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6 17:31: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灿烂千阳读后感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1
上星期读完了胡塞尼三部曲里面的最后一部《灿烂千阳》,这本书有人评价说是女版的追风筝的人,我认为不尽然,整本书描写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背景很显然也是以阿富汗的战争为主,但没有像《追风筝的人》那样描写了种族净化和歧视,倒是点出了私生子身份和女人的地位,先从玛丽雅姆说起,作为一个私生女,和哈桑的身份是很相似的,主人和仆人的私生子,一辈子得不到承认,一辈子受人歧视,一辈子的哈拉米!玛丽雅姆的父亲虚伪的爱,无情的拒绝和被迫嫁给四十多岁的拉希德,她认为是因为对父爱的渴望和追求,害死人母亲娜娜,一个同样悲哀的女子。
已嫁从夫,但是拉希德并不会因为玛丽雅姆的顺从而善待,毕竟在拉希德看来女人只是生孩子的工具,在反复的流产以后,玛丽雅姆已经成了一个可有可无没有人格的奴隶还是拉希德的施暴对象,饱受煎熬,玛丽雅姆已经变得无欲无求,不害怕失去不渴望得到,活着只是意味着呼吸,好像她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了,但是莱拉的`出现重新照亮了她的生命,莱拉作为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家人的孤儿,十四岁的她被拉希德救出,同时也被拉希德这个禽兽不如的人看上,上演了一出塔里克被炸死的悲剧彻底让莱拉绝望崩溃,作为莱拉的对于家庭的侵犯,玛丽雅姆显然是不欢迎的,出于本能出于自卫。但在拉希德的武力和折磨上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并相互取暖,在最后设计了出逃,在被欺骗抓回来后饱受摧残和逼迫,还有塔里克的重新出现,让拉希德勃然大怒像莱拉大打出手,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出手打死了丈夫拉希德,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两个女人悲壮而又凄惨的一生。阿兹莎看似没有很大的波折和故事,但是阿兹莎国药的成熟和奇怪的行为却让我为之担心,故事的结尾全是一个很好的结局,阿兹莎在那种家庭和社会中成长,心理会变成怎样的,我一直在想,长大后的阿兹莎会成怎么样的?她会不会经常在梦中惊醒会不会半夜失声痛哭?
阿富汗的战争结束了,一切都在重建中,学校草坪花园等等,另外还有每个人心灵的重建……
灿烂千阳读后感2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人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通过他的笔端,你看到了阿富汗人民在频繁的政权更迭和炮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的苦难与挣扎。
主人翁是莱拉,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妈妈脾气暴躁,面对两个儿子的战死一蹶不振,爸爸却是最温暖的人,她对女儿给予厚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当炮弹威胁到全家的生命,她们终于同意搬迁。在途中,父母被炮火击中,她被埋在废墟之下,之后被鞋匠拉希德救出。她曾经深爱的塔里克已经举家搬迁走了。她在绝望中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为了塔里克和自己爱情的结晶,她毫不犹豫答应了拉希德的求婚。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结了婚。
拉希德是一个早前失去了妻子和儿子的人。他娶了有钱人扎里勒的相貌平平的私生女玛丽雅姆,当玛丽雅姆一次又一次流产,拉希德逐渐厌弃了玛丽雅姆,动辄拳打脚踢,把玛丽雅姆当仆人对待。当他娶了漂亮莱拉时,便把她奉为掌上明珠,处处呵护疼爱。玛丽雅姆嫉妒莱拉,两个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后来,玛丽雅姆发现莱拉和自己一样可怜,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在鞋匠家悲惨地生活。莱拉生下了她和塔里克的女儿,拉希德几乎不看这个婴儿一眼,十分厌弃这个他怀疑的“私生女”。玛丽雅姆却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她感受到了被需要,感受到了母爱。她和莱拉亲如姐妹,抱团取暖。后来, 莱拉又生了一个儿子,拉希德万分宠爱这个儿子,对孩子的母亲也渐渐冷淡。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如果出门必须由男性陪伴,出门时必须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别的男人不可以看见你的容貌,丈夫可以娶很多妻子,甚至可以打骂妻子。
若干年后,命运安排莱拉见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塔里克,他们在莱拉的家长有了简短的相聚。年幼的儿子告诉了父亲自己的母亲会见了陌生男人。拉希德早就知道妻子和塔里克的`传闻,他也知道女儿不是自己的孩子,他 暴跳如雷,拿皮鞭抽打莱拉。玛丽雅姆拼命相护,眼看拉希德要掐死莱拉,多日的忍辱偷生令她举起铁锹,拼命砍向拉希德。拉希德终于闭上了恶毒的嘴,停止了家庭暴行。玛丽雅姆独自承担了这一罪责,被判处了死刑。他的父亲因为抛弃玛丽雅姆终身悔恨,临死也没有得到玛丽雅姆的宽恕。玛丽雅姆带着一世的卑微,一丝的温暖离开了这个战乱的国家。
灿烂千阳读后感3
我的心萦绕着淡淡的忧伤。
我知道这是看了《灿烂千阳》后的影响。
很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看书的感觉了。在书店看到简单的书评和介绍我就买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两本《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说伊拉克也行他们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们,那些可怜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床上看了。我只看了两章。在刚看两页时我就深深地牵挂着那个叫玛利亚姆的小女孩的命运,看到她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时的天真、单纯和极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话般的场景时心里却是隐隐地痛,为她将来可能的悲惨命运。
果然,她的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亲是个胆小鬼、伪君子,她自己并不是父亲心里的小宝贝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她勇敢地独自寻找父亲的行为导致视她为唯一支柱的母亲的自杀身亡;她在父亲家里短短地寄人篱下的生活没多久就被父亲和他的妻子们许配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而她才十五岁。当妻子们张罗着说服她答应婚事时,她还那么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她伟大的父亲会挺身而出保护她反对婚事。可是坐在旁边的父亲除了痛苦的沉默没有任何表示,甚至最后面对眼泪汪汪的女儿的祈求,他只说了一句:“你别逼我,亲爱的玛利亚姆”。高大的泰山轰然倒下,美丽的.肥皂泡彻底破裂。
我舍不得往下看,就像拥有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想慢慢地欣赏,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忍不住往后翻了两页后又赶紧回来,生怕知道了结果会影响自己看书的情绪。
还有要说的话。
我一般不喜欢看中国的小说,以前并不知道原因。后来以为是因为自己从来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对人的禁锢,那种压抑,以为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写一些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偶然在朋友桌上看到一本摩罗写的散文,其中提到中国的作家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所以中国的很多小说不乏细致、刻骨、深刻,但是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冷漠。
于是我知道,我不喜欢中国小说的真实原因就是这个,那种刻骨的冷漠,那种刽子手般揭示阴暗的冷漠,让我每次看完都很不舒服。而俄罗斯的、欧洲的包括《灿烂千阳》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他们的作品虽然也有描写底层民众的苦难,可是我却能感受作者的那种发自心底的悲悯,那种情不自禁的对笔下主人公的温暖情怀。
灿烂千阳读后感4
这个女孩从小被视为哈拉米而耻辱地活着,可是心思单纯的她一直对世界满怀善意,包括对自己父亲毫不动摇地信任。她是一个没法买星期四就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的女孩,因为那天将会遇见一周不见千里迢迢赶来的的父亲。母亲因为是佣人而怀了主人的孩子被视为丑陋的角色,在半梦半醒之间生出了自己虽然一直爱之深责之切的女儿,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女儿渴望飞向更远的外面的世界,可是真正以为梦想可以照亮现实的时候,美丽的闪光泡泡破碎了,母亲因为女儿离开自尊的挫伤而自杀了,自己一直引以为豪深爱的父亲因为不甘耻辱而将年幼的她许配给大叔级人物。将自己的父亲视为英雄,视为偶像,仿佛被背叛,悲伤,绝望,抱有美好幻想的童年因此戛然而止。
渴望被关爱被呵护,可是一次次遭受命运的滑铁卢。自己还是个孩子。可是对迎接新生命充满了期待,光荣的容光焕发,后来遭遇不幸,流产,丈夫性情大变,对她拳打脚踢,日子过得好不难受。
莱拉,故事的另外一个人物,目睹父母亲关系的破裂,渴望和父母交心,深爱着塔里克,在他们的家庭获得了人性的温暖。哥哥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一下子击溃了这个家庭的心理防线。可是莱拉的存在却无足轻重。自己喜欢的人,朋友死于战争的屠戮,因为战争,自己喜欢的人也要离她而去,战争的动乱,使得她不得不明哲保身,保自己和与爱人的.孩子。
玛丽雅姆在岁月的摧残下,逐渐苍老,还是那么卑微的过着,冷血而狡猾虚伪的拉希德将她比之于好工人”一辆伏尔加轿车,做牛做马。玛丽雅姆曾经在命运的捉弄下就范准备安安心心与拉希德过日子,可是作为商人的丈夫拉希德更看重的是她能够带来的利益,给自己生个孩子。流产让她一下子失宠,成了拉希德的仆人女佣。也因此,漂亮年轻的莱拉的出现,让一无所有的玛丽雅姆心生妒忌,俨然一个市井泼妇。我们能看到当年的她还是个孩子的她多么天真烂漫,对莱拉的敌意就像沥青上蒸腾的热气一样煎熬。因为生了个女儿,拉希德本性再现,莱拉失宠,受到处处刁难,在这悲惨的境遇中也算是与玛丽雅姆同是天涯沦落人了,颇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感,自认命苦,忍辱负重,隐藏着无尽悲哀的面孔,希望和失望的无限循环。
就像他们对待太阳一样,它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其光芒最好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直视。
灿烂千阳读后感5
阿富汗是一个会被人们淡忘的国家,关于的新闻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属于他们的似乎永远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灿烂千阳》这部小说还是蛮震撼的。是书中的时间的让我震撼,将近20xx年,离我们这么近,但却像不属于我们80后时代的中国,甚至可以导致于中国的清朝时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是经某人推荐的《追风筝的人》,看后还是挺震撼的,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阿米尔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辈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内心救赎。《追风筝的人》高潮和转折点应该是哈桑被侮辱那次,总体而言,整体小说还是趋于平淡细腻的发展的。
《灿烂千阳》给我的冲击远比《追风筝的人》强多了,它描写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剧,两个女人的悲剧,不是三个人,不,或许是那时整个阿富汗妇女的悲剧。有时想想我们总抱怨现代的社会不好,但我们庆幸我们所在的时代,这个中国,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数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随时而至的炮火取走我们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捍卫我们正当的权益。
小说一开头,就渲染一个女人的悲剧,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儿玛丽亚姆和莱拉,她还是幸运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个时代,让一个女人争取权利,不现实,尤其是一个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玛丽亚姆14岁被逼嫁人,一生无子女,她自认为这是她害死娜娜该有的报应。整部小说,我认为最悲剧就是玛丽亚姆,莱拉受过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玛丽亚姆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是不是一个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伤害,所以我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泼辣点好,太温柔迁顺,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爱自己。
莱拉这个角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敢爱敢恨,在那么一个环境,她应该算是个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后,知道塔里克并没有死,一切不过是个悲剧,她浪费那么多的青春。不过小说对于她的结局还是完满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这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女权问题我觉得是每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必然问题,在中国对于女权现状可是说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个世纪阿富汗还处于那么一个封闭的情况,总觉得他们战火不断,但思想其他应该跟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果然是自己视野狭窄了。
在我心里,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一个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梦想的爱人,一个完整的家庭。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原则问题从不退缩。为这个目标好好努力。
灿烂千阳读后感6
《灿烂千阳》的阅读纯属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在地铁报上断断续续的读了后买来读的,读完后也向朋友力荐,觉得这本书真正写的是好,感动,从头到尾的感动。看完后,也私下很有负罪感的感到幸福,因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为自我自小被家人的爱环绕。当看到《灿烂千阳》的作者与《追风筝的人》同为一人的时候,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我不要看,我怕我背负不起书中沉重的感觉。
前些日子在当当买了一堆书,书送到家里,才突然忆起,这本书,是说不要看的。但既然买了,总没有不看的道理,况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极尽溢美之辞赞扬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一是震撼二是心酸,书中以一个不幸女人的一生为线索(此刻觉得,这个国度的`女人,大概离幸福的距离比任何地方的都要远点)从她的视角写出国家的动荡对国民的影响。这话太笼统,可总结来,就是这感觉。里面有很多家暴的情节,并没有描述到多么详细,但聊聊数语却带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战起来。也对玛丽雅姆生出敬佩,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爱心温暖另个与她同样不幸的人。书中有个细节描述到莱拉的父亲带他们兄妹去卡米扬大佛游玩,写到周围景观的闲散适宜,农人在田间劳作,农作物在微风中俯仰。我的思绪也仿佛被带到那个孕育温馨、神秘与期盼的下午,数章后一笔带过大佛被毁,伴随同时的还有恋人的失散和亲人的过世,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却有种心酸的感觉让我无法继续读下去。卡米扬大佛的被毁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只有看到书里带过,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毁了,一向都不相信,这样一件民族瑰宝,怎样就会被毁了,怎样会下得了手。结尾有点点大团圆性的,莱拉和她的爱人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寻找身心的最终归宿。这个,我有点点怀疑,当一个人,做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彻底否决,彻底践踏后,他仍然会将否决与践踏他的地方作为归宿么?当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是无法体会他们的悲凉与无奈的。
阿富汗,一个多么遥远而让人费解的地方。
灿烂千阳读后感7
“真主呀,宽恕我,怜悯我,因为你是最慈悲的!”玛丽雅姆没有一丝恐惧,在付出了爱和行动,最后一次向真主诉求。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读过恐怕才能明白吧!
玛丽雅姆,一个出身在简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向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亲,敬爱他,可这一切却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母亲的自杀,父亲的疏远,旁人的同情……玛丽雅姆的内心是混乱的,自责的,是迷茫无助的。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将她嫁给一个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她无力反抗,就这样地承受了命运的嘲弄。
可从未想过的是,十八年后,少女莱拉在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伤却活了下来并且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出,还被人告知深爱的恋人死了。无依无靠的她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于是,两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女人相遇了。她们相互厌恶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讽刺后,她们放下了偏见,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两人的人生从此交织在一起,一同与命运斗争……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女人悲惨的命运,却又在其中隐藏了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是彼此的阳光,照亮了两人黑暗的人生,也点亮了未来的道路。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是一本讲述了阿富汗妇女在绝望中寻找亲情、爱情以及友谊的艰难跋涉之旅。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身为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亲身体验,当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该如何改变?
在那个战乱、黑暗的社会,玛丽雅姆和莱拉没有那般自我毁灭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们坚信远方有阳光等着她们。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她们即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探索。反观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健康、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比她们优越太多太多。但我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平时一丝丝的挫败就可能使我们止步不前,学习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们灰心沮丧。我们需要的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勇敢和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过后的不就是灿烂的阳光吗?就如同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无法做到像她们那般逆境求生,当我们可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灿烂千阳》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的自我救赎的行为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对我的影响也将延续一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8
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
《追风筝的人》是前几年看的,确实很好。但正如评论所说,这本更好。热情夸张的赞美和推荐容易提高期望值,让人在随后感到失望,而这本书,没有让我的期望落空。
我并不是作者的粉丝,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女性友谊”这个话题,并想要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我实际收获的比我想的更多。除了阿富汗的政治和战争,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这些大背景之外,书中几位女性的人生故事让我感触良多。不只是玛丽雅姆和莱拉之间的友谊,还有娜娜的焦虑绝望的人生,玛丽雅姆被诅咒的生活,被抑郁和思念折磨的法丽芭,少女莱拉在爱情和家庭之间的取舍,塔里克母亲的温暖慈爱,阿兹莎的敏感懂事,每个女性,都是如此真实。
细腻的文笔,仿佛作者就是一个女人,一点一点的爱与失望,悲痛与叹息,忍耐和屈服,命运之手如此无情,摧毁人生的希望。然而,终究会有新的希望,美丽的爱情,萌动的新生命,发自内心的善意,无可抵挡的依恋,注定的`重逢,让人鼓起斗志,用生命来还击命运赋予的不公,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哪怕这个明天并不包含自己。
玛丽雅姆,耻辱的降生,母亲的诅咒和报复,被迫的出嫁,不幸的流产,持续多年的家暴,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母亲所说的,忍耐。然而不是这样的。少女莱拉带来了新的可能。爱与被爱,付出与牺牲,如果说生命有其意义,那么,爱就是它的意义。玛丽雅姆用从未有过的反抗成全了莱拉,也成全了自己。如她所说,童年所渴望的,她都已得到。看到最后,莱拉在泥屋中回想玛丽雅姆,时光倒流,少女玛丽雅姆向她微笑,亲爱的莱拉。我心中有说不出的百感交集。尽管知道这是故事,但我依然相信,爱可以跨越时空,安慰深深思念着的人。
所以女性的友谊,绝不是某些男人以为的那样,肤浅,表面,随时为男人而翻脸。或者可以说,有些人的友谊肤浅而虚伪,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肤浅虚伪的人。而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女性的友谊,不同于男性,她们亲密,琐碎,婆婆妈妈,吵吵闹闹,似乎没有格调,不够伟大;然而,她们紧密相连,彼此爱护,将对方的幸福视如自己的快乐,她们深深地懂得孩子,爱情,家庭对女人的意义,并尽全力为朋友的幸福做出贡献。她们诚恳,务实,不在乎高大上的意义和目标,她们在乎的是朋友真正的感受。女性的友谊,值得尊重和珍惜。
灿烂千阳读后感9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xx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霸占了《纽约时报》排行榜数周。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但是相对来说,《追风筝的人》的文字略显稚嫩。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被人称作“哈拉米”。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读书笔记)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塔里克还活着)终于被揭开。当莱拉再次看到塔里克时,多年前的梦想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但是拉希德根本不可能放她走,终于在当天晚上多年来积蓄在心中的怨恨爆发了,拉希德想要杀死莱拉,玛丽雅姆为了救莱拉,杀死了拉希德。为了莱拉的幸福,玛丽雅姆一个人背负上了杀死丈夫的罪名,最终死在塔 利 班的抢下。但是却给莱拉换来了幸福。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10
这是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小说,是胡赛尼的第二本著作,却是我看过的第三本。第一本当然是《追风筝的人》,然后是《群山回唱》,在我看来,《灿烂千阳》比另外两本都更揪心,更深刻,叙事性也更强。看完后,思绪很久不能平静,对着KV发了好一会呆,脑海里全是玛丽雅姆和莱拉悲壮而坚强的身影。
玛丽雅姆,这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哈拉米(私生女),在15岁生日那天因为母亲的死童年戛然而止,但母亲教给她的隐忍却伴随了她一生。在这个绝对男权的国家里,“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向北方,男人责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这种从小培养的忍耐性格,让玛丽雅姆面对父亲的抛弃,丈夫拉希德暴虐的性格可以一直默默的承受。而莱拉,虽然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却由于战争的炮火,将她曾经还算幸福的`生活毁于一旦,战争不仅夺去了她两个哥哥的生命,也让她沦为孤儿,当得知心爱的恋人已死,为了肚里的孩子和他们的希望她毅然决然的同意嫁给了拉希德这个老头,从此两个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交织在了一起。莱拉因为出生环境的差异,虽然同样忍耐但更勇敢,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她的出现给玛丽雅姆灰暗的生活渐渐带来了曙光,就像玛丽雅姆临死前想的,“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为了这份爱和友谊,玛丽雅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仍心存感激。
什么样的国度和宗教可以让年过花甲的老人认为欺骗14岁的女孩嫁给他是为了帮她?所谓信仰,在炮火横飞的地方也不过是犯罪的借口罢了。女性出门必须穿布卡,必须有男性陪同,不能出远门,不能跟男人同一家医院治疗,不能工作,不能化妆,不能大笑,女人只是给男人生儿育女的附属品。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点恍惚,感觉像是发生在遥远的封建时期,这何止不是一个国度,简直就不是一个世界,而实际上故事的时间背景一直横跨到了20xx年!战争让这个曾经美丽的国家面目全非,在这样的国度生活的女人又要承受多少苦难,背负多大的委曲才能生存?
【灿烂千阳读后感】相关文章: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02-17
《灿烂千阳》读后感04-22
灿烂千阳读后感01-09
《灿烂千阳》读后感03-02
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09-28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02-23
《灿烂千阳》读后感12篇02-16
灿烂千阳读后感14篇03-11
灿烂千阳读后感13篇04-14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