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02 17:2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风筝》读后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筝》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筝》读后感(15篇)

《风筝》读后感1

  我通常不太喜欢看我不太了解的民族的书,但罕见的把这本书看完了,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它陪我度过了这一周的身体不适,多少缓解了些病痛,多数时间是在听,只是遗憾的发现微信读书中的语音朗读真的很难听,经常是听完再看就像没看过,需要重新阅读,这才深刻明白了读书的含义。

  我觉得这本小说可以按两部分来区分:内战前和后,内战前的内容很美好,虽然在阿富汗那样的宗教背景下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不太好理解,但人性的善恶、美丑还是人类共通的,孩子阿米尔的内心有丰富的活动,他对哈桑的情谊,他对爸爸的希望,他对爸爸宠爱的渴望让他有些嫉妒哈桑,但一直也没有在两人之间发生什么不愉快,忠诚单纯的哈桑全身心的爱着保护着他的伙伴,同时安于两人地位的不同。两人在风筝巡回赛中力压众人,在爸爸注视下夺魁,哈桑追回来风筝,阿米尔一扫爸爸眼中无用的'软弱的不像他的孩子的阴霾。小说讲到这里达到了幸福的高潮,似乎就如阿米尔后来在成为乞丐的妈妈生前的大学教授同事口中听到的妈妈的话:她觉得太幸福了,以至于有些担忧真主会在剥夺你的什么之前总会给你非常幸福的感觉,阿米尔的幸福也在瞬间崩塌。天性懦弱的阿米尔在目睹哈桑被欺辱而不敢挺身而出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以至于想把哈桑父子赶走来舒缓这种内疚和自责,他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在面对他提出的这个要求后勃然大怒,他在万分郁闷中作出了让他背负了20几年心灵谴责的错事,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多次回忆下雨天哈桑跟着爸爸,上车离去的场景,即使时势变迁,所有人的生活,阿富汗人熟悉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也如愿以偿地在美好的国度成为作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后也无法释怀。他的内心无时不刻在煎熬。

  拉心汗,一个睿智虔诚的老人,早就用他世事洞明的眼力看穿他的苦闷,豁达大度的保护孩子脆弱的心思,在临终之际,为了哈桑的儿子,更为了阿米尔的灵魂,他召回了阿米尔,苦苦劝说他战胜内心的纠结,在拯救孩子的同时拯救了自己,赎罪的经历痛苦曲折,也正是这种磨难最终让阿米尔的灵魂重生,重回安宁。哈桑追到风筝让阿米尔收获了幸福与痛苦,阿米尔追到风筝是为了释放痛苦,重获幸福。故事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与遐想,混沌的阿富汗迎来和平的曙光,封闭内心的哈桑的儿子向人们打开了细微的缝隙,但毋庸置疑,这一点点光亮足以点燃阿米尔的希望,点亮读者的心。

《风筝》读后感2

  独立在于灵魂之中,而不在于一个鲜亮的外表。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写读后感是因为,书名多么美啊——《追风筝的人》。还有封面,晚霞让天空变得斑斓,一个孩子牵着风筝在那绚丽的景色奔跑着。这是一个梦一般的场景啊!

  但翻开书让我颇感失望,既不是我爱的青春文集,也不是让我沉浸在它那优美诗句的散文。而是一个讲阿富汗主仆之间的故事。但当我静下心,慢慢阅读时,书本紧紧地吸引住了我。阿米尔和哈桑一生下来就是主仆关系,但他们并没有彼此介意,相反,他们成了互相最信任的朋友。每天,他们一起去树上看景色,一起做恶作剧,一起聊天、讲笑话……我想,正因为哈桑不识字,正因为每天阿米尔给哈桑讲故事,他最后才会爱上写小说,成为一个作者吧。让我最感动的就是风筝大赛,当阿米尔希望哈桑帮自己捡回风筝时,哈桑的回答让我震惊‘为你千千万万遍’。人生当中能有几个像这样的朋友,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当阿米尔因捡到风筝独自享受着人们的称赞时,哈桑并没有生气,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祝福他。我以为他们的友谊可以直到永远。可是好景并不长,有一次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被几个富家子弟欺负,而哈桑也看见自己最信任的人没有解救他。他们的关系破裂了。他们没办法面对对方,没办法和从前一样了。哈桑离开了……

  当时我在想,阿米尔真的`有错吗?责任全在于他吗?他真的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吗?仔细想想,并非是这样。他当时只是一个孩子啊,任何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都会不知所措。也许让他们友谊破碎的是互相不够坦白,诚实吧。对阿米尔来说,风筝象征着罪恶,他一直追,一直追,想得到心灵的宽恕;对哈桑来说,风筝象征着友谊,他一直追,一直追,想把它牢牢握在手中。

  那对我们来说风筝象征着什么呢?我们一直再追什么呢?是坚强,是勇敢,还是宽容?我想,都不是。对我们来说,风筝象征着独立,我们一直追,一直追,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现在这个社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给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平平安安地长大,快快乐乐地长大,不受一点痛苦。但由于他们这种过度的保护,让他们的关爱变成了溺爱。他们一味地给予、给予、给予,已经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不能眼观六路;已经堵住了我们的双耳,让我们不能耳听八方,已经迷糊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不能独立辨别是非对错。我们根本就不明白独立是什么,遇到事情只会请求他人的帮助,不会自己解决。一个不懂独立的人,就像是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不会自己去寻找一滴水,最后必定焦渴而死。我们必须追寻那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吧,追寻那美好的东西,即使路途再遥远再辛苦!

《风筝》读后感3

  对于专业书籍的过多复习,偶尔想看看别致的其他书籍。随意翻姐姐的书,一本封面像火焰一样的书夺取了我的眼球——《追风筝的人》。

  它讲述的是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这部小说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战乱之后的美国为背景,小说高潮残忍却夹杂着美丽,令人不忍揭露。

  作者胡塞尼在书中这样阐述当时的阿富汗战乱: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最麻烦的是,没有人知道谁属于那一派。裁缝给你量身时,你几句无心快语可能会让你身处波勒卡其区的黑牢——教师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教小孩监视父母,该监听些什么,该向谁告发。战乱带给人的不信任、恐惧、阴影,战乱摧毁的`那些美丽,书中读的到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平的美好向往。

  末尾作者用“我追”来结束全文、升华全文、诠释全文。作者追的是当年那个蓝色的风筝,还是追寻当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寻和平的故乡……不尽的遐想。

  这部小说共360页,用业余七天时间,将它一气呵成,留恋的片段回头重复,仿佛我看到了那些画面,那么美好、凄惨、富有色彩。所有世间美好都抵不过战争。作者将当时的画面真实地展现给读者,让我们了解世界历史,拓展我们价值观的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也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喜欢作者阐述画面的别致方式。作者的这部大气之作,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懂得悲悯阿富汗人们,明白和平的伟大意义。

  不断的深思、不断的遐想,和平的正真意义是什么?敏锐、真实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追风筝的人》就是对和平的反喻解释,走在当下和平主义的社会大道上,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并不需要多么伟大,仅仅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这段青春,经营好自己的这番田地,努力工作,关爱他人便足以。

《风筝》读后感4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

  这是一个赎罪的轮回,奉安拉之名,皈依内心善良的冲动,洗刷先前的罪恶,在拯救他人的过程拯救自我。

  小说以风筝为主线,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人生故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一场救赎再次开始。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亲情,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

  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

《风筝》读后感5

  到春暖花开时节,公园广场就成了放飞风筝的乐园,抬头看天空,栩栩如生的风筝在天空争奇斗艳不停地飞舞着,环绕四周,人们在阳光下尽情欢笑,有大人有孩子,有三五成群的好朋友,他们似乎分工很明确,地面上有放风筝的人,有追风筝的人,也有捡风筝的人。突然想起《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脑海里浮现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友谊贯穿全文,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极其悲惨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深感痛苦,逼走了儿时的玩伴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当年对哈桑的背叛,进行了一场赎罪。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真正的救赎,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是可以被埋葬的。然而我终于明白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的。这本书故事结尾部分,可以说是又暖又感动,阿米尔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并且为童年时犯的错进行了赎罪,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他追着风筝,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把哈桑对他的爱传递到了索拉博身上。

  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是风筝,更是美好的人性和自在的心灵。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内心的缺口,过着不完美的缺口生活。但当我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确找到一种不完美中的完美,愿我们都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生活。

  2、有一种友情,无关于任何,只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鲁迅先生曾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而哈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友谊”的内涵。

  书中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阿米尔问哈桑:“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他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对于哈桑来说,他把阿米尔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有困难会第一时间站住来,挺身而出,鼓励无条件支持阿米尔。甚至会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仆人,一个儿时的玩伴。

  朋友就是这样,他们需求你的东西总是很少很少,而给你内心填补的东西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

  友情,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风筝》读后感6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非常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与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与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与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与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风筝》读后感7

  就在上一刻,我仿佛抓住了什么。在阿米尔目睹哈桑受人欺辱而没有上前的时候,他内心的纠结,和进退两难的恐惧,是那么的熟悉。就在那一两秒间,进,面对一个结局;退,又是另一个结局。就这么短的两秒,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都来不及起作用,我们只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而正是那不起眼的一念之差,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改变了一生。每个人都注定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谁可以逃开。我们就像是赌徒,明知道沿途的岔路口纵横交错,却还是赌上一生远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到来。有时这不公平,驱使我们做出选择的只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而后果却要我们全盘承担。我替阿米尔难过,也替哈桑难过;阿米尔的懦弱,哈桑的忠诚,父亲的欺骗…因果轮回,他们都为犯下的罪孽付出代价,也因为每一桩善行得到小小的救赎。

  我意识到假如阿米尔迈出了那一步,他就要直面与阿塞夫对峙的恐惧,承担为“勇敢”付出的代价,也许是伤痛,也许是死亡;若他没有,命运就会利用阿米尔的善良降罪于他,让这一刻的懦弱成为他终生背负的魔咒,成为他永久的自卑和愧疚。这无解的选择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太残酷。但反观哈桑,身为受歧视的哈拉扎人,难道他的命运就不残酷,他保护,或者不保护阿米尔,结局又是否真的会有所不同?他为忠诚付出代价,阿米尔为懦弱付出代价,善恶都不免费,有时它们甚至等价。只不过那一刻在哈桑的心中,守护最爱的人,比生命更重要;而对于那一刻的阿米尔来说,对得到父亲的爱的渴望胜过了保护友人的冲动。他又怎么知道,这一刻的自私,将毁掉两个人的.那么多年呢?人很少为纯理性做出选择,紧急时刻只能随心,凭直觉或者说潜意识做事。

  可能这就是常说的命运吧,人的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等各种因素或许都在冥冥中起着作用,引导他做出一个必然的决定。但是我们看到,即使各人各不相同,在命运面前任何人却别无二致。它是如此公正不阿,不近人情。它不听辩解,只审判善恶,更多的时候惩罚我们自我折磨。但它对哈桑公平吗?哈桑至死都没有背叛他的忠诚,没有背叛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他甚至从未怨恨阿米尔,他带着他的忠诚,他的爱,溘然长逝,这又何尝不算一个宽容的审判?而阿米尔,终究还是为了哈桑的儿子对阿塞夫大打出手,他被打倒在地,濒临死亡的时候,不是在微笑吗?那是赎罪,那亦是命运的宽容,亦是命运的严酷——无人能逃避犯下的罪孽,我们错过的,必将再次承受;我们犯下的,必将以某种方式赎回。否则我们活着的时候会备受煎熬,死去之后会坠入地狱。如果命运的抉择也有什么规律的话,那就是不论我们每次怎样选——是高尚还是卑微,美德还是丑行——“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风筝》读后感8

  个人认为《追风筝的人》是我大一下学期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很幸运能读到这本书。细腻的写法、真挚的感情、自私的人性……这些都汇于字里行间,情节跌宕起伏。

  初读这本书时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诧异与沉重等心情,故事开头,我为阿米尔感到羞耻,我气愤的是阿米尔居然如此对待忠诚的哈桑,但在我痛恨阿米尔的同时又非常同情阿米尔自责的心理。哈桑的灾难使阿米尔活在无限的自责中。甚至将自己羞耻的情绪倾泻给哈桑,用冷漠将忠诚、可怜的哈桑父子逼走。

  随着俄国对阿富汗的侵略,阿米尔与他敬重的父亲逃离了那个富丽堂皇的家,前往美国。时间在阿米尔结婚、父亲逝去中一点点地流逝,其中一个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拉辛汗。这个阿米尔的成年朋友善于洞察人心,在阿米尔背叛哈桑时她便知晓其中的原因。阿米尔最终也是在拉辛汗口中得知惊天秘密。哈桑与自己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阿米尔一直认为哈桑深得父亲喜爱。文中前部分一直叙述的事情皆以哈桑为奴仆的'身份进行,在得知真相后,谁能够真正地淡然置之呢?

  令人心惊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丑陋、残缺的人性。那么,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置身阿米尔的处境中,是否和阿米尔一样懦弱呢?当你的敌人的力量远远超过你时,你是否会选择视而不见,避开那些洪水猛兽?这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生活中困难、失败等等接踵而来,在困难山前,我们如此渺小,我们是否曾经懦弱的退缩?在我们在为阿米尔懦弱的行为感到不屑甚至厌恶时,我们是否反思了自己的懦弱呢?

  幸好,生活并不是总给你苦果,她会时不时抛出些甜头,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而对于阿米尔心灵救赎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哈桑留下来的宝贝——索拉博,阿米尔不惜葬送生命而勇敢的将索拉博从“魔鬼”手中抢出来。可怜脆弱的索拉博经过一系列经历后开始接受了这个“阿米尔老爷”,但这个老爷却又禽兽把他扔进了黑暗,幼小而饱受摧残的心灵最终麻木了,眼神黯淡,像是一个行尸走肉的、被人抛弃了的玩偶。

  最终,结尾回归升华主题。阿米尔用“风筝”重新让索拉博苏醒了。

  最后选取书中的一段话“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政治、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她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她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风筝》读后感9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愿意放弃一切为你去追逐风筝的人,他就守护在你的身边,请你——珍惜。

  ——题记

  合上书,我深吸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为之颤动。许久,我沉浸在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仿佛自己也跟着主人公阿米尔一起回到了战乱中的阿富汗,体验友情与亲情,背叛与救赎。

  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得罪了阿塞夫,遭到了阿塞夫的毒打。阿米尔无意中看见了,却背叛了哈桑躲在一旁。这件事一直让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忠诚的哈桑明知道阿米尔背叛了自己,却再次救了他。阿米尔最终逼走了哈桑,又跟随父亲逃往美国。长大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回到了阿富汗,发现哈桑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儿子索拉博。他将哈桑唯一的儿子带回美国,却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整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忠诚的哈桑追风筝时对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们两人的友情让我十分感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和我一起玩耍,为我付出的伙伴——我的朋友小妤。

  一天,小妤和我一起欣赏路边美丽的野花,我们沉浸在花的芬芳中,并一起畅想着未来。我们发现竟有几只洁白的蝴蝶穿梭于花间,我顿时心生欢喜,小妤对我露出笑容,说:“我要把最美丽的蝴蝶捉来送给你!”我也微笑着点点头,我们在花间追逐着蝴蝶,为彼此而追。

  蝴蝶扑扇着轻盈的翅膀,忽高忽低,我和小妤怎么也追不上,不过我们却也乐在其中。忽然,小妤的手几乎要触到了蝴蝶精致的翅膀,我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

  “砰!”突然一声巨响,让我回过神来,只见小妤跌坐在地上,膝盖擦破了皮,留下了红红的血印。看到我关切的眼神,小妤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好像在说:“这点小伤,没事的。”

  “对了,快看!”小妤微微张开合拢的双手,一只白色的.蝴蝶扑腾着一对洁白的翅膀,轻盈地飞起,落在我的指尖。我满足地笑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蝴蝶,它将带着我们最美的友情飞远。

  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我们的情谊不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但同样弥足珍贵,简单而真实。我们是彼此追逐风筝的人!

《风筝》读后感10

  苏教版小语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描写了刘老师顽强,对生活热爱。非常适合学生读。但是我觉得更适合我们教师来读。因为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生命教育的先行者(刘老师):他热爱教育事业,他有自己的理想(教好自己的学生)。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课堂上顽强地用知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用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影响学生。刘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刘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下面我们就来读读文章:

  一、刘老师的理想

  刘老师的他的理想就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刘老师是个残疾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他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他要克服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刘老师做到了,他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克服了一切困难,实现了他的理想。

  二、教知识,课堂上放飞“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克服残疾带给他的困难,不断地站着,不断地旋转着,不断地板书着……他这一切都是在为了让学生们尽快成才,他这一切都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同时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什么叫生命。

  三、教做人,生活上放飞“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放风筝不仅仅表现他热爱生活、意志顽强。放风筝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他故意地撒脱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在这里刘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内在,生命的灵动,通过这些触动学生们的灵魂深处。刘老师用行动在影响学生,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什么叫生命。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怎样面对生活,面对生命。让他的学生生命增色。作者在文章中写到: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四、刘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刘老师的理想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那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课堂上为了交给学生知识努力的旋转着;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生活上给学生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壮,带给学生们心灵的冲击,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的学生们在心里腾起坚强之气。他放飞了自己的“理想的风筝”,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学生,给了学生数不清幻想的风筝。一个残疾教师都能这样,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师都能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风筝》读后感11

  令我震撼——一个关于爱情,亲情,罪孽和救赎的故事。恰似一首美丽而悲伤的诗,轻描淡写中透着一份柔和,令读者从开头到结尾都顺然于心;又好似一曲泛着淡淡忧伤的旋律,不经意间就撩动了我的心弦,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是温馨闲适,安详美好,却因种族的分歧支离破碎,令我最初怀着的美好想象泯灭在罪恶的战争之中。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我从中看穿了友谊的脆弱不堪。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关乎了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密不可分的友谊,关乎了亲情,更代表忠诚,代表了爱!从哈桑和阿米尔一出生,命运就已开始轮回,他们注定被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标签”分隔开,但这从未让哈桑对阿米尔的友谊和忠诚受到影响,当哈桑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的那种真挚,那种坚定,超越了他们之间任何的束缚,更感动了阿米尔,可阿米尔却是一个懦弱的人,他不敢为别人甚至是自己挺身而出,总让哈桑来避免麻烦,甚至说是让哈桑无时无刻不扮演这“替罪羔羊”这个身份,我怜悯哈桑,对阿米尔十分不屑,更令我恼怒的是,他竟然将哈桑与他的父亲逼出了他的家,自己也随着父亲逃亡到了美国……

  时光飞逝,阿米尔经历了许多磨难,转眼30多岁的他已是成熟的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当拉辛汗打来的一个意义非凡的电话,阿米尔的人生和自我改变了——“这有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这么说的。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孩子,但哈桑已经被枪决,孩子需要你照顾。还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与阿米尔师兄弟,阿米尔知道了这个消息,一时已经反应不过来,终于,做完了思想斗争,他踏上了人生一条最意义非凡的路——寻找哈桑的儿子。阿米尔的挺身而出感动了我,是我误解了他,他同样敢为自己挺身而出……

  在最后一次追风筝的清晨,他带着哈桑的儿子,勇敢的追向一只蓝色的风筝,并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最终救赎了自己,结局是那么美好,很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生活中,我想到了自己,却发现,自己甚至不如阿米尔,我也是个懦弱的人,不敢挺身而出,只是等着机会的来临,不敢于救赎自己的错误,在一些争吵过后不敢承担责任,即使自己想和对方和好,却不敢开口,等着对方先道歉,然后再大度的欣然接受,我很少为自己争夺机会,我要学习哈桑,学习阿米尔,为自己挺身而出!

《风筝》读后感12

  这本小说以阿富汗为创作环境,以近五十年来阿富汗的历史为写作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因为少年时自私软弱,犯下内疚终生的错误,后移居美国但始终心怀愧疚,最终在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重返阿富汗赎罪的经历,也让阿米尔逐渐变得勇敢坚强、富有责任,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富裕,家庭殷实,与忠诚勇敢,聪颖善良的仆人哈桑一同长大,主仆身份的尊卑与宗教信仰的差别,并没有过多的呈现在这两个孩子身上,他们一共度过了快乐安宁的少年时光。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身上所拥有的勇敢聪慧、单纯真诚的优秀品质,也让他十分嫉妒。

  读到这段时,让我想起了一个名字——李伟杰,是我童年暑假在同里的玩伴,依稀记得比我大一岁。我们都是从老家来过暑假,所以常在一起玩。我们坐在电脑前一起打拳皇,键盘上四只手拼命敲打,我不会发大招,他不肯告诉我,所以总是我输。他喜欢拼装玩具,在古镇的那头才有卖的,我害怕路上不安全,最后是在他的怂恿下过去买,一路上满是激动又不安,像是一场冒险。晚上我们会在空调屋里看海绵宝宝和奥特曼,很晚了就睡在一起,夜晚他把被子裹走我被冻醒。有一次我们用捡来的门票去逛景点,口很渴,但是我们不愿意出来,就嬉皮笑脸的跑到洗手间去喝自来水。记忆里好像只有这么多了,但我很惊讶现在还记得这个名字。原来和哈桑一样,那时候李伟杰身上所拥有的阳光活泼,专注热爱的少年感,是我不曾具备的。

  书中的风筝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阿米尔少年时,追逐风筝象征着渴望得到冷漠父亲的认可,所以他努力追逐,成为斗风筝大赛的胜者。而后,由于自己的软弱怯懦,背叛了忠于自己的哈桑,每当想起风筝,就会牵扯出内心的愧疚与悔恨。在小说结尾,阿米尔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再次放飞风筝,象征着过错得到弥补,人性得到救赎。

  书中除了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还穿插战争动乱对家园破坏的刻画,时局动荡不安,城市满目疮痍,人民伤残贫困,饱受战争之苦。文字不仅包含了阿米尔对于少年生活的追忆,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渴求。将阿富汗曾经美好生活的细节,和如今的深重苦难,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本书曾是美国畅销书前三甲,作者也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并且书中涉及俄国对阿富汗的战争的情节。虽然本书长期畅销于美,但在俄国的销量可能要另当别论。

  合上书本,其实这仅是一个关于弥补错误的故事,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丰富内涵。

《风筝》读后感13

  我看过很多很多的书,它们就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泡飘在我的心里。在这些泡泡里,最特别的就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些感悟,我也一样并受益匪浅。《追风筝的人》是一个人追求勇气的故事,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富人家的男孩阿米尔,从小到大的心理变化。他的妈妈因生他难产而去世,所以阿米尔从小就失去了母爱。阿米尔有个同年龄的玩伴叫哈桑,哈森也是他的仆人,他们关系十分好。然而有一件事阿米尔一直不能原谅自己,是因为他的怯懦而导致了拼命保护他的哈森受到了严重伤害。但是他不敢面对自己,躲着哈桑,他害怕见到哈桑,想远离他。终于在他生日那天,他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东西,因为此事哈桑搬走了。不久以后,阿米尔也远走美国。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米尔成人后,对这件事儿始终难以释怀。终于他行动了,他要去弥补他对哈桑造成的伤害。但是当他回到阿富汗才知道哈桑早已去世。他非常悲痛,当得知哈桑唯一的儿子被囚禁处境艰险,于是他就像当年哈桑救自己一样,拼着命并经历重重艰险救出了哈桑的儿子,并把他带到美国和他生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真诚,勇敢,要有担当,要珍惜友爱。有时候你的错误行为,就会造成对别人精神的伤害,也会变成自己心理沉重的负担。第二个道理就是通过阿米尔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他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经历。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安定的生活。

  冰心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事情,随着主人公同悲同喜,领悟一些道理。但要读好书,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会独立思考。

  大家有想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这个题目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吗?我认为它一共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是这个风筝是阿米尔和他爸爸代沟之间的一座桥梁,拿到了风筝就等于修建了这座桥梁;第二层含义是风筝可以比喻成理想,自由,或者目标。而每一只风筝都需要一根风筝线来指引前行,我们也是一样的。风筝线就是我们的底线。做人要诚实,勇敢,有担当。真诚对待他人,要珍惜友情,珍惜亲情,珍惜陪伴你成长的人。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读好书,会读书,一起进步吧!

《风筝》读后感14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第一次读是大学时候。因为书的名字而被他吸引。风筝,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个信使似的的天使,它传递着美好;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联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怀着期待进入了作者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的静美心态讲述的记忆里,一口气读了70多页。我也喜欢卡勒徳笔下的喀布尔的'冬天,他说:“冬天是喀布尔每个孩子最喜欢的季节,至少那些家里买得起一个温暖铁炉的孩子是这样的。”他说得真实在,喀布尔的冬天和我们这里一样是孩子们自由的假期,时间的流水滤尽了童年的烦恼。

  但当看到哈桑受侮辱,阿米尔的置之不理,我的手紧握捶着桌子。当“……说了这个谎——我希望这是一长串可耻的谎言中最后一个。”时我已气的把书摔掉,喘不气来。不该是这样的啊!他们不应该是最亲密的吗一个风筝的最好的放飞者,一个是最好的风筝的追逐者,这不应该是最美的故事吗

  看到这因为心中的怒而不想再读下去,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也在不断地思考,但始终没再拿起书继续读。再次去看这本书是快毕业时,收拾旧书时看到的,我又捧回了书。

  随着剧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这个故事枝节复杂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读完书后,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个感人美好的故事。我也找到了天使——阿米尔。虽然书中满是他的懦弱,忏悔与自我救赎。但我觉得他真的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其中他的爸爸才是魔鬼,而哈桑则是试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尔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阴影下呼喊,谁能教他挺身而出面对父亲和别人指责自己是懦夫时,天使的血液在说:“也许爸爸说的对。”他敢于承认,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错全都怪在自己头上,这是和他经历相似的爸爸和事情的始作俑者阿塞夫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他是天使。

  这让我体会到人总有丑陋的一面,“丑陋总是与美好如影相随的,在美的背后,丑正探出半张脸庞。”更让我懂得人生并不总是乐园,经历过伤痛才会成长。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你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亦是如此,要学会苦中作乐。

《风筝》读后感15

  “为你,千千万万遍”。看完《追风筝的人》,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能拥有如此真挚的友情,如此善良可爱的朋友,这是一份值得铭记一身的幸福。

  多年以前,在某个温暖的下午,从室友的书架中看到此书。在我的记忆里,曾一鼓作气的把这本书看完了,没有一丝停顿,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心情也不断变化,感慨良多。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记忆深刻。多年以后,打开这本书之前,竟一点儿也不记得书中的内容,于是又翻开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

  这一次打开这本书,是在20xx年的7月8日,因当时做了看书记录,于是有了打开这本书的准确时间。但看完这本书,竟然是在20xx年的12月24日,圣诞节的前一天。回想起来,因中途掺杂了其他的书籍,并没有一次性连续的看完,间断的地方巧妙地停留在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爸爸因战争离开阿富汗,刚到美国的日子。在此之前,阿米尔和他的好朋友哈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陪着他,他陪着他,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童年。但因嫉妒于父亲对哈桑的关爱,自己的懦弱与胆怯,在一次风筝大赛之后,阿米尔失去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甚至还把哈桑赶出了家门,至此再也没有相见。而后,阿富汗发生战乱,他和他的父亲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园,去了美国。

  值得庆幸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内心深处还有一丝悔恨之意,从不敢与人提起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包括自己的妻子。不过岁月弄人,当阿米尔一点一点接近事情真相的时候,他再也没有选择退缩与逃避,而是正面迎接自己多年以来的心魔。从没有想到,自己欺负多年的“仆人”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可此生已没有机会再见到他,跟他说声“抱歉”。这本书接近尾声的时候,以为又会是悲伤的结局,毕竟这是出名小说惯有的'套路,还好,最终没有。阿米尔接回了自己的小侄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回以一个轻轻的微笑,像雪山融化了般的温暖。最后,阿米尔还算是救赎了自己,如释重负。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后悔药”。是的,世上确实没有后悔药,做过的事情怎么都是做过的,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一步一步都在向前走着。当我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尽量采取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错,亦或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阿米尔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他伤害哈桑的事实,但他在慢慢的救赎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所谓的求得心安理得。这对我们一个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改变了,至少我们有反思,有悔过。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我们在犯错的时候,是否都有勇气和胆量去追逐那一只风筝呢?我想,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我看完此书送给自己的思考!

【《风筝》读后感】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追寻心中的风筝06-19

《风筝》读后感02-18

风筝读后感06-01

风筝读后感01-27

《风筝》读后感02-22

风筝的说说04-24

风筝的复数03-05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6-20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2-17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