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3 12:37: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我与地坛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地撩动我们心中那条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它深蓝深蓝的封面牢牢地扣住了我的眼球,很蓝很蓝,蓝得像风寒病人的脸,蓝得散发出一阵阵诡异而神秘的气息。它令我想到压抑恐怖无生还之地的黑洞。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也是蓝色的,但是它就像一个单调的调色板,有时候加点白色,有时候抹点蓝色,因此它的蓝是多样的丰富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绚丽而耐人寻味的蓝色世界。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生与死。这是一个在死亡线上侥幸被死神遗弃的幸运儿所必定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上麻木忙碌的人们所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这更是一个人对生命绝望却还残留不舍的时候徘徊不定的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值狂妄年纪的热血男儿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命运的作弄,史铁生先生便恰好在这个狂妄的时候成为了那个不幸的幸运儿。也正好,地坛适时出现,天时地利人和才酿造了史先生笔下的智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它必定会来,它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此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不需抱怨生在何时,不需寻觅为何生,不需担忧死的降临,不需计较死后如何。人生就是旅途,人只能在一辆没有转弯后退刹车的汽车上乘坐,生是起点站,死是终点站。倘若你的心思在汽车的快慢变速中焦虑,在估计着终点站的方位,在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地上的坑洼,那么不论是沿途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车窗外行人的友善微笑,还是街道上的霓虹灯影都会与之擦肩而过,遗憾地成为省略的过去。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我们何必去在乎它呢?我们不能匆匆忙忙赶时间似地跑完了一生,生命不是怕上班迟到的挤车族。
母亲的爱与关怀。史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睿智温柔的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他的文采,他的文学道路,他的人生感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睿智和引导。可惜的是,直到母亲去世,迟钝的史先生才能感受到那份浓烈的爱。那份迟到的真心实意的追悔莫及的情感在书中每个角落里激荡,不眠不休地警示着我们。任何情感,一旦错过了懂得珍惜它的时机,错过了履行回报它的有限期,再怎么后悔莫及也是徒劳。史先生含恨后悔为什么不能早些想到这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否则也许他就能早些懂事了。
《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很让人痛心和感动“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念,是史先生的遗憾和悔恨。独爱《秋天的怀念》。北海的菊花开了,却没有和母亲一同去看看。这种遗憾是一生的痛,无法言语的。
母爱的重量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和计算的。人类有再丰富再深渊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母爱的力量。风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周边事物的动态来感受它的存在。其的强弱也是能感受的。它可以是只能吹起一片叶子的微风,也可以是能瞬间吞噬一座城市的飓风,也许它能更强劲。风是大自然的霸主,因为我们无法估量它,也许它能摧毁整个地球。母爱亦如此。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智慧。细细地品读它,无尽的精彩会在思想中跳跃迸发,无尽的感动会在心里汩汩流动。
最后再看看封面那片刺痛的蓝,却显得不那么惊悚。它更多包含的是疼痛与恐惧后对人生的豁然开朗,正如在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攀上悬崖后眼前的海天一色,只是它在经历了生死的磨练后显得更加沉重且珍贵罢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后平静接受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况,像他这样的情况,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己。这生,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3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那它无疑就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 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他在书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母亲想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却不知怎么帮;儿子一个人出去,心中害怕却不能阻止;儿子不愿有人跟着,母亲心中理解却难以忍受担心受怕的煎熬悄悄来寻,又时时提醒不能被儿子发现。这样的母亲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 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我与地坛读后感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与地坛》并不随史铁生先生的离去而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流转中更加熠熠生辉。
我与地坛读后感4
20xx年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啦我。点开网页,看啦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啦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啦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啦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啦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啦。安静的地坛公园成啦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啦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啦下来。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啦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啦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可一切都来不及啦,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啦。他给自己留下啦永久的遗憾。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啦清新的空气,忘记啦烦恼。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啦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啦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啦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啦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啦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啦。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啦,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淡定地书写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啦我启示。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我要充满感激地告诉你,《我与地坛》的作者,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5
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坦然。一切尘埃落定,他的笔下,记录着春夏秋冬,记录着变或不变,记录着时光,记录着人世间的爱与奉献;在古老而沉静的地坛,感官被戏剧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镜下被他详细咀嚼,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才可以摆脱世界的目光,摆脱尘世的束缚,只有自己,思考着tobeornottobe。
关于人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完美可以在巅峰时带来幸福感,缺陷却可以在低谷时带来坦然。相信地坛也有玉砌雕阑、门可罗雀的时候吧,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磁铁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还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无不是它傲视周围的资本。可是当浮华褪去,时代更迭,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会庆幸,坍圮所带来的坦然,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的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叫拥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他真的很幸运。在这嘈杂的世界上,还有一块圣洁的处女地供他栖息徜徉,审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关于母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的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透人生的“少年”,终于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茫然又急迫”的脚印。爱如空气,而母亲永远只是远远的看着,看着……
关于角色——“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话,已道明一切。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在上帝的角度,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绿叶举出红花,丑女造就美人,众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哪怕是永远的平平碌碌,永远的默默无闻,依旧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红花固然绚烂,但是一片绿叶,又何不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份阴凉呢?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很公平,在让他失去了身体的支撑点后,赐给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人世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恋人,不知道曾经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可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我与地坛读后感6
那天,还是那天,时间,还是时间,但,但我,还是我吗?时间之轮停止运转,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只有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无助地徘徊。我缓缓地向前走,不,早已不是走了,应该是拖了,拖着,咽着血泪拖着,拖着那早已失去生命侓动的脚板,请仔细看大地的痕迹,那只是无力的拖痕,却无坚挺的脚步。
我麻木地拖着,不知这场路途还有多久,我未能给自己一个时限,因为前方等待我的是生命的茫然,在这个茫然的天地,什么都可以想,但又什么都不能想!
不知过了多久,来到一个荒芜的古园,喔,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地坛,这个地坛被时光长流所埋没,世人可曾还记否,也许他们匆匆掠过,脚下所踏的就是昔日的痕迹。咦!在地坛中,隐隐约约,有个身影,我咪着空洞的眼,为什么,身影又是站,又是坐在轮椅上,孰真孰假,我的双眼早已被蒙蔽,看不透了,恐怕只有大地上的痕迹来辨别了……
是的,他的身影终究抵挡不过时光的冲击,也会被时光长流所埋没,但他所踏下的痕迹却不容磨灭,他那璀璨的道路,鞭醒了我那沉溺在美好却又残忍的梦中的我,心中那快将消灭殆尽的火在呐喊着,向那浑浊的黑夜咆哮着。也许你认为自己是最悲哀的,殊不知别人会有比你更铭心的痛苦,世界上没有悲哀的人,只有认为自己是悲哀的人。当处于黑暗中,最不可怕的是死,最可怕的是迷失心中的光明,成为黑暗的提线玩物,自己被自己用铁链所束缚着,呼吸着压抑的空气,就连自己伸个小拇指也要经过种种程序才能允许,而阳光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不知有多少人沉溺在那美好的理想世界,如麻醉剂一样使你沉醉于其中,现实,你可曾还记否?再美好的梦,究竟是缥缈,风一吹,便化为青烟,消散于这天地,只留下虚无,空荡的心,连那脚步也是虚幻的,醒来后,只是加倍的残酷的现实,暴风雨来临时,心中的支柱已倒,任凭它肆意侵蚀着,内心的信念已倒塌,在黑暗中享受着很痛的乐趣,那肉体的伤痕已无所谓了,无所谓了,无所谓了,肉体的痛楚怎能攀比上精神的折磨,一个人存在这个世上,最大的价值就是心中有活下去的信念!!
难道,难道,就这样了吗,就这么结束了吗,一颗心就这么沉寂了吗,就这样了吗?
不!不!还没有结束,就如书中所说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读后感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永远有着这么一个定律,凡是有光的地方注定会有影子,影子并不可怕,他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梦魇来临时,只有两个抉择,跟影子融为一体,你的前方没有尽头,只有无底深渊,你的灵魂被撕咬得连渣都没有或肩负起影子,一步又一步坚定地向前踏去,记住苦难并不可怕,并不是扼杀人的武器,反而是希望的母亲,是的,在现实中,一个母亲必须要走这一遭,承受如断了十三根骨头,那深入骨髓的痛,才艰辛地产下母亲的希望,只有经历过艰辛,才能彰显出希望真正的价值。
也许你这样认为肩负起影子,注定要一生与痛苦为伍,一条黑暗的路,注定没有尽头,而且肩负起影子,比跟影子融为一体,更加清晰认识到那无穷的痛楚,和最终结局还是一样,沉寂在那轮回的黑暗,这样有意义吗?!
不要只看结果,要看过程,是的,无法脱离这个命运,但在这条道路上,能撒下希望之种,尽管一颗心倒下了,但会有许多更滚烫的心继续踏上,种子不知混合多少血与泪的结晶,已根深蒂固了,永驻于大地上,也许有一句话能表明心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旧的生命旅途并没有结束,而是作为下一代的指路标,在他们人生旅途上抹下让人无法释怀的一笔,让他们明白生命真正的价值。
请记住消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这句名言,永记于我的心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7
那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坐落在一个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样隐忍,琉璃、朱红、雕栏玉砌是当初年少气盛的凭证;如今,浮夸的,无力的,是剥蚀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残喘。
这园子,是地坛。
那是一个悲惨的青年,出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也曾豪情万丈,心头翻滚着热血,想要去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怜!命运造化弄人。仿佛一夜间的事,青年的双腿瘫痪了,在最狂妄的年纪,留下了一生的残缺。
这青年,是史铁生。
缘分使然,他们相遇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少年与一座荒凉寂寥的园子。他们有着极尽相同的生命遭遇:盛开以后的凋零,喧嚣以后的死寂。他们拥有过同样华丽的过去,也承受着同样失意的现在。
正是有过同样苦痛的种种,才会让他们不期而遇,又相见恨晚——地坛用它的沉静、从容包容了史铁生的烦躁厌世。他们不尽相同的内蕴,就更像是那个荒园为史铁生准备好了一切——在一片浮华里为他设计了一个清幽的所在。每当史铁生脆弱的时候,去那儿,仅仅为了从一个世界逃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嘲笑,没有怜悯,没有唾弃。他可以为自己疗伤,疗治另个世界带给他的心灵与肉体的伤害。
这样微妙的联系,让史铁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与活着的乐趣所在。也正是这样的联系,让他开始用逐渐回暖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感受到地坛暗涌的生命力,随处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地坛让他思考了命运,思考了人生,思考了归宿。他内心的情感一时间迸发了,他对于母亲的歉疚,对于母亲生前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我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在这座古园中写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坛似乎有了生命。他会着眼于那里的一片落叶,一声鸟鸣,一只爬虫……在史铁生与这园子朝夕的十几年光阴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个练歌喉的青年,那个苦苦等待的捕鸟人,那个让他迷恋的女工程师,那个怪诞悲催的'长跑家朋友,还有那个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们坐标轴之上各自的生活轨迹都在地坛这一点与史铁生有了交集,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生活,体味着上天为人人布下的曲折苦难。如他自己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就整本书而言,它在让我读到史铁生与地坛发生的种种的同时,也带给我思考——我们的生活不会处处都是好运。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设计。就如同我们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设计该如何面对种种命运。在一些看上去很难过又让人绝望的坎面前,可能会挫败,会怨恨,会迷茫……但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过不去。
书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史铁生写下的这段看似平和朴实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运长河,那条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几近干涸,但这就是命运啊。我们不得不听从,又不得不接受,但我们对于那些不顺畅,是否能像史铁生那样坦然接受,并淡然对待呢?即使中间有挣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吗?
或许史铁生体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赐,无比珍惜又时时不安地等待分别时刻的到来……
想到这里,思绪又慢慢被拉扯进现实世界里。回顾生活,确实,坑坑洼洼、烦恼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并接纳这些荒芜。因为我坚信,当真正走过朝夕繁华之后,这些看似的种种苦难,亦是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8
桌子上静静地躺着几本泛黄的书,那只心爱的水杯也静静地在桌子上立着,杯中没有了水。乳白的日光灯透过那扇昏昏的玻璃,交织着流向远方,消失在这座小县城暗黄的天际。
天冷了,窗外传来稀疏的落叶声。曾记得两年前,也是在落叶的秋天,我读到了史铁生,跟随着他年轻的记忆,我“来到”了天坛。我并不明白史铁生是谁,地坛又是怎样的。只是依稀记得有位追梦的青年,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也只记得地坛这个荒僻的园子,是唯一抚摸他伤痛的地方,也正是这个园子,让他重新站起来,找回生命的价值。
还记得那天。当“史铁生”走了这句话传入耳中时,我竟没有太过失落的反应。只是当再次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再次品读他细腻的文笔时,才恍惚地意识到,这位支撑过几代中国人,在我心中最最坚强的人不在了……
“想念地坛,主要想念它的安静,那安静,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一个天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史铁生说的很好,人生需要安静,安静地生活,安静地思考。也只要冷静思考,面对苦难时,我们才能坦然。史铁生静静地坐在地坛中,他看透了生命,死亡是一个必将降临的节日。于是,在苦难降临时,他是那样的安详。而一些人当生命遭遇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或是轻言放弃,生命便像流星一样还未闪光,便陨灭了。追逐名利也是缺乏安静。浮躁使大学教授为谋一官半职而勾心斗角,泯灭为人师表的道德。浮躁使得某些公职人员丧失人民公仆的道德,跑出“只为领导服务,让领导先走”的荒谬之语。因此,生命的价值在于安静,让时间放慢速度,看清每一丝风叶飞动,理清每一缕愤懑和妄想,每一丝盼念与惶茫。
史铁生走了,他没有一丝遗憾,他将自己有用的脏器,或者捐给患者,或是用于科学研究。他从23岁便站不起来了,但他的'死,让他高高第站立起来了,而且站到了中国人的道德高坡上。生命或许很短,但精神的生命却因为精神的升华而万古不息。我想,生命的真正价值,便是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已吧……
轻轻翻动着那几页泛黄的书,耳边虽尽是繁华世界的聒噪,但心里却很安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回到了生命的零度。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说的,生命的零度一是指生命本无意义,二是指生命既然来了,便是向你来寻求意义。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生命的价值因为人的追求而超越零度。我很喜欢“零度”这个词,虽有许些冰冷,但却是一种诚实,一种坦然。我们去追求生命的价值,是追求其中美丽的过程,而不是美丽的结果,萧伯纳曾说,人的理想的实现是一种悲剧,因为实现了理想,也就失去了追求的动力,人的生命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罢了,与其无限感伤生命,不如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这虽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但追求是人生永恒的价值。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追求生命的价值便是为社会的进步做了些什么。我们不是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可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史铁生用一生的坚强诠释了他的生命的价值,诠释了他对社会的爱,对人的精神进步的贡献。我们可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安静地对祖国和社会贡献我们的一点微热,那么,我们生命的价值必将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超越零度。
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他的生命便焕发了无限的价值。史铁生走了,他的《我与地坛》留给我们很多对人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他的坚强、对生命的追求、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必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叶落了,我想地坛的树叶也该飘落了吧,属于史铁生的那片树叶或许正在轻轻地飘落,轻轻地贴在地坛的那片土上,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9
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心灵的共鸣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读着这书,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位知己细细地向自己叙说他生活中的种种,他的遭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读《我与地坛》,除了可以让人静静思索这生与死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亲情之弥足珍贵。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到此处,不免也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样瘦弱、那样平凡,甚至她还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可她也是这世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已经长大工作,母亲的关爱从来也未曾改变,可她也从未将爱挂在嘴上。我的母亲是位农村妇女,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我总在想她那样瘦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终都将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顾得细致妥帖,这就是母亲,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劳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其实,读《我与地坛》,在这深切感悟之外,还让人得到了心灵上的淘洗与安抚。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却是充满着温情,仿佛这园子里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静静的倾听者,教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述说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认真安静地听着,让你的感情真实地抒发。曾有人说,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说得真是对极了。如今的世界,喧嚣、躁动、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疯狂,因为人们已经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随波逐流在名利场上不可自拔。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谓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所以便有此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快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可以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现在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
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曾经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
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坦然。一切尘埃落定,他的笔下,记录着春夏秋冬,记录着变或不变,记录着时光,记录着人世间的爱与奉献;在古老而沉静的地坛,感官被戏剧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镜下被他详细咀嚼,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才能够摆脱世界的目光,摆脱尘世的束缚,仅有自我,思考着tobeornottobe。
关于人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我的身影。”完美能够在巅峰时带来幸福感,缺陷却能够在低谷时带来坦然。相信地坛也有玉砌雕阑、门可罗雀的时候吧,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磁铁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还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无不是它傲视周围的资本。可是当浮华褪去,时代更迭,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会庆幸,坍圮所带来的坦然,自我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的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
人仅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什么叫拥有,仅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什么是挫折。他真的很幸运。在这嘈杂的世界上,还有一块圣洁的处女地供他栖息徜徉,审视自我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我的身影。
关于母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爱是坚韧而无声的。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的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境,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透人生的“少年”,最终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茫然又急迫”的脚印。爱如空气,而母亲永远只是远远的看着,看着……
关于主角——“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主角?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欢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话,已道明一切。休论公道,不是说不公道,而是说在上帝的角度,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绿叶举出红花,丑女造就美人,众生度化佛祖。找到适宜自我的主角,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哪怕是永远的平平碌碌,永远的.默默无闻,依旧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红花固然绚烂,可是一片绿叶,又何不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份阴凉呢?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很公平,在让他失去了身体的支撑点后,赐给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人世更无常了些。
夕阳下携手同行的恋人,不明白以往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可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可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如果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那么,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便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却可以是千年、万年,甚至永恒!在说《我与地坛》之前,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宗教式的灵魂!
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的流淌,地坛依稀如昨,地坛里的“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对生与死都有了虔诚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降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坛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譬如“祭坛古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挣扎中的呐喊,而是挣扎中的微笑与坦然,是和尚打坐时的大彻大悟,是对自己命远的救赎!
在这样一种心如明镜、净无瑕秽的精神世界的背景里,“我”眼里的时间、时间笼罩下的地坛、地坛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来!于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读者讲述了三者之间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与“我”处在同一场景里的人,都被同一张大手操纵着——命运;都被同一种力量剥蚀着——时间!当“我”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当每天清晨唱《货郎与小姐》的小伙子再也没有出现……当那个晴朗的日子让“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当那个喝酒的老头、来去匆匆的女工程师都成为“我”生活中的牵挂时,读者和作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在这些人当中,给予“我”最深触动的是“我”母亲!当“我”终于懂得“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读者分明听见了“我”由于深深的憾疚共振出的心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既然选择了活着,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别人的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能有个位置,于是“我”玩命的写,“我”为写作而活下来,写作是“我”全部的欲望。在这里,作者重新在穹天下铺陈了生与死,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其实人真正惧怕的不是死,而是活!但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作者对地坛这座门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园子,充满了感恩!在他的心里,地坛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可以容纳它的,只有心与坟墓!即使有一天听到了死亡的召唤,“我”与地坛,也会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但是“我”的灵魂还会在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还会在生命重生之际,回来!
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既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度化的地方;更是他将时间物化了的地方……此时,我们隐约听见了在宇宙欲望下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树尖上呼喊!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万物生长靠太阳。今天的阳光真的挺好,晴天朗照、杨柳和风,毫不吝啬地向人世间倾洒着爱与温暖,仿佛在尽力洗涤着近几天来不幸的消息。我搬来一张椅子,捧起一卷书香,坐在院子里,奢侈地享受着这冬日里的暖阳。一院一人一书,听一犬一吠。人啊,有时候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与这本书的邂逅仿佛晚了一些,像火车启动三分钟之后的人还未进站。那是在新华书店一个安静的下午,它静静地躺在书海里,等待有缘人的拾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有缘人,但我知道,它是我的“有缘书”。仿若隔世般度过了整个下午,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便不舍放下书目匆匆离去。再次捡起这本书,已然半个月之久。
断不知开篇费了如此的笔墨,我想,无聊的话也自有无聊的人喜欢听吧。
那是一片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又缺乏灵气。偶然坐着轮椅进来的那个少年,用文字铸造了它新的灵魂,给予它不一样的“园生”写照。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或许当第一次作者走进地坛的时候,人与物便已浑然一体,难舍难分。这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坛,普通到很少有人会踏进来;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地坛,千百年来,它看风看雨,看日行越走人世更迭,浓荫处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那悠远的梦想。于作者而言,地坛其实更像一个载体,一个没有生命却孕育生命的载体,在这里,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有对人生深沉的感悟,它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地方,死亡谈何容易,最难的是生存呀。
当作者失去双腿,无法再跳再跑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和轮椅绑在了一起,这一绑就是一生。当时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怎容得如此生存,他曾无数次想过死,他觉得坐在轮椅上的一生便是无意义的一生,他几乎绝望了。有个声音安慰他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他知道人终归是要走向死亡,只不过是时间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沐浴在母亲小心翼翼的关爱之中,他看穿了生死,便决定活下来试试。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他开始感知世界的美好,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于他而言,变得如此敏感而又富有温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最令我动容的便是母亲无比深沉的爱吧。她用生命延续着儿子这苦难的一生。当初的作者,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里,一遍遍抱怨着世界的不公,可是他却忘了,比他更痛苦的便是他的母亲。作者天天去地坛,一去就是几个时辰,殊不知,在这几个时辰的短暂时间里,他母亲内心的煎熬是如此的漫长。她倚立门旁,那句“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看似是疏解儿子心里的沉郁,实则是在自我安慰呀。哪个母亲不希望孩子快乐,哪个母亲不担心孩子做傻事呢。越长大越发现,作为孩子,我们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会隐藏自己,报喜不报忧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我们知道,世界上能因为我们高兴而更高兴的是父母,因我们伤心而更伤心的也是父母。他们也许有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比起我们的成就,他们只是希望我们开心。原来,小时候我们那随口而出的一句“健康快乐”竟是对家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祝愿。
为作者感到庆幸的,不止有一位如此深爱他的母亲,还有一群携手共进的朋友。作者虽然坐在轮椅上度过了下半生,但是他所领略的大好河山不逊于其他一个普通人。
贯穿全文的便是作者心里的压抑和沉闷,几许消沉,溢于言表。人于世间,休论公道。他不知道厄运为什么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也被这不幸的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他用文字记录下回忆里的片段与印象,他用笔墨写下追梦与生命的精彩。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但是读过之后深感珍惜当下是如此的重要,珍惜身边所有的人和物,珍惜你所能做的任何一件事,珍惜你所能抵达的任何一个地方,日出日落、朝夕更替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2-14
《我与地坛》读后感06-21
我与地坛读后感09-01
我与地坛读后感02-17
《我与地坛》 读后感01-17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1-20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04-02
《我与地坛》课文读后感03-23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08-24
【推荐】我与地坛读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