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更新时间:2023-04-04 08:39: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的智慧》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点评了发布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100个教育案例,鲜活生动,可操作性强。虽然说这些案例都出自小学,但我想教育都是相通的,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精辟有效而独到的点评,更让我深有体会,似乎找到了一剂良药,一拿到书就“啃”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案例,也一直在做案例研究,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研究呢?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同时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引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案例,科学的案例。这种案例不侧重于是否成功,而侧重于过程的逻辑分析;不侧重于激情燃烧,而侧重于理智的诊断。一定要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也就是说,确实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体有炎症白血球就会增多一样。只有这样的案例多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的确,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事先已经确定成功了,还需要什么研究?需要的只是气势如虹,巧舌如簧,或做艰深之状,能把人唬住就行了。于是我们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从本书中,我们能学习到教育的.点滴智慧,可谓受益匪浅。
一般说来,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呀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大家似乎都觉得他们有奇效,虽然很少有人认真地、较真地进行过科学论证。于是每到说不出什么道理的时候,就可以用他们挂牌了。再看我平时的教学反思,也经常用到这些“灵丹妙药”,往往很少往深处去考虑,也缺乏理论知识作后盾,从这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实在需要时刻去“充电”。可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那也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带着兴趣和需要去看,去思考,那样的效果会更明显,自己也乐意去打开书本细细研读,因此,我们看书也需要先激发起兴趣,那样才能有恒心将读书坚持到底。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2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
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拜读了这本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还是文笔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
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3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书中的100多个案例都使我受益匪浅。这100多个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因为这些案例中凝聚着王老师的智慧,他给了我们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那一个个案例告诉我教育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对学生的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应该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效果是不大好的,有可能还会造成反效果。我听过很多专家的演讲,一直认为作为老师爱心是最重要的,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就能教好学生,能解决很多问题,而学生屡教不改则被我认为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认为自己没有做好。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找到一样与爱同等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智慧。现在的教育缺的似乎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如书中举的例: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了解他,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经过长期努力他们师生关系亲密了,该生的学习也有了明显地进步。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这位老师觉得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能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想的,也包括我。经过王老师的点评,我才知道学习不起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树立自信心。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用爱去包容学生,而是学会去做研究型的老师,去像王老师提倡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原因,学生对学习应该感到事半功倍。我们的教育也不会那么累了。
王晓春老师还在书中指出: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甚至不是你做没做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已成为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具体怎么做会更好呢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家长是没有文化的,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得与我们教师的理念配合,我们的教育就会十分地吃力。我记得我问过很多学生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帮助你的同学,把你的水彩笔借给他?"很多学生都很犹豫,我知道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孩子的这种自私是家长们灌输的。家长的这些做法,和我的教育形成了矛盾,可能学生仍然下不了决心多帮助学生。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教家长一些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针得到一致。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师,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4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收获颇多。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它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
所谓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简单的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个是教学方面的智慧,即教书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说说德育方面的智慧。为什么先说育人,而不先说教书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早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素质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可能现在的实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应试教育。那么,身为高职的老师,显然,少了很多应试教育的嫌疑。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固有特性,他们大多是原来学校、班级的“问题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普高的那些学生乖巧、听话。相比之下,更多了几分叛逆,个性更加鲜明。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个性。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根据学生自己独特的个性予以因势利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们可能并不是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学的.。班级里五十个学生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过我们班级五十个学生他们每一个人的五年目标,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取得新的进展,考上本科;也有一个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专毕业,拿着文凭去找工作当白领,或者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总的等等。其实,个性本身在价值上就是中性的,它并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是每个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后天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面对的这些学生,在我们初识他们之时,他们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们教师的责任首先应该在于发现并且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正由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在学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学生心灵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育在爱心的基础上,要多一点耐心,切忌拔苗助长,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谐发展,茁壮成长,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培养成幸福的人,而不是仅仅在他人眼中最优秀最成功的学生!
二、教书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提到了一个关于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的问题。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然后才能成为艺术。而能否将教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则要看每一位教师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里都少不了教学这一块。因此,教学的基本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修炼提升的内容,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和提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如何板书?如何……这些都是技术活儿。
关于课堂,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到的“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民主教学,科学教学的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是比学生“多半壶水”的学习者。对于科学,对于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一切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知识传授绝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治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治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能否学会独立思考,能否进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个人能否更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有怀疑精神,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于怀疑,学会怀疑是进步成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达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和收获远不止这些,在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会不停地学习,并不断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提升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5
这学期,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此书是肖川博士的一部力作,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
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全书"教师的解放"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6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张云鹰校长的《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让我认识了张云鹰校长——大家把她誉为“教育专家”,对她冠以“女强人”、 “美女校长”的称号。她是一位才智双全、好学的校长,是一个头衔特别多、特别大、特别有魄力的校长,是一位会培养人、会用人的好校长,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好校长。她由湖南一所普通的小学、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打拼到现在深圳特区的名校长、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她的成长经历,让我对她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她为了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现代城市人的教师团队,她提出了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三”工程——搭建专业人才的“三格层次”、铺设专业人才的“三环道路”、架构专业人才的“三维空间”。这“三个三”工程的实施,为年青教师创设了成长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为了让她的教师做一个幸福、快乐、有现代气息的教师,张校长做出了一些大胆、前卫的措施,如让教师在例会上唱歌、定期举办舞会、带老师们到五星级餐厅吃西餐,带老师到大剧院看话剧,享受高雅的生活,让老师在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培养教师城市人的高雅情趣,同时让教师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工作中。
张教师是我人生中的一张对照表,如果让我的学生要去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具备合格的人格。这样,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才能够理直气壮,让他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7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不容易……
寒冷的假期,给予我的是一杯清茶,幽香弥漫,一捧书,读着、珍着、品着。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每天花一点时间感受郭文红老师写的《发现班主任智慧——追求充满任性的教育》,给自已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每每看一篇文章就像在听着这位老师讲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在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郭老师的生命和几十个孩子的生命相遇,她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们的故事中,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她把自己的心融入孩子们的心,并用智慧引导孩子,破解着教育的种种难题,因而诞生了一系列或行云流水或跌荡起伏的精彩传奇。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书中很多故事很美,在《蛮横与宽容——高明的故事》里,我体会到班级教育是美的教育,很动人;在《从“敌对”到“同盟” 》里让我感受到诗性教育蕴含着教育智慧,耐人寻味;而在《三个没想到——被信任的幸福》里让我悟到诗性教育可以给人快乐和幸福。因此在读书的同时,也记下了自己的一点点感触。
曾偶然在一朋友的博文里发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他说:人生要经历三个阶段:骆驼阶段、狮子阶段和儿童阶段。其中儿童阶段是最高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人用儿童的天真去思考人生、玩游戏、接纳各种影响,找回遗落的真理。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有了这群孩子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镜子,面对善良的童心,我会永远提醒自己:永远善良,永葆童心!作为教师,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无比的自豪!是他们告诉我,教育如此沉重,生命如此美好。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如果我们都是按照大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学生,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用大人的思维去理解学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拉开了距离。在这里说个小插曲:在今年放暑假前我就误会了一个孩子,那天他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你的生日,还知道你的学历。”当时我在改作业,很不爱理的应了一句:“你怎么知道的?”“我妈妈是档案室的,只有输入你的名字就能查到。”听了他的话,我有些生气,这不是连自己的隐私的暴漏了吗。直到后来孩子们为我精心筹办了一场生日会,我才明白我当时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时孩子所做的、所想的并不是我们大人所想的那么污浊,他们总是怀着善良美好的动机去做自己认为能做的'事,哪怕是犯了错误,也是因为自身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所以若我们教师没有童心,就不能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
和孩子们没有界限的做着游戏,这是心灵的碰撞;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一封封“密函”,这是心灵的信任;念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贺卡上的祝福,这是心灵的触动,是快乐,是幸福……是什么让师生彼此有这么多的感动,我想,作为我自己,有的就是一颗童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我们的那颗童心是否生锈?我们的心是否依然和孩子们一样晶莹透明?在教育这个美丽的岗位上,我已无愧而充实地走过了阳光灿烂的春秋,我常常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平凡、平淡但精彩,可以说累却快乐着,就是因为我的那颗童心还没有变质。
孩子们的想法很天真,说法很幼稚,却充满了老师们所追求的浓浓的人情味。请让自己永远怀揣一颗童心吧,只有有了童心,我们才能进入孩子们的世界,才能有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更能容忍孩子们的淘气、任性与顽皮,才能在他们肆无忌惮的时候像郭文红老师一样,有耐心的抒写自己的教育篇章。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8
暑期闲暇拜读王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用案例加点评的方式表达了王老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思考的智慧结晶。
全书共选取了100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王老师逐一对这些案例做出了点评。从点评的文字我认为王老师应该在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其表达的基本观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所有问题的根结,都在家庭。家庭生活,特别是6岁以前的生活将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要从家庭教育着手,为学生家长做出家庭教育指导。
二、教师教育学生没有成效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究与实验。
三、不要把所有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化为管理的问题。
四、师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师爱并不是简单的爱而应该是科学的爱,体现教师专业技术性的爱,利于学生成长的爱。
首先表达对王老师的崇敬。从背景资料我了解到王老师已经退休,所出专著达十余,但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真是一个执着勤奋的人。
书中选择的100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囊括了教育经常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但我认为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地域性的。那个时间,那个地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其它的时间,其它地域可能根本行不通。其实我一直怀疑做案例研究的效果性。这种方法给广大教师指出一条渺茫无期的研究成长路线。古代有“格物致知”之说,就是说你要“致知”就要不断地“格物”,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研究,不断地“格物,格物……”,直到你致知,我的天?!这什么是个头儿呀!何况,在一个地方总结的内容,到了另一个地方并不一定能适用。如果不能把经验上升提高至一定的境界,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思想的碎片。
所以我认为案例研究的经验性强,但科学性弱,主观唯心成分太大,普遍性、推广性不强。我看我们现在做的许多的教育研究都有这样的弊端,都是某个专家在谈论一种观点,批判一种观点,但富有建设性的路子却拿不出来。
学生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家庭。许多心理学的书都是这么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不过“古话说得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经验之谈在现实中还是感受到了。但要老师去解决教育对象的家庭问题我看难度太大,不现实,操作性不强。
1、改变一个人其实很难——本性难移。通过心理咨询的长期影响会或多或少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前提是咨询人自已主动要求改变。改变的动力来自于改变者本身,是求助者主动要求咨询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学校教育中老师主动去对别人的家庭教育问题指手划脚,我想遇到素质高家长会客气地敷衍一下,遇到个性难接触的挨骂的可能性都有。
2、教师的影响力。王老师的头上是戴着“专家”的光环。这个帽子会让家长对信息的接受和执行产生的影响增强。但不是所有老师都会成为专家,其影响力就会微乎其微,家长的执行力也会缩水不少。
王老师说: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许多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科学,不是用科学家的方式带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的。个人觉得这个提法有待商榷。
1、科学家有实验对象。允许失败,一个老鼠死了,笼子里面还有一群。可是教育就不同了,是不允许任何人都随随便便地抓着一些对象就当实验品的!谁家的孩子允许你当实验品?
2、教育界对什么样的教育是科学的尚且百花齐放,尚无定论,如何让老师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去管理?教师又如何知道自己的研究与处理方法是科学。就是按教育专著的'要求的去做,可是上面的讲法又没有具体的操作实验方法,如何去“科学”。
我们只能用前人总结的尚有较好效果的经验之法去进行,我觉得这就是一般老师的本份。让所有的老师都成为专家不现实——哪来那么多的专家!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当年韩信为立威望,大造声势筑拜将之台,无非是想树立自己的威望,才可行使将令。我觉得想提高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也可以信其师行其道着手:
一、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权的合法性,特别是允许有一定的惩罚权。我觉得现在都在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大风向是在批判教育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十分严重赞成这一点,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但是我想任何评价方式中都有引导部分——表扬;禁止部分——批评或惩罚。如果没有相应的惩罚,不遵守规则的人想做什么就什么就会损害遵守规则的人的利益,这一点是讲不通的。我认为应当有一种合适的惩罚机制,比如像新加坡,如一定人数的教育者在现场对对象惩罚。(防止私自和不合理的惩罚)当然也可以确立一些合适的惩戒教育手段:比如为学校的环境和劳动做些贡献。不然你让犯错的学生多值一次日都会有家长提意见。你多说他的孩子两句他就会说:老师怎么当得,刺伤了孩子的心灵。
二、确立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比如:教师在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多次联系家长,而家长不能到校进行教育配合(无正当理由。)可追究家长适当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师家访和家庭教育执导的尴尬情况。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9
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等十余部。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
(二)内容介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的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
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读后反思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经典语录
1、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爱,谁不会?家长对孩子的爱,难道比教师对学生的爱少吗?为什么他们反而常常求老师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的障碍。
3、成功的关键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4、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5、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0
拿起摆放在书桌上已久的一本名叫《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书,本以为这本书又会是一本只讲套话的所谓教育类书籍,但翻看了几页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这本书还真合我“胃口”。
本书在前言部分就鲜明地把作者写书的目的及对教育问题的观点呈现出来。作者王晓春在前言里加进了一篇名为《“阿Q案例”可休矣》的文章,文中说:“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作业不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得文质彬彬了,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总之,再怎么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这是多么的可喜可贺啊!这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我们教育的骄傲。可以且慢,者成功来的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来只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吗?”那些把教育案例写得如此轻松愉快、皆大欢喜,而又自欺欺人的案例就叫做“阿Q案例”。
“阿Q案例”把复杂的教育故事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它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而我反思自己,在我的教育案例中多多少少也存在过“阿Q案例”,于是我捧起这本带有批判意识的书有滋有味地品读起来。
本书举例了100个小学教育的案例,王晓春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点评。从他的点评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拥有深厚教育经验的智者。他能从案例提供者的描述中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很客观地对这些提供案例的老师进行指导。他的建议客观、中肯,富有操作性,让我茅塞顿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教师作为专技人员,如果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事情你能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你也做不到,那你还有什么资格自称专技人员呢?看到这个观点,我突然间明白了我们教师为什么要比别人更加有耐心,要更加明白宽容与原谅的含义,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因为我们被称为“教师”,我们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我们的职业天性要求我们必须要理解孩子。
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自觉地专注于课堂,而不是约束限制;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在学生写不好作业时,考不好成绩时不是一味责怪,而是耐心想办法同他们一起解决;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德育不光是言传,重点在于身教,我们自身拥有好的素养,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是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教师!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算算离自己当小学生的日子的确有些年岁了,这日子还算得上的长,并且越来越长。换句话来说,和小学生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
初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只觉书中字字珠玑,每每能认真品读,总能联想到自身,从而受益匪浅。在读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李镇西先生对于“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视与真正落实。我想,要以“学生为本”,我们得再次当回小学生。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批评会不会觉得很糟糕?面对老师的谈话会不会很紧张?面对老师的夸奖是不是很开心……诸如此类的种种情景,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学生。例如学生为什么会一直重复的犯错,还犯同一个错误这件事。
理论家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是螺旋往复的,所以重复犯错是必然的。想想自己之后发现小时候我重复犯错是因为在某一个情境中让我瞬间遗忘了所谓的道理,错误发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是不懂吗?是忘了。那老师还用再重复讲道理吗?没有必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个重复犯错的问题,若细细问来,估计答案五花八门。这里的`当个小学生,是能够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这前因后果只有弄清楚,理顺畅方可找到“病因”。
再说为什么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暂且不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依旧从自己是个小学生的角度来说说。作为一个小学生,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八点睡觉,在校学习时间占据主要位置。在学校中,听老师讲又占了大部分的时间。那么,单个孩子听老师讲话的时间每天有多长呢?除去上课时间,课间的十分钟要上厕所,要交作业,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么能跑到老师边上的时间更少了,何况老师课间还要休息。如此算下来,课上的点评真真显得尤为重要,那是一天当中大部分学生唯一能听到老师对于他一对一的点评了。当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而兴奋一整天,因为一句批评而闷闷不乐呢?所以,教师说话前应先当一当自己的学生,先体验一把这话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然后再说出口。
做一专科的教师如此,做一个班主任更应如此。班主任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话语权含有更高的影响力。怎么处理学生的矛盾,怎么组织班级活动,怎么让孩子能够自觉学习,怎么形成良好的班风等等琐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处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必定能伤透孩子的心,这好班风也无从建起。我总是在回想,我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当年我的老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我不喜,又是因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因着自个儿和现在的孩子之间还隔着些年岁,也经常和孩子共同探讨他们对一个班集体的喜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后是收效甚微的,把这些小兵们用好才是制胜的关键。这便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级该如何变更好。
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学着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慢慢丢却了自己身上的那点儿“学生味”。如我们所愿,我们越来越像一个教师,学生也越来越像自己的学生,而这师生之间,决不可划出楚河汉界,一旦被学生认定为对立面的老师,这课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而那些从书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得到运用并行之有效方能称为智慧。我从李镇西先生处学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当个学生,这一办法简单且着实有效。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2
在《教育智慧》一书中,各个经典案例启迪着大批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全页拜读,但有这样一个例子使我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教育如此令人惊叹。
1999年4月20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这起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一位女老师在目睹哥伦拜恩惨案后,意识到内心的阻隔导致暴力,外在的暴力源于内心的孤寂。孩子们如果不能够得到关注,会采取任何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她下决心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尽早开始预防暴力,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哥伦拜恩惨案后的每一个星期五下午,这位老师坐在空荡的教室里研究这些11岁的小手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小纸条,她是在拯救孩子们的生命。
通过这种方式,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她很早就明白的道理: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爱,包括你的所有物,都有固定的“公式”。从那些小纸条中她找到了这些“公式”——找到了破解内心枷锁的密码,并给予那些孤单的.孩子以帮助,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白。这就是她的数学。
一切都源于爱——包括数学和其他学科。学科的专业性便是能有效应用于现实中,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把它的作用传授于学生,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令人惊奇的事实。
这位老师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拯救孩子们的生命,用一生寻找爱与孤寂的“公式”,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踏入这种生活,之后的每一天,都可以改变世界的轨迹。
比如语文学科,除了言语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超越,文化内涵的丰富,还要使语文课程更贴近整体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在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用的东西就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书法学科,它的存在在于解决一些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是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艺术,再是利用这项技能谋求生存之道。书法发展到这个阶段,经济社会使这门高雅的学问越来越充满功利性成为必然,因为它要发挥它在此时此地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亦是如此,好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吧!便是好度这人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作用源于人类的进步,源于对受教育者的热爱。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3
首先,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是心灵的阳光。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
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再次,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就需要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甚至一切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础教育为了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s(里程)是t(时间)和v(速度)的乘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珍爱万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暴殄天物,不人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4
今天,我听了赵义泉博士讲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智慧与艺术》。在我曾经的学习及培训中,我从没有听说过这门课程。这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起着辅助的作用,然而它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更智慧,更进步;则更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对于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想我曾经的教育历程,我尽心尽职,兢兢业业,可以说取得了成绩,有了自己的经验。然而对于家长教育,却是我的一项缺失,因为我还未曾真正做过家庭教育。不是我没有这种意识,而是我对孩子的家长缺乏信心,这分明是对我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今天我才知道我并不是一个真正负责人的老师。因为我若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更出色。
从此我要努力去做家庭教育。学着沟通,尝试着交流。也许会像我所担心的那么艰难,但我一定要努力去做,因为我要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也深信,真爱一定会被理解,我一定会有所收获。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5
课堂纪律控制不得力的情况发生最多的往往在新教师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讨教和积累经验,最后一般都能掌握控制课堂局面。但是仔细思量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否是最佳的呢?
事实上有不少老师重视的是表面上,课堂太平,而并没有去多思考这个问题。每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探究精神决定了这样的反思程度。课堂上控制不好纪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多的发生在新教师身上,因为他们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对的方法,而对于才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来讲课堂上平常的事情也是突发事件,较多时就是因为不会把握这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方法而使个别学生的行为影响大家,乃至整个课堂的正常教学。教师本身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上课态度懒散,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或者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强词夺理。对学生带有偏见,漠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难以树立没有地位,自然课堂上讲话没有人听了。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再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将课上得生动有趣的,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被别的事情吸引。成功的课堂是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但是撇开以上的情况课堂上还是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会做小动作或其他事情影响课堂。那么一旦出现了这样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制止。那么怎样制止呢?有经验的老师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提醒孩子,有的老师会用眼神和表情来制止犯错的孩子……
在此过程中要有效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同时又有效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制止是具有艺术性的,这都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03-22
读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案例90—95有感02-17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2-17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3-14
读智慧背囊有感01-18
读《智慧背囊》有感02-23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03-31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02-17
教育的智慧学读后感02-17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