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09 09:43: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7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

  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2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触动我心的部分原文摘选:

  1、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个知觉上

  2、家长要准备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3、孩子是自我教育的你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4、爱和自由,美和理想

  5、每一位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6、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

  7、宁可不给孩子一颗好心,也要给他一个好脸

  8、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有了自由就能选择感兴趣的,因为有兴趣,就能反复做,在反复练习中,产生专注力,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规律。这就是纪律最早的形成。

  9、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0、即使是孩子,玩耍也没有意义,从中不会得到什么。儿童真正的状态是,坐在那里长久工作。

  1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互相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

  12、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13、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

  14.6岁以后的“吸收性心智”消失,开始接受知识。

  15、儿童自我学习的抽象能力其实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丧失的能力:1、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2、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3、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尼莫九个月,有时候我也会发懒,只想着感觉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机。有时候会觉得他做的所有动作都是无意义的,不想观察他。

  看了这本书后,我偶尔很认真地观察他,偶尔会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书里说的,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边的环境,尽管很缓慢。产假四个月结束后,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识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说再见,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个月的时候,爷爷抱着他在门口,我们就教他“拜拜”这个概念。但是到现在九个月了,他还没有主动举起手做“拜拜”这个动作,但是他八个月大时,突然就对灯这个概念有了感觉,我们也没有教过他,说”灯灯“时,他会抬头并举手。有时候能准确用眼睛看向灯并用手指到灯的位置,有时候灯在后方,他却举手指向前方。我并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灯这个概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在听到”灯灯“时会抬头举手。但是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的。会手膝爬之后,尼莫对床头柜很感兴趣,经常就往床头柜爬。我家床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床边边,我就把他拽回来。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探索床头柜。连续四次,我发现他都以一样的步骤往床头柜上爬,先把右手伸出并放低,抓住垂到床垫侧面的床单,再伸出左手放到床头柜上。往前挪动一点,这时候两只脚已经在床边摇摇欲坠了。有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两手两脚撑着,维持一会。之后,放下右脚到床高一半位置的一个突出一点的横杠上,再慢慢把另一只脚也挪到这个横杠。横杠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撑不住,倒在了我手里。反复反复,头上都是汗,但是不会一次就停止。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也是我难得的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重要的是,我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如何去爱。

爱和自由读后感3

  《爱和自由》一书便很好地诠释了为人父母如何把握好爱与自由的尺度,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事真正的教育,这本书将引领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爱和自由》一书便很好的诠释了为人父母如何把握好爱与自由的尺度,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通过自身的实践事例,将蒙氏理论描述的通俗易懂。这本书将引领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儿童,静心读完,我们不仅要惊叹:原来儿童可以这样解读。爱就是给予尊重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试问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在孩子心里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应该去尊重孩子成长的轨迹,而不是把成人想当然的结论,强加给孩子。就像《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飞行演示中,孩子终于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数学题一样。

  反思成为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时候,你总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认识颜色、物品的名称、不厌其烦的和他练习走路,数1.2.3.4.5。或许连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3岁,4岁,5岁还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经不是孩子,仿佛他们应该会这,应该会那,把你认为的应该变成了孩子的应该,于是我们对于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少了当初的耐心,多了更多无谓的懊恼。

  别人的孩子都会,为什么三八24,我的孩子总是出错,总想从一些专家的理论经验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经,但是却忘了独属于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成长的过程、速度、方式、对某一问题的认知不尽相同,所谓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的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长的轨迹当然就不同。

  爱就是给他自由

  “小心被烫着”“风大,把帽子戴上”“看着点,别碰头”类似这样的话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处中层出不穷的飘出。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会不屈不挠维护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为孩子弱小,没有自卫能力,大人的包揽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无遗。对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导”总是很随意。在“爱”的名义下,把孩子辨别能力,自卫能力和自理能力统统剥夺。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楼梯事件”,孩子从刚开始下楼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开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终都知道怎样下楼梯,从未想过自己要看台阶,要踩稳。一个趔趄,大人手一紧,没摔倒,以后便更是呵护备至。许多孩子像这样在呵护下长大,变得不知天高地厚,失败后就是对父母的埋怨,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父母呵护备至的爱剥脱了孩子成长的自由。

  爱就是流动成长

  父母、教师、学校。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环境的构成。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由独立成长的环境呢?书中告诉我们“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作为老师需要追求自我成长,如果始终一成不变的话,就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不变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断变化成长中的孩子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成长必然会受到制约。当你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你是否已经成长变化为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当孩子踏入小学的大门,你是否准备好成为一名学生家长。当你抱怨上了学还要家长这么操心时,是否是你拒绝自我的成长变化,而你的停滞不前,所创造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进节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将能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给孩子自由,成人的变化成长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创设。

  心理学家常说“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就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如果孩子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与自由中,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我们一生能够给与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也让我们做一名睿智的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后感4

  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不会一直这么爱我的?为这些傻问题去自我纠结或纠结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时的某些特殊经历,是会对成年后的自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得到释放或弥补还好,如果一直压抑着得不到释放,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的。而曾经发生过的压抑,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释放,即便是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弥补期或发泄期。如今的我很快乐,也很感恩,感恩有机会全程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极了。

  我们成人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弄脏的理由限制孩子,却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发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动脑也在创造。我们教孩子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那样玩,对他说了无数个“不是”“不对”,却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自以为耐心地纠正孩子树叶是绿色,不能涂红色的,却没想到其实孩子有自己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

  一个月前,我拿桃花和树叶给墨墨涂色时,她抓起一支笔,就把桃花和树叶都涂成同一种颜色(当时没去纠正)。可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上周,我拿出同样的桃花和树叶给她涂色,她从24支彩笔中挑出粉和绿,说:“妈妈,树叶是绿色的,桃花是粉色的。”并给涂上了正确的颜色。所以说,不要低估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教会灌输给孩子与孩子自己思考总结发现是有区别的。孙瑞雪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就像母鸡爱小鸡,狮子爱它的'宝宝一样,尤其当孩子刚刚降临这个世间,那么小,那么无助,吃喝拉撒睡玩儿无一不需要依赖大人,小小的他无论如何哭闹我们都对他充满爱意充满耐心。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独立思考建立后,这种“爱”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东,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想不发脾气都难。可是,你却不知道在大声对孩子吼叫时,他是有多恐惧多无助。

  前两天,正要给墨墨读《大嗓门妈妈》的绘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张,直对我说:“妈妈,这本书讲过了,这本书讲过了。”(其实我没讲过,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把它放一边,墨墨貌似很惧怕这书,又赶紧把它塞进被子里去了。当时我纳闷,平时一个故事要讲好多遍才肯罢休的呀!爸爸说他曾讲过一遍,我翻了翻,讲地是一位大嗓门企鹅妈妈冲着小企鹅大声吼叫,那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脑袋身体翅膀嘴巴屁股双脚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热带雨林等不同各处,企鹅妈妈找到所有碎片,把它们缝到一起,并向宝宝道歉的故事。当然不是每个孩子看到这绘本都会像墨墨这般恐惧。但故事中孩子的无助,就像书中企鹅宝宝自诉的那样:“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寻找,但眼睛却在宇宙里。想大喊,但嘴巴却在山顶上。想飞翔,但翅膀却在雨林里。"虽然是幼儿绘本,但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你觉得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去教育孩子,却忘了生命的模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你这样点点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爱和自由读后感5

  刚一看到《爱和自由》的封面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小女孩在蔚蓝的大海边尽情的欢笑,举手投足间是何等的惬意。”可以看出她的心灵在自由地徜徉,她是获得了多么满满的爱啊,我急不可耐地翻开了扉页:“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如此深情的开场白让我有种想走进书中与孙瑞雪老师进行心灵和思想交流的冲动。果不其然,读完此书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深层次的洗礼,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这是一本将改变我和我的孩子们一生的书籍!《爱和自由》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孙瑞雪老师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虽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和技巧,但却告诉了我们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规则和平等。它犹如一扇门,打开它,既发现了孩子,也发现了自己。我也从中收获了几点浅显思想:

  一,爱是儿童的一切。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心理学家说:“大脑是爱的器官。”而什么才是对幼儿真正的.爱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想师爱的本质也应基于关心孩子成长的基础上,孩子如果得到了满满的爱,各方面发展都会很出色,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可见,爱孩子是多么重要,当一个成人爱另一个成人时,那个成人会明白他得到了爱,但当父母老师爱孩子时,孩子就学会了爱一切。

  爱是幼儿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而爱的能力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首先,应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不要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需要我们老师停下来看一看:我们是不是基于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习性、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情来爱的,这只能意味着我们更爱自己的想法、恐惧、焦虑、习性、情绪和心情。而孙瑞雪老师让我明白了,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我们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

  其次,爱孩子应表现在点点滴滴滴的生活中。爱绝不是表现在我们的头脑里,爱应该表现在我们对待幼儿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还表现在我们与幼儿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就是爱,但我们仍需要学会很多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中国人从不善于表达,我们认为爱是储存在心里不流露的。但是《爱和自由》让我懂得了爱必须学会表达出来,爱必须学会表现在动作中,爱必须表现在跟孩子每一个拥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样幼儿才能收到爱。否则,孩子们收不到,就像我们发出的邮件一样,孩子没有收到,爱就杳无音讯了。如果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我们拉着她的双手对她说:“老师喜欢你,但是这个事情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爱;如果当我们压力过大,情绪不够好时,我们对孩子说:“老师现在情绪不好,我需要冷静一下,处理下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跟你没有关系的,老师还是喜欢你。”这也是爱。当幼儿接收到了我们对他的爱后,他们会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二,规则使儿童拥有心理的力量。

  蒙氏教育倡导“爱和自由”,但这种爱和自由的获得必须依靠规则。孙瑞雪老师告诉我们:“只有规则和秩序能保证人的平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生活在爱与平等、自由的状态下,这样孩子将来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比较舒服,比较愉悦。而在幼儿园里,这种规则亦是一种约定,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其次规则还能告诉幼儿正确的做法。比如,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不可以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学会说:“不!”等等,这些规则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与环境及他人相处。书中举了一个小男孩让训斥妈妈的爷爷向妈妈道歉的故事,小男孩坚持让爷爷道歉。可以看出规则不是幼儿的桎梏,而是保证每个幼儿在生存环境中都能够获得爱和自由,获得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幼儿良好的成长。 《爱和自由》一书给我的感悟和体会太多太多,有些已经内化入我的思想,它还将指导我的教育工作,它真是一本好书,百看不厌,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我将会再次精读此书,以期待有更新更多的收获。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明白幼儿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去爱幼儿,幼儿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他们,有了爱和自由,他们就会在自由和爱中茁壮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6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

  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爱和自由读后感7

  上周买了这本书,说看了后给博友一个交待,现在看来当时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从书中确实收获不少启发,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但也混乱了我的育儿观,不知道是否应该采纳它的观点,不知道如何实践它的理论,很是矛盾。我已经感觉到,你要选择并执行他的理论是需要智慧、勇气和毅力的。

  这是一本理论多于操作技巧的书。作者是一位蒙氏幼儿园的园长,曾经作过大量关于蒙氏育儿的演讲,后将演讲稿系统整理成此书。书中主要宣讲蒙氏育儿理论,一些具体事例也仅是作为论据,数量并不多。虽然很好的解释了诸如孩子重复简单行为的原因、不顺从的原因、背唐诗对智力的作用等,但整体来说偏重于理论。如果说这本书是个引子的话,后续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东西才是正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正如此书对一些蒙氏育儿原则的看法所说的,将这些原则熟记于心也是不顶用的,即使受过三年正式蒙氏育儿培训的老师实际操作起来也不一定到位。这是一本彻底颠覆传统育儿观的书。自己还是孤陋寡闻,以前听说过蒙氏育儿,但从没有专门了解过,以为也是亲子教育、鼓励教育、使用新颖教具之类,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套系统理论,并且是颠覆性的。朋友的孩子也有上蒙氏幼儿园的,前天专门问了一下,朋友对此也不清楚,看来是伪蒙氏班,因为书中说这绝对需要家长全力配合的。先摘录归纳几点蒙氏理论(大意,书不在手边):

  1、现在正常的大人已很少见,正常的孩子就更少见了,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沉静而安详的'。

  2、正常的孩子是有个性的,平常所认为的调皮淘气就有个性就聪明是完全错误的,有个性应该是具有想象力、有创造性的思想。

  3、孩子不是大人教出来的,是孩子按照自己的“精神密码”自行发展的,大人只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观察者、提醒者和环境(氛围)保护者。

  4、孩子的“精神密码”只有自己才能掌握,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敏感期”去探索掌握事物的规律并遵循它,大人的说教、约束、强加的是非判断是一种干扰,甚至可能中断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

  5、通常大人对孩子的爱主要反映在物质方面,并自觉不自觉地以大人的方便来开展教育(如不让孩子自己吃饭,怕摔东西,觉得孩子懒不愿抱等),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因爱而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受干扰地发展。

  6、通常所认为孩子喜欢编故事(不是指说谎,就是指编故事)是有想象力的表现,实际上恰恰是有问题,原因是孩子某些方面需求未被满足,发展扰中断,只能沉浸在编故事中,实际独立能力较差。我这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你所想不到理论还有更多。我现在犹豫不决的状态,对照蒙氏理论,属于儿时没有发展好,对事物把握性差,判断不够果断,是不正常成人。把孩子培养成正常人,处在不正常人的包围之中,也够玄的啊,呵呵。

  这是一本实践它需付出巨大努力的书。虽然目前这本书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我认为它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能给人不少启迪,还是一本不错的书,至少解释了我许多疑惑,如孩子为什么重复简单动作、为什么不愿走路非让大人抱、为什么突然会应用很久以前提到的概念、为什么会不专注等等,而且让我探究到孩子的一些心理,丰富了认识孩子的角度。研读中,我将书中一些观点和事例念给室友听(不过他还没孩子),他基本上不赞成或觉得难以实施。我认为实施蒙氏理论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全家人认可并积极配合,再是如何减少社会环境的干扰,三是如何认识并克服自己不适当的习惯性意识和行为,四是如何认识自由和溺爱、放纵的关系和把握尺度。最关键的是要找一些蒙氏教育技巧,这本书只有理论啊!比如,作者的幼儿园规定干扰其他孩子工作(她们把操作教具称为工作)的行为必须严格禁止。老师们是如何“严格”呢,比如一个孩子干扰另一个孩子工作,老师就对这个孩子客气地说我们去玩别的吧,呵呵。给孩子以自由同时,大人并没有得到自由,而是责任和任务更大了。你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作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要掌握何时给予提示而不是干扰,要知道如何保护孩子发展的环境,要不怕孩子带来的麻烦,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抵御自己的虚荣心,要坦然面对聪明孩子好孩子的普遍标准对孩子的不利评价,要耐心等待孩子成就的出现(没有背唐诗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至少到孩子6岁。总之,你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大包大揽时更多。

  有这么大困难吗,如果真正按此书的理论实施,我想是这样的。所以,我打算先搞个拿来主义,选取尽可能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尽可能给孩子自己动手的自由等,并再找一些蒙氏育儿技巧的书,提高实际操作性,逐渐丰富,逐步实施吧。

【爱和自由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07-14

爱和自由读后感03-07

爱和自由读后感03-11

《爱和自由》读后感01-19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别06-23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03-14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03-01

读爱和自由有感06-19

爱自由的句子01-07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