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13 19:39: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对科学的诚爱,对情人的疯爱,对生活的浊爱,对家族的任爱,几代人,一直努力着,追寻着那个时代的自己,为想要的东西,或生或死,到最后,一切却又回归到原始的起点。
请及时的享受当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只是走着走着,有些人回到了原点,有些人走到的峰顶,有些人还继续走在前往或者回去的路,那又怎样,不论发生什么,路还在我们的前方,请继续走下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故事也很简单,但是几代人加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感很简单,但是几代人加起来就不是简单的情感。
阅读之后,生命到底是什么?信仰又是什么?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答案,我也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活着,好好的活着也许就够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百年孤独这部名著,直到最近才把这本书看完。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并没有看懂,因为这是一部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的巨著,而《百年孤独》的另一大魅力就是书中有大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宗教典故,而作者所用的叙述手法更是让人又爱又恨。对于我来说,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让我一方面既迷恋,但同时给我理解文章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致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3
《百年孤独》被称为“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杰作”。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读完后,书中病态的孤独,各种畸形的人格,漂浮在我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
霍·阿·布恩迪亚是一个勤奋、务实、有创造力的人。但因为他错误地痴迷于科学和知识,炼金术,上帝的铜版照片。他完全疯了,所以他很孤独。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一个闪烁着母亲所有美丽品质的女人。在我看来,她实际上是这个家庭的基础。整本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有另一种孤独感。
我认为这本书中最悲哀的角色是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他发动了无数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幸运的是,生活很大,避免了伏击、暗杀和枪击,顽强地生活了下来。但生存可能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做,就像痴迷于炼金术一样。
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孤独。这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这个家庭的孤独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情感交流、缺乏信任和理解的家庭也象征着当时的社会。也许作者正在用这本书来表达他对拉丁美洲民族团结和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百年孤独》读后感4
读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另一部经典《百年孤独》,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心理细节描写打动人心,这部更加让我惊艳,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第一人)之口,说出了同样的话:“爱情是瘟疫!”这句箴言似的话也许是马尔克斯想要向读者传达的观念吧。
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我第二次接触,第一次是姜文执导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举个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影片最后女主角在火车上生孩子——女主角在开动的火车上突然感觉要生了,她急忙跑下火车,在铺满鲜花的火车轨道上躺着她的新生儿。这当然不符合常理,但是表现得很真实,而且很美好),对这类题材我所知甚少,在我看来,这类题材是很难入手的,得具备不符合常理而又合理的想象,天马行空中又要在现实里有迹可循,而且需要很多有关现实的隐喻,不洞悉现实的人是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5
搁浅了半个月的《百年孤独》“读后感”终于写出来了,结果被阿k这么评论——马尔克斯要是看到你的读后感,非得气得从坟里跳出来不可!我想马尔克斯应该没这么小气,即使跳出来了,给他们这群聪明的哈姆雷特再写一本《千年孤独》那不更好?
总之总之,请允许我写一点无聊没意义的东西吧,我一点都不想被束缚。我想说的是——我写的东西大家权当看个热闹,千万不要试图从中读出些什么深奥的`东西,如果你曾翻阅“成为无双”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思考这条路上,我也是个刚上学的小朋友呐。大家一起加油吧。
另外,我给了阿K在这里“发言”的权力,他会带来一些有意思的思考和观点!关于他带来的“内容”,我已经领略过了,他的很多观点和作家们不谋而合,甚至更有意思,大家放心食用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6
这本书看完已经是今日的凌晨1点了,颇多感触,本着不能熬夜的养生法则,按耐住情绪戴上眼罩自我催眠的睡觉了。
看完有一种悲凉与孤独感席卷而来,人生海海,唯有孤独为伴。上午听到918事变防空警报,想到书中的故事,感慨只有和平的国家,没有和平的年代。很庆幸在各国局势紧张,战乱不断的时期,我还能悠闲地躺沙发上翻看这本书。很庆幸,还可以努力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这本书里每个女主人公,都有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勇气。尽管世事变迁,繁荣消散,依旧要维持自身的体面。虽说多少有些迂腐,但不乏也是一种人生该有的态度。
深沉的道理用最浅显的故事体系诠释。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人生若似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一般早已注定,也应像奥雷利亚诺一样,满怀好奇的去欣赏那块未知的冰块,对未来充满期待。用赤子之心去探索,然后坦然接受与坚持。
共勉。
《百年孤独》读后感7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8
《百年孤独》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篇鸿篇巨制了。还记得高中学《外国小说精选》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品读著作,现在进了大学,有了空闲时间,就拿出了这本书,前后通读了一遍,看得也许不是很深入,但是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感想,也许比较浅陋,但是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想表达对我这本书的封面的喜爱,买的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黑色的底面,红色的抽象线条交织其上,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时是蝴蝶,有时是蝙蝠,也有时是芭蕉叶……各种图案交织在一起,离奇荒诞诡谲,是否印证着剧情的.离奇呢?
打开书,第一页只是一张黑灰色的纸;往后翻,白纸上用哥伦比亚语印着著作的时间:1967年;后一页印着:Cienanosdesoledad(我只知道最后一个词是孤独);再向后翻是作者:加西亚。
《百年孤独》读后感9
觉得内心孤独的人,大多是心理的力量不足。分明人都是赤条条而来,又怎会觉得和其他人不够亲密,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的亲密。很多时候没有了期待也就没了畏惧。
每一次感到自己认知受限后,我就在想我如何才能抵制“命运”带给我的无奈的宿命。就像书中所写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然后我总结了一下书里“悲催”家族的悲催起因:
1、他们出生在那样的'家族中。
2、成长环境不由他们掌控。
3、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理解、判断和抉择后又迫于现实。
于是,这个家族就在马尔克斯的安排下悲催了七代然后绝种。
也许世界因为留下他们的痕迹而变得生动,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带着不甘离去的,因为马尔克斯说,他们都是孤独的。
那么如何抵抗不甘,也许只有两条路,培养意识和做出选择。就像你只有意识到晚上睡前不刷牙会影响牙齿健康,才会去选择刷还是不刷。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这是一本饱含孤独的书,厚厚的书页承载着厚厚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从第一代人传至第七代,一直没有被研究透,而正因为家族中无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运走向,我觉得这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独具匠心的安排。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被一连串看似一样的名字弄得眼花缭乱,再去看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个社会现实。
虽然我并不太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类的内心。我想我是难过的,因为能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无奈。我想我又是幸运的,通过这本书,我学到的是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百年孤独》看完了。
有乌尔苏拉在真好,再怎么不幸也能顽强支撑着,整个家族唯一正常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人,有她在的时候,家还一直是家。
其实提取大纲出来体系也没有多复杂,上校的战争事件作为大篇幅也着重在背景渲染,厉害之处在于无处不在的魔幻之笔。
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出猪尾巴孩子,到最后一代被蚂蚁运走的猪尾巴孩子,就连那摇摇欲坠层层打补丁似地叠加了一层又一层时代风霜的承载了无尽孤独的'大房子也将被即将到来的飓风所卷走,布恩迪亚家族将不复存在。
有种命运嘲弄般的气愤、无奈到无所谓,那在每一代不曾被完全放弃破译的神秘莫测的羊皮卷,其实就是记载着整个家族变迁的预言,但永远也称不上预言,破译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历史尽头。如果能早点破译出来那么能改变历史么?或许没有关系。从每一代沿用第二代名字开始就意味没有一个正常人和历史重演,乌尔苏拉曾经试图按着教皇的目标培养一个纯正的子孙都失败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但是现在还没有读完。最先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娱乐节目,那时候仔仔和大S还很甜蜜,所以可以在节目上肆无忌惮的说两人的'甜蜜生活,记得仔仔说大S很喜欢看书,而且喜欢把她喜欢的书推荐给别人看,硬性推荐给仔仔看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那个时候,仔仔正在看,不晓得看完了没,最后两人还是分手了,我觉得很遗憾。然后我就突然对那本书特别感兴趣,网上下了电子版的看了几页,眼睛痛,就去书店购买买回家看了几页,实在是因为外国人名字太长,且比较相似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然后他其中一个儿子叫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的其中一个孙子也叫阿尔卡蒂奥看的我头大了然后就扔在一边,一直没碰过。直到前几个月看到新闻说84岁马尔克斯授权新经典正式出版《百年孤独》于是,我又奔向书店买了这本重新包装的百年孤独。重新翻看这本很厚的书,讲为什么马孔多会消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七代人为什么一个个都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好像孤独是这个家族的遗传,最终在孤独中这少有的百年家族终于合上了自己的页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地历时十六个多小时,最后读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场风暴席卷整个村落,一切尘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所有的沉重情绪都被作者一笑而过,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却让人内心感觉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独并不玄幻,他是社会和许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没有对话全程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这恰好无这个无关爱的家族契合,长辈对晚辈没有认真的陪伴和关爱,没有言语交流,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人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会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做些努力总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译出家族的命运,而是提前获知命运而有时间去扭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切是徒劳,我们还会选择努力去改变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来,但这个社会充满了孤独,塔更像是人类的基因,存在每个人身上,书中的故事呼啸而过,每个人都曾总有美好的记忆,就凭着这个温暖的光亮,也足够撑过漫长苦涩的人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1-06
百年孤独读后感12-13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1-02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09
《百年孤独》 读后感02-17
《百年孤独》读后感03-25
《百年孤独》心得04-14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11-08
百年孤独读后感【荐】01-30
《百年孤独》读后感【推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