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26 08:4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礼》,竟然有那么大的一种冲动想把这本长达五十万字、六百多页的书读完。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与冲击。
的确,一页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新月,带给我的是她的坚强。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她努力使自己走出死亡的胡同,顽强地,不顾一切地向前闯,协助医生,和死神争夺时间。她不忍离开她爱的人,当她离开的那一天,胡同里挤满了为她送行的穆斯林,交通堵塞了,车辆早就不能通行了,人们为新月让开了一条道儿,怀着真诚的祝愿,目送这位姑娘离去……她是那么地令人怜惜,从此,燕京大学校园里少了一位在未名湖畔刻苦读书的少年;楚老师少了一位优秀的,给人做榜样的学生,更少了一位有共同梦想与追求的知己,少了一位拥有刻苦铭心初恋的情人;韩子奇少了一位骨肉至亲,少了一位亲爱的女儿;天星少了一个从小到大,寄托着自己读书理想的最疼爱的妹妹;陈淑彦少了一位相依为伴的知己,少了一位亲如妹妹的朋友。
新月的离去使这个家缺少了生机。新月是善良的,却无数次被伤害。从两岁,母亲被迫离开家后就跟着大姨去生活,口里喊着“妈妈”,却得不到真正的母爱,面对十二岁床单上的血痕却被“妈妈”嘲笑;面对自己考入大学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妈妈”的真心支持;面对自己生平第一次的爱情,面对楚老师却得到“妈妈”的反对、嘲弄和百般阻挠;面对天星哥哥的婚事,她那么热心却遭到“妈妈”的数落。这一切无不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痕。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个支持她上大学追求梦想的爸爸,有个疼爱她、事事为她着想的哥哥,有个在任何时候都陪她度过孤独岁月的朋友;有个鼓励她战胜病魔追求自己目标与事业的老师、爱人;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已经闪着光辉,已经值得。新月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
对于梁君壁,真是又可气又有可怜之处。这使我想到了《后楼梦》中的凤姐,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气势,其实内心却隐藏着一腔的悲痛。但最坏的谜底是,她的丈夫韩子奇跟别的女子好上之后,她的精神寄托,她的幸福憧憬,十年来苦苦盼望的美梦击碎了。她所信赖,所依靠的丈夫,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顶梁柱,坍塌了,折断了,垮了,完了!她是令人可怜的,她生命中的全部意义都不存在了,而夺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她的胞妹。一个是孩子的爸爸,一个是她的妹妹,她该怎样呢?以后的生活中,妹妹离家出走了,家中多了她们夫妻间的争吵,多了新月对“母亲”的神秘的不解。但她又是可恨的,她赶走额奇珍斋的候爷 ,最后奇珍斋又落到了杀父仇人蒲绶昌的手中。韩子奇当时忍受着屈辱换来的家业与声誉从此毁了,“玉王”的地位从此被取而代之了。她看不起天星谈的对象“容贵芳”,看不起她的事业与出身,想办法使他们之间产生误会而生生拆散他们。这换来的是天星结婚后知道真相的无奈,也换来了天星在场子被斥骂的痛苦。她是自私的,总想让事物按照她所想象的情况发展。
面对楚雁潮与韩子奇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我被深深地震撼,仿佛又看到新月刚走进燕园时误认为楚老师是学生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在红枫掩映的湖心小岛上,新月对楚老师的蓦然回首;仿佛又听到医院中留声机播放的小提琴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仿佛又看到全医院的都为之动情的曲子感染的画面;仿佛又浮现在新月离开后,楚老师不可遏制地吻着新月的情景,这和着泪水的'吻,是他们的第一次的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看到躺在白幔中的新月,楚老师他……新月,这是两年前的新月吗?是两年前他提着行李用英语交谈着的新月吗?是那个在备斋充满激情地和他谈论事业与理想的新月吗?是那个在未名湖畔踏着月色听他朗诵拜伦诗篇的新月吗?是那个在西厢房和他并肩斟酌译文的那个新月吗?是两年来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执着地追求生命价值的那个新月吗?是昨夜分别前还拉着他的手的那个新月吗?楚老师心被狠狠地撕痛了,他心碎了,绝望了,疯狂了。
风在呼号,雪在狂舞……。。 天星与淑彦日夜守着妹妹,妹妹是他们心中的月亮,没有了这月亮,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度过漫漫长夜。韩子奇日夜守着女儿,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没有了这明珠,不知道还有谁能伴随他跋涉前面那坎坷的路。
人生如果缺少一种美,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人的灵魂才得以提升。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月的墓地的位置上,又出现了楚老师那熟悉的背影,又传来了悠扬徐缓的小提琴声。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月与玉的主线交替,故事起承转合,这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放在现实生活中更像是难能可贵的奢侈品,那个年代,爱情被世俗束缚了太多,能在精神上有共鸣的同时体会爱情这个美好的过程是幸运的也是可贵的。虽然当下社会束缚没有那么多,但在无数诱惑和套路的侵蚀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笃定的承诺不是随便那么容易就可以对人说的了。
一生的起起伏伏,家族的兴衰败落,每个人都在经历中富庶过,不论是物质还是心灵;又在经历中成长,不论是迷茫还是顿悟。人们总容易陷入拥有的舒适区,在自己的井底享受着,当更大的世界展现在自己眼前时,就乱了手脚。韩子奇如此,郑晓京也是如此。韩子奇沉浸在玉的世界里,郑晓京陶醉在革命的狂热中,两个人都忘了自己,将整个人的价值建立在他物上,都为身外之物迷失了自己。当一切化为乌有,玉散人亡,韩子奇垂死濒临;当自己的信仰与真理相悖,郑晓京选择“沿着原来的路走下去,怀着希望也带着烦恼……”
时代,可以有无数个时代,只要时间向前运转。可人的一生只要那么几十个春秋,人的个性湮没在时代的背景里,有时幸运,有时可悲。
我仍然对郑晓京这个人物很有兴趣,她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信仰不再理智,可以凌驾于一切世俗、伦理甚至人性之上,那该是多么的可怕!一个社会和民族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可以容纳不同思想,可以倾听不同声音,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推动时代进步的能量。然而在那时,一切都白热化了,一切都统一了,一切都非黑即白了,向前!向前!美好和幸福在人们建立的乌托邦中膨胀,泡沫里充斥着好人和坏人的欲望。被放大的'愿景终会破裂,变得渺小,变成点点水滴在阳光的照耀下蒸发消逝。无知的人们牺牲了自我“造就”了时代,个人只成为为世人诟病过往年代的一粒沙。
韩太太,由刚开始对她刻薄无情的不理解和思想狭隘咬牙切齿的痛恨,到后来的完全释然,是处于同为女人的谅解。
除了主角,小人物往往能在陪衬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侯师傅的忠诚是中国人视名誉为生命的写照,“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并不是过去了的就可以忘却”,那一句“主啊,我可洗清了,洗清了……”让人无比动容。
姑妈任劳任怨,为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是报恩更是为自己找活下去的理由和出路。人一生总得有所事事,有所寄托,有所牵挂,这种责任的重量可以使生命避免太轻,而求生的欲望是来自人最原始的渴望啊,要想找到如何活下去的路,首先要找到为何活下去的原因和动力。
天星,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从没有遗憾自己的失去,而是珍惜自己的拥有,把自己的宽容和谅解给了家人,把爱给了妹妹。失去了爱情,没有抱怨妈妈的残忍,而是替妻子着想,不负对方,这一切不是一味妥协的软弱,而是一种胸怀。“天星泪如泉涌,悲愤地盯着妈妈:‘人的命都没了,您还要怎样啊!……’”“天星突然伸出手去,把她拉上了车……”这两个场景把那个血性,有血有肉,敢于冲破世俗的少年刻画的淋漓尽致。
跳出文章角色和内容,看整个文章结构,两个时空交替的创新让人读着很充实,作者给出的铺垫不露痕迹却让人预知,一直到最后仍藏有惊喜和反转,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韩子奇会留下学徒,玉船不会一帆风顺,奥利弗会追求玉儿,碧儿会和韩子奇成为夫妇……这些仿佛在角色一登场就埋下了暗示。
但个人感觉,前半部分节奏偏快,韩子奇纵然有留下学徒的意向,但情节设计的感情没有逐渐达到那么强烈;粱亦清的溘然长逝铺垫的不是很到位,若是提前再多渲染些可能会更好;同样,韩子奇“卧薪尝胆”的隐忍也可以再多些笔墨,为后文重振家业,鞭笞敌人做铺垫……若是篇幅延长至三部,整个三代人的家族史和个人情感经历的描述可能会更加恢宏动人。当然,这些可能在作者看来不是主要情节,重点后面情节的渲染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茅盾文学奖的头衔是实至名归的,让人思考人的一生该如何去活,这个问题值得用一生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去反省。感染他人的剧情背后一定有个感动了自己的作者,我还是那样认为,好的作品和文字一定是首先感染自己,写出的东西自己信了,触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和启发读者。霍达,这位通过《穆斯林的葬礼》让我初识的作家,有着穆斯林的虔诚,也有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敢说敢表达,针砭时弊,把那段狂热的错误通过角色人物指出来,把民族歧视的社会诟病说出来,一切源于人性最终又回归于人性。
霍达在后记中写道“我在稿纸前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久远的跋涉。我常常忘记了现实中的人和事,心都在小说中。我忘记了人间的寒暑,以小说中季节为自己的季节。窗外正是三伏盛夏,书中确是数九严冬,我不寒而栗。”
“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有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这一点和路遥先生很像,垂泣心血。这种追求和态度不得不让人敬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你了。此刻我的胸膛内莫名地激荡着怎样的情怀呢?好像是久违了的感动,好像是被克制了许久的共鸣。我被主人公的命运所深深牵引,为他们担忧,为他们不平,为他们痛惜,为他们哀伤。最后我竟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了。原来人类的感情都是如此类似。伤痛也是如此类似。现在我所留下的零星片语均不过是暂时的混乱的。我只把它粗粗速读了一遍,留下的不过是些粗陋的见解。但是仅仅是这单薄的一遍已经另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得到宁静了。不得不提到的第一个另我触动的人物,她竟是卢医生。以下是她对新月所讲的一段关于莪菲莉亚的话:
“……我觉得,这个莪菲莉亚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你看,她那么爱哈姆雷特,却连表达的勇气都没有,只会说,‘嗯,殿下’,‘不,殿下’,面对宫廷里的阴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她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尤其令人遗憾的好似,莎翁对她的结局无计可施,就让她疯,让她死,这也是使我不能接受的!她死得倒是很别致,漂在明镜似的水上,头戴奇异的花环:毛莨,荨麻,雏菊,长颈兰,轻轻唱着古老的歌……是的,很有诗意,很美,可是,这美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不能欣赏这病态的美,死亡的美,我要看到的是健康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美,生命的美!”
多么激动人心的一番话,居然出自一位天天面临生死早已近乎麻木的五十旬的女医生之口!我是多么钦佩她!将来我也是一名医生,而我同样也在追求着她口中所言的美。她对美的定义是那么不容置辩!她是那样的`坚定心中的理想!我的心被振动了,那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共鸣!真,善,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可是在各样的磨砺中我们遗忘了丧失了追求的勇气,我们像个懦夫一般退下阵来,我们固守着自己心中的安稳却不知道到底固守着什么。我们的心底成了一个空洞,除了逃避和妥协,我们似乎没有了其他的路。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去了哪里?那种震慑灵魂的耀眼光芒被遗落在人类的哪个角落?人还是人吗?还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我竟也开始对莪菲莉亚厌恶起来,虽然我还未很好的拜读过莎翁的这部著作《哈姆雷特》。
这部小说让我看到真正的人,让我体会到真正活着的人是怎样的。他们真诚,善良。他们怀揣着爱人的力量,这力量就像爆发的火焰,绚烂夺目!每一个身旁的人都会被其耀眼的光芒遮蔽而显得灰暗。我看见的第二个人物是奥利弗。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奥利弗付出了爱,但没有得到收获,在追求和希冀中,他死去了,把遗憾留给了别人。而他自己,却似乎并没有痛苦,在追求中死去,留下的仍然是希望。在他的手中,是苍翠的枞树和血红的玫瑰,他走向了爱神,而不是死神!“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我似乎已经悄悄的爱上了这个单纯执着的年轻人。虽然他是虚构的人物,可是他确实那么有血有肉!爱一个人是幸福的,付出是快乐的。奥利弗虽然没有得到冰玉的爱,但是他从来没有埋怨。
三年来他让鲜花一直开放在冰玉的窗台,那些鲜嫩的花儿是奥利弗炽热的爱,它们是他派来的使者一直守护着冰玉。奥利弗死了,但他却是幸福的。比起那些恐惧去爱的人,奥利弗是多么勇敢多么可爱!冰玉将自己的痛苦加在奥利弗的身上,她伤害了一个不该伤害的人,一个到死都还爱着她的人,她永远也无法偿还了。不过,我深深相信奥利弗若知道冰玉的内心,他一定同样愿意这么去爱着她的。是他用爱来唤醒冰玉战胜对爱的恐惧,奥利弗真是一个伟大的医生!
奇珍斋起伏不断的三代人的命运,混合着民族情感,时代的印痕,共同裹挟着时间向前迈进。他们用生命,爱,恨和泪水抒写了自己的人生。
不得不提到的一段刻骨的爱情-楚雁潮和韩新月。他们是师生关系,在北大相遇。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就已经显示出不平凡的触动。难道这世上真的有一见钟情吗?爱情不知道何时悄悄来临到两颗同频率的心。他们共同热爱英语,共同怀揣着梦想。人这一生得一知己足矣。雁潮的隐隐的爱被病魔催生了出来,迸射出惊人的火花。新月得了绝症,他无法面对失去他的痛苦。()于是他在病榻前终于向她表白。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少女而言,爱情究竟为何物呢?她并不完全明了。但是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来自心底的呼唤,似乎早已注定了一切。“正因为爱得太深木材唯恐它不能长久,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丢下……”“任何时候我都不会丢下你,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该有多大的力量?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向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就有美好的明天!”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一个独往独来的幽灵,一只无依无靠的孤雁。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郑晓京说:“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人去楼空,剩下的还活着的人是多么孤寂。天上的哪颗星星是你的双眼,你能看见我吗?知道我在夜夜呼唤着你吗?害怕别人触碰我的内心,我只单单期盼能在梦里与仙去的你相逢。这是痛,随着时间刻下深深的思念,伴随着所有的回忆。能相爱也是美丽的,不论结果怎样,真的,能相爱,就是美丽的……我,落泪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胡适在《追忆志摩》一文中说到徐志摩的信仰,他说,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也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灵魂。
爱首先指爱情。罗素在给出我为何而生的三个答案中也把爱情放在了第一位。他说:“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是如此有力,以至使我常常为了体验几个小时的喜悦,而宁愿牺牲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的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诗人奥登更为直接,“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就会死亡。”爱情,这一诗人赞叹作家描绘的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隐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医院中,《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炽烈的诗句脱口而出:“请让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已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新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痴迷于事业,平生没有第二志愿,北大西语系让她如愿以偿;她憧憬过爱情,在茫茫人海中,她得到了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己。但是,这一切又都过去了。剩下的只是在清醒的状态中等待死亡。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爱情不是同情,更不是感激之情。所以韩子奇和碧玉的结合是痛苦的,更是韩子奇和梁冰玉寻找爱情的最大障碍。虽然他们结婚十年,从没有过吵闹和打骂,但感情却越来越疏远了。疏远也并不苦恼,已经习惯了,麻木了。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也不会离开,一切还会照旧过下去,一直到死,都不会抛弃碧玉。而梁冰玉凭着“一个活着的人,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信仰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容易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艰难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现实永远是现实,梁冰玉艰难的爱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留于读者自己去评定。她告诉人们的是:“我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死而无憾……天地间有一个人理解我,爱着我,我满足了……”如余杰所说:在这片已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
先行者总要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不知暮年回来的梁冰玉在荒园中连自己女儿的坟墓都找不到时有没有悲哀、后悔。
在书中作者没有出现争取自由的.正面描写,但所有人物的奋斗、挣扎,无不是在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去爱,自由地去生活。付出了,努力了,有的人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没有,更多的人有了阶段性的自由,某一方面的自由。像新月要争取按自己的意愿来报考学校,韩天星要和自己挑选的人结婚……
而对于美的描写,则是全方位的。人物美,心灵美,环境美等等。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名句也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并不是人间处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需要这样的意境。
对北大校园的描写,湖光塔影,画舫石碑,甚至一座座楼房的名字都充满诗情画意。德斋,备斋,二十七斋,三十二斋等。在备斋旁,白雪覆盖的小桥,粉琢玉砌的石阶,湖心的小岛,小亭的檐下,漫天的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静静地谛听着,备斋中飘出的琴声在她的耳畔回旋,回旋……
还有对玉的栩栩如生地描绘,对博雅宅庭院的绘画,甚至严教授在《让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的朗诵中合眼而去的叙述,无不让人有一种美的震撼。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
如果我们用爱、自由和美来抗拒暴雨、抗拒狂风、抗拒霜刀雪剑,我们就有了必胜的信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读《穆斯林的葬礼》偶获 读完,心被掏空了,整书充满着悲剧,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偶尔的喜庆,也像死刑犯临刑前的最后美餐。
一人一个‘乃绥普’,新月,生活在地狱的天使,走过了未名湖畔的四季。 迷蒙的烟雨洒满长长绿茵,炯娜的垂柳,艳紫的丁香,藤萝,为她酿成春绿带碎花而晶透的薄纱。满天的晚霞氲成薄光,与金黄的国槐,银杏辉映,汇成金红色光芒在她身边萦绕。薄薄雪花飘落,白了小桥,石阶,白了湖心亭,白了整个冬,也净白,纯透了她的心。或许太净白,太纯透,外界的污浊使得出现了裂痕,扩大,不可修复。初夏相遇就埋下的火星变的炽热从心中涌出,灼烧污浊,不断希望修复裂痕。此时,遥望着备斋,飘来一段《梁祝》,小提琴缠绵的音律与她内心火焰同步,巴西木发了芽,无意收获的种子也必然的开了花。 女人的美,是丹朱水唇,如天露润红玫,高贵华丽,摄人心魄的艳丽。或是淡淡冷眸,绝青烟的皑皑大川,晶莹山棱封藏的雪莲,冷傲,拒人千里。或是葱根藕臂,夏雨击盛荷,轻快糅合荷香,调皮,娇嬉。在这儿,我看到一位兰谷侧坐的处子,肩笼月中纱,如一株月下幽幽清兰,惹人怜爱。‘怜爱’这字眼,在此却又是如此的不堪与肮脏。
楚雁潮不能容忍这样的'爱情,韩新月也不需要这样的爱情。爱若是因同情,怜悯则变得廉价,卑微。爱不是任何情感的施舍,也不是任何人能够施舍的。没人愿意做精神贫穷的乞丐,也别把别人当作乞丐。爱不需要,也容不得感情泛滥,随意抛洒,赐予的伪善者。爱就爱,不爱就不爱。韩新月期待的《哈姆雷特》没有演成,也许是安拉看不下去这部悲剧,楚雁潮演不下去这种痛苦,让他在莪菲莉娅的葬礼中上场,跳下她的墓穴,谁又能料到虚影的话剧逐渐演变,凝实。葬礼上他跳下了墓穴,用手抚平她最终安息之地,容不得一点坑洼。躺下了,不愿起来,回忆起初见到终别的画面。未年,六月初五,新月升,若有若无,淡月光,幽树影,如泣如诉一曲《梁祝》在坟间飘荡,不惑之年头花白,沉郁脸色,凄楚神情,也唯爱,唯别离而矣。相爱,不图长久,也是另一种精神完美吧。 随遇而安?若不爱,相守百年又如何。天星,当我正在为这个闷呆子谈恋爱感到高兴时,或许他,或许我都没反应过来,笔锋突转,笑容还僵硬在脸上,心却跌落低谷。母亲君壁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以亲情的自认为不落身份的骗局,骗走了一辈子的幸福。天星,痛失初恋,所幸并未变得滥情,但却变得随遇而安,一门突兀的亲事就这样产生了。
虽不爱,明白了事实又怎样。寻回爱情,已不敢了,家需要平和,妻儿需要父亲,自己也需要背负起自己所需背负的责任。责任!!!责问母亲,已不会了,惨白的事实,一切都变得空乏,没了意义,日子,也就将就着过吧。苦命的妹妹还生着病的。心中无奈,苦闷无处诉说,不敢诉说,也不会诉说。事实已定,言语,无力,无意。就这样,没过度的亲情产生了。爱情需要责任,使其更长久。责任强加了爱情,只是过日子。随遇而安?将来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这样。自己确实也需要为亲人,为家负责,怎敢不娶。想象着,若不爱,则不娶,过着今朝栖绿柳,明日入花繁,遍尝女人的各种美也是不错的生活嘛,虽然缺乏了点儿感情。呵呵,又想起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有趣的葬礼。天星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啊,白头偕老,女儿如玉,儿子如剑,不爱,却长久,也是另一种物质完美吧。
若爱过,虽不能长久,也算是幸福。若不爱,白头偕老,也算是平淡。但若是不懂爱,不敢去爱呢?那这又算是什么。玉王,也许爱的只是时间与历史长河蕴养出的魔魇,质硬冰冷的玉。易卜拉欣,从年少学艺,稳坐水凳三年,忍辱负重数载,到奇珍斋扬名,博得了玉王美誉。事业意气风发,也许是对玉太专注,无暇回眸爱情,结了婚不知里面掺杂的是兄妹之情,师父遗愿,还是真的爱。信仰,哎,一直寻找的东西,能够超脱生死,哪怕只是一个
简单或是傻的执念呢。君壁算是找到了,信奉安拉,每天从晨礼到宵礼几十如一日,每天为死后赎罪,也许为超脱生死,那就什么也做的出来。一口一个教门,一口一个礼数。这个传统封建的女人啊!一生的善功却因“我不是回回”一句倾覆,末日审判终将没能幸免。老天又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对玉的执念,韩子奇又何尝不是找到了信仰,结局却被自己否定了。苦命像命运的锁链,缠绕着几代人,冰玉一生追求爱,对杨琛的失望,爱情使得她渴望而又畏惧,奥利弗的死,挽回冰冷的心,可怜的奥利弗,韩子奇又无奈的推她向绝望,两个女人喜欢上一个不懂爱的男人,结果毁了几代人。不懂爱,至少还懂的责任,较当今社会来讲还算是个不错的人了。“我该怎么办,听你的吧…………。”韩子奇又问起来了,感情上,爱的却是那么的懦弱。嘁,我又有什么资格说。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达到,怎么养活她人。 爱情,不需要同情,人还不至于穷困到那个地步。爱情,不能轻易的随遇而安,平淡中多少透露出许些后悔。爱情,一定要肩负起责任,爱过,没爱过,应该担当。
好想寻找到一种信仰,使自己超脱生死。 好想经历一次那种感觉,就算是凄惨,却也不太可能。
给自己一个承诺,决不轻易的随遇而安,可能世事不由人。
时刻记着男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玩一玩而已。
相对于现世中的很多,以上皆是完美的,至少还有真,责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看到书的题目时,我的心中便预测了故事的悲惨结局,只是没想到竟如此的催人泪下。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回族作家霍达描写的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穆斯林玉器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一条有韩子奇为主线,讲述了他与玉为伴的一生,另一条则是由韩新月为辅线讲述了她与北大青年教师楚雁潮的凄美的爱情悲剧。从她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看这本书如同进入一个封闭的世界,百事不侵。
初读之前,我对穆斯林了解甚少,只知道回族不吃猪肉,戴着一顶医务室似的白帽。在读期间,我深深地被霍达女士独具匠心描写的情节所动,甚至我仿佛置身其中。半夜时分,倦意不知不觉的到来,我依然爱不释手,实在看不下去才就此罢休。我感慨穆斯林的文化信仰之高,钦佩穆斯林人民在中国留下足迹的智慧,然而更令我魂牵梦绕的是韩子奇一家的曲折情感和其女韩新月与楚雁潮的艰难的爱情。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闭目遐想,心中出现了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更是命运的长河。
一个青年女作家竟能将人物的形象,感情世界和环境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就如同眼前上演了一幕幕的动景,使我无法为外面世界的事分心,着实值得我敬仰。书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韩子奇强大的意志力,在《玉殇》一章中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完成作品时突然猝死,导致家破人亡,韩子奇便怀着师傅的遗愿改投仇人门下,过着艰苦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吃糠咽菜如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般发奋图强,使自己的双翼一日日丰满,终于他抓住机会脱离并继承了其师衣钵。我结合着自己思考着这是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次磨练,后来他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一举夺下玉王的称号。若不是强大的意志力驱使着他,至今可能还是为他人默默无闻拉梨的小奇子。
现实使他尝过非人人都有过的经历,从而成为人人皆知的玉器大师,谁的人生会平平淡淡?在我看来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并敢于坚持,成功的黎明才会眷顾他昨日夕阳留下的脚步。在《玉游》中韩子奇为躲避二战逃亡欧洲,期间与妻妹生死相依互生情愫,新月的降世打破了北平一家的宁静。法西斯灭亡了,韩子奇回到了久逢重别的北平,新月随着二人来到陌生的家,却受到妈妈(姨母)的冷视和不公平对待。那时的我敏感觉得孩子不应该受到上一辈的恩怨,还好的是韩子奇把新月当成了他余后的全部,哥哥天星十分的爱护妹妹,让妹妹平安快乐的长大成人。在《月落》中,新月的命运一下子从美好跌到了深渊,这让我的心情变得紧张不安起来。新月考到北大,遇见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人,她的班主任雁潮。在二人相处期间,他感受到了这个姑娘心灵的纯洁,为人朴素,善解人意,主要和他的理想相契合,于是默默的关注着她,所谓日久生情,但他将他的情感不如说爱情隐藏在他心里,不敢跨越师生之情之上,知道她生病即将离世之前才吐露心声。我同情她,不,同情这个词是对她的侮辱。
我痛恨天公如此不公,让才华横溢的`少女变成病房中的病人任由手术器具去折磨她,不知病魔何时将她带离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我敬佩楚雁潮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又埋怨他不能真实的表达他的情感。总之,不管如何,新月的人生后路虽悲凉却又获得了生命尽头的完美,她得到了楚雁潮的爱情,正是短短的,缓缓来迟的爱情让新月重新点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鼓励。我不想说,新月还是离开了我们。梁君璧深受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遵守汉回不通婚的规定,阻碍着两人真挚的爱情发展,在作者笔下的梁君璧的形象十分深刻,可以说是高贵的泼妇却不失华贵。她和韩子奇是在患难情况下成为夫妻,她绝对不懂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就像火一样,不论是那熊熊燃烧的煤块还是树枝,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芒!她和楚雁潮的爱情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他们爱的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现实中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精致纯洁的爱情,大雁如此,人何以堪。韩子奇和新月的父女之情抒发的精韧至微,撼天动地,最后思念成疾,逝去我认为《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的角度达到了一定完美的程度,甚至现在读完仍然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
我读过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领略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更欣赏霍达的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感到悲伤的同时,又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美。总之,我向这位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有幸读到它,去了解穆斯林的方方面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7
很早以前就一直想看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可惜在高中那种紧张迎考的时期找不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闲。终于在进入大学的某个周末,从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欣喜地捂着然后跑回宿舍,拉上床帘,隔开尘世的干扰,静静地把自己放进穆斯林的那份神秘和时代的凄凉中。
一口气完成了那漫长的40万字旅程,在书里的主人翁都得到应有的结局时,我的心并没有随着书的最后一页的闭合而释然。我把书在从头翻了几遍,思绪也开始烦乱,我忽然发现这本书本不是为了简简单单地向读者阐述几个回族的穆斯林之间恩爱情仇的故事,它好像在借那几个悲惨的人物向世人表达着什么,呼喊着什么。
同宿舍的朋友在讨论着人间爱情。我隔着薄薄的帘子,偷听着。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她们就一定如陌生人般达不到爱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爱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我也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无法体味这话里的真谛,但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对韩子奇的爱却是令我感到畏惧和寒心。我也不赞成梁冰玉不顾一切的爱,为了自己的爱不惜毁了姐姐的家庭。她的爱是自私的。不要说是在思想封建的四五十年代,就算在新事物飞速发展的21世纪,这样没有限度的爱也是为人们所唾弃的。但君璧为了扞卫自己的爱而不惜扼杀儿子、女儿的真爱。为了挽回自己未能得到的爱,用母亲的身份强行安排儿女的爱情。更为了阻止丈夫对妹妹的爱而强行赶走了妹妹。但这又得到了什么,她只留住了一具没有心的躯壳,她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她的人生是悲惨的,为了守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她的一生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她把因为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而产生的那份怨恨都深深埋在了心底。最后回归土地时再一并带进泥土……
而韩子奇的人生却更富戏剧化。他从一无所有的到来至两手空空地离去,霍达给了他一个回归原始的命运。他的一生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他却是懦弱的,在战争到来时为了自己的收藏,为了固守自己的那份追求不惜抛开家庭,抛开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救国救难的义务藏身于英国。他是在战争中保住了那些玉,可结果又怎样呢?他还是一无所有地孤独离世。而他的爱情却更是失败。他的背叛使两个女人生活在痛苦中。更因为他的固执,最终决定了他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
新月如她的生母一样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命运是悲惨的,老天让她在人生得意时接受了突如其来的大难。在失去母亲关爱的同时还被一颗不健康的心脏牵累着,在追求爱情路上她走的坎坷又甜蜜。虽然母亲那句:“我宁愿你死也不要你跟楚雁朝在一起的话”让她的心凉到了极点,但是在她辞别人世16年后的忌日,还有个楚雁朝在她坟前拉那曲《梁祝》。还有凄美的小提琴的旋律诉说着楚雁朝对她深深的爱恋。而同此时她的生母也回来看她了。一生爱她的两个人的出现使她的结局虽悲却不惨。
相反一直说她命苦的天星实际上却是书中最苦的人。他的所爱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而被亲生母亲拒绝。当最亲的母亲精心策划摧毁他的幸福时他居然毫无所知。为了妹妹,为了他并不爱的淑彦的幸福,他在得知自己苦难来源后却无法反抗。他是个老实人骨子里却并不懦弱。是时代的局限,是穆斯林的那份虔诚注定他一辈子都要活在痛苦里。他无法得到幸福,却默默地给她人制造了幸福。
所有不幸的爱情都只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朝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朝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璧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的交往,新月的生命也许就不会这么快结束。而如果奥力弗是个穆斯林,那么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冰玉,他们也必将结合,奥力弗就不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许准确的说是不会成为穆斯林规矩的牺牲品。那么这以后一切的不幸就不会发生。
再翻开书的时候注意到韩子奇的忏悔。在临终时他再也无法继续埋藏心底的秘密。那个韩子奇自己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最终曝光让梁君璧整个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个一辈子以穆斯林身份自居的老太太在晚年才得知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居然不是一个穆斯林,那么她一辈子用穆斯林的规矩要求自己和家庭,她一辈子对真主安拉的朝拜又算什么呢?她用这个逼死了女儿的做法又得用什么来解释呢?
终于我发现对标题上的葬礼开始可以得到一点解释了。那不是对穆斯林的葬礼,而是对穆斯林繁乱规矩的葬礼。韩子奇用自己的一生,痛苦的一生埋葬了那些属于穆斯林的礼节。虽然在他临死之际他恳求身为穆斯林的妻子原谅,乞求真主的原谅,但这些不能删除他所走过的轨迹。这本书看完了,眼泪也跟着停了,有人说所有文字的最后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的。那么现在我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舍友们关于爱情的讨论也接近了尾声。她们终于统一意见:爱情是不可以等待的,无论男女对爱情都有主动权,如果你发现了爱情就必须勇敢的去追求。对啊,就向新月还有梁冰玉,在她们身上没有爱的怯弱,没有时代的被动。她们算是勇敢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8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已是泪流满面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一、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他记事起就似乎没怎么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漂亮时髦而现在的母亲显然已经老了,变化很大,然而变化更大的不是外表,而是母亲对他的感情,使越来越淡的母女之情,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他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
他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他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这样或许会消除母女之间的隔阂,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过。
甚至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她是我的亲妈吗?”他终于抛下了这困扰了她多年深埋心底的疑问。
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
新月,我亲爱的女儿:
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
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一切都一目了然,母亲对他的冷漠`不关心,甚至无理的要求,完全是因为她们不是亲生的。而她的亲生妈妈呢?是跟爸爸相爱却又无法结合,不只在何处寻找失落的自己的梁冰玉。她想妈妈了,想见到妈妈,想跟妈妈说说他这十几年来的苦闷,她的眼泪唰地流下来,呼吸紧促,昏迷,不省人事。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二、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
他门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两个人都热衷于翻译事业,而韩新月对楚雁潮的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他,关心着他,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声机给他放最爱的《梁祝》,跟他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情有了好转。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xx,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
可这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着《梁祝》。
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不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
也许,新月正在另一个虚空对着楚雁潮微笑。
三、新月是个多么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啊。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她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都在她的了心脏病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做她有权利做的事。可是命运却从不眷顾任何人,她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开人世,而活着的所有爱她的人,都不得不痛苦的承受这一切。
再想想自己,与新月比起来,我是何等幸福的一个人。由父母的爱,有生活和爱的权利,难道这还不够吗?可是我却始终不能满足,以至于永远都不快乐。然而这本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9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这就是霍达用心血打造出来的《穆斯林的葬礼》。
起初,我一直不敢读这本书,由于不信教。可是一打开书就没停下来,到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
每次都带着一个个谜团,一个个猜想,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随着谜团的一次次解开,随着猜想的验证,我不愿结局是那样,可是却无法改变。
直到读完也不愿相信这一切,总是不希望拥有这种真挚的情感的人们阴阳相隔。我想也许并不是残存的读书看故事,而是在经历一段段人生历程,在咀嚼一些痛苦,在品茗一段段感情。总是将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因而不愿这种不满的结局出现。
当韩子奇重振奇珍斋,名冠金都时,我为之高兴;当韩新月如愿考取北大,成绩优异时,我为之叹服;当韩太太对新月不理不睬时,我对其厌恶至极;当新月为得不到母亲的关心,而闷闷不乐却只能压在心底时,我为之心酸;当新月发病面临死亡时,我为之痛惜;当韩太太为让天星取自己的心仪的媳妇,必须反对楚雁潮与新月的恋情而不择手段时,我为之愤懑不已;当新月死后,我同他的家人一样,我为之扼腕叹息。全篇以玉为题,从玉美到玉碎的过程,让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韩子奇,一个玉痴,玉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直至后来离开北平,甚至抛妻弃子,都不愿意舍弃他心爱的宝玉,玉让他结束浪迹天涯的孤苦命运。后来名满京华,称为一代玉王,但是玉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辉煌,也间接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
难道都是玉惹的祸吗?在韩太太看来是的。她从来未想过,自己的妹妹竟会夺走自己的丈夫,她感觉正是冰玉与韩子奇种下了祸根。人人都想拥有玉,但玉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大家只不过是玉的看守者,是玉的奴隶,玉最终不会属于他们。
玉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可对于像韩子奇这样爱玉,把玉视为生命的人们,他的人生因玉而有意义,如果不是玉,他早已命丧黄泉,他的执着与那最纯真的梦想将他的人生演绎得有声有色,可歌可泣,凄美深刻,感人肺腑。
韩新月,一个苦命的人,但是她却有自己的梦想,从事翻译工作,也因为这个梦想认识了楚雁潮这个深爱她的男人。对于翻译工作的执着,使得她发奋读书,考入北大西语系,使得稚嫩的心更顽强的与病魔做斗争,使得新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使得新月与楚雁潮这个与她有着共同理想的人走到了一起,虽说是跨教的爱恋,但两颗心却是紧紧的联结在一起。
爱情是大多数中共有的主题,《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哈姆莱特》都有着爱情的渴望,可是《穆斯林的葬礼》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爱情的甜美与失去心爱之人的痛苦。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恨情长,韩子奇在没来得及接触爱情这种神秘的东西时,就因为必须撑起梁家的重担,而草草的与梁君璧结婚了,他不懂得爱情是什么,当发现爱情的时候已经晚了,她已为人妇,可是他却无法控制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梁冰玉大胆的结婚生子,我想小说的悲剧性就在于爱上韩子奇,韩子奇所爱的竟是妻子的同胞姐妹,还在于它冲破世俗与梁冰玉在一起,但不忍抛妻弃子,丢下身价的软弱。
楚雁潮与韩新月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相爱,一切的一切来得那么的自然。然而彼此倾心且有志趣道合的两个人,会被一道道难以想象的关卡难住了。韩太太的极力阻碍,无情的病魔的剥夺,让他们无法继续在一起,甚至阴阳相隔,当新月的墓前回荡着《梁祝》,当头发花白的楚雁潮几年如一日的陪伴着新月那一幕,浮现在我眼前。
韩子奇的命运是痛苦的,为了那些玉他放弃了朝觐的使命;为了那些玉他抛妻弃子;为了那些玉他葬送了冰玉母女。
韩新月的命运同样是痛楚的,从小在缺乏母爱却极度渴望拥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当锦绣的前程随着大学的.开始却因病休学,当美好的爱情降临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被命运带离了人世。
她的人生多么短暂,却留给大家无限的痛苦与留恋,或许以后不敢看月,每当看月时必会响起这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这痛楚的命运人生吧。
故事教会我们:珍惜。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教会我们不要总被世俗所牵绊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懂得舍弃,不要太过执着的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人为善。
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他们就一定如陌生人般达不到爱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爱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
也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我无法体味这话的真谛。但在这本书中,梁君璧对韩子奇的爱让人感到畏惧。梁冰玉不顾一切的爱,为了自己的爱不惜毁了姐姐的家庭,她的爱是自私的。梁君璧为了捍卫自己的爱而不惜扼杀儿子女儿的真爱,为了挽回自己未能得到的爱。她用母亲的身份强行安排女儿的爱情,为了阻止丈夫对妹妹的爱而强行赶走了妹妹,但这又得到了什么呢?她只留住了一具没有心的躯壳,她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
韩子奇为了固守自己那份追求,而不惜放弃家庭,他是在战争中保留了那些玉,可是结果呢?他的背叛使两个女人生活在痛苦中,更因为他的执着最终决定了她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
所有的不幸的爱情,都是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潮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潮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壁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新月的生命也就不会这么快结束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心酸与无奈,韩天星的耿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
玉,象征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纯洁、善良、明净,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罢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0
这个寒假中唯一不让自己堕落的项目就是读书了,还好寒假中读了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围城》和《穆斯林的葬礼》。第一本书应该要重新读一遍,做好读书笔记。
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是弟弟从他们班里借来的,最开始我不是很想读,因为我更像度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不过反正在家闲来无事就读着玩,没想到还挺吸引我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玉的历史的讲解和穆斯林少数民族特有信仰,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描写,这些知识增长我的见识。我的读后感只想写写自己对书中的故事,人物的感受。
书中用交错的手法写了?从抗日时期到建国之初一个家庭两代穆斯林的命运纠葛。虽然主角撕下一代的韩新月,但是读完书个人感觉唱重头戏的是上一代韩子奇,梁碧君和梁冰玉的纠葛。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善良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邪恶,甚至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一个人是故意做坏事的.,可是结局却是令人唏嘘。再读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很讨厌梁碧君也就是韩太太,前半部分的她,虽有一儿一女却是一心向儿子言语行为都透露着对女儿的疏离甚至讨厌,以至于我在看完第一节就猜测这个女儿不是她亲生的(当然我才对了,只是这个女儿的来历比我猜的还要令人咂舌),虽然能感觉到对丈夫的关心但是有常常显露出对丈夫的恨意,到了后半部分谜底揭晓,我的韩太太的讨厌变成了同情甚至理解。韩太太从小长姐如母的带大自己的亲妹妹,可是自己的亲妹妹却拐走了自己挚爱的丈夫,而在此之前自己一点点的防备都没有!现在的狗血电视剧也不过是闺蜜拐走丈夫,这可是自己辛苦带大的亲妹妹,而自己为了家庭的完整和颜面却要继续和这个男人过下去,还要一天天的抚养他们两的孩子!这,恐怕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都不能再平静安详,内心的怨恨发泄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再说韩子奇和梁冰玉,韩子奇也算是逆袭成功,从一个流浪儿到一代玉王,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不是韩太太的固执,他或许可以继续商业上的传奇并且他还是一个人真正的爱玉如命的人,他也或许可以居家搬迁去国外逃过悲惨的战争和文革,可是他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爱玉如命,他舍不得将玉留下,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具有很强的家庭归宿感和责任感。从这些方面来讲他真的是很棒的。另一方面,他在感情中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没有坚强的拒绝梁冰玉,是这一出家庭悲剧的起源,至少是表面上的起源。梁冰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颜有才,但是她在感情中软弱而任性,这个角色有点像前一阵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男主的第一任妻子,一辈子为爱而活,可是却爱的没有了是非没有道德结果就是伤人伤及。以我拙见,梁冰玉感情中的软弱而任性真是这个家里悲剧的源头。第一次爱错了人,第二次因为前一次的伤害而不敢再爱拒绝了一颗火热的心,当对方怀着一个火热的心死在战火中时,她几乎是奔溃的,所以她直接找了最不会欺骗她的姐夫!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许会承认人的理智是大不过情感的,可是我还是很不齿梁冰玉。两次伤害就让她如此奔溃,现在社会的中多少菇凉在感情中是伤痕累累,单身的有过伤,成对的也未必就没有伤。可是因为自己一时有伤,选择潜在的更大的错误真是不应该,而且还伤害的是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加上自己就是三个人,不,还有下一代!如果说对梁冰玉的这些行为我是不齿还带有些惋惜的话,那么等我看到她回国面对姐姐时的所言所语,我简直是厌恶。明明是自己有愧,可是她却扛着她所理解的女权主义大旗和爱情大旗为自己辩护。虽然我也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主义,但是为了自己伤害最亲最爱的人就是自私! 一个原本风雨飘摇中走过来的家就这么人心崩塌,貌合神离,因为特定的历史,更因为自私和脆弱!可惜。
下一代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天星和淑颜本来就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过日子可能还好,想要知冷知热恐怕难。新月,本就是这本书的悲剧担当,失去了新月的楚雁潮,生活也不幸福。虽然这本书的明线都是放在新月的悲剧上,可是看完书,新月的悲剧在我心中到没有那么重,甚至说是排名最后。
看完整本书,我只感觉:
或许正如“成年人的生活本就没有容易”,或许是我们想要的太多,或许我们太脆弱。幸福哪有那么容易,也许要花上所有的坚强,努力和聪明。尽管如此,还是愿我和我爱的人生活的幸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1
《穆斯林的葬礼》是十分经典的一本书,我久闻其名缺从未开始读它,也许是因为“穆斯林”这三个字的神秘和我对它的不理解,也许是对葬礼的的恐惧,从中学时在路边的小书摊看到这本书,到现在才开始翻开这本书,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
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将,作者是霍达,回族,生于珠玉世家。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一个穆斯林家庭展开,以玉的故事贯穿始终,讲述了这个家庭和社会60余年的历史兴衰变迁,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又以玉为纽带描写了书中几个关键男女的爱情悲剧,不同时代的两代人却有着相似的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读完再看作者的简介,才发现仿佛整部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一般,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故事、如此优美的文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梁亦清、韩子奇和韩新月三代人的故事,从晚晴民国初年祖辈梁亦清收养孤儿韩子奇开始,一直围绕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和穆斯林的地位阐述;到父辈韩子奇继承梁亦清的玉器手艺并发展为玉器生意,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后这段时间里,韩子奇经营的奇珍斋的动荡,韩子奇与梁亦清两个女儿的爱情纠葛;再到女儿韩新月读了大学缺因病去世,与楚雁潮的爱情故事,穆斯林信仰的诸多禁忌;最后写到了文革开始后,韩子奇一生珍藏的玉被夺走,伴随着玉的流失而死去,整个家庭终归于平静。
整部书有五十万字之多,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厌倦,从头到尾丝丝扣人心悬,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非要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能够舒展一口气。从书的结构上来看,过去与现在的内容相间隔,读完过去的那个章节,忽而又回到现在的章节,竟然不觉得唐突,两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十分困难的。读完只觉得内容十分流畅,前后衔接十分紧密,前面设置的包袱在后面某处非常自然地就出现了,也许前面并没有专门设置包袱,但是会让你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前后呼应,内容、内涵、故事都是那么的呼应。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写之前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迟迟没有动笔,就为了等待落笔的最佳时机。在落笔前的很长时间里,作者反复向身边的朋友讲述着还没有写出的故事,而正是因为许多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的亲身经历,才能如此的流畅,讲述才能够如此的感人,以至于她的听众都已哭泣。打动了别人,打动了自己,等到了最佳时机,终于落笔将书写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但是背后又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难。
“随珠和碧明月清风”是书中博雅宅的主人“玉魔”老人所写,玉和月在穆斯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句话正是紧扣了玉和月的意象。“玉魔”死后他的家产由儿孙败光,一生收藏被散卖;反而由“玉王”韩子奇通过各种努力又收集了起来,韩子奇与玉的联系、与妻子梁君壁和妻子妹妹梁冰玉的爱情纠葛都是围绕着玉和月展开。女儿韩新月与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又照应了母亲梁冰玉当年的逃避与面对。无论是“玉魔”死后的家产散尽,还是“玉王”一生收藏的流失,在书的开始作者就已经给出了穆斯林的解释,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
这部书的内容也是感人的,里面对于穆斯林习俗的描写内容十分的多,尤其是关于穆斯林只能与穆斯林结婚的这种禁忌,贯穿始终,也造成了女儿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妹妹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乃至梁君璧的婚姻悲剧,当读完整部书后,正为如此多的悲剧所感怀时,韩子奇口吐真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穆斯林,将整部书之前架构的一套体系推翻,但这又是不能被允许的。故事引起了读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韩新月的一生虽短暂,她却能够像母亲一样反抗社会的偏见,勇敢的追求自我和爱情;韩子奇一生波澜,却在临死前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梁亦清勤勤恳恳,正像是目前阶层分化中的蓝领技术人员,却又是无法改变的阶层固化,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地位不平等所导致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仅是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三代人的葬礼,还是在整个社会以汉族为主的背景下,穆斯林作为少数群体的葬礼,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最悲情的美,当面对诸多的选择而无力掌控时,这就是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2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礼悼词
让我们缓缓拉开故事的帷幕: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个古老沧桑的城市,一座颓旧的四合院门前,伫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夕阳的余辉已经无力再现这座城市,这座记忆之城,一扇门,两重天,老人无可避免进入悲剧的记忆
时光,断层。让我们重温那些很久以前的爱和恨,幸福和苦难,放任和坚守。
梁亦清,一个本分低调的琢玉人,终日默默无为的劳作,将自己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低价卖给玉器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一辈子都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盘剥,他象征中国广大的任劳任怨的人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视玉为命的梁亦清,再玉作坊里苦心经营自己的生计,自己的梦想,但有一天,倾注他大量心血的宝船玉雕却不幸碎了,玉碎,也即他命运的碎,在终身劳作的作坊里,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韩子奇,一个孤独漂泊的孩子,无父无母。但他从穆斯林中得到了庇护,吐罗耶定收养了他,从此他们辗转流浪,朝者圣地麦加行进。这是饱经沧桑的人们在寻找精神的皈依。有一天,他们来到梁亦清家,受到很好的接待,因为他们都是回回,都信仰安拉。韩子奇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留下来了,放弃了朝圣。作为一个在玉器行打拼的人,子奇明显比师父强很多,凭着对玉的苦心经营,创建了一番基业,但这一切在xxx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多么脆弱。韩子奇为保护玉器,远渡英国,但命运终究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久德对英发动猛烈攻势,异乡的硝烟刺痛游子漂泊的心,满世界都是战乱,而家国在滚滚硝烟中愈发凄迷,美玉也在异国毁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在执拗的个人坚守也会在瞬间崩溃。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皈依,无法重圆的结局却早已埋下漂泊无依的宿命。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全部要汇流成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梁冰月,正如名字的释义,冷冷的月儿,凄清孤独,蕴着隔世的光芒,这是她的个性。战乱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并很快融入了时代的大潮,时代动荡,青年人思想更加动荡,她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与冲动。她最深爱的人,却背叛了她的信仰,她陷入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带给她痛苦的地方,跋涉万里,与子奇共赴英国。但命运并不因为她曾经的不幸而垂青于她,外国人疯狂的追求,昨日梦魇的重现,一切都另她更加难受,记忆是七月的大水,气势汹汹找她来复仇,她站在原地,泪流满面。追求者的猝然离去,让她的心灵蒙上了更深的阴影,近乎崩溃的灵魂再也无法倔强的支撑,而同样的子奇也在异乡寻找慰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混乱的年代,谁也不知道谁还活着,谁也看不到希望。子奇后来回国,冰月依旧在异乡生活,即使回去有能怎样,‘’物是人非事事休”,她曾经勇敢的冲破世俗,这是她一个人的化蝶,没有人能够理解,也不需要理解。那些人,那些事,永远不会在那样进行了。
韩新月,这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子,从小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母亲对她有些冷淡,而父亲却总有些难言的苦衷。18岁时,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她生母一个学校,命运的轨迹惊人的重合。当美丽的新月跨入这个学校,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她学着自己忠爱的英语,遇见了另她心仪的楚老师,新月苦练英语,成绩越来越好。同时,她和楚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结局方向发展,但人间终究没有童话,一切都潜伏着危机,新月的养母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结合,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猝然凋谢。当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点一点毁灭,就是悲剧。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着几代人的悲剧。当棺门关闭,世界在亡灵面前冷得干净,那时他们曾经来过的世界,但终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将成为一段再也没有当事人的往事,让忧郁的远天,落寞的季节来诠释葬礼的背景吧!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悲剧,让我学会流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尝试,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3
有幸拜读《穆斯林的葬礼》得缘于文学社的好友推荐,初次看这个书名,觉得大概也就是讲述穆斯林的丧葬习俗而已。经过认真读过之后,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
这本书我认真的看了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它一方面讲述了一个世代以琢玉为生的穆斯林手工艺人梁亦清所创建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兴衰和韩氏家族的情感历程。一方面又容纳了建筑、医学、玉器、民俗等方面丰富知识的书籍。
我先谈一下知识方面,从一位女士踏入一条熟悉的胡同,站在“博雅斋”大门外起,作者开始详细描写这座四合院,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如“鸱吻”“垂花门”“门簪”“悬山顶”……当然,这些都是经过上网查资料后,我才有了初步认识。当第二次阅读时,一座晚清的院子就出完整浮现于脑海了。
我是汉族,书中详细描述了回族的起始发祥,并多处引用回族母语,以及回族人每天从“榜答”(晨礼)“撇什尼”(晌礼)“沙目”(昏目礼)“府盖尔”(哺礼)到“虎伏滩”(宵礼)五次礼拜,了解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民族,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说是“熟悉又陌生”呢?我的亲戚当中就有回族人,可是对他们的风俗、母语、做礼、都一无所知。小说把回族婚丧嫁娶的习俗,描写的非常仔细。读梁亦清的葬礼片段,那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沧桑磨难以后,最终的归宿,虽然心情沉重,但是也不乏是一种解脱。与读韩新月的葬礼是不一样的,新月太年轻了,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被命运的魔掌扼杀了,心一次次被她紧紧撕扯,生生的疼,泪眼朦胧,不禁为她叹息。
回族的婚娶,也是非常隆重的“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订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订婚通常要比结婚提前一年至三年,并且订婚的仪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初次“放小订”,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饭馆或者“古瓦西”家里举行,男方的父、兄预先订下一桌饭菜,备了用串珠编织成的聘礼,前去行聘。女方的`父、兄带着一只精巧的玻璃方盒,里面放着“经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的经名的心形银饰。双方父、兄见面之后“拿手”,互换礼物,然后聚餐,“小订”即算完成。过了一年半载,再议“放大订”。“大订”比起“小订”,就要破费得多了,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镯子、四只戒指、一副耳坠儿、一块手表、一对镯花儿,装在玻璃盒里,连同“团书”(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家,“团书”上写了两个日子,供女方任择其一。“古瓦西”讨了女方的口信儿,再回男方通知。“团书回来了吗?订的是几儿呀?”“回了,×月×日。”这个日子就是预订的婚礼日期,所以称为“大订”。“大订”之后,男方就要依据婚期,早早地订轿子、订厨子,并且把为新娘做的服装送去,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共八件,分作两包,用红绸裹好,外面再包上蓝印花布的包袱。至此,订婚就算全部完成,只待举行婚礼了。
喜期来临,排场当然更要远远超过“放订”,当那十抬嫁妆浩浩荡荡出了门,人们才知道嫁女的父、母要花多少钱!看那嫁妆:头一抬,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箱(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只掸瓶、两只帽筒;第三抬,四个棕罐;第四抬,两个盆景;第五抬,鱼缸、果盘;第六抬,两个镜支;第七、第八抬,是两只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上搁着对匣子和礼盒;第九抬,又是一只小皮箱;第十抬,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汤瓶以及大铜锅、小铜锅、大铜壶、小铜壶。这十抬嫁妆,是断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还可以加上炉屏三色和大座钟,便是十二抬。若要摆阔斗富,再增加几倍也没有止境,多多益善,但少于十抬便觉寒酸了。”作为一个女孩做梦都想拥有这样一个排场的婚礼,可是梁君壁是在这个家族最落魄的时候嫁给韩子奇的,他们的婚礼仓促而寒酸,两人之间也谈不上所谓的爱情,大都是出于责任。韩子奇是出于对师傅的责任,壁儿做为长女是对家庭的责任。而天星的婚礼是君壁精心策划的,虽不能和传统婚礼相比,可算得上排场了。
“奇珍斋”第二代斋主韩子奇刚于沙蒙。亨特接触时,作者不但对中国两千年的玉器做了详细描写,从玉器的使用历史到玉器的雕琢刀法,“阴纹”“阳纹”“双钩阴线”“圆雕”“浮雕”“镂空”……而且涵盖中国各个时代的玉器:周朝扁圆形的玉璧,外方内圆的管形玉琼,上尖下方的玉圭,“半圭为璋”的玉漳,弧形的玉磺,虎形的王琥……
明代有;青玉竹节式杯,青玉缠枝花卉镂雕杯,青玉“万”字耳乳丁纹杯,白玉缠枝花卉壮丹珮,茶晶梅花花插。那件花插,茶黑色像只笔筒,周身缠着一根梅枝,朵朵梅花却是白色的,完全是巧用黑白二色,匠心独运,精工巧制,是明朝琢玉大师陆子冈的作品,可见作者的知识有多渊博。
整部小说,如同一个不规则的圈,在主人公经历起起落落几十载之后,画面又返回序曲那一幕,冰玉推门踏入“博雅斋”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女儿,却不料女儿已不在人间,为小说画上了句号。
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男主人公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精明能干。在感情上却唯唯诺诺一辈子,最终遗憾离世……,的确是一部佳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2-31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01-04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0篇04-02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1篇12-31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1篇)12-31
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13篇04-25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3-26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3-2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9-02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