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03 16:25:10 春节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集锦【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春节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1
上周三的班队会主题是《春回大地,感受年文化》。
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老师,我来讲‘年’的故事!”“老师,我来讲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肯定你和同学们都没听说过!”“老师,我来讲贴春联的来历!”“老师,我来讲为什么要发压岁钱?”“老师,我要给大家讲一讲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哟,孩子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听着孩子们的讲述,我们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了。
突然,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们小时候怎样过年的呀?给我们讲讲吧!”“对!老师,给我们说说你们的风俗习惯吧!”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吧。老师今天就给你们讲讲可能你们都不知道的过年习俗――取净水。”我开心地说。孩子们一听,立刻安静下来,个个挠挠耳朵,身子坐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的故乡有一口古井,井口呈三角状,宽约二三米。那水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从山肚子里流淌出来。每天供几百户村民饮用,从未干枯过。那井水甘洌清甜,可直接饮用。尤其是盛夏时节,人们口渴了,就直接舀一瓢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个痛快。古井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石头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要三四个大人才合抱得过来。村里的老人们都称它为老神树。很多树根都裸露在岩石上,像老人们手上暴露的青筋一样。一部分根直伸到井里,白生生的,随着水流轻轻地摇摆着。不仅如此,井里还有一群群青黑色的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这些小鱼大多是三四寸至五六寸长。有时候人们来取水,一桶打下去,还会取到一条小鱼呢,但人们总是把它放回去。每年过年,人们用水较多,但也从未见井水少过。你取多少,它就满上多少,总是那样取之不绝,用之不尽。
记得小时候在家过年,每当除夕之夜凌晨的.钟声一响,村里鞭炮齐鸣。爷爷或是父亲就拿起勾担(挑水用的一种扁担,两头有铁链钩子。),挑着水桶,带上香烛和一串鞭炮去取净水。因为好奇,我和姐姐也常常跟着去。
到了井前,只见爷爷轻手轻脚地放下水桶和勾担。在井边点燃香烛,作揖磕头,并说着一些感谢水神和乞求水神保护保佑祖祖辈辈们有水喝的吉利话。然后燃放那一串红红的鞭炮。等到一切恢复了平静,爷爷才打上两桶净水回家。一路上,扁担咯吱咯吱地唱着欢歌,井水也不忘了滴滴嘟嘟地沿着桶边流下来给小路画上美丽的曲线。那一夜,随着爷爷第一桶净水取回家,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去取净水了。那时的我总是不明白村里的人们为什么除夕之夜要取净水。爷爷总是说有三个意思,一是要感谢井神和水神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二是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净水那样干干净净,清醇可口。三是取回净水,我们一年到头都庆吉平安。回到家,奶奶早就拿着个干干净净的新碗候在家门口,等爷爷一放下勾担,就赶紧舀一碗净水恭恭敬敬地放在供桌上敬献祖先。然后,爷爷才把净水倒在缸里。
长大后,取净水就是我和姐姐的事了。每年除夕夜,为了第一个取到净水,我们姐妹俩总是不等新年钟声响起,就早早地挑着水桶到古井边等候。只要钟声一响,我们就点燃香烛,然后挑着净水开开心心地回家。要是运气好,我们还会打到两条小鱼回家。在平时,爷爷准会叫我们把小鱼送回井里,但是,除夕夜的小鱼爷爷是不会让我们给送回去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年年有鱼(余),好兆头!”说完让我们把它放在水缸里好好养着。这时,一家人总免不了开心地围着水缸看着这条给我们家带来好运的小鱼,心里更加感激默默为我们奉献的古井。
“老师,现在大家都喝自来水了,还取净水吗?”一个学生的问话,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亲爱的孩子们,虽然我们现在喝自来水,但是,很多人依然取净水。我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但是,取净水的习俗我依然保持下去。每年除夕之夜钟声响过,我就打开水龙头接一桶净水摆着第二天喝。”“今年除夕夜我也要取一桶净水。”同学们纷纷议论着。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2
按照北方的习俗,春节在腊八过后就开始了,俗话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所以像我这样馋的孩子,腊八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候。
腊八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传出杀猪时猪撕心裂肺的叫声,杀年猪是我家乡传统的习俗,在那段时间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猪肉菜的浓香。
腊八不仅要杀年猪还要熬腊八粥,腊七这天晚上人们把粘米、大枣、栗子、芸豆按比例粮被放入锅中浸泡,天还没放亮,大人们就开始熬制了。在长时间的熬煮之下,腊八粥渐渐变得浓稠,独有香味满屋飘香,那怕你睡得在沉,都会被这奇香熏醒。
腊八粥、杀猪菜的的香味还在空气中弥漫,小年儿就悄悄来临了。小年一到除夕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人们更忙了,开始房前屋后彻底地打扫卫生,买鞭炮,购置新衣服,不停地往家里买过年所的食物,柴米油盐、烟酒茶糖。当然对联、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了,也是孩子们的最爱了。这时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年,忙得怎么样子了?只要除夕夜鞭响了,就算忙完了!
除夕迈着轻盈欢快的步伐走来了,白天大家都忙着贴对联,贴窗花,夜里除了很小的婴儿,几乎所有人都充盈在欢喜中守更待岁。晚上十点一过,全家人都忙忙碌碌地包饺子,忙得都把孩子们最美好的愿望压岁钱的'事忘到了脑后。逼得孩子们开始吟诵: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销假,添得娇儿一夜忙。大人们恍然大悟,笑盈盈地把红包塞在孩子的手中。十二点的钟声敲响,香喷喷的饺子端上了桌子,院子里也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正月初一,人们穿着新衣服,踏着朝阳开始走街串户拜年了,到处都是过年好,过年好的声音,到处都是拱手拜年的人。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有时,我在想,如果天天这样该多呀!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3
年前祭祀,在农村,大人们都会买一些猪头和大猪腿,选一个好的日子到庙里上香,祭拜。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吃水饺,还要吃年夜饭,表示团团圆圆,而且在远方的亲人要回家吃饭。大年三十晚上,大人都会给小孩一些压岁钱。关门炮,开门炮,是必打的'鞭炮。关门炮在30夜12点前,开门炮则在12点后。临晨五六点时,大人会在门前放一张桌子,上面有各种玩意,猪头,年糕等,到中午才收回。初二不可以到朋友家玩,可以去庙里上香。元宵节到了,我们的元宵节是过正月十四,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吃糟羹的,糟羹是用芥菜,蘑菇等东西作成的。吃完饭,和大人上街看花灯,观舞龙,可热闹了,等这一天过完,一年一度的春节就结束了。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4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炮竹,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炮竹,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炮竹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炮竹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块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5
真开心啊!今年,我终于又可以去妈妈的嵊州老家过年啦!
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去老家的路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看着车窗外的雨水,我皱起了眉头,想起了记忆中村里的一条条泥路。它们一遇到雨天,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上去,鞋子就会被紧紧地吸住。嗨,真是太不爽了。
可是,一到村口,我就被眼前的景像惊呆了。村口那条曲折泥泞,让我讨厌的小路,此刻变得焕然一新。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宽敞而又整洁的水泥马路。村子里破旧的老房子也换成了一排排整齐而又崭新的楼房。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家乡竟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去外太公家里做客时,发现了一个木头和铁片组成的庞然大物,好奇地问道:“外太公,这是什么东西呀?”外太公笑呵呵地说:“这是以前用来耕地的犁呦。在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用犁来耕地。一天下来,就会汗流浃背,浑身沾满泥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呢。即使是这样,耕地的效率还是很低。而现在就好了,在国家科技兴农的政策下,我们耕田和收割全是机械化的了。轻轻松松一天就能干完以前好几天的活。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播种时间了。”
忽然,屋外传来了阵阵的锣鼓声,外太公拉着我的手说:“走,我带你看戏去。”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一个大礼堂,看到舞台上的人儿都穿着古装的衣服在演戏,台下乌压压地坐满了一大片观众。外太公自豪地说:“台上唱的是越剧。我们嵊州呢是越剧的发源地。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看。”只见台上的.演员们个个带着华丽的头饰,拖着长长的袖子,步履轻盈,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委婉动听的唱腔在礼堂中回荡。外太公还告诉我:“这边每逢节日都会有各种文化表演。以前都只能在露天搭棚子表演。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专门建了这个大礼堂……”
欣赏着台上优美的越剧表演,听着外太公的各种介绍,我看到了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家乡环境越来越美,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6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当然,我的家乡——湛江也不例外。
除夕的早上,我们都要大扫除。大扫除的寓意是把晦气,霉运都扫走。这一天当然也要贴对联啦!我们要把旧的对联撕下来,换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的对联都各有特色。到了晚上,我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吃团圆饭,吃团圆饭的时候,鸡、米粉和山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家每户从凌晨开始放鞭炮,一家烧完另一家又接着烧,就这样陆陆续续一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这一天在湛江叫做开年日,也是我们最忙的一天了!村里所有的人都要去庙里祈祷。我们排成的队伍跟一条长龙似的。除了祈祷,我们大家还要吃开年糕。开年糕黏乎乎的,好吃极了!
初四到初十,这六天是小孩们最喜欢的了。因为这六天大人们都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亲戚给孩子们封红包,孩子当然高兴啦,所以孩子们最喜欢这六天了。
大年十五是元宵节,也我们湛江春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可热闹了!大部分村庄和乡镇要举办舞狮、游神等民间活动,舞狮会游荡每条村,我们要准备钓红包给舞狮“吃”。当然也少不了放鞭炮啦!
我喜欢我家乡的春节,真希望下个新年快点到来!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7
随着冬季的来临,这意味着年离我们不远了。我特爱过年,原因有许许多多,比如: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收压岁钱……
年前,大人们便开始忙乱,他们必须准备吃的、穿的、喝的、用的……孩子们却非常欢喜,他们可以掏出自己的零花钱,去买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与糖果。
过年开始了,这一天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大家都穿上了新衣。大门两旁都贴上来崭新的对联。这些对联红纸黑墨,非常的醒目,长辈新一年的希望便寄托在了这些汉字中。
除夕,在外工作的亲人都赶回家中,吃团圆饭。奶奶一直在厨房里忙上忙下,老远就闻到了酒肉的香味,使饥肠辘辘的我口水直流。到了晚饭的时间了,家人都坐在大圆桌子旁,大家拉拉家常,有说有笑的,长辈和晚辈相互敬酒,说几句祝福的'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
吃好晚饭,我便和表哥放起来烟花爆竹。我可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嗖!嗖!嗖嗖嗖!”一炮炮烟花直入云霄,天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给寂寞单调的蓝天平添了一种韵味。
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挤在一张沙发上,看着《春晚》。这一天还得守夜,不到12点不能睡觉。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8
终于盼到除夕啦!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我一定要尽情玩闹!
一大早我就穿上了妈妈精心为我挑选的新衣服整装待发。我们中午先来到外婆家,与小姨和小姨夫陪外婆吃年饭。饭桌上大家互相道贺,我也举杯祝大家新年快乐,并祝外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吃完饭后,我们马不停蹄赶去上坟祭祖,给老太太磕头上香。希望老太太可以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下午回来后,我就在楼下与小朋友们一起放烟花,爆竹感受这浓浓的年味!晚上的年夜饭是在爷爷奶奶家吃的,大家一边吃着年饭一边看着春节年欢,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晚饭后我又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哈!过年真好!
夜深了,可我一点睡意都没有,于是爸爸提议12点带我下楼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可能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守岁吧!在噼里啪啦的炮竹声中,我又长了一岁。
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篇9
我的老家在赣东,每逢过春节,无论多忙,都要回家过年。
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大糍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照传统程序进行的,所以这些日子,家里面时时飘香香。时不时还会给邻居送上新鲜的糯米丸子。而咱们则些小孩子,则是一边吃着各种各样的甜食,一边掰着手指算着,还有几天过春节。
大年三十终于到了!家里老老少少都起了个早,互相祝福。祝福过后,妈妈们去准备年饭,爸爸们去贴对联、贴倒福。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咱们家也不例外。满满一桌的饭菜喷香喷香的,有鱼、有肉、有面条,惹得我和弟弟们口水直流三千尺,不过家乡再吃年饭之前还要放炮仗,寓意辞旧迎新,赶跑灾难驱除邪恶。我也只好忍住肚子的抗议了。
晚上还要吃一顿年夜饭,,与吃年饭不同的是,它讲的是守岁迎新。它是从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的,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待到快到12点,爸爸们就在屋外用爆竹摆成一条长龙,等待点火信号。每到这时候,央视就会开始倒计时,大家就一起跟着大声喊:5——4——3——2——1,点火!这时候,除了鞭炮声,就再没有别的声音了。
到了凌晨一点,鞭炮声就渐渐稀了,而年,就在这渐渐消去的鞭炮声中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