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4-30 21:12: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其实我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课本中读过有关萧红的作品《祖父和我》。当时为了丰富阅读内容,老师读了一段的结尾部分,配着音乐,听着听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块,鼻子有些酸。就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萧红当时孤身在香港,心中怀念着她的祖父与后花园,而涌现出寂寞的悲伤。

  初入我眼的《呼兰河传》是封面中间有幅土黄色的插图,树上没有树叶做点缀,天空中的鸟儿没有在树上栖息,一路飞行,几座屋顶矗立在树根上。整幅插图,也就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般寂寞、荒凉。

  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带进了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弱的村庄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封建礼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萧红,那个出生在一个大财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庄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阳光。

  而小团圆媳妇之死,就如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为精神贫穷,人性淡失的呼兰河人所创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个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折磨、作弄以至惨死。可爱的`小团圆媳妇来了没过几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而左邻右舍也帮衬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团圆媳妇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来治病,还用一只活鸡连毛带血吃下去。最终,跳大神出了个主意,用滚烫的开水连续洗三次澡,村里无聊的人听了,也都想去开开眼界。一次、两次、三次,小团圆媳妇终于受不住了没过几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家的媳妇死了,不会伤心。只会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就想让这个媳妇 “ 活 ” 过来。

  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实际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一个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骂呢?然而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无人能够挽救。而有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呢?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这个悲剧而又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异化和扼杀人性。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像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园陪她。这在她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的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走完全程。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读完《呼兰河传》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分为四部分的。第一部分,整体描写呼兰河这个地方,广角度写呼兰河的结构布局和风土人情;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留在记忆中的那些人;第三部分,主要是写胡家的团圆嫂子,以及她不幸遭遇;最后一部分,则是以磨坊的冯歪嘴子为主的。

  作者写到呼兰河城的街道,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这一切是那样的普通,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大事,如果说有,那也就是那个泥潭子又淹死猪了,如果实在没有也要造出来,因为这是人们茶余饭后唯一的谈资。除此以为,这里只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人们只需随着季节的变换脱下棉衣换上单衣,然后再脱下薄衣再换上棉衣。在记叙这一切时,萧红用的是一种极其平淡的语调,淡淡灰色的画面,静止如水的讲述。就连生活在呼兰城中的人看待周围人的生老病死也好像是在看一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电影,甚至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也好像注定要上映的剧集,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作者对童年的描写可以说整篇文章中最让人放心地轻松地部分,虽然父亲是冷淡的,母亲是严厉的,祖母更不必说,只有祖父是最疼他也是最慈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毕竟是透明的,在看着一部分是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三味书屋》一个院子留下了童年大部分的回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可爱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探险。只有孩子还保留着作为人该有的喜怒哀乐,同情、慈悲对他人的爱,而其他的成年人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却丧失了。

  团圆嫂子是胡家买来的,刚来的.时候她是自信的、健康的、笑呵呵的,而最后却被胡家活活整死了。这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婆婆怕儿媳妇会欺负自己,所以要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把团圆媳妇吊起来打,用火烙铁烫她,团圆媳妇哭喊却被人说“疯了”,所以要给她“治病”,但又不得法,对她的治疗简直就是折磨,最终团圆媳妇被活活整死了,而她只有十二岁。但在她死后却没有人同情她,她的死好像是死了一只牲口一样,唯一可惜的是为了给她治病花了不少钱,而这些钱是可以买许多块豆腐的。

  而磨坊的冯歪嘴子也是不幸的,他的媳妇王大姐在嫁给他以前是受到人人夸赞的,力气大,开朗等,但等到人们知道她嫁给冯歪嘴子之后这些优点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缺点,似乎她一生下来就是不好的。他们遭到周围所有人的排挤,又为这座死寂般的小城找到了话题。王大姐在为冯歪嘴子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幸死掉了,但这却成了她的错,因为产后死亡是不幸的。而此刻的呼兰河的人却都等着看笑话,看冯歪嘴子怎样抚养这个孩子,甚至有人怀疑,怎么这孩子还没有死呢。好像只有孩子的死亡才对得起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关注,他们才会安心。

  一页一页,一幅一幅,呼兰河的生活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进行着,这个人死了,这一页翻过去了,之后便在没有了下文。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性再也不会找到,每个人只会冷冷的看这部只有春夏秋冬交替的电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就是这样的小城里,有着旧时光特有的气息,心酸的同时伴随着快乐。

  小说的写作是以一个孩童天真无邪的视角来回忆在小城里所发生的事。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即使在“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的天气条件下,该卖馒头的老头子遇冰摔倒了,站起来,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继续卖馒头;拉粮食的车队仍然冒风前行,卖了粮食换了些油和布匹;上学堂的孩子与家长争论着鬼神之说……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托与迷信挂钩。例如小孩在学堂里越念越坏,家长认为是吓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们实在难以如此认为。但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小团圆媳妇”这一节。她是从小就被婆家给买下来的童养媳,等到年纪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时)就来到婆家生活。小团圆媳妇虽然个子很大,但年龄与其身高不符。小团圆媳妇因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饭不想,婆婆为此发怒,更有“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试想一个人一天挨八顿打,甚至用沸水从头上浇下来,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浇醒,这样的折磨之下,原来天真烂漫的小团圆媳妇过早地体验了人无知、愚昧下的苦难。

  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为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叹惋,更为那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腐朽而悲愤。尽管在那个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欢乐的一面。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充满了童趣的话语,便是文中“我”的乐园——后园。在后园里有着“我”和祖父最欢乐的时光,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记忆。祖父时常被顽皮的“我”捉弄,总有断断续续的笑声从后园里传出来。

  我与文中小主人公做过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诗。因为我外公是名教师,小时候就和他去学校。晚上总会缠着外公教我念诗,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乐此不疲的重复念。只觉得好听,重复多次后便记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给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样,外公有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会拿给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写到这里,已有一个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电话,聊了很长时间。过后,那份想念才逐渐退却。

  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有句台词:“人生最甜蜜的快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艰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安慰他人。”或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感触最深。如今的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浅浅的。所以,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过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努力朝心里的那个方向前进,去书写自己的传记。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我们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诗、一支欢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画。萧红的童年却有如一首枯燥的诗、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画。

  萧红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们回味一生。然而,萧红的童年是永远令她害怕的噩梦。

  春天,萧红却只能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过往买卖的人们。夏天,萧红只能蜷缩在墙角听蛐蛐无聊的鸣叫。秋天,萧红只能在麦地里帮大人收割麦子。冬天,萧红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发抖,因为她的大地都已被冻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萧红的童年又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着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个性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但是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同,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 ,他不在绝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xx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读完《呼兰河传》,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兰河传》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群羊。在人头攒动的娘娘庙集市,在围观小团圆媳妇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节而永不停息的、呼兰河人们看热闹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羊。

  全书最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部分无疑是围绕小团圆媳妇展开的部分。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反复复看到三个角色:其一提出一个偏方,其余之人纷纷附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欣然采纳。如此往复,直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听从了不加证实的传言,纷纷附和之人却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随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见支持者如此之众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对小媳妇用了药。这像极了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一只头羊到了悬崖边判断错误跳了下去,而后跟从的一众羊群非但不对头羊坠崖身亡的事件总结教训,反而是想都没想直接跟着头羊跳了下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习惯于跟随,却不习惯与思考,才酿成的悲剧。呼兰河的人,便是跟在头羊身后跳下悬崖的“羊”,换个词来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呼兰河人不会认为自己正在杀死一个本活泼、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们眼里,这样做是正确的`,是“合规”的。他们的领头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这一无形的“领头羊”带领下,他们杀死了爱笑的小团圆媳妇,用言语摧残着善良的冯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妇。在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的同时,他们沾沾自喜自己没有掉队,嘲笑着还没跳下悬崖的异类…….

  与其说呼兰河的人们是羊,不如说,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没有摆脱“羊”的一面。二战中的纳粹士兵,总是在各种作品中被比作凶猛的恶兽。其实,他们大多数也仅仅只是“羊”罢了。他们种种骇人听闻的恶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审视自己的行为,终沦落为领导者与军国主义施暴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往往会因为它的群体庞大型而酿成更可怕的结果。

  今天的人们,也处处有“羊”的影子。男孩们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还不了解它的好处,甚至那鞋不适合自己,都愿意花费上千元争相购买。再比如网络谣言一天一个所谓的“真相”,却一再被推翻、反转。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们总是不经思考地无条件支持偶像的行为,成为了明星榨取金钱的工具……

  从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来顺受,最后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思考、慎重判断,那时候,我们才能摆脱如此命运,逃离羊群,朝一个真正的人前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的作者是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年逝世。她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这本书先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等等,她还介绍了一些我们现在见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铺子,如当铺、豆腐店、扎彩铺等等,通过这些铺垫让我们能似乎看到了一幅旧社会东北农村的乡土画卷。然后就讲了萧红和她的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在菜园子里的.(语文书中有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从这节选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讲了几个凄惨的人物故事,读起来又让人很悲愤。

  据说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灯是为了超度饿鬼的,在那天会有很多鬼被放出来,这是给它们一个转世投胎的机会;在看野台子戏时,一个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来,互赠礼品,有时如果台下出了热闹,就没有多少人看戏了;四月十八逛庙,总有几个警察等着收走丢的孩子,老爷庙里的泥像威风凛凛,娘娘庙里的泥像却近似普通人......可见那时候的人们有多么迷信,而这些乡土习俗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

  萧红的爷爷非常疼爱她,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萧红的奶奶还用针扎过她,所以萧红很讨厌她的奶奶。在菜园子中,爷爷做什么,萧红就跟着做什么,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假小子各种调皮捣乱,但爷爷一如既往的爱护她;爷爷还经常教萧红读诗,并告诉她每首诗的意思。在半夜里当萧红被团圆媳妇的哭声吓着的时候,爷爷哄她、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哭声......爷爷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唯一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的人也走了。

  还有可怜的团圆媳妇,刚12岁就成了童养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总是打她、骂她、羞辱她,在她脚心上烫出痕迹,还说她没规矩。后来团圆媳妇害怕了,在半夜里喊着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种“妙计”,与其说是妙计,不如说是毒计,她们把团圆媳妇当众扒光,放到开水里“洗澡”,几次都差点死过去。最后团圆媳妇被她们活活折腾死了。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齿,团圆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的旧习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

  这本书我看时一会被逗得呵呵笑,一会因书中人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伤心不已,最后又因为自己拥有现在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庆幸不已,这是一本让人感慨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赏析07-01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12-01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1-25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02-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2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18

《呼兰河传读后感05-01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