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1-01 17:02:17 春节作文 我要投稿

春节习俗的作文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习俗的作文通用15篇

春节习俗的作文1

  家乡的春节与别地方不大一样,无论贫富,都讲究团圆,重视年夜饭,之后串门探亲,隆重又随意,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在外的人都会回家过年,感受年味。

  挂礼灯

  腊月二十九就开始挂礼灯了,礼灯其实就是红灯笼。那些礼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竹条织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份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

  放小炮

  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儿们也开始放小炮儿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炸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

  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团年饭,道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朴无奇的.话也能嵌进心窝。大人和小孩们开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

  守岁

  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伴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十一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地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响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

  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了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样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

  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作红脸,明年福运又当头。

春节习俗的作文2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携走了记忆中的尘埃,就连那节日的气氛也被岁月悄然无息的带走,使其仅剩一个名号罢。可那些经人们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的习俗,也增添了不少氛围,存有几分过去热闹的影子。

  家乡的春节年味总要浓一些的,好容易吃完年夜饭,便缠着外祖父带我去看“滚龙”。

  说是叫“滚龙”,却与人们口中的“舞龙”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在哪户人家门口的空地上,一群人拿着道具演绎龙腾这一环节。道具嘛?是拿纸糊的一条长龙,那龙身的每一节都有一根木棍杵着,供人拿走握,每节龙身里点燃着一支红烛。还有单独拎出的“龙珠”,虽然不知何用,大概也是引导方向,装饰之类的吧。

  两手缩进袖子,站在寒风中直打哆嗦,呼出一口热气,抱怨着这奇冷天气的同时,我更期待的是“节目”的到来。

  忽的漆黑的夜空被火光划亮,随之而来的是爆竹的脆响,身着节日服饰的人们驾着纸龙、伴着击鼓声缓步开始移动,一下、两下……鼓点沉重有力,演员们的步伐错落有致,随着音乐节奏在原地兜圈。举龙首的人表演最为精彩,只见他握紧支撑的木棍,不时的抬手、旋转、动作沉稳。龙身上的纸片在风中呼呼作响。“滚龙”的开场让我顿时起了兴致,不禁从刚捂热的.口袋中伸出手来鼓掌叫好,不光是我,在场的人们都忘掉了大年夜的寒意,放开包袱玩起来了……

  鼓声逐渐变得成低沉、沙哑,叫人感到些许紧张和压抑。领队的人步子迈得大些了,有时走两步便来了个急刹车,脚步忽前、忽后,手中的龙头舞动的幅度更大了,那龙一会儿弓颈、一会儿屈背,像极了黑暗中准备扑食猎物的猛兽。

  忽而,鼓声骤然提高了几个分贝,情绪激亢而又高昂,有如黄河翻滚、咆哮、一泻千里。那滚龙的方阵中闪进一个手持金色纸球的人,那便是“龙珠”,只见那人在龙身围成的圈子中不紧不慢地闪躲,蹦哒引得龙头随着它移动的轨迹而运动。舞龙头的人舞得更卖力了,除了一刻不停的舞动龙头外,还需跟着持龙珠那人的脚步跳跃奔跑。身后舞龙身的人呢,则在配合“龙珠”外沿着圈子慢跑,不时地举高一截龙身,滚龙的圈子此时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滚到高潮时,小孩子们便可向滚龙的地面上甩响炮,那种鞭炮威力极少不会伤着人,据说这样能够祈福来年顺利。大人身边的孩子便如潮水一般向着那火龙涌去,人群中不知谁家的小家伙,还往我手里塞了几节爆竹,我也没多想,学着其他小伙伴的样子将手中的爆竹、小鞭炮扔出去。一瞬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夹杂着掌生、呼声和人们的笑声……

  这便是家乡的“滚龙”了。虽因种种原因,已时隔数年未回老家过年。但每当春节来临,仍会想起那片红色的海洋。

春节习俗的作文3

  新春佳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新春佳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春佳节。新春佳节是中国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新春佳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腊祭’演变而来的。

  新春佳节的习俗有:每家每户门口都要贴红对联,有的人家大门上有挂红灯笼,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长拿压岁钱给我们。人们都穿新衣服,舞龙,登山玩乐。

  每年的新春佳节都一样。过年这天我们穿好新衣服去跟长辈拜年,要说好话祝福语。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小孩子都喜欢过新春佳节。

  新春佳节是我们太仓地区一个传统的`节日。

  每年新春佳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新春佳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

  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

  啊,新春佳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春节习俗的作文4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蚌埠地区也不例外。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过小年送灶神。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打扫卫生迎新春。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团团圆圆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拜年红吧压岁钱。

  现在流行微信红包。以前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春节习俗的作文5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台湾过春节,与大陆各地差不多,可谓大同小异,保留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同时又带有台湾本地的一些特色——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高雄的年货街在“中街仔”,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货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货大街,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都是那熟悉的中国红。前来逛街购物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有时甚至“挤到爆”。由于有“年货公车”及“年货速递”服务,民众尽可享受购物之乐。街区里还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仍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民众甚至外籍人士排队求取。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春节习俗的作文6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习俗的作文7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节习俗的作文8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春节习俗的作文9

  猪年的春节来了,我属猪,我的本命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去了秦淮河旁的夫子庙迎接春的到来,感受春的气息。

  迎着新年的第一轮朝阳我们来到了夫子庙,牌匾下显赫的“春”字跃然在目,“春”字两旁的祥云图中羊儿欢腾跳跃,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十年了,田田都12岁了,我们一家还在这儿拍张合影吧!”妈妈牵着我挽着爸爸,“咔嚓”,一张全家福,见证了我成长,定格了20xx猪年的春……

  还是十年前的夫子庙,还是我们一家人,那桥、那灯、那亭台楼阁看似没变,但沐浴着春的阳光,它们沧桑变化,分明更生机勃发,熠熠生辉。这是春的活力,这是时代的发展!

  时近正午,夫子庙已经是人山人海,老的、小的、中国人、外国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的笑脸,我猜他们的心里都装着满满的喜事吧!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边走边看。有时停下来买点特色小吃尝尝,如状元豆;有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最后妈妈为了新年讨个好彩头,给我买了一顶状元帽。

  夜幕初垂,夫子庙的花灯就全点亮了,花灯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好看极了!正是坐船的大好时机。我们买了画舫船的票,画舫船是一种装饰精致的小船,用它来夜游秦淮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船在航行中要经过很多桥,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和传说。

  其中最神奇的要数文德桥,因为它处在正日子午线上,所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的午夜前后,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上各有半边月亮,又称“文德分月”,这种其妙的景观令人惊叹,也让我对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充满了敬佩!文德桥对应的是武定桥,夫子庙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为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命令文官在过文德桥的时候必须下轿,武官经过武定桥时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家的后花园—白鹭洲公园,还有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故居。还有江南一带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江南贡院,这座考场有30万平方米那么大,有2万多间的考间,每个考间不足15平方米,真小啊!

  坐着画舫船,看着秦淮河两边美丽的夜景,耳边听着娓娓道来的历史传说,已经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画舫船已经靠岸了,但我的脑海还一直在秦淮河的历史中畅游!

  河两岸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庞,画壁上两条金碧辉煌的巨龙述说着家乡的巨变,半空中绽放的礼花奏起了春的序曲……

春节习俗的作文10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奶奶告诉我,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奶奶说的年味儿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自从读了小学后,每年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民俗节,校园里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景象,精彩纷呈的体验活动,以及围绕在舌尖的家乡味,那就是校园中的年味儿。让我们来一下深呼吸,一起走进我们校园中的年味……

  年 味

  远远地,就能看到一抹耀眼的`中国红在校园荡漾,那是一排排红灯笼在迎风起舞。进入活动现场,我们更是闻到了浓浓的年味——剪窗花、写春联、编中国结……快来瞧,这边笔、墨、纸、砚的干什么呢?原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写“福”字。大家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着各种字体的“福”字,给新年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顺着香味进入美食区,眼前好一派过年新景象——别具一格的摊位,精心制作的美食,每个小朋友的笑脸,让浓浓的年味在校园里弥漫……

  江南味

  江南,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一个最有味道的地方,我们的活动又怎么会缺了江南味呢?瞧,在几条主要过道的展板上给我们介绍了江南水乡的多种精彩民俗以及“非遗”文化项目。木偶摔跤、陆埠车子灯,状元阁、谢迁墨池等,这些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受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民俗文化区也不难发现江南踪迹:滚铁环、穿线绑、跳房子……带我们体验了父母辈们最流行的江南游戏。美食区的江南味更不必说啦——梁弄大糕、陆埠豆酥糖、麻糍、年糕饺,在别的地方你可品尝不到,这还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江南!

  趣 味

  “江南直街”体验活动,一听名字,我就爱上了它。果然,它让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同学们忙碌而又有序地穿梭于各个体验馆之间,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尽情地玩乐,红扑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皮筋掰五角星、竹竿游戏”让我们的手脚都动起来,“猜灯谜”让我们的头脑机器也开起来,“念童谣、唱姚剧”这边同学们更是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更诱人的是,每体验完一定的项目可以换取美食哦。玩耍体验、品尝美食两不误,怎一个“趣”字了得?

  这次活动如同一道集“年味、江南味、趣味”于一身的佳肴,值得我们不断回味,期待明年精彩继续!

春节习俗的作文11

  一提到春节,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幅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画面。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举国同庆的日子,也是韩国人民的传统佳节。那儿过年的官方用语不叫春节,叫旧正。

  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家里就已经开始忙活起来。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兴奋地随着大人忙活,女孩子梳着发髻,穿着新的民族服装在镜子面前磨蹭着,男孩们也在镜子前理发整衣臭美,好一会装扮得堪称完美才离开。随后,大家偷偷摸摸去尝料理,大人看得严,可没有一次让他们“奸计得逞”。

  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做料理、摆祭台、打扫,终于迎来了今天最郑重而庄严的仪式——“岁拜和祭礼”。第一个拜祖宗,客厅上方挂着祖宗端正的画像,供桌上并排长长的放着一碟碟祭品,摆放规则及其严格,“鱼东肉西”、“头东尾西”、“左饭右羹”……

  祭礼跪拜的顺序也有规矩。奶奶已是耄耋之年,皱纹爬满眼角,银丝早已取代乌发,双腿弯曲的时候多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但依然由爸爸扶着标准地跪下,弯下驼背第一个给祖宗磕头。爸爸那一辈人的动作明显利索,六个人迅速排成一横列,端正姿势给祖宗磕头。而我们小孩子却是一拥而上,倒地就拜。

  拜完祖宗小辈就给长辈行礼,奶奶穿着新的韩服,脸上挂满了祥和的笑容给小辈发压岁钱。仪式结束,男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边,等着新年的第一顿饭——“米糕片汤”,寓意是迎接太阳光的光明和万物更生的纯洁。甜糯香溢的味道加上非凡的寓意,不顾平日的形象,什么都往嘴里塞,到最后就差伸脖子捶胸了。

  吃完一家人围在一起把音响和电视打开,把声音开得超大,仿佛是在和邻居比谁家的音量大,一家人开始唱民族歌,说唱得越好,今年越旺。瞧叔叔唱得脸都红了,哥哥唱到最后多快成叫的了。为了增添一点艺术氛围,家里会书法的要献一手,在纸上刷刷就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会画画的也要秀一秀,松,竹,梅什么的'都画了。小孩会玩一些传统游戏“抛木四”,几个一起玩输的人气得叫还要玩,赢的人乐得叫还要“抓神”……玩得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心细的老人便知道大家是玩累了,便拿出准备好的蜜糯油果、枣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物来吃,大人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唱,还不忘说说笑笑。

  当地政府为了让举国同庆的气氛更浓,便免费开放一些公园,大街上抛绣球,假面舞剧表演不断。这让一些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人也同样能感受过年的喜庆和温暖。

  整个国家洋溢着喜庆,家家热闹欢腾着,直到深夜,渐渐平息,迎接又一个新的开始。

春节习俗的作文12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种节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节日还是春节了,由于地域的差异,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均有不同。我的家乡重庆秀山是土家族自治县,每年春节,父母都带领我回秀山老家过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县城较偏远的一个小山寨里,这个小山寨的春节很有土家民族的风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户的学生都要去商店买红纸自己根据家里的情况编写春联,无论编的水平如何、写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征了土家族人民除旧迎新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贴完春联就由小孩子们贴年画,土家族年画是一种美丽的山水画、人物画、字画或其他画等等,它具有驱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贵的画,家家户户布置得花花绿绿胜似仙宫。

  贴门神也是老家过春节必须做的事,由长辈们在老家吊脚楼的大门上贴一种神象。每年春节必贴,图个吉利,也添气氛,驱鬼驱邪、增加喜色。听爸说:门神均是唐朝两位悍将,一位是勇猛无比的尉迟公,一位是百战百胜的秦叔宝。

  接下来就是吃团年饭了,土家族的团年饭很讲究,比如吃饭时不能打破碗,如有发现便要注意人口损破。吃饭不能泡汤饭和喝汤,如果喝了汤水来年种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说吉利话,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团年饭之前,必须先要进行几分钟的“叫饭”,听爷爷说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种方式,也叫摆饭。这是过年不可少的一种祭祀活动,先摆上丰富菜肴在桌上,不急于品尝,而是静坐凝神,将筷子放在酒杯或饭碗上,由爷爷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盘业主古老前人前来吃饭饮酒”。念完后才能吃团年饭。

  吃完团年饭后要进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给先亡送亮到坟前,在坟前点烧腊烛,摆上饭菜,燃放鞭炮以示怀念。

  夜晚来临后,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了,我们全家人围火而坐,这天晚上爸爸说要保证灯火通明,相传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晚上灯也不灭,家里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有灯不能是黑处,黑处必藏瘟神、瘟疫,因此必须用灯火照明,让瘟神、瘟疫无藏身之地,来年人口清洁平安,无瘟疫流行。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也是我们土家民族的一些春节传统习俗,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说写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但愿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的春节能够保存下来。同学们,有时间,你们也可以去我们老家秀山做客,亲自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习俗的作文13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春节习俗的作文14

  踏入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水果也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所以买多一些也无妨。

  年廿四:谢灶,相传年廿四是诸神返回天庭述职的一天,其中灶君更是掌管人间衣食的神明,所以人们都兴起谢灶的礼仪,谢灶的供品包括生果、烧肉及一些斋菜,而汤丸及麦芽糖更是必备的,据说这些甜品能封住灶君的嘴,免他上到天庭向玉帝乱告状。祭祀仪式方面,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将一些汤丸放在炉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帮忙大扫除,务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包括洗头、冲凉及理发等,据闻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如果家里有神台的话,据说宜在今日换走挂红等神台供品,用红毛巾、红盆沾上柚子叶煮的水抹干净神台,那就可保家宅平安。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当日下午要开始送年的仪式,要开好祭桌,摆好五牲及各种年货以供奉诸神,之后便是拜祖先,以感谢祖先及各位神明一年来的照顾,而且祈求来年继续平安大吉。除夕夜许多人都不会睡觉,守岁到天光,根据传统习俗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烧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年初一也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的。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年初二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相传如果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回了。回娘家拜年当然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才好。

  初三: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初四: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舖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春节习俗的作文15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随着车轮的转动,我们回到了妈妈的老家——内乡过大年。

  好吃不过饺子,年饭尤数饺子香。过年吃饺子在我们北方,就像工人要上班,学生要上学,人要呼吸一样,无饺不成年。但在外婆家的这个年,饺子也吃的非同寻常,趣味横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外婆家,饺子不叫饺子,叫扁食。说起饺子,还离不开我们大美南阳哩,相传东汉末年,医生张仲景回到故乡南阳,看到家乡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于是搭了一个大棚,支起一面大锅,熬了一锅羊肉汤。用面包皮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饺送给穷人吃,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饺子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了。

  外婆家的剁饺子也与众不同。大年三十,清早起来,全村的“嘭嘭,咚咚”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时而如排山倒海,时而如江潮翻涌,时而如泉水叮咚。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馅声音是全身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剁馅最响且时间最长,美其名曰“长久有余财。”下饺子时,也不能乱说话,即使饺子烂了,也不能说烂,而是要说涨了,我怕说错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闭上嘴巴最安全。饺子终于端上桌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啊”!饺子太烫了,烫得我直吸溜嘴,又蹦又跳,张牙舞爪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跳舞的小丑。逗得姐姐忍俊不止,哈哈大笑。我方登罢爸上场,我这边刚消停,只听“咯噔”一声,爸爸又大叫一声,“哎呀,我的牙呀!”原来爸爸吃到了硬币饺子,外公高兴得连夸爸爸是有福之人。我一听,不服气了,哼,我也一定要多多的福气,于是一边使劲吹,一边往嘴里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吃到核桃馅的了,外公又连忙说“核桃补脑又好吃,寓意你明年学习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姐姐也不甘示弱,为了吃到特别的饺子,也接二连三地往嘴里送。正吃得不亦乐乎中。大外婆端着一碗饺子过来了,还说尝出来什么馅的有红包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争先恐后地大尝特尝起来,这边还没有散场,一会儿三外婆也端着一大碗饺子来了,为了红包,我们也拼了,又三下五去二地吃了不少,哎哟!天呐!感觉要吃到嗓子眼了,摸着我圆滚滚的肚皮,心想着要是邻居谁再来了呢?真是怕啥啥来呀,邻居们都像排着队似的',送来自家的饺子。原来这是外婆家的风俗习惯,百家饭,既尝到了不同风味的饺子,又增进了感情。正所谓“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亲人邻居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山南海北,无所不谈,其乐融融,其乐无穷!熬年谈心两不误,真为一举两得,美哉!乐哉。

  望着我快要撑破的肚皮,感觉这一次吃的饺子,快抵上我平时一年吃的了。

【春节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作文05-26

春节习俗的作文09-24

春节的习俗作文09-10

春节习俗的作文12-13

关于春节习俗的精选作文:年夜饭各地习俗09-01

春节习俗05-11

春节习俗07-25

写春节的习俗作文01-15

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06-18

春节的习俗作文【热门】09-16