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22 11:55: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梭罗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梭罗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梭罗传》读后感1
在我的想象中,即便身处物质文明当中,过一种原始的垦荒生活也是不无裨益的。——梭罗
一提起梭罗这个名字,很容易把梭罗当成美版王维或是陶渊明。但其实梭罗是美式自然文学的里程碑人物,从他开始,自然文学真正走向了荒野深处。
亨利梭罗于1837年大学毕业,在1862年与世长辞。在这段时期内,他由一名普通的阅读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作家与博物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了美国一道永久的知识景观。这名栖身于湖畔的伟大作家从来不应被误读为消极避世的典型,正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真正的纽带,并使之成为自身社会生活的稳固支撑。在这本传记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梭罗的大量私人日记与创作手稿,勾勒了梭罗的思想历程及成长经历,还考察了他与爱默生、玛格丽特富勒、沃尔特惠特曼等人的友好往来与思想交流,以及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事件的关切与贡献,从而在19世纪的语境中对其一生的心灵轨迹进行综合审视。我在本书中,了解梭罗的真实形象,包括他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被《瓦尔登湖》的盛名所遮蔽的诗作,甚至可以从他的私人日志和摘录笔记中感受到梭罗独特的个人魅力。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梭罗发明了鞋带的系法——这一点应该极少有人知道。
整本书的'切入点恰好也是梭罗所要追问的一个问题: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答案的关键词:完整、法则、自由、勇气。我们要过完整而不恐惧的人生,则必须通过求知而知宇宙自然和人类精神的法则,求知的前提在于人身与灵魂的自由,欲获得自由则要培养争取自由的勇气。因而梭罗反对避世而主张积极入世,他是身在瓦尔登湖而志在四方,他厌恶奴隶制,甚至主张以暴力来反对秉持暴力的政府。他强调修养的顺序是先改造自我进而改造世界,所以他同情社会主义的经济主张而绝不向往集体主义对个人的改造。关于康科德之于美国就如魏玛之于德国,古希腊罗马印度思想、超验主义、达尔文、拉斯金等现代思想,作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梭罗的影响,也是很有意思的看点。
《梭罗传》读后感2
久闻《瓦尔登湖》大名,家人还购置了一本,屡有翻看的冲动,却又屡屡搁置作罢。直到这次收到《梭罗传》,方才打破原有浅见,《梭罗传》不仅写得好,是梭罗的权威传记,更燃起我静下心来一亲《瓦尔登湖》芳泽的阅读欲望。梭罗为什么会成为极简生活的先驱?《瓦尔登湖》这本书究竟魅力何在?一切从梭罗成长的心路历程说起。
梭罗出生于1817年,1833—1837年就读哈佛,1845年瓦尔登湖边盖了一所房子,住了两年多,1862年病逝,在中国相当于清朝时期。四十多年的生涯,紧凑而潇洒。自然主义在中国并不陌生,从老子到庄子,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中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那中国人为什么要读《瓦尔登湖》,现代人读《瓦尔登湖》的意义又何在?这个还要从现代人面临的处境与梭罗写作背景的共通性说起。所谓反者道之动。
梭罗回到家乡康科德生活的年代,正是美国政治独立后工业迅猛发展、移民大量涌入、西部开发高歌猛进的时代,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商业化迅速发展,多元文化迅速涌入,但社会也到处都充斥着经济发展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问题。
如何破题?梭罗继承了超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的自然观,又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他是生活在自然中的思索者、实践者,其所发现的自然是清晰、实在、具体的,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目的'和理由,梭罗呼吁人们过简单自足的生活,不必追求奢侈复杂的生活。返朴归真不啻是浮躁时代的一剂良药,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又何其相似,放在当下社会,坚持物质极简,通过行走和思考,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丰富自己的世界,享受精神盛宴,不亦乐乎?!
是为推荐《梭罗传》及爱屋及乌的《瓦尔登湖》。
【《梭罗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03-07
梭罗的瓦尔登湖读后感04-18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7篇03-24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2-28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8篇04-16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02-17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1-28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10-08
贝多芬传读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