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3 12:22: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本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很有感触!

  小孩刚出世,都是一张白纸。是谁在一些白纸上书写了“差生”的一笔呢?都说关于“差生”形成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者应该担负责任。但是“差生”的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师有意无意间给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师一样对工作我们不能说她不认真负责,但她是个合格的老师吗?我表示质疑!

  确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他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简单生硬,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之类的生硬简单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个早期的巴甫里克!我想说的是巴甫里克是幸运的,毕竟后来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学教师,如果不是这位老师的`话,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怎样呢?

  一直以来都认为小学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毕竟还小,性格还在形成期,行为习惯还可以纠正!期间教师起的作用致关重要。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说法,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可老师的一句话他就当圣旨去做!虽有夸张,但足见我们教师对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当教师将“差生”的帽子带在某孩子头上时,很容易导致这学生把暂时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习惯化行为:我很差,很笨!从而降低了自我上进的动机,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的是自我放弃了。

  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是一种极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学一学那位植物学老师!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温暖,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用“激励”的措施来转化所谓“差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作为一部教育的经典著作,在本书中提到了一百条有益于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思路,开阔教师视野的建议。每一条都针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或是用具体鲜活的事例论述,亦或用深入浅出的理论来分析。读罢全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感触颇多。结合当今我国的国情,以及所处的时代,书中有些看法可能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本书的光芒。作为一名以后要从事教师工作的师范生,我读完此书,心中也有很多关于做好教学工作的设想,关于教师责任的深思,也静静的在心中勾勒了理想的工作状态,给自己提了几点小小的要求。

  一、关于教学

  书中用数条建议从不同角度来讲怎么上好课,做好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条建议中就提到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们的现有程度提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要求,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这一条很值得教师们思考,我们是否太注重所有孩子们的同步发展了?

  其二,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七条提到,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知识是目的很好理解,我们教学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但不要忽视,知识更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应用于实际的工具。如今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就有过程与方法这一重要目标,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怎么去让学生获取知识,简单的灌输,教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要把教材当做教学资源之一,用教材来教,同时要注意拓展其他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要把生活当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其三,教学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是怎样的孩子。在第十三条建议中,作者也提出了评价应当是有分量的,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量,不仅仅依据卷面成绩简单的打一个分数,更应该结合平时表现,给学生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评语。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要学会保护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不要使内在的学习动机消失。

  二、关于阅读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阅读,提到读书。一方面,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教师要通过阅读适应时代和世界的变化,把日新月异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资源中去。在第八十七条提到,教师若要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要有透彻的理解,还要在讲课是深入到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便从此而来。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要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读书。在第十八条和九十八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讲到让学生多读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书籍供其阅读。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泳,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这也有助于清楚理解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阅读教学外的扩展知识,在头脑中产生对未知的兴趣,这样对新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只有通过阅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兴趣,才能在此基础是进行深入的钻研。在书籍中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让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三、关于思考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占统治地位。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六十二条建议中提出:“学生来到学校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若想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应当运用智慧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心里有无穷的强大的求知欲,教师点燃起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教师只有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指挥学生,用思考使学生折服,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让学生来日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位受到教育的人,就要让学生善于思考。面对社会万象,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才能用自己的机智解决问题。

  在如今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是否太急于求成了呢?急于脱口而出的答案,急于不假思索的回答,急于比谁更快,重速度而不重内涵。多多动用脑袋,学思结合,思考是人类精神世界开出的最美的花朵。通过思考,我们才能深知内心所想,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学生只有活在思考的世界中,才不会每天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不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教师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四、关于教师

  书中也有几条是致教师的,这几点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也告诉自己要这样做,要做一个好教师。

  第一,在第三十四条建议写的是给新手教师的几点建议,“在年级尚轻的时候,应当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时而悔恨”。现如今,还没有工作,我内心里对这份职业有满腔的热情,渴望大展身手。我希望我能一直保有这份激情,不至于在一年年的工作中逐渐熄灭那份火焰。作者也建议我们每月买三种书,一是关于所教学科的,要不断补充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二是关于学习榜样的励志书籍,这类书可以用来在学习上教育学生,在生活上指导学生,在道德上引领学生,三是心理学的书籍,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学生们的心灵,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教学。

  第二,是关于教学反思的,也就是要写教学后记,教学日记。它可以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在日记中,我们可以回想课上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可以作为以后课上的素材或改进之处。把所观察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习得高超的教育技巧。

  第三,是教师要有一颗广博的爱心。在七十五条讲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要时刻记得,我们面对的孩子是是极易受到伤害的,心灵又是极其脆弱的。我们要不断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我们要与学生建立友谊,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儿童。在第八十六条“致未来的教师”中也讲到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焰教给我们,做教师的人。我们教师也要在心里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的给予他们,那样才会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我也有了前进的方向,理论知识不可丢,要有理论指导实践,要不断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要结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与进行教学工作。这本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品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都说好书就像一泓清泉,清澈明净,可以当镜子映照自己。这几天趁暑假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对这本终身受益的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有的一以贯之,有些结合了新的模本和背景之后的新的体验,经典之作永不过时。

  在近四十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用心做教育,研究教育。他所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距今虽时跨半个多世纪,但是依然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一、兴趣是教育事业之源泉

  这本书首先给我心灵冲击的是他在第二条建议中对年轻人发出的警示和劝告:年轻人,劝告你们,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兴趣,那就离开学校。我想,这是每个在职教师以及将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人必须直面的课题:你到底热不热爱教育?它能不能给你带来创造的快乐?毕竟现实中有很多被教育折磨得身心疲惫甚至生病的老师,正是由于缺乏或丧失了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教育工作,如果你的心里充斥的是痛苦、厌恶、想要逃避的情绪,那么你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不爱教育事业,你不适合做一个教育者。那就离开学校,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否则工作会继续地使你感到无止境的痛苦,不但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而且你的学生也会收到诸多消极的影响。

  读到这里,我也暗暗审视了一番自己的内心。庆幸的是,与学生相处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快乐的。尽管也遇到过攻击性强、对老师恶语相向毫不尊敬的问题学生,但我不会在心底里真正怨恨她。问题学生就像珍宝,作为教育者,不该厌恶、逃避、冷漠,而应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这会是教育认识和教育能力的一个质的提升,能带给你巨大的教育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这一个个世界在你面前,你感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那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我想说,这一能力正是基于教师的职业兴趣,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他们的鲜活个性。反之,你可能会觉得学生们都千篇一律,单调无味,甚至很费力才能记住他们的面貌和名字。

  我坚信,对教育的热爱会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源泉,使得教育长河不断奔腾,永不干涸。

  二、只有抽象的大纲,没有抽象的学生

  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儿童。这是教师必须正视的一个教育现实,我认为针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四个字:因材施教。

  面对跟不上教学大纲进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理解接受这个事实:即每朵花绽放的时间并不一样。当遇到后进生,教师应致力于研究用什么途径、要多久和克服什么困难,学生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水平,如何在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施大纲。

  三、用一辈子换来的15分钟

  书中谈到一个教师的案例:每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直接准备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

  读到这里,我想肯定有很多读者跟我一样,十分佩服和羡慕这个教师的备课效率,也有人可能会持怀疑态度。但同时我们肯定都会好奇,他所谓一辈子的准备究竟是什么?

  答案揭晓,这就是阅读。教师应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我们平时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把阅读当成一种甜蜜的“负担”,首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涉猎更多的书籍,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这个时候备课也就无须花多少时间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看来在每个行业都受用。对教师来说,15分钟备课可以不是奢谈,但要用一辈子的准备作为支撑。

  四、教育工作是一项协同合作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而在这张白纸上画上第一笔的正是父母。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父母的画笔从来不应中断,他能在孩子的一生中持续发挥作用。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会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心态,他们认为孩子入学后,学校就应该“包揽”孩子的教育工作,自己则能彻底省心。这其实就是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能正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学校、家庭、学生个体的协同合作。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不良状况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可以设置家长教育学校,其中分为学前部,一至三年级学生家长部,四至八年级学生家长部等。在送自己孩子入学前三年,母亲和父亲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里学习。其中包括“怎样培养儿童尊敬长者”、“怎样防止儿童冷酷无情”、“学前儿童的大自然教育”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这样实施以后,就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一个连贯的衔接,使教师工作变得更轻松有效。

  五、培养儿童热爱绘画

  你也许会纳闷,这不是美术老师的工作吗?其实不然,学科都是相通的,跨学科的学习有时能产生奇效。在我看来,无论什么学科,都可以跟绘画结合起来,将绘画融入到课堂中。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很发达,PPT就可以呈现精致的彩色图片,但如果教师能在讲课过程中画出相应的情节图,一定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么尝试一番之后,你会发现,这群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候会对你的画评头论足,甚至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上来一展身手。

  绘画是一种美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教师们如果能够运用好这一工具,将对教学产生不少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一位激情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语言真诚、观点新锐、风格独特。他的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今天许多的教师(或许以前的教师也是如此),在走上教师这一岗位以后,直到退休离开这一岗位,甚至到离开这个世界,就从来没有考虑过,或者从来不知道,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怎样的。许多教师都是在混沌之中走完自己的职业之路的。在这样的状态,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么成绩,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虽然有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所教的学生很有成就,比如自己成了某一级别的知名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假如对自己的职业应该达到的几重境界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话,他们事业的成功也纯粹出于巧合或者某些领导故意的炒作。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应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而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下面就作者给出的100条新的建议谈一些我的体会:

  第8条《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人是一个矛盾体:渴望认识自己却又怕认识自己,所以人很痛苦。在这痛苦之中,有的人无力自拔,做了自己的奴隶;但也有人,在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之后,勇敢地迎接着世俗的眼光,向自己挑战,重新认识了自我。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虽时时在鞭达他人,但更多时在无情地剖析自己。”

  作为一个教师,虽然我们是一个教育者,但我们更是一个受教育者,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教育自己,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首先要对教师这个岗位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其次,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心知肚明;再次,教师要及时地评价自己。

  第20条 做回女性

  不可否认,因为自然生活之严重不足,“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当代男性,有某种中性化倾向,表现为“小器”、“胆怯”、“自私”、“踌躇不定”等非男性特点,这一方面与儿童时期的教养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与“自然野性生活”缺乏有关,在中小学校里,女教师占了多数,我认为,女教师占多,并不是学校里男孩子中性化的原因。相反,真正的女教师倒是可以激发出男孩子们的男性意识,如果用“阴”“阳”理论加以分析,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问题是,我们的女教师一旦丧失了自己作为女性的性别特质,以“刚”、“烈”、“横”和“粗鄙”的形象出现,在对男孩子的管教中以中性化的行为标准硬是抹杀他们的性别特点,并且以不屈不挠的意志驯服而非巧妙感化“顽劣”,对“调皮”和“野性”绝不宽容,那么,经年之后,男生们要恢复男生性别,也只有去“扮酷”了。此外,女教师对女学生非女性特质的诱导与纵容,一方面使女孩子们不复可爱,另一方面也使班级群体的男生集体“阳衰”。一定程度上,“阳衰”正由“阴盛”造成。

  由此看来,女教师做回女性,有其教育学意义。

  第77条《永不放弃》

  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第85条《每个人都应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良好的服务者就要做到:一微笑,即使心里不高兴,也要微笑。微笑是心情的外部表现,反过来微笑还能改变心情;二是积极,精神饱满,办事及时,千万别拖拉,别把服务对象晾在一边。事情不能办要告诉他原因,事情需要时间才能办好,就要告诉对方时限;二倾听,服务对象有苦衷有困难时,最需要服务,你首先要倾听,别随意打断或轻率地指责对方,要注意力集中,别边听边干自己的活,别让对方站着而你坐着;四和善,说话温和,除教师忌语外,尽量不用命令式的祈使句,尽量不用讽刺性的反问句,尽量不用话中带话的话指桑骂槐,尽量在听完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对方,语气不要高人一等,不要有霸气和匪气。

  服务是一种观念的巨大变革,要真正从骨子里转变,你必需有意识地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你依然是值得敬重的。

  第49条《教师的身份》

  也许知识可以灌输,方法可以灌输,但理想和道德可以灌输吗?既然不能,那只有让教师高尚的师德去潜移默化了。但如果教师仅把这个“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把学生当作资源和工具而用来谋生的职业。那,在这种状况下的学生如何,又由谁来贯注精神理想?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收获居然不小。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她是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是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以下几点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误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我们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精神,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每一门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不晦涩,通俗易懂,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第八十七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给我的启发最为深刻。 "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我所从事的工作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我必须能够分辨清楚语文这门学科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学科思想的前沿问题。如:我应对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所了解,熟悉目前语文教育领域的动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的确是这样,只有当我的知识视野无比宽广时,在语文教育教学时,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改革创新、才能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能手。

  文中还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利用假期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里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令我头疼的孩子,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苏霍姆林斯基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有人说过,一个人忘掉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了。可是,如果剥除了我们孜孜以求教给学生的东西,在学生的记忆里,还会留下些什么呢?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生命所需要的良好营养,赋予了他们人生必要的生存智慧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我教过的那个特殊的孩子。记得开学第一天,我看着这个个子比其他孩子矮很多,但是对陌生的环境一点也不害怕的小女孩儿,坐在座位上就自言自语,带的早饭是一小包豆奶粉,弄开以后,趴在课桌上就舔。当我看着她时,没有眼神的`交流。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和她讲话,答非所问,含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

  看着这个小姑娘,我想她就像一位折翼的天使,来到了学校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她能随进班集体,不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当她乱拿别人东西时,当她毁坏别的班绘画作品时,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面说她的年龄小一点,我们大家帮帮她。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刻意对待她,不区别她与其他同学,并且开展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她参与其中,及时鼓励、肯定她,让大家忘记她的不同,而记住她好的表现。关注她课间和哪些同学玩,不在班级提及关于她和别人不同的话题。教育大家要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她,要正确对待她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她的缺点,她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对于她,我觉得让她掌握生活中的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她认识钟表,让她知道了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上学,遵守时间,在学校懂得了,楼道内不乱跑,这样做很危险,上课时不乱喊乱叫,那样做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不乱拿别人的东西,懂得了见面向老师问好。每次得到同学的帮助,都要向同学说出:“谢谢你的帮助”.....让她在集体中学会交往,懂得感恩。这些对于她来说远远大于了她学会了课本上知识的价值。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请了两天假,刚到学校,她就就跑过来问我,这两天干啥去了,我都想你了。一次我踩在凳子上拿东西,只有她走过来说:“别摔着”,我高兴的说对着全班同学说“看,xxx长大了”。渐渐的,大家再也没有把她看成是特殊的学生了,都认为她种种怪异的行为是由于年龄小。渐渐的大家接纳她,她也是我们班级的一份子,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发展,都能发展,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强壮的还是软弱的,它们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成长,这就是自然规律。智力上的差异本来对于孩子来说就很不幸了,作为老师,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我们要帮她打开另一扇窗。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折翼的小天使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他们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的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每日的读书时间,同时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更加更自信。

  二、学会感受思索过程中的快乐。

  一辈子面对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说枯燥也不为过。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却能品味其中的乐趣,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享受。“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觉得是在“折磨”我们,一再地让我们读、写、说,但经过一年,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三、在宽容中期待孩子的`成长。

  花开有它自己的花期,人的成才也自己的期限,个体有差异——有早有晚。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在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因为它意味着造福于自己。而且宽容也能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颖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反思去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寒假利用大块儿的时间,通读了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因此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在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师德水平。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从我校走出去的窦贵梅和晓梅校长的成长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其实,他所讲的是与我们的教育培养方针是一致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生涯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苏老在《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中指出,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可现在不仅是孩童,就连成年人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了自己,有人竟啥钱都想要。据报道:上海的徐阿婆去世后,她的儿孙为她的遗产打起官司。徐阿婆的长子和次子已先她去世。她生前曾领到一笔“资产处置费”,共四万多元。次子的两个儿子提起诉讼,要求对徐阿婆三儿子夏先生保管的这笔钱进行分割。夏先生称,此款大部分用于母亲后事,此外他为母亲守灵10天,应按每天1000元的标准收费,目前可供继承的遗产仅有20xx多元。(法院判决很明了,子女为母亲守灵属于晚辈对长辈寄托哀思的方式,要求从遗产中支付费用不符合良俗,不予支持。中国有5000年历史。5000年的文明岂容这样践踏?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孝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道德的底线。如果守灵能收费,那么良心还剩下多少?我们应反思,钱包越来越鼓时,我们丢掉了什么?因此,我校开展的孝道教育,评选“孝心天使”的确是抓到了关键。

  关键词之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人心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xx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

  关键词之四:家庭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据说,俄国化学家、化学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目失明了,不仅没有经济收入还要花销医疗费,但她的母亲仍然坚持送孩子上学。当门捷列夫展现出才能后,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大学,母亲把家从西伯利亚先迁到莫斯科,后又迁到彼得堡,在门捷列夫遭到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拒绝后,最终母亲把门捷列夫送到了师范学院。

  超导现象的发现者昂内斯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特意腾出阁楼作为他专用的“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次,昂内斯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烧着了半座楼房,但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和支持他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综上所述,好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勤劳、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与成功学者的长期接触、家庭中的宽松平等、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事业的执著精神等,都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

  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家长太过于重视物质环境,为了使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写字台、新型电脑、变光台灯、成盒的橡皮、成捆的铅笔、一摞摞的练习本,但是孩子仍然留了级。为什么?就是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母亲成天热衷于涂脂抹粉,家里出入的朋友五花八门,在一起谈论的是吃喝玩乐,沉迷在麻将声声中……也有的家长本身就不拘小节,甚至不检点,尤其是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缺少关爱,为他们的成长埋下隐患。

  以上是我读书后的一些感受,有些想法不一定对,欢迎指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

  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

  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

  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

  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

  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虽然我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但是我仍然很向往教师这个职业,想要通过努力拿到教师资格证,然后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读完苏霍梅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我受益颇多。它教了很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教师并非就是简单地在讲台上讲完书本上规定的课程就完事儿了,教师必须要懂得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就像是学生迷茫中的灯塔,一旦没有做好,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可谓是责任重大,不可小觑。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羡慕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有很长的假期,平时除了上课之外都很自由。但是在看了这本后发现,要做一个好老师,除了上课的三四个小时之外,还有备课和改作业需要

  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所以它并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从这本书,我还学到,孩子们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小学,小学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初高中才不会那么辛苦。苏霍梅林斯基就说:“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所以在小学时,

  虽然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但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小学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是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不断补给自己的知识,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教会自己的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此,他们在学习上就会进步的更快。

  整个《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主要是针对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阅读、兴趣等等方面。所以其主要也是针对小学教师而提出的。在我看来,小学以及学前教育阶段确实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打下很好的基础,那么以后的学习就不成问题了。相信自己在看了这本书后,如果以后我真的如愿的做了一名老师,我会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这100条建议,相信那时自己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些教育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阶段的教学。在教小学时,小学生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确实是比较可行的。但是,如果在各个阶段都使用这样的方法的话,我想它的效用应该不会很大。这就需要老师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多,能够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此刻,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透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务必要有高度的社会职责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我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明白你的价值。”履行职责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职责,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务必从“职责”两字做起。对自我应尽的职责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我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向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我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样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资料要十分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务必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决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样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潜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此刻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潜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务必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潜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职责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