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更新时间:2023-04-27 10:03: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1

  在念大学时,曾在普通话测试的课本上,有一位作者写道:“自己从农村来,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是谁……”从此,我对这位人物充满了好奇感,下定了决心,有机会一定得看看这部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的作者是德高望重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他把安娜卡列宁娜这位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由这中心人物而引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

  以安娜卡列宁娜为中心人物,其中她的丈夫卡列宁,她的情夫伏伦勘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加一个生活圈子相联系。其中,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是奥勃隆勘测基的妻子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了大约一百来个人物的形系体系。从而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家长作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处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而坠入情网。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搞,然而好景不长,终于与伏人参斯基的感情出现了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从上述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娜的人物性格中,我觉得她的命运是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共同命运,如果是有胆量的,有必要的对社会反动的女人,必然也是同样会遭到同样的命运。就像鲁迅作品《春逝》一样,两位主人公的自由恋爱之路,也逃避不了当时的社会给他们安排之路,不管怎么的拼,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观念体系在动难逃的牺牲品。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2

  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不仅在于它近千页的篇幅,还在于它所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思想冲突与真挚的情感。

  安娜与伏伦斯基和列文与吉蒂两条爱情线索相互交错描述,一悲一喜,一暗一明,相互缠绕又豁然分道扬镳,悲喜相衬,令人怅然。同时夹杂大量对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叙述、政治评论,对现有社会制度缺陷和随资本主义发展沙皇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以及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批判与不满,也抱有对时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怀有质疑而自己却无法提供更好的方案而产生的沮丧。前者是本书的特性,后者是托尔斯泰作品的共性,时代使然嘛。

  爱情与法律关系,世俗观念与宗教信仰,个人对幸福追求和社会伦理道德等等这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互相猜忌与不信任则是安娜个人悲剧的催化剂,而她的卧轨自杀则是时代悲剧的体现。仔细分析好像谁都是对的,拼凑在一起便全都是错的,必须有无辜的人做出无辜的牺牲,否则就是集体的毁灭。

  个性是人物的灵魂,矛盾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将个性鲜明的人物揉合进一个又一个矛盾里,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老托尔斯泰长于此道,加之他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与对世事的真知灼见使他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蕴。

  托尔斯泰的作品所考虑的问题主要又一个即要不要给农民土地。农奴制刚刚废除,生产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庞大又落后的沙皇俄国在突飞猛进的英法面前相形见绌。占全国九成以上的农民大多耕种着地主的土地,没有生产积极性,作为大地主的托尔斯泰在个人利益与农民利益之间徘徊。怎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使生产资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托尔斯泰所关心的问题。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农业却长期停滞不前,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远远超出安全系数而俄国还要进行对外战争。在作家看来只有让土地所有权给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农业才会欣欣向荣,国家才会安定并正常发展,但这势必损害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列夫?托尔斯泰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安娜?卡列宁娜的对爱情的追求,我无法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一是因为在现代中国这是一件极其容易解决的事情(到民政局走一遭用不了一个小时),而在遥远时代的遥远俄国的复杂关系令我难以理解;二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对于“爱情”并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装点呆、卖点傻,何必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

【读《安娜卡列宁娜》有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02-17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03-17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1000字02-17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4-02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2-26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02-1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2-1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2-1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