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6 16:37: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今天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后,觉得很有意思,他用嘲讽和幽默的口气写出了一个“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的特点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就是他得了急病,错把牛医给请回来了,他心里也想:好在王大夫跟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结果这位牛医用医牛的方法给他治,不一会就一命呜呼了,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他气绝之前,不忘断断续续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我们由此可看到正是他的“凡事只要差不多”把自己的一条命都给葬送了,难怪最后胡适先生无奈地写道: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中国人之所以把差不多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是因为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明哲保身”的`缘故,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先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月盈则亏”的说法,凡事太过圆满太过完美了,则物极必反,所以人们就差不多就行了,装聋作哑,装睁眼瞎,凡事不强出头,马马虎虎,难得糊涂,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明则无友。

  各位博友,我们应不应该作“差不多先生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面粉和盐差不多,剃头和剃胡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时候,佣人请错了医生,请了牛医,他还说人医和牛医差不多,你说这人糊涂不糊涂?

  不过虽然差不多先生是虚构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试中我把“切除手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试卷交上去之后,我才想到,如果一个医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还有一次在家,我想写一个句子给弟弟读,本来想写“太马虎,今后一定要改正”,结果写成了“大马虎,令后一定要改正”,闹出一场笑话。

  《差不对先生传》告诉我,马虎必定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坏毛病,才能干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能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人动一下,如果咳嗽一声或倦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我们不能成为“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今天,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近日,我读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颇受教育和启发。文章诙谐幽默,颇有深意的描写了“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凡事都不讲求认真,就连自己得了重病,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故事虽然可笑,却令我反思和警醒。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经常把“差不多”挂在嘴边。但是,当“差不多先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是工作业绩平平,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懒惰思维和马虎恶习,这一切都是“差不多”思想在作怪。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百分之一的疏漏往往会造成百分之百的错误。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干不成,对于我们机关干部,尤其是财务人员来说,要借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的有利契机,坚决摒弃“差不多”思想,把“认真”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既要立足本职岗位,认真钻研业务,细致开展工作,做到乐学、善问、慎思、明辨。又要履职明责,用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农场公司化改革当好“账房先生”,精细把关、倾情奉献。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02-23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09-06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6篇)08-18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篇03-21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篇03-27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04-10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03-16

差不多先生传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3-16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