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7 13:28: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钝感力》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钝感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钝感力》读后感1
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书《钝感力》,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先生撰写的,很值得一读。“钝感力”,从字面可以理解为是感觉迟钝的能力,乍一看会给人一负面的感觉,但它并不等同于“迟钝”,换言之,在这一本书中,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为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身为医学博士,后来又成为著名作家的渡边淳一先生,以自己早年做过外科医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遭遇种种,从医学和文学角度,也就是说,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类进行观察和剖析,讲述了“钝感力”的重要。他认为,相比敏感、激进、张扬的人而言,具有“钝感力”的人,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在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情感的伤痛能不介怀于心,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才能更容易获得愉悦和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便感到豁然开朗,以往心中的纠结和不惑,在作者细致入微、条分缕析的阐述中,了然于心。过去,我是个要强、心思又敏感的人,多愁善感,喜怒形于色,虽然在学业和事业上,一直努力进取,曾获取过一些成功和辉煌,却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指责和埋怨,所以,每天都生活得身累心也累。在与人相处时,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哪怕是一个随意的举动,也会令我浮想联翩,过于敏感的个性、谨慎的处事方式,常常扰乱我平静的生活,令我不安和自责,生出许多困顿,甚至于影响到身心健康。
《钝感力》这本书,慢慢地解开了我的心结,在书中,渡边淳一先生引用身边的例子和切身体验,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还从医学角度出发,向我们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它实际上是一种很智慧的处世法则,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全新的启发,而他本人深受到钝感力的恩赐,并令他终身受益。渡边淳一先生即使成名后,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保持不败的地位。这令我想起了在中国尽人皆知的四字名言“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传世题书,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因此也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这两者之间有着精妙的寓意相通之处。
读完《钝感力》,首先明显的第一感觉便是身体内外变得通达舒畅,神清气爽。从科学的.角度很好解释,我们体内的血管都是由神经来控制,当生活中出现坎坷、遭遇不平,忧虑、孤独、怨恨、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偏颇,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引起体内血液循环紊乱,五脏六腑运行失常,长此以往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说,钝感力在保健养生方面有着直接独到的意义。
在生活中,“钝感力”与进取心同样难得,“忍耐、包容、专注”,是“钝感力”的三个元素。
忍耐,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在生活中,对于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别人的指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细想一下,的确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加以处理,运用钝感力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便会消除一些无谓的烦恼,摆脱不必要的刺激,因为忍耐,就会获得一份力量,在磨难挫折面前坦然豁达而不气馁,那么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精彩。
包容,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养、处世经验,能够原谅他人过错,不锱铢必较,耿耿于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这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将化作五彩的乐章,就会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
专注,少些私欲与歧视,多些理解和善良,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更好地专注那些有助于我们幸福和美好的东西,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正如渡边淳一先生所说的“就情感而言,爱就是一种钝感力。”“凡事看得过重而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
《钝感力》读后感2
最近这个周末,读了日本的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之所以会读这本书其实还是因为抖音。书也就160页左右,很快就读完了,其中有一些收获,记录一下。
我们的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关系来维系的。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学习多么优秀,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话,就会处处碰壁。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每一种都需要钝感力,而钝感力的反义词是敏感。
就上下级关系而言,被领导骂了之后,如果一直纠结于领导的不好的话,可能第二天第三天上班都没啥精神,更不要说把之后的事情做好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钝感力,简单的说就是不要把事情全放心里,原因有两个:
1、太放心里了,压力会很大,对健康不利。
2、太放心里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放心里的应该是如何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工作中的这些不顺心的事情。
就个人发展而言,假如你是一个小有所成的作家,你最近发到编辑部的文章都被退回了,而且评论不太好。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想呢。如果你太敏感了,就很容易否定自己,最后你可能会放弃作家这个职业,甚至放弃自己。但是如果你能有钝感力,你不那么在乎,你继续原有的创作激情,最坏的情况就是你大器晚成。
我们曾经听到一些鸡汤,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成功只是结果,而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结果,应该是整个过程。这句话没问题,很正确,但是有些时候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而怎样才能更容易实现这句话呢,很简单,胜利不那么敏感,失败也不那么敏感,其实就是钝感力。
关于夫妻关系,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一半去某个地方玩了一趟,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你就怀疑另一半有外遇,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间最禁不起折磨的就是怀疑了,就算另一半在外确实有点事情,我们也不应该那么敏感,可能婚姻关系也会很和谐的继续下去,甚至另外一半自己认识到问题积极改正也可能。在婚姻方面,有时候难得糊涂是比较好的。
朋友关系呢,比如小A和你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出去玩,别人都叫了,就没有叫你,如果你没有钝感力,你就会有小A可能已经把你拉到黑了之类的想法,但也许小A只是和他们一起出去看了一个画展而已,而没叫你是因为你不喜欢画展。有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好像也表明了钝感力的力量。
既然钝感力这么好,那么怎么样才能变得钝感呢?我们需要一种“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精神。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投稿的作品被退回了,你觉得有点伤心,这个时候,你同学和你说了一句“你挺有才能的'呀,继续就是了”,那么你就忘记之前的退稿的事情,继续兴高采烈的继续开始新的创作了,这就是“得寸进尺、得意忘形”的真正含义,相当于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人能否成功,不止取决于才能的有无,而在于究竟能把人的才能发掘和引导出来多少,社会上所谓的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个适当的时期,用适当的方法将其才能发掘、引导出来的人。相反,人们口中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大多只是由于其潜在的才能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被发掘和引导出来。
同样的思路依然适用于夫妻关系,只要另一半什么时候悉心照料过自己,就记着好的,不要要求过高,毕竟自己也做不了那么好,人首先都需要为自己而活。朋友之间也一样,只要朋友什么时候偶尔关心一下你,你就可以把这个关心无限扩大,谁没有忙的时候呀,谁都有自己的烦恼需要解决。
其实钝感力不仅仅在与人交往时有体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胃比较钝感的人,不容易食物中毒;对温度钝感的人,季节变化不容易感冒;皮肤钝感的人,摔了好得快。再比如,女性是比男性更钝感的生物,如果女性失血1/3不是那么容易死的,但是男性失血1/3则很容易挂,因为女性每个月都要大量失血。
有些人天生就是钝感的,有些人则天生比较敏感,并不是敏感不好,敏感也有敏感的好处。但我们需要的是,在需要敏感的时候能敏感,在需要钝感的时候我们能钝感。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拥有了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钝感力》读后感3
我对“钝感力”的第一映象,应该是某次知乎随手翻阅别人的回答时,看到很多答主都在推荐人要拥有一种钝感力。
其实,初看别人推荐这种能力时,对“钝感力”并不感冒。
因为我浅显的认为“钝感”就是呆若木鸡,或者说是反应迟钝,这种给人的感觉会不会很木讷?
而我又正好是个稍微敏感的人,
当然,我的敏感是后天练就的,
我曾经在十六七岁时,疯狂的迷恋心理学,更准确的说是“行为心理学”。
因为那时的我很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
通过别人的一个细微举动,一个微表情猜到别人的当下心里活动。
小时候对这些不懂,无知者最懵懂快乐。
可是后来看了大量行为心理学相关书籍后,这就使得我变的敏感起来。
别人的小心思,别人当下的心里变化,这使得我变得敏感。
与其说敏感,不如说成是“不自在”。
这种不自在,也会透过我的大脑无意识的反应出来。
虽然自己不察觉,但我相信别人肯定会有感觉。
其实这种东西不该知道,因为它只能反应当下的情绪变化。
所以我后来很后悔,不该知道那些不应该知道的东西。
当然,敏感的人,也有个好处就是很会察言观色。如果在稍微有点情商,就能够给别人投其所好的语言,这样也会导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自然就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给自己的解决方案是:看破不说破。
并且培养自己刻意控制微表情变化和不适反应的意识。
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书中有很多关于钝感的介绍。
其中最深刻的例子就是男人比女人怕痛,女人比男人更耐痛,这种是造物主赋予女人对疼痛迟钝的耐力。
渡边淳一举的'例证:
就是女人能够承受分娩时带来的症痛,承受的原因归结为女人比男人拥有天赋的“钝感力”。
我浅显的理解为对物理痛苦迟钝的反应。
渡边淳一还举例,男人拥有钝感力更容易追求到女性。
这是因为男女思维结构的不同,女人比男人更加有钝感的存在。
穿花哨衣服的老奶奶因为钝感力,所以能够汲取别人的夸奖,而忽略别人轻蔑的语气。
被上司责骂的员工因为拥有钝感力,所以即使被上司辱骂,还是能够第二天早上照常笑逐颜开的来上班。
当然,
我个人对渡边淳一的举例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的这些例证在逻辑上有很多漏洞。
虽然不足以让我相信他的例证。
但是我相信钝感力的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我猜测作者写这本书时,他也不好找到科学的例证。
而渡边淳一又是医学博士出身,所以我相信他基于医生视角对人体存在“钝感力”的结论。
那么这本书除了一些疑问存在的偏颇,它还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前文我就说了,
我算是个半吊子后天敏感者,
那么我为了解决自己察言观色的后遗症,我选择强行让自己“看破不说破”,然后又有意识的节制敏感带来的微表情微动作影响。
现在,
我是不是可以说,我缺乏的是“钝感力”,我应该强行培养自己的是“钝感力”。
通过钝感力缓解自己的不足?
不管它叫“钝感力”,还是叫“迟钝力”,亦或者叫“看破不说破”。
我都把它们归结为“钝感力”,
因为“看破不说破”,也算是“钝感力”的其中一种。
这种“钝感力”不是先天的,还是需要后天培养。
那么,
一个后天敏感的人,再加上钝感力,是不是就是更完美?
首先我认为,
钝感力,不是迟钝。
傻、木讷、呆板、反应迟钝,都不是“钝感力”。(抱歉,因为学识有限,我只能想到这几个形容词。)
钝感力,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哲学,一种成熟稳重。
因为我即将26岁了,虚晃多年,似乎能够摸到一些“钝感力”的门道。
最后,钝感力,应该是每个人成熟阶段悟到的经验。
也许不需要看这本书,通过社会摸爬滚打,结合经历经验,自然会形成一种“钝感力”。
拥有先天“钝感力”的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没有先天“钝感力”的人也是幸运的,但不一定不幸。
如果能够通过后天培养出“钝感力”,那对生活,对人生,也许是有帮助的。
【《钝感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控力读后感09-29
《自控力》读后感09-02
《影响力》读后感09-02
执行力读后感02-28
影响力读后感02-06
领导力读后感01-22
《自驱力》读后感03-23
《影响力》的读后感04-04
影响力读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