃对理想社会之追求,于社会情结颇深;而梭罗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完整,偏重于“我”。肯定会有人说,梭罗过于自我,未免会有自私自利之嫌。这观点我不妄加以评判,但我还是喜欢梭罗,喜欢他的随性,喜欢他对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毕竟,若我们只是社会中一个个小小的零件,我们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与那点缀其间的点点繁星,如何为之深遂,沉寂而心痴如醉,如何以之洗尽我们沾染红尘的灵魂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非是偶然。生活愿并没有如安排那样的美好。久转奔波的生活,有时候会点缀出一点小欣喜。
原先听闻的伟大,终有一天降临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向前走,生活就在那里,不远不近。早就听闻《瓦尔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华书店买来此书,是为了送给某个朋友看的。可却,生活却偏偏转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怀。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不是偶然。
没有送出去的书,也不将有遗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阅读我觉得有必要写几句话了。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它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今夜月色依旧来临。我走在道路中央,没有人群。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我不遗憾,我欣喜遇见这本书,而认真的吸取了里面的精神粮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谓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边。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在珍爱自然中善待生活——《瓦尔登湖》读后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
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
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读《瓦尔登湖》,大概是6年前,当时读完没有,我记不清了,原因是从小我就喜欢这本书,但是之前没有见到书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渊明和顾城,还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养,敬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后悔少年时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这个世界上走在人间的精灵,有爱有情有血性,他人看来:我是一个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几个月不洗,用朋友的话说,另外一个朋友换女朋友比我换衣服还勤快。其实我的内心,我是热爱生活的,热爱比洗衣服更重要的这个世界,不是热爱这个世界的无情,而是热爱这个世界的瞬间之美,感谢我这30年来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教会我很多,我感谢我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还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尔登湖》。希望到60岁之后,我心中还有瓦尔登湖,还有我的恩师,还没有被世界同化,还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热爱我所认识的这个功利的世界。
心疼顾城的死,如此万人敬仰的才子,就这样走了,有人说,因为爱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遗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经想过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没有才气,也不会写诗,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没有,我想成为一个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爱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悄悄地读顾城的诗,走过了我最艰难的求学生涯,走进了社会,还保存了我的坏脾气,不尊重师友,说话不注意场合,慢慢磨吧!做个圆人,眷顾大局,有社会责任感,走自己的路,到达心中的瓦尔登湖,我现在想,顾先生应该到了他的《瓦尔登湖》了吧!但愿我也有如愿的一天,也祝愿所有的人如愿。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样孤独的离开人间,但如今,生死见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样的离去,亲人会伤心,或许我的朋友也会伤心吧!其实,没有一个人伤心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无欠无憾,但是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罪恶感太严重,要还情债,欠亲人的养育之恩,欠同学的成长之恩,欠同事的圆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师的教导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有时候我觉得我看见什么,我觉得他是什么,没办法改变的事实,也只有接受,认清自己,认清世界,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你,认识自己,《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
爱,请深爱;不爱,就悄悄地离开。不用绝情,不用无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功利,无欲无求,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要用对比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也不要用认命的情感来安慰自己,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一个挑战,活到老,学到了,活一天,就常常抬头看看天,乌云密布,阳光灿烂,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一道风景,看淡每一次遇见的风景,但是不要看重每一次得到的利益,心如止水,安神的睡去吧!攀比是个坏习惯,做一个常人,普通的肉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求知欲越少,功利心越少,但是认识世界是必须的,五雄争霸也是必需的,如何权衡,用瓦尔登湖的心来权衡吧!一个人在丛林里,现在,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人在世上,心和自己的心交流,夜深人静,高枕常思己过,休管他人瓦上霜,做自己瓦尔登湖的梦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读好书,就是说,要读名至实归的理想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超过当今时尚的任何运动锻炼。
恰好,《瓦尔登湖》就是这本充满诗意般的著作,诠释了作者退隐山林,却依旧积极入世的真实生活。起初对于国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认识,他们的写作特点与我们的思维背道而驰。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超高的思维,面对自己的选择都有明确的态度,并为此坚持而不摒弃。
中国式的隐居生活,最著名的的莫属于归隐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了。相对于梭罗而言,陶渊明的隐居毋庸置疑属于出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躬耕自资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决心和追求心灵的闲适优雅。他享受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到过,他之所以入住瓦尔登,是为了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重大问题上,显然他的态度的积极的,入世的。实际上,梭罗并不是茕茕孑立的生活,他也会时常走访,回到康科德做学术演讲,同时也会有不同的人登门拜访,前来座谈。相比之下,梭罗的隐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普里人说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个词。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义。手指向后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头上表示今天。”人必须寻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顺应自然的日子是平静的,但却是最真实的。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我们未知的事,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经来时的路,唯有当下,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过去,坦然面对未来,现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种经历,都是一种享受。唯独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读这本书,如欲饮玉液琼浆,乐此不疲。人只有心灵的净化,处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乐。常常无穷无尽地紧张焦虑,就易换上几近不治的痼疾。
令我惊讶的是,梭罗对我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中国式的经典名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老人说你不能做的事,你不妨尝试一下,却能发现自己能做。老人有老办法,新人有新招数。其实,老年人未必是年轻人的导师,因为老人们一生中获益不见得比失去的更多。人们几乎可以质疑,即使最聪明的人从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呢?
“说实话,老年人没有什么至关紧要的忠告给年轻人的,他们自己的经验如此不够完美,他们一生中又在遭遇如此惨败,他们必须承认那都是归咎与自己;也许他们还有一些悖于那种经验的信心,可惜他们已经不再年轻。”
在现在看来,必须辩证来看待。但在那个时候,梭罗的独到的见解,的确标新立异。
现在的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想要像梭罗那样归隐是无稽之谈,但他的积极入世的态度,处事的技能,都深深影响着当代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是一本安静的书,美丽的书,更是一本让人在阅读时能忘记俗世一切烦躁的事物而沉浸于其中的书。
这本书我是并没有看完的,因为它不需要囫囵吞枣地去读,而是应该细细地品味。在字里行间中掺杂着的自然的韵味,就算你不出门,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鸟语花香时刻陪伴着你。如果说每本书都有其灵魂,那么《瓦尔登湖》的灵魂就好像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在他的屋前,坐在他的藤椅上,望着面前如镜般澄澈的湖泊。偶尔会微微一笑,这笑容直击人的心灵。一切都是这么的和谐,清风、水波、游鱼、飞鸟、人。
本书的重点便在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作者抛弃了物质上的享受,为了心灵上的宁静,造屋居住在瓦尔登湖旁边——这个儿时常来的圣地。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其实是简简单单的,并不是充满了各种追求以及需要。只是粗茶淡饭,衣能蔽体就行了。心灵上的享受远高于一切,在这自然之中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充满鲜明的色彩的。水蓝色的湖泊、碧绿色的树林、橘红色的晚霞,这比黑、白、灰三色的冰冷的现实生活美丽多了。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纯净无暇的,没有任何的拘束,就如可以自由伸展翅膀的鸟儿。在长大之后,我们却被禁锢住了,忙碌于每天的生活之中,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之中被推挤着向前走,连驻足回头都成了奢望。那为何不逃离出来呢?逃离到这个幻想乡之中,安逸地度过平静的每一天,连呼吸都不必太急躁了。我们大可以放松身心,深深地慢慢地呼吸,将这自然的味道贪婪地吮吸进肺中。
但是,对于今日的我们青少年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心灵上的享受固然重要,但我们恐怕做不到抛弃现实。一方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步,整个社会就难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争名夺利”,要在社会这辆“火车”上抢到一个好位置。生活不仅仅是满足最基础的物质需要就行了的,我们的目光还要长远,我们要为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而努力。由此来看,梭罗的.观点固然是好的,也绝对没错,永恒存在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可采用这个观点,避世不出只会导致社会与自身的退步。
其实,我觉得梭罗是要通过《瓦尔登湖》告诉我们,要谨记心中的那份美好,在繁忙的功利化生活中也不要忘了初心;还有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的进步不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肆意摧残上。早在几十年前,迈尔克·杰克逊便以《Earthsong》发出呼声,唤醒人们看看大自然被我们摧残成了什么样子。如今诸如此类的呼声更是方兴未艾,从未停止。现在我国更是在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是只有一个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从大自然有所获取,这就应该满足了。但我们还在变本加厉地索取,从它的身上残忍地进行剥夺。这是一种自杀,我们在杀死自己的未来。
不论时代进步到什么时候,对于心灵渴求的探索以及对于自然保护的呼声都是不会停止的。这是《瓦尔登湖》想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与内涵,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必须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齐。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那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入殓师影评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资料。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但是明白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情绪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述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贴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正因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能够是富有,劳动能够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能够是高尚,聪明能够是愚蠢,购买能够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能够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齐组词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寻找宁静——读《瓦尔登湖》有感
那两年,时光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在他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沐浴着冬日阳光的铺满松针的小径,那些在清澈湖水里游弋的银色鳟鱼;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时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还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桥,那串挂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当然,他一定会记得在田埂上挥动锄头的日子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他看着它融进土地,内心生出满足愉悦的情绪;在悠然荡漾于湖面的午后,他伸手轻轻拨动碧绿的湖水,一只细长的虫子摆着身子惊慌地跑开了。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抚摩这本《瓦尔登湖》,感受到一种令人震惊又无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两年的光阴离群独居,以证明人类实际上只需要最简单的物质资料即可过上正常而充实的生活。梭罗,他于简单的生活里寻觅着宁静,他心如明镜,涟漪不起。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淡定从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
或许,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们已经遗忘了阿卡德米学院的林荫道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世的幸福”的争论;人们也许不屑于“荒山野屋间二三素心之人培养之事”的成就境界;人们也许偶然听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时低头一阵轻愁,终究还是匆匆而去。
是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们原本明澈的双眼,是喧嚣嘈杂覆盖了朴实和谐的自然之音。灯红酒绿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不安的灵魂游走在寂寞的都市里。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还有人忙碌地奔走,却陷入更茫然的空虚。我们在红尘里沉浮,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是何物?为何眼前总有漫天尘埃?
茫然间,窗外有一阵清风拂来,吹开桌头《瓦尔登湖》的书页。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袭来,我一声叹息,仿佛这一声叹息可以减轻我思索不得的苦恼。低下头,细细抚摩着右手粗糙的茧,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过了十八个春秋了。为名次痛苦过,为富足得意过,却终究未能参透生活的真谛。我望望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准不是在为更舒适的生活忍受着压在肩上的沉重担子?(范文网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关注心灵太少,所以,我们注定浑浑噩噩地走在路上,寻不得片刻宁静。
一千多年前,一个人写下这样几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龛上盛开的白莲,朗朗的声音清泉般滋润世人燥热的心田。他就是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第六代祖师慧能。若有这样一份境界,纵然山崩海摧,沙起云行,总得一份超然清幽。纵使在霰雪无垠的冬季,纵使哲人的脚步声已经远去,我依然记得瓦尔登湖碧绿、深幽的平静湖面。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很惭愧,对于这本璀璨的不朽之作,过去我只是从有关的书刊上看过一些介绍。在老师的推荐下,暑假里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本徐迟先生翻译的最新修订本。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梭罗在《瓦尔登湖》详尽地描叙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来到了瓦尔登湖,“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国独立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
他在书中写下如何建筑木屋,种豆,锄草松土,阅读或者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和沼泽,以及在黄昏中逡巡在的门口,隆重地守侯那些决不会来的客人。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很多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千年如一。风中山毛榉的甜香,赤杨或白杨摇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贝德福或康科德的钟声,遥远山脊上的微蓝,古代的醉鬼和宴饮者的顽固的精灵,菲茨堡铁路上呼啸而来的汽笛,在不同的时间来到湖边流连……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而只能用回归自然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非是偶然。生活愿并没有如安排那样的美好。久转奔波的生活,有时候会点缀出一点小欣喜。
原先听闻的伟大,终有一天降临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没有做好准备,向前走,生活就在那里,不远不近。早就听闻《瓦尔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华书店买来此书,是为了送给某个朋友看的。可却,生活却偏偏转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怀。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遇见并不是偶然。
没有送出去的书,也不将有遗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阅读我觉得有必要写几句话了。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它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今夜月色依旧来临。我走在道路中央,没有人群。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我不遗憾,我欣喜遇见这本书,而认真的吸取了里面的精神粮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谓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边。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1-11
瓦尔登湖读后感[经典]09-08
《瓦尔登湖》读后感09-03
[精选]瓦尔登湖读后感09-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9-01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20
瓦尔登湖读后感12-24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