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5 10:01: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汇编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子,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2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桃花源记读后感3
小时候偶然听人提起陶渊明 ,但对他不是那么了解,后来我们学了一篇《桃花源记》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开始时,我读桃花源记,读出的只是纯粹的故事,和书上写的小道理 ……
待我深入 读了《桃花源记》 时 ,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我常常想,有没有一个清静安闲的地方,能拥抱自然的地方。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落英缤纷。”一句让人孚将连篇,我感觉我以置身在这桃花林中,春耕季节,乡民们料理完了田地,三五成群的回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升起了炊烟,山谷里桃花盛开,湖中鱼虾结群。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就在想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
有些事情是不能为别 人所说的,可能会影响那个人的一生,不过,那也是那个人应有的惩罚。
桃花源记读后感4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5
“读过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个益友。”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杂念时,你才会深有感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记叙文,它是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记的,是一幅反对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大理想图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人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时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朴素、勤劳、和平的生活。没有秦时的战乱,怎能逃到桃花源呢?
面对当时战乱黑暗的`社会,陶渊明和刘子骥却消极避世,被困难打倒而没有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引起陶渊明的不满,加深他对社会的憎恶。但他只能撰写此文,抒发情怀,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虚构了人情淳朴、安静自足的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乐园。这种理想虽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会,但难以实现。如果现实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的话,梦想将变成现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静与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难总在风雨中,彩虹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绚烂无比:有桃花,有麦香;有田园,有书海;有吃苦,有乐观;有真诚,有奋进;有家人,有挚友;有电子智能;还有小动物。我将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佳话。
桃花源记读后感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
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后感7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色吸引: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有的只是纯粹的原汁原味;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有的只是安祥与和平。这也许就是作者和千百年来所有的人们的理想。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神秘角落,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并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真的有一个像《桃花源记》一样美好的地方,虽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却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时侯,在农村老家的屋后不远,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树林,我常常吵闹着去那里玩儿,妈妈拗不过我,我们经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蚂蚱。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知道那里是多么美好,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不,应该说是天堂:满眼都是茂密葱茏的植被,艳丽肥硕的大牵牛花,有深蓝色的、绛红色的、淡紫色的和浅粉色的,一朵朵竟相争妍,万紫千红,娇嫩欲滴。地上还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灿灿的小黄花,有像蝴蝶似的飘飘欲飞,还有种花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招惹得蜜蜂飞赖飞去。林子深处有几株齐天高的松树,丫叉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松果,偶尔在树枝间隐约看见一团灰色的大尾巴一闪而过……也许现在看来那里并没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却竟是如此的迷恋它,并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这一切注定要告一段落,现在那里已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气派的公寓。所有的树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气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这一切就像一个已完结但并不完整的美梦一样结束,尽管这个梦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我们都曾做过一个同样的梦,因为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上帝给每个人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只是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块叫“现实”的石头,也会被一个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诱。很多时侯,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击败现实,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诱惑,不相信自己能双耳不闻世人的评说,更不相信奇迹的发生,我们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仅此而已!
桃花源记读后感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9
读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被陶渊明笔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尽致的字句展现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香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我初读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宁和美在这里就非同一般。桃花盛开,芳草飘香,顿时让人心静宁和,恬静悠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谐相处,让人看到了一幅轻松自在的生活图景。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充分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情好客,他们纷纷来迎接一个外来人,热热闹闹。
陶渊明构想出这么一个美妙绝伦的地方,祁山不仅是想说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隐含了他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的愿望。
看完这篇文章,我越来越想离开这个充满尔虞我诈、人心邪恶的社会,越来越想去到那个“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终归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幻想而已。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不禁感叹。腐败不堪、自私自利,这些丑陋的东西已经侵蚀了人类的心灵,已经让人们产生没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恶想法。
每当在网上看到老奶奶被车撞了,司机却逃之夭夭,而满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围围满了人,每个人都拿出手机拍着这一血腥的场面,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却没有一个人打急救电话,我就觉得愤怒。这件事好像和他们没关系,只是他们无聊闲暇之时可以谈论的闲事。
他们可能不知道,因为司机的逃逸,因为没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一条条生命就这样丧失了。为什么他们不用拍照的时间来挽救一条生命呢?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想法:这不是我的'事,万一去帮了,反而讹上我怎么办?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厌恶这些丑陋想法,痛恨产生这些想法的人们。我也像陶渊明先生那样,渴望有一个充满和平与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会。
当然光是向往也没用,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努力去创造这样一个全新、理想的社会。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摒弃那些丑陋想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挽回曾经失去的纯洁与美好、和平与和谐!
桃花源记读后感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11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12
《桃花源记》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读完后,细细品味,感触很深。
故事的开头,“忽逢桃花林”,这时眼前一亮,又往下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现在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源中的人见渔人有好奇、惊异却不害怕,反而热情的招待他。听完渔人的讲述,源中人送渔人离开,却叫他不要与外人讲他们的事。当然,渔人没有承诺,可在他寻找时却迷失了方向。后来名叫刘子骥的人也寻桃花源,最终却寻病终。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们的事呢?而渔人又为何违背诺言呢?原来这一切皆因渔人的“具言所闻“”。那时苛捐杂税繁重,连年战事不断,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说起严苛的捐税和残暴的统治并不是那时才有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见一妇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问妇人为啥不搬走,结果妇人却说无苛政,原来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捐税远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没有战争,并且环境优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可谁又不向往这样美好悠闲的生活呢?于是渔人回去便告诉了太守,也想与桃花园中的人同往。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如今的世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想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因此,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蒂固的维护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无阻,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13
但后来也就理解了他,任何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已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角色,被种种情感责任束缚捆绑,不能做到全然放下忘我。果然,后来作者写道“既出,得其船”。美景再留恋,可总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远方一家老小一直在翘首等待着回家,他出了桃花源,看到了搁浅多日的小船,落满了俗世的浮尘。他想起家人,于是奋力拨动摇撸,船儿箭般地飞快地载着他走远,他又恢复了本来的职业——武陵渔人,也恢复他本来的角色。只是,他也是留恋的,想鱼与熊掌兼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甚至回来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么美丽的景色谁不想去一饱眼福,亲自去看一下呢!果然,太守兴奋得心花怒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路上“寻向所志”,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就这样,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对相爱四年最后却终因各种琐事而分手的恋人。他们大学同学,郎才女貌,毕业后,女方义无反顾地跟着男生来到他老家,在他家乡同一企业先上着班,两人计划着考公务员。两人同时复习,互相鼓励,男孩父母对女生也非常地关心照顾。可是,一年一度地考试,结果是男生考上了县城质监局上班,而女生以二分之差没有进入面试,女生暗下决心再努力学习。只是没想到的是,男生上班后,很快地爱上了同单位的一个女孩子,家庭尚好,而男生父母非常支持儿子找个工作稳定的当地女孩子谈恋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女生也慢慢发现了,灰心绝望,一怒之下搬出男孩家,继续刻苦备考,幸运的是,女孩竟考到了省机关单位。男孩得知消息后,痛悔,想着那温馨的往事,可是,女孩去意已决,覆水难收。寻觅所得,不是一路坦途,坚持着,总有豁然的光亮。也许,这个男生少的就是这个,他走进了自己的桃花源,却以为是一篇乱草地,实在让人叹惋。
最后作者以“遂无问津者”结束全文,让人怅然,也许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美好的景色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一定要珍惜。别等到一切都难以寻觅,再费心探索,桃花源已消失在滚滚红尘中。
《桃花源记》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世外桃源的痴想,还有吟诵千遍而不厌不倦的精神享受。我喜欢《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读后感14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搞笑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后感15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